今天,是高考的第一天。隨後,很多學子將面臨去哪兒讀大學的問題。
在這個問題之下,俞敏洪先生給出了他自己的建議:
——如果說同類大學的選擇的話,我一般比較建議高中生離開自己的家鄉,而且我覺得離開得越遠越好,因為人一輩子就是在地理廣闊的更大的舞臺上發揮自己,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要素,中國有一句古話叫『樹挪死,人挪活』。
面對這個問題,我想先說下我的經歷。
98年,我在四川參加高考。高考前,老師都建議我讀四川的大學,但我那時充滿了『去外面看看』的想法,毅然決然地跑去了天津。
那時,我的想法和俞敏洪先生的答案幾乎等同。
雖然,我的高考分數足以上四川任何一所大學。
在天津的四年,我體會到了不同的文化差異,結實了天南海北的朋友,切實感受到了一個外鄉人,在異地漂泊的收穫,以及心酸。
畢業後,我去了海口,再之後,我幾乎跑遍了全國。
要說見識,地域文化,形形色色的人群,基本都有所了解。甚至,因過年過節回不了家,而常有仰望天空時的寂寞。
但,工作四五年後,我從北京,又回到了四川,成都。
再之後,穩定,成家。
如今,再回頭反思過往,個人以為:
1)信息快速發展的時代,各地的差異,或者說信息的缺失,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的差距。很多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域人群,都能以網絡的方式,從而快速的了解,熟悉。
2)個人的發展,先得益於專業,後得益於性格。見識了太多專業和事業不相符的情況,最終匯成一句話:膽大心細臉皮厚;這和個人在哪上學工作沒有直接關係,和個人所吃的虧,受的苦,以及自我改變的程度,成正比。
3)人都是被逼出來的。不管你是在家鄉,還是在異地,如果沒有這個『被逼』的過程,那麼,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很多人都說,在家鄉上學,等於在一個舒適圈裡生活,最終容易放縱自己。其實,這個觀點不對。到了外面,如果自己沒有自律,再加上幾乎無人監管,更容易頹廢,得過且過;所以,環境只是個次要因素,主要因素還在內在的驅動力;
4)去得遠,就一定見識得多嗎?這並不一定。不管去哪裡,學習才是最關鍵的內容。專業的學習,興趣愛好的學習,以及如今時代需求的學習,這類學習,是超越了地域的限制;也只有刻苦學習,才能見多識廣。
5)要為以後做考慮。這個以後,主要指的是父母老了,怎麼辦?天倫之樂,在異地工作時,是完全缺失的。我一個朋友,老家在成都下面的小城市,人卻在上海工作,父母一年到頭見不到一次面,這樣的結局,尤其是父母七老八十以後,你能接受嗎?
6)熟悉的地方,資源更容易整合。外面的世界很大,的確很吸引人;但現實是,越來越多的人回到了家鄉發展;為何?因為競爭,因為陌生感,因為根基不穩。畢竟出色的人是少數,多數人恐怕還得考慮更加現實的問題。
所以,在這高考來臨之際,還是建議學子們先靜下心來安心考試。
至於去哪,一是看自己的興趣所在,二是看自己的能力所在。但不管去哪,自律、自信、自強,才是關鍵。
最後,祝各位學子金榜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