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自象限,作者|偏見先生,編輯|刀刀先生
泡泡瑪特上市一周以來,圍繞這家千億市值港股公司的紛爭涇渭分明:看好者認為這是Z世代消費者引領市場的證明;而看空者則認為,這種商業模式只是被掩蓋了的賭博。
孰是孰非,需要時間的論證。不過,我們找到4位泡泡瑪特的粉絲,他們的入坑時間不一,曾經十分狂熱,然而,卻又先後熱情冷卻,紛紛退圈。
通過這些粉絲的講述,我們嘗試為讀者提供一個不同的視角來看泡泡瑪特和盲盒,關於商業模式的探討過多,很難有超出原有認知範圍的內容,不如我們就聽一聽盲盒愛好者最真實的故事,或許能有不一樣的感受。
01 粉絲在他們眼裡不算啥
Lily 90後 熱度維持一年半
我知道泡泡瑪特的盲盒是在2017年,工作的原因,偶然接觸到的,當時,領導讓我去研究一下盲盒,看看我們要不要也跟一個這樣的項目。
買了一個之後,一發不可收拾。
最開始的時候,我是一個一個的買,我也是上班族,996的打工人,雖然說一個盲盒幾十塊錢,但每天花這麼一份錢出去,一個月下來還是一筆挺大的開支。可是後來就上癮了,有一陣子總也抽不到自己喜歡的款,乾脆就一盒一盒地買。
但凡是個人都會喜歡驚喜,只是每個人對驚喜get的點不一樣,像拆盲盒,主要來自於未知的刺激,如果拆開了是一個喜歡的款式,會非常開心,如果是不喜歡的款式,會非常沮喪,如果運氣爆棚是一個隱藏款,那簡直恨不得昭告天下,一起分享這份開心。
泡泡瑪特持續推新(來源於泡泡瑪特官微截圖)
很快,錢包開始捉襟見肘。覺得這樣下去不行,我就強迫自己記帳,希望能夠看著不斷攀升的數字能克制住自己。結果還是管不住這手啊,每次去買盒盲盒,都告訴自己,這是這個月最後一個了。
然而,最後一個之外還有最最後一個和最最最後一個,無窮盡也。到月底一翻帳單,眼睜睜地看著錢是怎麼沒有的,卻控制不住自己。
為了買到喜歡的款,我還去過幾次BTS展會,展會的門票可以提前在網上買,但是,入場順序卻要靠現場排隊,粉絲是排不過黃牛的。
我在展會看到,展會的一個娃娃,有的499元,有的799元,限購一個人只能買一個,但黃牛成群結隊,799元的molly收藏款,黃牛轉手就可以賣三四千,畢奇的賣五六千。每場展會放出來的限量款有的幾十個,有的十幾個,除非入場排隊在前一百名,才有希望能買到限量的款,那就意味著得半夜去排隊。
體力拼不過黃牛,又買不起黃牛倒賣的,後來我就不跑展會了,因為去也買不到。
從入坑到現在,大概買了幾百個娃娃,其實大部分盲盒到手就跌價,什麼價值也沒有,後來才發現,閒魚、潮玩族小程序上有二手娃娃買賣,上面的泡泡瑪特玩具分為兩種,要麼就是加價的隱藏款,要麼就巨便宜的普通款。
如果不想抽太多盲盒,直接上二手網站買就行了,我也在這些平臺上買過幾個款,之前特別傻,一直在實體店買。
來源於閒魚二手交易平臺截圖
不過,泡泡瑪特公司後來放了太多的娃娃出來,粉絲增長量跟不上娃娃放出來的量,有點「通脹」的意思,我和幾個朋友也交流過,他們放在二手網站上的娃娃,後來是幾個月都賣不掉。
朋友拉著我反思了一下,泡泡瑪特的營銷和商業模式,其實就是調動情緒,一定程度上來說,我們買的不是盲盒,而是自己的情緒。這種狂熱的退卻來自搬家,幾百個娃娃在搬家的過程中被摔壞了幾個。
看著支離破碎的Molly,我突然冷靜下來,它只不過是個玩偶,我為何要被它支配生活和情緒?
但真正完全退坑,是因為覺得泡泡瑪特這家公司並不在乎粉絲,只是把我們當韭菜。比如說,我最喜歡的是molly,但設計師涉嫌地區敏感的「G獨」,言論恬不知恥,讓我和幾個朋友徹底寒心了,在公司眼裡只有錢,粉絲不算啥的。
2019年一整年,我一個盲盒也沒有買。幾個朋友也都退坑了,這公司現在就指望割新韭菜了。
02 出娃娃的速度趕不上我收藏速度
Lucky 95後 熱度維持兩年
在買泡泡瑪特的盲盒之前,我收藏了多年的手辦,所以,娃圈有什麼風吹草動,我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知曉。不過,我居住的地方是二線城市,盲盒雖然知道的早,但是真正接觸到卻是在2018年,一次逛街的時候,偶然發現了泡泡瑪特的店。
第一眼看到的時候,就覺得這東西還是挺可愛的,女孩子對可愛的玩意都沒啥免疫力,我之前買手辦比較貴,這個又便宜又可愛,就買了幾個。
泡泡瑪特門店(自象限攝)
一發不可收拾,最多的一天,一口氣買了十七八個。忍不住給幾個朋友安利了盲盒,帶著大家一起入坑了。
新鮮勁來的快去的也快,普通的盲盒很快就不能滿足我了,那種限定款、要預定的款式才吸引人,出新了我就買一整盒,碰到喜歡的就整盒端,買一整盒再加幾個感興趣的散的,因為買盒有積分,積分可以抵一些現金,做活動促銷的時候,也容易買的多,比如有吊卡裡的娃娃,只有專屬活動才有,這種盲盒很少打折,不知不覺就越買越多。
娃娃越買越多,收藏都成了個問題,最開始的時候,買了個專門的亞克力的架子,很快就放滿了,又訂做了可以掛在牆上的柜子,也放滿了,最近看到一個家具店推出了盲盒櫃,還有燈帶,我的娃娃們應該很快可以搬家了。
堆滿的泡泡瑪特玩偶(受訪者提供)
除了普通的盲盒,我比較喜歡的還有大的娃娃,普通的大娃價格也貴,一個也要298元了。以前買的手辦,有一些送人了,還有一些轉賣之後賺了錢。不過,盲盒想要賺錢,比手辦可就差遠了。
有些隱藏款確實比較升值,比如,我抽到過一款隱藏款,當時花了59元,現在能賣600元,淘寶上有一些專門做直播的店,提供幫助拍賣的服務,可以把娃娃寄給他們代賣,他們按成交價收取佣金。
前期我也把娃娃寄去代賣過一次,不過,後來的都是換或者直接送人了,後期整盒端之後,我手上的娃娃很少有重複的,普通款大部分不值錢。買了一陣之後,感覺市場越來越飽和了,娃圈本來就是個小眾市場,過幾年肯定會慢慢不行的。很多鐵粉都像我一樣,後續出來的產品喜歡的不多,不值得買,泡泡瑪特出新款、受歡迎款的速度,跟不上我們的收藏速度,而且質量參差不齊。
玩盲盒還是要有經濟基礎的,我買盲盒的帳沒細算過,不過,折合成人民幣也就差不多十幾個香奈兒的包包吧。但是,在娃圈也是有鄙視鏈的,泡泡瑪特的盲盒處在最低端,我一個朋友知道我玩這個,當著我的面直接嗤之以鼻:這玩意兒low的也好意思收藏。
反正特別喜歡的我都有了,盲盒的坑脫了,我又要玩手辦去了。
03 我更喜歡買明盒
劉明 80後 熱度維持半年
一天吃午飯的時候,我被年輕的同事拖著在辦公樓周邊的商場逛,看到這個小玩意,架不住同事一個勁兒的推薦,就買了一個,算是陪買。
後來有一天再逛這個地兒的時候,發現有我喜歡的一個漫畫形象的手辦,就主動去買了,然後就變成了拖著朋友一塊買,就這麼一個拉一個地入了坑,但是還好,我們都不上癮。
泡泡瑪特玩偶(受訪者提供)
泡泡瑪特的盲盒也不貴,幾十塊一個,偶爾花點錢讓自己高興一下,覺得買個高興還是值得的,但是,我也在店裡看到過執著的姑娘,一定要抽到自己喜歡的,那個勁兒,跟我在影視劇裡看到的賭徒差不多。
盲盒這種東西,我和幾個朋友都覺得,是有賭博性質的,閉著眼睛抽,跟小時候我們收集卡片有啥區別?但是,抽到自己不喜歡的,或者總是抽到同一個款,就會弔起大家不服輸的心,鑽牛角尖一直買下去。
我和大家想的不一樣,不想總抽到一樣的,乾脆買一盒未開封的,這樣不會有重樣。辦公室的小年輕們有時候吃午飯都要去抽一個,或者覺得不開心的時候,也去抽一個,覺得可以解壓,如果能抽到隱藏款,會特別高興,緩解不開心。
當然,這些只是他們的想像,事實上是,更多的時候只能抽到重樣的或者不喜歡的,導致本來就不好的心情更糟糕了。
後來我就不喜歡買盲盒了,買明盒不香嗎?既然我們買這個東西是覺得它可愛,乾脆買明盒,挑喜歡、可愛的買,為什麼要給自己不喜歡的手辦買單?
來源於泡泡瑪特小程序截圖
泡泡瑪特可能也看到了這種趨勢,陸續推出了一些明盒擴充客戶購買門檻。但是,之前抽回來的那些重複的、不喜歡的,真成了「雞肋」。扔了吧,都是自己花了錢的,留著吧,又不喜歡,還得佔地兒。我就自欺欺人,把這些不喜歡的,放到所有娃娃的後面藏起來。
除了我這種意外入坑的粉絲,其它鐵粉也大多是為自己喜歡的IP買單,如果解除與動漫的綁定,單純泡泡瑪特的產品和客戶的黏性不大,如果沒有動漫,它就是個普通的禮品店,和大街上其它禮品店沒有區別。
從喜歡到冷靜,我只維持了不到半年,泡泡瑪特靠賣萌、可愛吸引人,當這些都吸引不了你的時候,自然就不會再買了。
04 沒人慫恿就不買了
丫丫 95後 熱度維持幾個月
2019年下半年,總公司有個項目需要我們協同,我和幾個分公司的同事一起被臨時徵調回總部上海。在上海,我第一次接觸到盲盒。
最開始是在和同事逛街的時候被安利的,那時候,同事是重度玩家,一個勁兒地跟我們說這東西有多可愛多萌,面子上掛不住,就買了一個。
當時覺得,反正59塊也不算多,買一個玩,大家閒暇聊天還能有點共同話題,也挺好的,後來越買越多,跟幾個人互相慫恿有關。
中午吃飯的時候,我們會去樓下的店看看,基本流程是這樣的:每個人先抽了一個,然後互相慫恿對方,「要不你再買一個?說不定就抽到喜歡的了。」然後手一抖,每個人最後都買回去好幾個。
泡泡瑪特門店(自象限拍攝)
整個過程的心理活動,跟賭博一樣的,59元的價格不高不低,總讓人有幻想,覺得可以抽到自己喜歡的,偶然抽到了一個喜歡的,就覺得人品爆棚下一個肯定能抽到更好的隱藏款。
抽到喜歡款式的概率並不高,大部分都是普通款,而且不喜歡,轉賣也賣不掉,因為我不喜歡的,大部分人都不喜歡。
越買越多,宿舍都放不下了,我們每個人都花好幾百買了亞克力的架子,等到4個月的工作結束,我打包了一堆的娃娃和亞克力架子,快遞發回家。
我「中毒」不深,大概也在這上面花了大幾千塊錢。不過,離開總部後,沒有了這種互相慫恿的環境,冷靜是很快的。而且,泡泡瑪特後期的質量不過關,感覺材料沒有之前的好,後來我查過網上,反映這個問題的人比較多。
但是,要證明產品質量有問題,對於消費者來說可太難了,不玩了還不行麼。
結語:
從這些粉絲的講述中可以看出,對於他們而言,泡泡瑪特所加諸在娃娃身上的營銷痛點曾經被他們精準地吸收。然而,僅靠營銷搭建的商業帝國,魅力似乎也正在減退,畢竟熱度維持的越來越短,對於剛上市的泡泡瑪特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千億市值是個裡程碑,但會不會上演「出道即顛峰」呢?
時間會給出答案。
*題圖來源於自象限攝,文中插圖來自網絡、受訪者供圖,受訪者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