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V-C處理和超細粉碎對麥角甾醇生物轉化為維生素D2、香菇和木耳的理化性質和抗氧化性能的影響
Food Chemistry ( IF 5.399,2區 )
本文主要研究了UV-C紫外線照射(190-290nm)和超微粉碎技術對蘑菇中麥角固醇(ergosterol)生物轉化為維生素D的影響。
維生素D是一種生命必須維生素,可以促進鈣吸收,促進皮膚細胞生長和分化,調節免疫功能,降低患乳腺癌、結腸癌和各種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維生素D主要來源於皮膚中含有維生素D3原 (7-dehydrocholesterol),能通過紫外線照射轉化為維生素D3。此外,維生素D還可以通過膳食攝入來獲得(牛奶,魚,動物肝臟)。作為唯一的植物食品來源,蘑菇中的麥角固醇(ergosterol)能通過紫外線照射先光解為維生素D2原(Previtamin D2),進而轉化(熱異構化)為維生素D2。
另一方面,超微粉碎技術 (ultrafine grinding) 有提高食品特性(包括溶解性,吸附性,流動性和分散性)的潛力,因此可以用來降低食物的粒度值(低於25μm),來提高食物口感和營養特性(包括酚類物質活性和抗氧化活性)。
目前超微粉碎技術和紫外線照射(UV-C)是否在蘑菇的維生素D的生物轉化中有協同作用尚未被闡明。
超微粉碎技術(將樣品粒度降低至10 μm)對蘑菇中維生素D的生物轉化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在香菇樣品中維生素D含量從1.38 μg/g提升至23.09 μg/g在,在木耳樣品中從4.13 μg/g提升到42.31 μg/g。
超微粉碎技術提升了樣品的抗氧化活性,酚類物質活性和理化性質(持水性,水溶性,多糖溶出率等)。
本研究對蘑菇中維生素D的生物轉化的影響和抗氧化活性提升有重要作用。紫外線照射UV-C作為一種食品消毒手段(disinfection),融合超微粉碎技術(降低食物粒徑),兩種技術的結合將為開發高新營養蘑菇食品提供支持。
Effects of UV-C treatment and ultrafine-grinding on the biotransformation of ergosterol to vitamin D2,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shiitake and Jew’s ear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8814619318679?dgcid=author
徐寶軍,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珠海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UIC)首屆校長研究獎獲得者,食品科學系主任。1996年7月及1999年7月先後於吉林農業大學食品科學系及中藥材學院獲工學學士學位、農學碩士學位;2005年2月於韓國忠南國立大學食品科學與技術系獲博士學位。1999—2005年任職於大連大學醫學院中醫中藥系助教、講師;2005—2008年於美國北達科達州立大學穀物與食品科學系做博士後研究;2008—2009年於美國普渡大學獸醫臨床系做博士後研究,同時在美國Gerald P. Murphy Cancer Foundation擔任研究科學家。2009年7月受聘為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食品科學專業,任助理教授,2013年晉升為副教授,2015年晉升為教授。UIC任職期間先後赴美國北達科達州立大學、喬治亞大學做訪問研究,2016年獲國家公派獎學金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進修。2011年至今擔任UIC藥食同源物健康機理研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2015年至今任珠海市農產品質量與食物安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2009年至今主要承擔UIC全英文教學課程《食品化學》、《食材科學》、《分析化學》、《穀物科學》、《食品科學實驗》。主要研究方向為:1)基於分子生物學與細胞生物學技術研究食品化學成分與有機體內生化分子的相互作用;2)天然植物化學成分對慢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機制(抗癌、抗肥胖、抗糖尿病)。
許紫雲,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食品科學專業,在徐寶軍教授指導下曾學習研究了中國各地板慄的抗氧化活性,和蘑菇中維生素D的生物轉化等實驗項目。畢業後在香港科技大學攻讀碩士,分析化學專業。目前在加拿大麥吉爾大學進修,研究食品塑料包裝中非故意添加汙染物(NIAS)的檢測和分析。關於原創:
『原創』僅為本平臺原創編譯之標記,不表示本平臺對文本主張版權。作者團隊或單位如需使用編譯文本,可聯繫小助開放白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