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落地中國金融中心,這位大東軟校園裡的雕塑藝術家教師,牛!

2020-12-13 中國日報網

近日,一座由三頭剛健有力的牛組成的雕塑落地陸家嘴中心綠地,在浦東開發開放三十周年之際,為浦東再添一個特色鮮明、廣受歡迎的城市地標。它的創作者正是大連東軟信息學院數字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宋書魁。該雕塑作品還進入央視鏡頭,在CCTV4中文國際頻道播出的《新時代 看浦東 先行先試 打造全球金融中心》節目中近景展現。

東軟校園裡的雕塑藝術家

2019年10月,宋書魁與眾多一流美術院校、設計單位等競選陸家嘴金融城標誌性雕塑作品並脫穎而出。從2019年11月啟動設計到2020年10月作品落地,宋書魁和幾位同事、學生付出了很多努力。數字藝術與設計學院莊子幽、王東等老師以及代家鑫等多名工作室學生,共同製作完成了雕塑作品。數字藝術與設計學院王東用鏡頭記錄了整個製作過程。

宋書魁結合上海市浦東新區的地域文化內涵,將作品取名「犇騰」,諧音「奔騰」,寓意浦東快速發展、經濟騰飛。雕塑基座由0到30釐米坡度構成,象徵浦東在30年開發開放過程中取得了的輝煌成就。作品由3頭牛組成,頭牛3.5米高、5米長,目光如炬、氣宇軒昂,身後的2頭牛剛健有力、昂首向前。作品在陸家嘴一現身,便吸引了眾多市民、遊人前來打卡,大家都以摸下銅牛為福氣,甚至為了和雕塑合影而排起了隊。

宋書魁的雕塑作品引發關注不是第一次了。2017年,宋書魁參與設計創作的主題性雕塑《融》,作為大連夏季達沃斯年會的永久紀念性、地標性雕塑留存在會議中心。同年,《寧波之冠》雕塑被寧波愛心公園收藏,《心流》入選中國雕塑年鑑。2018年,《於無聲處》入選全國青年雕塑家作品展,《合於道》入選第四屆中國青年雕塑雙年展,《跨越》被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收藏。2019年,《問水》入選「達沃斯」新領軍者藝術展……

宋書魁的作品中,能夠感受到他對於人的關注、對於「道」的探尋和追問,具有自己獨特的雕塑風格。他的作品也得到了業界和受眾的好評。2012年,宋書魁創作的作品《長江巨埠-圓》被放置在蕪湖雕塑公園。一位看過這件作品的觀眾還曾專門寫文,文中儘是讚美與喜愛:「《長江巨埠-圓》在造型上也是因為有了藝術的間歇,將牆面『虛』去,讓我們的『心目』在不鏽鋼的圓圈裡看到了『院落深深』,從三垛馬頭牆看到了重重疊疊的徽派建築的風火牆,這才顯出了作者構思的新穎巧妙和雕塑本體的空靈剔透。」

在學校創新創業學院大廳兩側,也擺滿了宋書魁的雕塑小樣。2017年6月28日,李克強總理視察大連東軟信息學院時,宋書魁還專門向總理進行了匯報,並留下了同框合影。他將這張珍貴的照片換成了微信朋友圈封面,不斷激勵自己。

最看重的還是教師身份

2006年,宋書魁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公共藝術專業,2007年來到大連東軟信息學院任教。從一名剛畢業的學生到攻讀研究生,再到評為副教授,宋書魁認為,「東軟校園見證了他的成長,與學校有著特別的感情」。學校不僅為他提供了創作賴以支撐的物理空間,濃厚的創新氛圍和開放包容的姿態更為他提供了創作的精神支撐。

宋書魁認為,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自身要在專業方向上有很深的造詣。「雕塑創作不是一件易事。太超前就不會被理解,落後又會被淘汰。比較形象地說,就是要比別人快1.5步。」 宋書魁一直在雕塑領域內不斷探索創新。

2020年,宋書魁為廣東珠海創作的《無限之光》如一筆繪就的無限之環劃破天際,形成一道壯麗的弧線,如龍翔騰躍,朝氣蓬勃,深受當地群眾和遊客的喜愛。作品大膽地採用了玻璃材質,引領了玻璃在雕塑藝術中的應用風潮。作品製作過程中採用了參數化設計,實現了藝術和技術的深度融合。「製作這件作品時,我在玻璃和金屬材料的結合上花了大量時間。玻璃這種材質,白天的時候光線的折射會帶來色彩疊加,光影又會和人產生相互交融,到了晚上通過數控LED燈光將雕塑點亮,整體效果十分絢麗。」講起雕塑,宋書魁的眼睛閃著光。

「公共藝術作品如何與受眾產生情感連接與互動,是創作者首先需要考慮的。」宋書魁說。2019年,宋書魁主持的遼寧省自然科學基金指導計劃項目《基於增強現實技術的交互式動態公共藝術產品應用研究》,研究方向就是公共藝術與科技的結合。在日常教學中,宋書魁也十分注重創新設計課程教學,注重學生在新技術、新軟體等方面的能力培養,為學生提供了學科交叉和創新設計的實踐平臺。

「藝術與科技的結合是當前文化創意產業的必然趨勢,也是推動國家軟實力發展的巨大動力。」宋書魁說,「我們學校在這方面獨具優勢,一方面學校有比較強的IT學科基礎,我們學院在專業方向上也提倡藝術和技術的結合。學校文化也十分自由包容,身邊的同事都很優秀,大家一起共事非常愉快。」

希望能夠為更多學生的夢想引航

2020年6月,數字藝術與設計學院動畫系學生代家鑫畢業後成功入職深圳廣美雕塑壁畫藝術股份有限公司,成為了一名公共藝術設計師。這是剛來大學時代家鑫沒有想到的,也讓宋書魁倍感欣慰。

「在大學裡,我曾有過一段很迷茫的時期。後來我加入了宋老師的工作室。課餘時間,我便待在工作室裡。跟著老師的那段時光,我接觸到了新的人群、新鮮的事物,長了見識、開了眼界,認知也一直被刷新。在這個過程中,我確定了我未來的發展方向。」代家鑫說,「老師傳授給了我很多很多東西,不只是專業上的,生活上也是。老師是個積極樂觀的人,有才華也很灑脫。教學上嚴謹,創作上充滿熱情。他給予我的幫助終身受用,一直是我的榜樣。現在我創作作品也仍然要找他點評一下才放心。」

從教的十三年中,宋書魁對於專業的熱忱與鑽研感染了很多學生,代家鑫只是其中一位。宋書魁自認為自己是一名嚴格的老師,他希望學生能夠「學一行愛一行」,將來也能「幹一行愛一行」,因此對於學生的專業學習要求比較高。「能把這件事做好,也能把其他事做好。」這是宋書魁一直以來跟學生強調的。

在藝術創作中不斷提升自身修養,在課程教學中又不斷將這樣的藝術精神和行業前沿傳授給學生,藝術家和教師兩種身份在宋書魁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今年是學校建校二十周年,希望接下來還能夠有更好的作品、更好的教學幫助更多學生實現夢想,為大東軟的發展盡一份力。」宋書魁笑著說。

來源:大連東軟信息學院

相關焦點

  • 讓·卡爾多雕塑作品《陽光下的牛》入藏中國美術館
    本報訊(記者付裕)法蘭西藝術院院士讓·卡爾多雕塑作品《陽光下的牛》向中國美術館捐贈揭幕儀式日前在中國美術館雕塑園舉行。在巴黎市中心永久矗立著讓·卡爾多三件代表性作品,分別為立於香榭麗舍大街的戴高樂將軍像和邱吉爾像,以及坐落在塞納河左岸的託馬斯·傑弗遜像。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表示,讓·卡爾多是偉大的雕塑家、是法蘭西人民的驕傲,他對中國人民懷有深厚的感情。
  • 法國頂級藝術家捐贈雕塑《陽光下的牛》入藏中國美術館
    中新社北京11月25日電 (記者 應妮)法蘭西藝術院院士讓·卡爾多雕塑作品《陽光下的牛》25日在中國美術館雕塑園揭幕,該展品由藝術家捐贈給中國美術館永久貯藏。讓·卡爾多(1930—2020),國際著名雕塑家、法蘭西藝術院院士。
  • 南陽師範學院教師周子強雕塑作品《恆源》入選市財政局環境雕塑設計
    校園通訊社:9月13日,南陽師範學院珠寶玉雕學院教師周子強的雕塑作品《恆源》在南陽市財政局落成。近日,在南陽市財政局的倡議下,南陽師範學院珠寶玉雕學院積極響應,雕塑專業教師周子強的作品《恆源》入選南陽市財政局環境雕塑設計,成為南陽市財政局標誌性構築物,為推動該單位環境建設、提升園區品位做出了應有貢獻。
  • 《大美藝匠》校園雕塑的文化精神
    學校雕塑是學校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裝飾、豐富和美化學校環境空間,豐富師生的精神生活,同時學校雕塑也是一個時代文化狀態的集中體現。 校園文化雕塑 校園人物雕像 校園人物擺件校園景觀人物擺件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
  • 廣州美院向南藝贈送著名雕塑家潘鶴作品《艱苦歲月》
    12月17日,恰逢著名雕塑家潘鶴先生誕辰日,其經典作品《艱苦歲月》正式落址南藝。該作品是廣州美術學院向南京藝術學院贈送的108周年校慶賀禮。 潘鶴先生是20世紀以來中國傑出的雕塑家、美術教育家、首屆「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
  • 福清不鏽鋼抽象雕塑廠家抽象動物雕塑設計
    抽象雕塑的含義,不特指具體的雕塑形象,抽象雕塑對形體的要求不嚴格,不必和什麼實際的東西相像,但不等於抽象雕塑沒有要求,它要求其它的境界:有的是完全抽象,它要求具有美觀的特徵,還要求內在的涵義,比如不鏽鋼鍛造的流線形體,必須美觀,線條流暢,塊面平滑等;還有半抽象。筆墨筆觸上的輕車熟路又使中國藝術家在光潔材料的非具象與幾何構成的非具象方面相對遲鈍,使手工感在他們的作品中始終超過工業感。
  • 德國藝術家A·R·彭克繪畫和雕塑作品
    A·R·彭克(A.R.Penck),德國藝術家,1939-2017。與西格馬爾·波爾克(Sigmar Polke)和安塞爾姆·基弗(Anselm Kiefer)等藝術家一起被認為是新表現主義者的A·R·彭克(A.R.Penck)最出名的是他的繪畫和雕塑,其特點是簡化的人物和形式,以及新原始的符號和圖案。
  • 『新浪雕塑』美女藝術家妮基•桑法勒的公共藝術:探訪快樂的女權主義
    這位曾做過時尚雜誌封面模特、同時擁有美貌和才華的傳奇女權主義藝術家是二十世紀中葉最知名的藝術家之一,她的個人回顧展剛剛在巴黎大皇宮落下帷幕。值得一提的是,妮基•桑法勒還有著許多精彩的公共藝術作品,遍布世界各處。
  • 著名雕塑家潘鶴去世 代表作深圳地標性雕塑《開荒牛》
    中新社廣州11月22日電 (記者 許青青)著名雕塑藝術家潘鶴於2020年11月22日上午十時在廣醫二院離世,享年95歲。潘鶴之子潘奮22日下午在朋友圈公布了這個消息。潘鶴1925年生於廣州,籍貫廣東南海,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中國當代著名雕塑大師,「嶺南雕塑」的代表人物,新中國第一代雕塑家。潘鶴致力於雕塑藝術創作近70年,從事美術教育40餘年,創作的100多座大型戶外雕塑分布在國內外68個城市,60多件中型雕塑被國家級美術館及博物館收藏,屢獲國家級最高獎項。
  • 美在湖北——中國美術館藏湖北藝術家作品展
    美在湖北中國美術館藏湖北藝術家作品展展覽時間2020年12月13日——2021年3月13日展覽地點湖北美術學院曇華林校區美術館1-2層展廳主辦單位中國美術館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湖北省教育廳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湖北美術學院作品精選
  • 20個國家120餘件雕塑作品亮相南科大校園
    雕塑藝術作品吸引南科大師生爭相拍照。在南方科技大學十周年校慶之際,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與南方科技大學聯合主辦的「科技·人文·未來——大學校園雕塑邀請展」拉開帷幕。開幕式上,中國美術館向南科大贈送館內珍存的88本大型藝術畫冊。中國文聯副主席潘魯生,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強出席活動。此次展覽共設「文化精神」「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美育精神」四個篇章,來自20個國家的120餘件雕塑藝術展品將在南科大校園展出40天。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擔任展覽學術總主持。
  • 他從垃圾堆裡淘廢品,淘成藝術家,垃圾組成的雕塑十分震撼
    有的藝術家擅長利用廢舊報紙來繪畫,有的藝術家擅長用廢棄的塑料進行拼接,今天,小絳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位常年和垃圾打交道的雕塑家,他的名字叫做布賴恩·莫克,相信有些人對他並不陌生,小絳在兩年前也曾經簡單地介紹過這位藝術家。
  • 世界上最昂貴的藝術家雕塑作品排名|草間彌生《無限鏡屋》裝置即將...
    雖然雕塑還沒有達到那麼高的價格,但雕塑的價格也在日益發展中變得相當高。自2010年以來,大約有11件雕塑作品的售價超過5000萬美元,下面就是在世界範圍內拍賣會上出售的世界上最貴的幾件雕塑作品(沒有進行通脹修正的價格)。
  • 用銅鑄的爛木頭焊搭作品,雕塑家玩得豈止不「爛」,還挺沉重
    在表現手段和材料選擇上又有令人出乎意料的地方,充分體現了藝術家的匠心。黛博拉·巴特菲爾德的金屬雕塑作品《無題》,用非常具象的仿朽木的鑄銅,做成了一匹基本上是抽象的馬。那次是在參觀美國西海岸聖荷西附近的史丹福大學藝術博物館中,曾經見到過這位女雕塑家的作品。友人駕駛汽車帶著我們在大學的校園內慢慢行駛著,就如同進入了一座美麗的大花園,在綠色的草坪間、在濃蔭的樹叢下,年輕的學子們,或步行、或騎自行車、或踏輪鞋,背著書包、夾著課本,來去匆匆。更難得的是濃厚的文化氣息包圍了整座校園。
  • 展覽預告|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
    展覽由北京實創科技園開發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主辦,壹美美術館、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承辦。此次展覽是根據兩所院校歷年來的雕塑教學及創作成果而舉辦,意圖通過45位專業教師和藝術家的代表性作品,集中展示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和清華美術學院雕塑系的學統與特色。
  • 展覽| 做空間領導者:APSMUSEUM落地上海陸家嘴中心
    位於陸家嘴中心L+Mall的 APSMUSEUM空間而商場旁邊的三棟辦公大樓,其中兩棟分別屬於阿里巴巴與泰康兩大集團。除此之外,在其地理位置上,1公裡範圍內,擁有包括上海中心大廈、環球金融中心等在內的44座辦公樓。
  • 潤物無聲——師者自選雕塑作品展開幕
    11月28日,在一年新舊交替的時節,由中國雕塑學會、浙江省美術家協會主辦,浙江省雕塑家協會承辦,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杭州市雕塑院協辦的「潤物無聲——師者自選雕塑作品集」在杭州市雕塑院品空間開幕。浙江雕塑界的前輩、老先生、中國美院雕塑專業的四代人濟濟一堂,聚首論藝。
  • 東城區文創校園設計大賽落幕 獲獎作品或將實現落地
    「風箏家族」「國潮兔爺」 「風箏景泰藍耳環」、「天壇造型加溼器」……古老的傳統文化與青年學子們的創意巧思碰撞,形成一個個生動的文創作品,為文創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近日,歷時3個月,2020年「故宮以東×有夢有趣有你—完美世界文創校園設計大賽」收官。
  • 10藝術家連手 臺南市新營文化中心特展迎新春
    (臺南市文化局提供/劉秀芬臺南傳真)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為迎接農曆新春假期遊客,臺南市文化局新營文化中心推出「2020麗島瀛春」新春特展,共有10位藝術家的100多件精採作品,1月10日至3月1日於全館展出,更安排3場民眾體驗工作坊,歡迎民眾過年來新營走春,參觀這難得一見的藝術展。
  • 「冬日裡的蕭邦」——藝術家進校園系列講座圓滿舉行
    12月18日晚19:30分,由西安交通大學藝術教育中心、西安交通大學團委主辦,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音樂教育中心、西安交通大學人文藝術名師工作室承辦的藝術家進校園系列講座「冬日裡的蕭邦」——陶敏霞教授專題鋼琴講座在1400絲路大講堂報告廳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