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7月14日電 快「入伏」啦!今年7月16日進入「頭伏」。專家提醒,「入伏」後,全國多地進入「桑拿模式」和「蒸烤模式」,要注意防暑降溫,平安度過「苦夏」。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常用一些簡要的詞語表示冷、暖、幹、溼等氣象現象,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二十四節氣的不足,如「三伏」「三九」等。
歷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說,所謂「三伏」是頭伏(也叫初伏)、中伏(也叫二伏)和末伏(也叫三伏)的總稱,這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按傳統曆法規定,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幹支紀日法中帶「庚」的那天)為頭伏(10天);第四個庚日為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10天)。
具體到今年的「三伏」,7月16日至25日為初伏,7月26日至8月14日為中伏,8月15日至24日為末伏。由於中伏有20天,所以今年的「三伏」長達40天。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羅澍偉說,伏天伊始,天氣炎熱,人的精神容易倦怠不振,食慾不佳,餃子既是傳統飲食中開胃解饞的佳品,又像「元寶」一樣,是富足的象徵,迎合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景,所以有了「頭伏餃子」的說法。
什麼餡的餃子適合在「入伏」後食用?「素餡比較好,如西葫蘆雞蛋餡、韭菜雞蛋餡,清爽適口,不油膩。」羅澍偉建議說。(記者周潤健)
原標題:快「入伏」啦!7月16日迎「頭伏」,餃子「轉」起來
責任編輯:鄭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