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瑪特的「盲盒故事」還能講多久?

2020-12-16 金融界

來源:每日財報

作者:郜融蓮

當外行聽說某物的價格暴漲、創造「神話」的時候,它可能已經「見頂」

似乎是為了標榜自己品牌與「童真」密切相關,「盲盒」玩具公司泡泡瑪特選在六一兒童節這天,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書。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是已經融資8輪的泡泡瑪特第二次向資本市場發起衝鋒。

在過去的幾年裡,依靠「盲盒」,泡泡瑪特不僅扭虧為盈,還實現了利潤增長百倍的奇蹟,賺錢速度堪比印鈔機。

然而,就在泡泡瑪特加速狂奔的同時,盲盒所帶來的新奇感也在部分愛好者之間逐漸消退,不少盲盒玩家開始「退坑」。泡泡瑪特自身也因「產品質量」、「被控抄襲」等問題頻頻「翻車」。

利潤暴增,融資8輪,泡泡瑪特應該「並不缺錢」,那麼為何急著投入資本市場「懷抱」呢?在愛好者開始「退坑」的背景下,其盲盒故事還能講多久?

從虧損到盈利,已完成8輪融資

儘管現在的泡泡瑪特看起來是「金光閃閃」,有各種光環加身,但就在幾年前泡泡瑪特還在為盈利發愁。

《每日財報》注意到,泡泡瑪特成立於2010年,成立之初只是一家類似於名創優品的店鋪,賣掉東西也是各種創意小百貨,雖然說什麼都賣一點,但的確也啥都賣不好。

2017年之前,泡泡瑪特曾經連虧三年。2014年、2015年、2016年,泡泡瑪特營收分別為1703萬元、4538萬元和8812萬元;淨利潤分別為-277.29萬元、-1598萬元和-3003萬元。

神奇的是,2017年,泡泡瑪特在新三板上市,業績一改往日頹勢,扭虧為盈。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泡泡瑪特實現營收1.58億元、5.14億元和16.83億元,後兩年增幅為225.32%和227.43%,淨利潤分別達到156萬元、9952萬元和4.51億元,2018年和2019年的同比增幅高達6279.49%和353.16%,毛利率也從2017年的47.60%增長到了64.80%。

2019年4月,泡泡瑪特在新三板終止掛牌。《每日財報》發現,從新三板退市後,泡泡瑪特便發生了一系列的工商變更,所有企業股東及自然人股東全部退出,由PopMart(HongKong)HoldingLimited出任唯一投資人,王寧仍繼續擔任公司法定代表人,企業類型也由臺港澳與境內合資企業變為臺港澳法人獨資企業。

現在回頭再看,泡泡瑪特當時的迷惑性行為,便是為如今的港交所上市而做準備。

二次進軍資本市場的泡泡瑪特顯然準備充足,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為止,泡泡瑪特已經拿到了8輪融資。就在今年4月,泡泡瑪特剛完成了上市前最後一輪戰略融資,金額超過1億美元。

講起「盲盒故事」,成也IP困也IP

如果要問泡泡瑪特是如何在一年之內扭虧為盈的,那就要從公司的熱門產品「盲盒」說起了。

所謂盲盒,裡面通常裝的是動漫、影視作品的周邊,或者設計師單獨設計出來的玩偶。與一般玩具相比,盲盒最關鍵的商業模式在於「盲」。就像《阿甘正傳》中說過,「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

盲盒也一樣,沒買下並拆開它之前,你永遠不知道裡面裝的是什麼款式。這種由不確定性帶來的心理情感,就像賭博和遊戲一樣,往往讓人慾罷不能。

同時,盲盒還戳中了人們的「收藏癖」。就像很多人小時候都玩過集卡遊戲,為了湊齊108個水滸人物卡,小朋友們天天光顧校門口的小賣部,不知道吃掉了多少袋小浣熊乾脆麵。

泡泡瑪特的招牌IP是一個噘著嘴大眼睛名為Molly的小女孩,Molly為香港藝術家王信明。

2006年以來,王信明基於Molly形象開發了多個定製系列和潮流玩具,但是由於製造成本限制和有限的商業機遇,Molly玩具的銷量和經銷一直維持在規模較小的水平。

直到2016年,泡泡瑪特發現商機,推出了首個「Molly Zodiac」盲盒系列,Molly才打開了市場,成為了國內的「盲盒女王」。招股書顯示,目前,泡泡瑪特運營的IP共計85個,其中自有IP有12個、獨家IP有22個及非獨家IP有51個。

但泡泡瑪特其他的84個IP加起來,也不如一個Molly受歡迎。

Molly有多受歡迎?在閒魚上交易最熱門的十大盲盒產品中,Molly排名第一。2018年,原價59元到79元不等的Molly娃娃,在閒魚上的交易超過23萬單,均價270元,價格最高的一款漲價39倍。

儘管是做盲盒生意的,但泡泡瑪特並沒有把盲盒定位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而是把自己定位為IP的挖掘者、孵化者和經營者。

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受益於IP的泡泡瑪特,現在也經歷著IP帶來的困境。為了推廣IP,泡泡瑪特廣告及市場推廣開支迅速攀升,報告期各期,分別投入260萬元、1070萬元和4680萬元。

儘管花費著巨額的推廣費用,但公司招牌IP Molly的銷售額佔總收益比重已經略有下滑。

泡泡瑪特在招股書中也坦言,公司並無法確保Molly的受歡迎程度能一直保持在其現有水平,如果Molly受損害或未能保持其目前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則將面臨沒有替代品的困境。

此外,IP授權協議的期限亦可能構成風險,因部分產品根據授權協議開發,授權期限通常在1-4年,其中有的不會自動續期,屆時不再有權出售產品,可能對業績造成不利影響。

質量問題頻出,產品品控待強化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中國潮玩零售的市場規模由2015年的63億元增加至2019年的207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34.6%。同時,受中國潮玩的受歡迎程度不斷上升所推動,這一市場規模預期將於2024年達到763億元。

看中了盲盒市場的潛力,越來越多的大佬開始入局,使得盲盒市場的競爭愈發激烈。入局者有獨角獸、L.O.L、sonyangle、畢奇、littleamber、吾皇萬睡、actoys貓鈴鐺、lego迷你人仔、sml盲盒等。

儘管泡泡瑪特暫時處於領先位置,但其身後的選手和其差距並不大,只要泡泡瑪特稍不注意,便會被趕超。

想要在吸粉的基礎上固粉,那必須能拿出顏值能打、質量過關的產品。雖然,泡泡瑪特旗下產品顏值不錯,但其質量一直被消費者詬病。

據第三方投訴平臺黑貓投訴顯示,截至6月3日,關於泡泡瑪特的投訴量已達1338條,投訴原因主要集中在「質量差」「退貨退款進程慢」兩大問題。

此外,今年1月,泡泡瑪特還因平臺投訴解決率為0,而登上了「315消費保」的黑榜。

除此之外,泡泡瑪特還多次被指涉嫌抄襲。《每日財報》注意到,今年2月,泡泡瑪特新品AYLA動物時裝系列對外發售,但隨後就被指出,疑似抄襲知名娃社「DollChatueau」2017年的產品。之後的2月18日,泡泡瑪承認了設計存在問題,並承諾下架及退款召回。

最終在2月18日,泡泡瑪特官方發布致歉微博,承認AYLA動物時裝秀系列個別款式設計過程存在問題,與「DollChateau」產品設計相似,全渠道下架該系列產品,已售出的則退款並召回。

踩中人性弱點,能否延續成功

有人說,盲盒從其本身來講,就是一種軟賭博行為。

一個59元的盲盒並不算貴,大多數消費者本著「花錢買快樂」的思想,先來一個,試試能不能抽到自己喜歡的。抽到重複的,想要其他的;抽到普通的,想要稀有的;抽到喜歡的,想要全套的。

可以說,泡泡瑪特摸透了消費者心理,踩中了人性的弱點,打開了市場,然而,但這樣的成功能延續下去嗎?

據招股書顯示,泡泡瑪特將近一半的營收來自於公司的線下門店,零售店和機器人商店(自動販賣機)佔公司總營收的比重將近60%。

對於這樣一個依賴於線下的行業來說,新冠疫情造成的影響顯而易見。不僅線下銷售受到重創,就連近年來公司戰略中極為重要的玩具展,也無限期地延期。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三年,盲盒經濟一片繁榮,但疫情之下,如今的消費者正在變得冷靜和理性。

不少盲盒玩家已開始「退坑」,在閒魚低價批量售賣自己曾經的收藏。一些「退坑」賣家將盲盒普遍標價在50元以下,部分非熱門IP標價低至10-20元。

盲盒抓的是人性的弱點,賣的是5到10分鐘的多巴胺,但當人的基本生存問題受到衝擊時,盲盒經濟的熱潮也將消退。另外盲盒經濟極其依賴線下場景,受疫情影響,人們減少外出,這也在給盲盒經濟不斷降溫。

再從產品端去看,商家如今也正面臨新IP的開發困境。盲盒經濟的商業邏輯固然相當巧妙,但對於消費者而言,激發購買慾的核心還是精美的新產品。

雖然泡泡瑪特有80多個IP,但是真正能帶來大量營收的IP卻不超過5個,其中爆款IP「Molly」就佔了3成收入。

任何量產的東西,只要廠家想做,就可以大量供給,「絕版」只是傳說。有人想買,放著錢不賺,商人怎麼會犯傻?只是為了賺更多的錢罷了。

只要是炒作,難免滋生泡沫,在泡沫沒破之前,它會變得越來越大,誘使一些人加入「膨脹大軍」,當「接盤俠」。可是,物極必反,泡沫一旦炸裂,則會灰飛煙滅。當外行聽說某物的價格暴漲、創造「神話」的時候,它可能已經「見頂」。

對於公司價值,亦是如此。

相關焦點

  • 市值千億的盲盒故事,泡泡瑪特能講多久?
    泡泡瑪特的故事最早可追溯於2010年的百貨店,2014年小型百貨的長尾問題盡顯,2015年精簡業務只留下了玩具。盲盒愛好者靖宇認為,盲盒潮玩賣的就是原創作品,泡泡瑪特屢現的抄襲風波會讓她選擇不再購買該品牌的盲盒。「自己對盲盒是否涉及抄襲的消息關注並不多,當知道了會選擇退坑」,一名並不知情抄襲事件的盲盒粉如是說道。
  • 泡泡瑪特盲盒不盲,這個泡泡還能吹多久?
    盲盒不「盲」,泡泡瑪特是否還能撐起千億市值的企業形象?盲盒「出圈」:小角色的逆襲之路一個盲盒能賣59元已經被大部分人稱之為智商稅了,殊不知在潮玩圈,盲盒處於鄙視鏈的下層。潮玩主要分四大類:盲盒、BJD娃娃,IP衍生品、收藏級手辦。買個稍微好點的BJD娃娃上千,給其化妝換衣服從幾百到上萬不等,IP衍生品和收藏級手辦雖然沒有養娃娃貴,但也是幾百起步的。
  • 泡泡瑪特,頂著」泡泡」講故事?
    再往下講,從商業角度來說,有故事的手辦和沒故事的潮玩本質上是兩種營銷手段而已,只不過潮玩的營銷手段更符合如今的時代。成熟的IP以優質內容為內核,可以通過動漫、遊戲、周邊多種等形式人們建立較深的情感連接,從而激發購買行為。而泡泡瑪特的營銷是如何做的呢?一是通過成熟的銷售體系觸達潛在用戶,作為一個時尚潮品零售集團,成熟發達的銷售體系絕對是必不可少的。
  • 泡泡瑪特赴港上市 「盲盒」還能火多久
    大大的腦袋,大大的眼睛,配著傲嬌的表情……在過去一段時間裡,一個叫Molly的盲盒小玩偶,不知道「掏空」了多少人的錢包,以至於這個玩偶背後的公司——泡泡瑪特也在短短幾年時間裡,扭虧為盈,奔向資本市場。
  • 靠資本和年輕人加持 泡泡瑪特的「泡泡」還能吹多久?
    泡泡瑪特市場表現「驚」與「喜」交織,在玩家和投資人的「吹捧下」,其「泡泡」還能吹多久?業績翻番背後是近70%毛利率招股書顯示,2017-2019年,泡泡瑪特營收分別為1.58億元、5.14億元、16.83億元,其中2018和2019年的營收連續兩年保持高速增長,增幅為225.4%、227.2%。
  • 泡泡瑪特靠Molly這顆「搖錢樹」還能紅多久?
    上市後,泡泡瑪特又還能紅多久?「盲盒」變身吸金利器近幾年,隨著其線上線下渠道的增加和完善,這位有著綠色的眼睛,嘟著嘴的娃娃在生活中變得隨處可見,截至2019年,泡泡瑪特一直在全國擁有114家零售店,825個自動售貨機。越來越多的人「入坑」的同時,泡泡瑪特的營收也迅速上升。
  • 泡泡瑪特的成功不止是盲盒
    而當盲盒成為線上線下賣小玩意的標配時,泡泡瑪特究竟還有什麼優勢?其實這些討論都默認了一個前提,那就是泡泡瑪特的成功就是因為盲盒。然而同樣在做盲盒的公司還有很多,比如IP Station,52 toys,再比如同為上市公司的奧飛娛樂,可為什麼一年營收能做到十幾個億的,卻只有泡泡瑪特呢?
  • 被Z世代爆買的「盲盒第一股」 泡泡瑪特2年利潤暴增280倍的故事...
    在2017年之前,泡泡瑪特曾連續三年虧損,但如今卻成長為天貓雙十一首家「億元」玩具旗艦店,剛滿「10周歲」的泡泡瑪特是如何實現華麗轉身?被Z世代爆買的「盲盒第一股」11月19日,記者來到位於廣州天環廣場的泡泡瑪特零售店。
  • 泡泡瑪特再陷輿論風波,創始人的童話故事還能講多久?
    但是做了沒多久,看到街上有不少店鋪模仿他的格子間開店,王寧乾脆直接將店面全部盤出,拿著打款又開始琢磨了起大生意來。  成立泡泡瑪特  但是一直到大學畢業,王寧還沒想好自己自己要幹什麼。  2010年春節前夕,王寧和父母去香港玩。
  • 泡泡瑪特飛升,但盲盒不值錢
    」泡泡瑪特登陸港股,開盤後大漲100%,市值突破1000億。2017年-2019年,泡泡瑪特營收分別為1.58億元、5.14億元、16.83億元,確實是爆發式增長。其毛利率也從2017年的47.6%,漲到2019年的64.8%,暴利堪比遊戲。泡泡瑪特CEO王寧曾表示,也許再給5年時間,泡泡瑪特會成為國內最像迪士尼的一家公司。中國迪士尼,大概也是資本市場對泡泡瑪特最宏偉的想像。
  • 靠資本加持和割年輕人韭菜,泡泡瑪特的「泡泡」還能吹多久
    今年12月11日,「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09992.HK)在港股上市,發行價為38.5港元/股,開盤暴漲超100%,市值一度突破1100億港元。當日收盤價為69港元,市值達953億港元,可謂一「喜」。
  • 千億市值驚豔市場,泡泡瑪特的「泡泡」還能吹多久?
    零壹智庫於2020年6月發布報告《玩具「盲盒」獨角獸泡泡瑪特,赴港上市前營收利潤暴增》分析泡泡瑪特招股書,詳細解讀了泡泡瑪特的成長史、財務數據、產品邏輯,以供讀者參考。泡泡瑪特主打,也是最廣為人知的產品就是「盲盒」,即泡泡瑪特將娃娃玩具(PVC/ABS材質)裝進同樣外觀的包裝盒裡,按系列以單個或整盒(12個)發售,只有拆開包裝盒才能知道裡面的玩具樣式。每個系列大約有12個種類娃娃,另外設有一到兩個隱藏款。想要集齊一套12種的娃娃只需要購買一整盒「盲盒」,但是隱藏款卻是概率釋出,需要拆開更多的「盲盒」才有機會獲得隱藏款。
  • 泡泡瑪特上市進行時:Molly這顆「搖錢樹」還能紅多久?
    泡泡瑪特「IP+盲盒」的經營模式使其迅速捕獲了年輕一代消費者的心,同時,業界對於泡泡瑪特的疑問也隨之而來:其一個個小盒子裡到底有什麼秘密?上市後,泡泡瑪特又還能紅多久?直到其2016年開始轉型盲盒,虧損狀況才開始改善。盒子裡的「秘密」如果說,盲盒的模式使泡泡瑪特擺脫了虧損的境地,那麼其盒子裡具有藝術性價值的IP娃娃才是助其實現營收翻番的關鍵。
  • 泡泡瑪特退市再上市,揭秘盲盒背後的暴利生意經
    若按照每股38.50港元的發行價,全球發行1.357億股的話,則泡泡瑪特的市值或達530億港元。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出生於1987年的創始人王寧及妻子持有泡泡瑪特近55%的股權,上市後這對夫婦身價或輕鬆破100億。大家是不是很好奇,退市再上市的泡泡瑪特是如何逆襲並上演造富故事的?
  • 泡泡瑪特:熱度褪去後,還能牛多久?
    作者 | 見智君 在很多人還不明所以的時候,泡泡瑪特頂著「潮玩、盲盒、Z時代新寵」的標籤在今年兒童節當天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 這家公司營收連續兩年保持200%以上的增長,毛利率更是高達60%。消費者每花一百塊錢,公司就能淨賺接近四十塊錢。
  • 泡泡瑪特,不只是盲盒
    據其招股書,泡泡瑪特在2017~2019三年實現營收分別為1.581、5.145、16.834(億元),淨利分別為160萬元、9950萬元、4.511億元。 年盈利4億,業績如火箭般躥升,市佔率超過8.5%,泡泡瑪特激發了所有人的好奇心,希望通過這家公司的創業故事、經營模式、經營效率、甚至是消費心理來窺探這家公司成功的秘密。
  • 另一種盲盒:泡泡瑪特市值千億,其他玩家還能「驚喜」多久?
    泡泡瑪特的成功,核心要素不是盲盒,而是IP。目前,爆款Molly帶來的收入貢獻,已呈現大幅下降趨勢,自主IP又乏善可陳,下一步並不好走。驚喜經濟能持續多久?這也是一種盲盒。▲「Molly Zodiac」成就了泡泡瑪特。圖片來自網絡。
  • 我被泡泡瑪特「支配」的盲盒人生
    不過,我們找到4位泡泡瑪特的粉絲,他們的入坑時間不一,曾經十分狂熱,然而,卻又先後熱情冷卻,紛紛退圈。通過這些粉絲的講述,我們嘗試為讀者提供一個不同的視角來看泡泡瑪特和盲盒,關於商業模式的探討過多,很難有超出原有認知範圍的內容,不如我們就聽一聽盲盒愛好者最真實的故事,或許能有不一樣的感受。
  • 在泡泡瑪特,我幫公仔講故事
    有一天,你正在逛街,不經意間路過一間泡泡瑪特的線下店。你決定進店看一看,近距離瞧瞧這些姿態或酷或萌、顏色繽紛華麗的精巧公仔。接著,不知道為什麼,你被陳列在某個場景中的公仔吸引住了。你發現,12隻公仔儘管乖乖地待在小小的玻璃罩裡,但卻給你講起了它們的故事。
  • 千億泡泡瑪特背後:盲盒「印鈔」,Z世代「傾家蕩產」
    當小眾的潮玩變得大眾、流行,隨之而來的是泡泡瑪特恐怖的增長速度。近三年,隨著規模的擴大,泡泡瑪特的毛利率分別為47.6%、57.9%、64.8%,今年上半年更是高達65.2%。其中,泡泡瑪特品牌產品的毛利率為71.1%。這表示,一個標價59元的盲盒,成本是17元。泡泡瑪特最具代表性的IP是Molly,且大部分收益都來自這個大眼撅嘴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