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小夥伴問入伏是哪一天?對於這個具體的時間,小編也不是很清楚,只是大致記得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炎熱的時候,很多地方都會經常出現高溫天氣。以下是小編整理的2018三伏天時間表,以及相關入伏小知識,有興趣的小夥伴不妨了解下這些小知識吧。
入伏是什麼意思?入伏,意指進入三伏天。 「夏至三庚數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溼、燥、火」)中的暑邪;「伏」,亦有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之意。2018年的7月17日,是頭伏的第一天,按中國的日曆法來說,是真正暑天的開始。
俗語有云:「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
2018入伏是哪一天?2018年入伏時間是2018年7月17日,每年的入伏時間並不是固定的,下面小編會具體講講入伏是如何算的。
2018三伏天時間表2018年初伏時間:2018年7月17日—2018年7月26日,為初伏,10天
2018年中伏時間:2018年7月27日—2018年8月15日,為中伏,20天
2018年末伏時間:2018年8月16日—2018年8月25日,為末伏,10天。
入伏是如何算的?三伏具體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幹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庚,在天幹中排列第七,在與五行搭配中屬金,金怕火,在數伏天氣中逐日消減,因此古人以庚日來計「伏」。我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二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
三伏天時段長短不完全一樣,如果中伏在立秋後結束,就是30天;如果中伏在立秋前結束,就是40天(中伏20天)。
三伏天往往天氣是最熱的。主要是因為夏至以後,雖然白天漸短,黑夜漸長,但一天當中,白天還比黑夜長,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的多,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間,地面吸收的熱量幾乎少於散發的熱量,天氣也就最熱了。再往後,地面吸收的熱量開始少於地面散發的熱量,溫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一般出現在夏至後的三伏。
以上就是入伏和三伏天的小知識,快分享讓小夥伴們也一起漲知識吧,另外三伏天要注意避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