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個九一八事變,人人都知道。但有個九一八大案,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知道的很多都是我們河南老鄉。
1992年9月18日,開封博物館一晚上丟了69件國家級文物,按照當時的價值估算超過6個億。
1992年的6個億。
那一年,20塊錢就能養活一大家子人一個月。
那一年,劉強東背了76個雞蛋去上大學,柳傳志還在中關村擺地攤賣電子表,我還有5年才出生。
這是世界上第二大文物盜竊案。第一是法國羅浮宮的蒙娜麗莎被人順了。
這時距離開封公安局局長武和平上任剛過了18天,簡直是赤裸裸的挑釁。
這位倒黴的公安局長是文藝青年出身,曾經寫過一本刑偵小說《血案疑蹤》,裡邊就有博物館文物被盜的情節。為了貼近真實,他特意到開封博物館考察了一番。
沒想到,有一天自己小說的情節竟然在現實中重演。
那個時代,博物館的警報器全靠紅外感應。盜賊用一塊紅布,就蒙住我雙眼也蒙住了天,黑掉了整個報警系統。
這塊紅布,也成了現場留下的唯一物證。
於是,武和平拿著這塊布,在開封電視臺直播懸賞,誰能提供有價值的線索,就獎勵5萬塊錢。
結果開封市民一個比一個積極,把家裡能稱得上紅的東西都當線索送到了公安局。窗簾、桌布、電視機蓋布,還有人把紅色旗袍都送去了。
當然,靠著一塊紅布是破不了案的。最關鍵的線索,是一位目擊證人看到文物盜竊當晚,有一輛白色桑塔納停在博物館門口。
開封公安局一路追著這輛車到武漢,又到廣州,最後在青島抓到了首犯,歷時三個多月。文物也全部被追回了。
這位首犯被抓時,已經準備好了委內瑞拉護照,準備在青島做完整容手術就出境。
幸虧案子破得漂亮,要不然武和平肯定當不成公安局長,下一個職業就要回去繼續寫小說了。
這場918文物盜竊大案以四名主犯被判死刑告終,武和平在第二年從開封公安局直接調到了公安部。
1994年,這場大案被搬上了熒幕,以此案為原型拍攝了一部8集電視劇,《九一八大案紀實》。
主演相當霸氣,就是武和平自己。
武和平後來一路向上,最後竟當到了中國公安部的新聞發言人。不知道有沒有這部戲的明星效應。
其實,中國的刑偵劇,一直緊貼時代的步伐。
從《便衣警察》,到90年代由真實案件改編的《西安大追捕》和《12.1槍殺大案》,再到網際網路時代的《白夜追兇》和新近的《重生》,都深深地反映著所在時代的特色。
01
1987年上映的《便衣警察》,第一幕就是悼念周總理的黑白影像,和《天安門詩抄》。
講的是1976年,警察周志明為了維護在天安門參加悼念周總理活動的人,故意把拍到發傳單的人的照片底片曝了光,結果被打成了反革命,判了15年。
文革結束後,周志明被平反,重新當起了警察,在此期間破獲了一系列案件,機密文件被盜案,臺灣間諜案等等。
這部戲的編劇是海巖。對,就是那個總裁海巖。
海巖筆下的警察,非常符合八十年代的氣質。周志明這個警察愛讀《普希金詩集》,還有一張小鮮肉的臉,帶點文藝青年的影子。
而且劇中還穿插著愛情戲碼,有男警察為了追女同事,抱著吉他在樓道裡唱歌。
唱的是孟加拉民歌《道路》,自己還把歌詞改了:
道理的盡頭她在向我招手 啊~
她滴眼睛吸引著我
她將我引向哪裡
什麼命運在等待
這部戲的道具、服裝也很考究。雖然上映已經是1987年,但是從1972年到1983年,警察的制服還是白色的,跟黑貓警長一樣。
海巖在當總裁之前,曾當過十年的警察,獄警、刑警、交通警察、治安警察都當過。那時候的警察分工沒那麼講究專業,這倒成全了他。
他描寫警察的日常十分接地氣。通過這部電視劇,大眾第一次看到警察原來都是這麼辦案的:
——騎著自行車去辦案,辦完出來也得交停車費;
——開會討論案情,人手一支煙;
——女警察審訊、搜查、盯梢一條龍,有時候迫不得已還要和暗戀自己的男同事假扮情侶。
電視劇播出之後,因為演周志明的演員胡亞捷太帥了,帶動整個警察職業都受到追捧。劉歡唱的主題曲《少年壯志不言愁》也火了,成了劉歡的成名曲。
少年壯志不言愁劉歡 - 記住劉歡
到現在去豆瓣看這部電視劇的評論,還有很多人說:
劇情全忘記,主題歌永久遠。
電視劇播完後,還給這首歌又後配了個MV。劉歡從踢正步的警察隊伍中緩緩走來,伴隨著踢得飛揚的塵土,非常隨性。
還有一個鏡頭,一頭長髮的劉歡站在兩大排敬禮的警察中間唱歌。
感覺跟逍遙法外似的。
02
90年代,刑偵劇就沒這麼文藝了。
從《9.18大案紀實》開始,開啟了警察參演刑偵劇的先河。
這部戲裡的真警察不僅是武和平一個,開封、武漢、廣州參加這場大案的警察,都親自出演了,就差讓罪犯也上場。
但是,警察演戲沒有經驗,一言一行都按照工作中的來,真刀真槍。抓罪犯的時候把握不好力度,經常把演員打傷。
演得太逼真了吧,還容易把觀眾嚇壞。
代表作之一,就是由西安一個真實案子改編的《12.1槍殺大案》。
這個案子講的是一名叫董雷的農民,花500塊買了一把手槍,到處持槍殺人。
先是殺了一位計程車司機,說是練手;又開槍殺死了一名卡車司機,因為這個人曾經拒載他,他感覺這是極大的羞辱。之後還殺死了家具店老闆和裝卸工。
電視劇裡的西安,到處都是小偷;警察辦案時去飯館調查,一個店小二身上都背著3條人命。
最後好不容易抓到了這個董雷,他笑著說:
一個兩個不算殺,五個六個沒有啥,十個八個才開花,連著殺他一百個創個世界記錄才好呢!
馬克思說過,資本的原始積累是血淋淋的嘛!
由於這部戲給一代西安人留下的心理陰影太深,後來演員上街買菜被人認出來,還以為董雷又給放出來了。
韓磊給這部電視劇唱的主題曲《捉鬼記》,尤其是開頭那一嗓子鬼叫,也成了一代人的童年噩夢。
捉鬼記00:0003:20
還有另一部《西安大追捕》,以當年西安道北出了名的黑幫老大魏振海為原型。
道北就是火車站以北的那塊地方,1942年河南大饑荒,我們很多老鄉逃荒到西安就在那裡聚居,出了名的亂。西安有句老話叫:
抓不夠,道北湊。
這裡還出過另一個名人,鄭鈞。他為了寫《赤裸裸》,把自己關在家裡3天,急得他當警察的哥哥揣著一把手槍到處找他,以為他出了什麼事。
這個魏振海外號叫小黑,不光臉黑還手黑。他比121槍殺大案那個董雷還狠,26歲就背了11條人命。
他16歲的時候,學校看門的大爺不讓他進學校,他竟然掏出一把刀對著大爺砍了7刀。
後來他被警察抓住,判了死刑,竟然還越了獄。
魏振海最經典的一幕,是最後被執行死刑時,還在仰天大笑。簡直是一代老陝的心理陰影。
不,還不僅是老陝。
這部戲保守估計,當時在全國播過20個以上頻道。
還是衛視。
這張是魏振海的真實照片。不得不說,和上一張的演員比起來,簡直太像了!
難怪電視劇都播出好幾年了,演魏振海的演員拍了一則藥品的廣告在電視上播出,還被觀眾投訴了。
西安公安局參與這個偵破案子的三位民警聯名在報紙上發文譴責這個公司,說西安市民好不容易從殺人魔王的陰影裡定下心來,螢屏上卻又見了那張恐怖的臉。
還有一篇文章說:
如果魏振海能上廣告,那麼雙手沾滿中國人鮮血的日本軍國主義頭目東條英機、山本五十六和全世界人民憎恨的希特勒、墨索裡尼等都可上廣告。
最終在西安市委宣傳部和工商部門的幹預下,電視臺停播了這則廣告。
03
警察親自參演電視劇雖說真實,但也有個壞處:
不僅群眾能認出警察,罪犯也能認出來,甚至還知道他們是怎麼辦案的。
比如河北的刑偵劇《燕趙刑警》中,有一個退役的運動員因為強姦殺人被警方通緝。
劇中表現:在被抓之前,這個人正躺在家裡看一部也是以西安為背景的刑偵劇《黑白大搏鬥》,用這種方式增強反偵察能力。
正應了郭德綱老師那句:
同行才是刻骨銘心的仇恨。
最典型的是《中國刑偵1號案》,是以北京的白寶山殺人案為原型,這一案件被國際刑警組織列為1997年世界第三要案。
劇中有300多名警察出演,甚至有一名因公殉職的英雄,還讓他妻子配合,在劇中演了她自己。
這劇講的是因為小偷小摸被判入監的白寶山,在出獄後開始報復社會,用各種殘忍的方式殺死了15個人,其中有一個還是自己同夥。
有一次在一個賓館門口,他開槍對街上的人群掃射,一次就殺死了7個人;還在監獄裡把獄友拿錘子砸死,砸死之後把屍體刨了個坑埋了,因為坑刨得過於敬業,誰也找不到。
在電視劇的拍攝之前,警方給了導演一本白寶山在獄中寫的自傳。
所以,這部戲不僅拍出了警察是如何辦案抓捕白寶山的,還把白寶山是怎麼一步步變壞的,殺人時候都是怎麼操作的,拍得特別詳細。
結果,電視劇播出不久就被批評為罪犯洗白。有一篇文章,《刑偵片不要成為教唆犯》,第一句就說:
某衛視播放的電視連續劇 《中國刑偵一號案》,實為犯罪分子的教科書。
這部電視劇播出一年後的2003年,就多了一條規定:警察不能再出演電視劇。2004年,電視臺黃金檔不能再播兇殺暴力劇。
這之後的刑偵劇,就是以懸疑為主了。
最經典的應該是我小學看的《重案六組》,從2001年演到2010年,真是陪伴了一代人長大。
《重案六組》的節奏,也是相當良心。一集就能破倆案子,一部下來能破60多個。
當初開拍之前報備時,導演還說這部劇是為了謳歌新時代的警察形象,劇裡的警服都是找公安局量身定做的。
幾位主演還都送到公安局去體驗了半個月,大概是體驗起了作用,最終呈現的效果相當真實,男警察個個抽菸喝酒,說話爆粗。
還有一集開會,老大說:
這個市委政法工作會議的精神,咱們就傳達到這了,官面上的文章咱們都念完了,下來說點實事。
上次警民聯誼會人家給咱們留下十來箱易拉罐飲料,你們喝就喝吧,可每次喝完把那易拉罐捏扁了,全都扔到人家辦公室樓頂,什麼素質你們!
審批部門要知道謳歌是這麼謳歌的,估計都不帶批的。
以懸疑為主的刑偵劇不僅有《重案六組》這種良心的,也少不了一些狗血的。
比如2005年上映的《24小時警事》,是翻拍自美國的《反恐24小時》。
美版的故事是恐怖分子要暗殺美國首位黑人總統候選人,反恐局在24小時之內拯救了被綁架的總統候選人女兒。
結果到了中國,成了販毒老大們聚在一起要暗殺國際刑警亞洲緝毒部執行長。
這部電視劇裡少有的本地特色化處理是,這位亞洲緝毒部執行長準備在國際刑警聯會上提出新的戒毒方法:
針灸療法取代傳統藥物的戒毒方案。
用他的話說,不僅完全沒有副作用,還能為國家省一大筆外匯。
04
到了網劇時代,刑偵劇就又有了一定的進步。
像曾經的《白夜追兇》、正在熱播的《法證先鋒》(第四季),對人性的刻畫、對警察工作的理解,也更細緻和到位一些。
比如《白夜追兇》,是為數不多的,反映警察臥底生活和巨大犧牲的一部劇。
當臥底,就是要放棄掉自己所有的正常生活。
廈門公安局有一位化名叫黃小飛的警察,當過十年臥底,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說,當臥底時在街上碰見家人,都要裝不認識。
黃小飛的臥底生涯從24歲到34歲,是人生最黃金的十年。天天留著長到下巴的頭髮,穿著拖鞋混在城市裡最亂的地帶,天天和吸毒者、小姐打交道,曾經的朋友同學都因此避而遠之。
他的照片不能以任何形式暴露在網上,生活中也儘量不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名字和臉部,就像個隱形人。
《白夜追兇》對警察的刻畫,還反映了一個真相:警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鋼鐵,而是也會有人性的糾結和選擇。
比如,他們破了一個案子:一個得了尿毒症的外賣小哥,在長期病痛折磨中變得內心扭曲,動手殺死了一個有著健康身體,卻整日死宅打遊戲,吃著外賣無所事事的人。
他覺得,自己都這樣了還努力生活,這種自甘墮落的人就是社會的蛆蟲。
在《白夜追兇》中,每個人物都是複雜的,也都映射著社會的某些面相。
05
最近新上映,和《白夜追兇》同一個編劇的《重生》,延續了它這種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入剖析。
《重生》中對警察PTSD的刻畫,在案件中暗示娛樂圈的潛規則,還有親子關係和原生家庭的問題,都是如今社會的一個真實切面。
也是從前的刑偵劇從來沒有關注到的問題。
當然,現在沒有了警察的本色出演,對拍攝的要求也更高。不能再出現之前幾十年裡那些影視劇犯的錯誤。
這部劇,從導演到表演,怎麼破案,怎麼抓人,尺度怎麼拿捏,全程由公安部下屬的金盾影視中心負責指導。它也是聯合出品方之一。
還需要演員有足夠硬的演技。
《重生》的主演是張譯,一個硬得硌手的老戲骨。
張譯最早想演戲時沒人看好。在部隊文工團裡,他被評為長得最醜的三個男生之一,而且是醜的沒特點的那種。
他當時的準丈母娘說,這孩子的臉像被人一屁股坐過,不適合當演員,只適合當大隊會計。
直到《士兵突擊》火了,大家才知道,原來他醜得不像個實力派。
在《重生》裡,他在這部作品中演了個失憶的警察,因為一場槍戰腦部受傷,醒來時雖然記得周圍的人,但想不起來跟他們什麼關係。
周圍人對他的防備,讓他甚至也不知道自己是好警察,還是壞警察。
除了失憶,他的腿也傷了。之前吳京曾評價他:逢戲必瘸。
《我的團長我的團》和《攀登者》,他的角色都瘸了腿;拍《紅海行動》時,他又因為意外把腿摔壞了。
這回拍《重生》,網友送給他一個綽號:
國家一級瘸腿表演藝術家。
他自己內心倒是非常強大,回應:
我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讓他等著,放學別走。
從《便衣警察》到《重生》,這幾十年刑偵劇的演變,從早期的粗暴仿真,到後來反映更複雜、更幽暗的人性和更深層的社會切面,警察和罪犯的形象也越來越立體。
不僅是拍攝手法的進步,也反映著社會大眾文明程度的進化。
下一部刑偵劇,或許又換了一個新視角。我們可以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