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了解什麼是田園城市嗎?有沒有暢想過不是鋼筋水泥模樣的城市是何種樣子?
你了解什麼是田園城市嗎?有沒有暢想過不是鋼筋水泥模樣的城市是何種樣子?如今,中國的部分城市開始打造田園城市,不過建設田園城市可不是消滅一片田園、建設一個城市,也不是簡單的「田園的面積+城市」。田園城市是以田園為特色、突出城市的內涵,這種兼有城市和鄉村優點的理想城市離我們有多遠——
每天穿梭於城市中,享受城市的繁華與便利的同時,也因交通擁擠、環境惡化等問題而苦惱。你是否想過,把城市的便利與田園的詩意美好結合。單是想想,就夠美了:城市設施一流,鄉村風景如畫。若要放鬆身心,驅車十幾分鐘,就有安逸的農家樂;如厭倦了霓虹燈,也可到郊外數星星。
早在1898年,英國學者霍華德針對當時英國工業化帶來的汙染、擁擠等眾多城市問題,首次提出了建設田園城市的設想。他認為應該建設一種兼有城市和鄉村優點的理想城市,城市四周被農地圍繞以自給自足,嚴格控制城市規模,保證每戶居民都極為方便地接觸自然。
100多年過去了,在如今的中國,一些城市提出建設田園城市的目標並開始付諸行動。對於快速城鎮化的中國,打造田園城市的路徑有何不同,究竟哪些城市有可能成為田園城市,又應該著力解決哪些問題?
城市規劃的「田園」夢想
日前,陝西省西鹹新區出臺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提出基於人們親近自然的要求,著眼新區城鎮、村落、耕地、水系、文物古蹟相互交融的基本特質,形成現代田園城市。去年6月,西鹹新區就曾出臺優美小鎮規劃,計劃5年內建設35個優美小鎮。這次新一輪規劃則進一步構建「大田小鎮」「大城小園」的布局模式,將使「500米見園、300米見綠」成為可能。
無獨有偶。江蘇太倉提出,要分別建設10萬畝良田、花卉、菜地、魚塘,構建以「四個十萬畝」為主體的農業空間布局和以「一市雙城三片區」為主體的城鎮化空間布局。在城市與中心鎮之間,以現代基本農田和生態綠地隔離,實現城市四周被農地圍繞以自給自足;以快速交通相連接,保證每戶居民都可以便捷地親近自然。最終目標也是建設田園城市。
我國擁有漫長的城市建設史,隨之傳承的城市規劃理念同樣浸潤著古老的傳承。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很多規劃者都願意借鑑百多年前霍華德的思想,因其與中國傳統思想有諸多共同點。進入本世紀後,江蘇太倉、無錫等地較早地提出建設生態型田園城市的構想。2009年四川成都率先提出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城市發展定位。此後,浙江衢州、海南瓊海等都提出建設現代田園城市的目標。
「城鄉一體化是典型的中國命題,田園城市建設則是世界性的命題。」在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寧越敏看來,建設田園城市的目的是,讓城市與田園相互滋養,文化與田園融合發展,田園與產業交相輝映,既能讓市民感受到農村的田園氣息,又能讓農民享受到城市的生活品質。對中國城市來說,這是從生態文明角度對城市發展所做的總體規劃,符合節約集約用地和保護耕地的政策方向,包括了對城市建設、空間布局和土地利用的統籌。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迅表示,田園城市的理念在任何時代都不過時。它包含了兩層含義:第一層是物質層面。田園城市注重城鄉一體化發展,希望能夠建設一個交通便捷、服務健全、綠化良好的城市。城市和鄉村應該像伴侶一樣友好相處。第二層則是精神層面。田園城市的本質是體現人類對美好城市生活的追求與願景。即城市的發展並不只是為了追求財富,其根本目標是要為民眾提供健康的宜居環境。
城鄉生態互動的雛形始現
夏日裡來到江蘇省太倉市,只見城市主幹道兩側,高大的香樟、玉蘭與低矮的綠籬錯落成詩意;翠綠的草坪,各種綠道、特色街道見縫插針,相映成趣。這樣的綠,和蘇州園林又不同,它是開放的、開闊的,是與城市周圍連綿的農田接續的、一脈相承的。若在山區,見到大片的綠色並不稀奇,而出現在經濟發達、寸土寸金的蘇南,卻令人意外。
「讓市民感受農村的田園氣息,讓農民享受城市的生活品質。」海南瓊海把農業公園建設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手段,全市規劃為「龍壽洋農業公園」「熱帶濱海農業公園」和「萬泉河農業公園」三大公園,打造具有現代農業功能、旅遊功能、休閒功能的綜合體,帶動城鄉產業融合化。到2015年底,瓊海市已建成1857個田園式的文明生態村,佔全市自然村總數的7成。瓊海市返鄉就業4萬多人,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增長13.1%。農民在家門口就能打工,住自家房子,種自己的地,還能照顧家人。
類似太倉和瓊海,不少地方都立足區域資源稟賦,通過保護山水田林湖生態,構建田園化形態。不折騰、少動土、保風光、就地城鎮化,敬畏生態的紅線,敬畏人文的紅線,最大限度地保護城市周邊鄉村的自然和文化風貌。農業部經管司司長張紅宇分析說,這號準了田園城市發展的脈,避免「攤大餅」「以城吞鄉」等誤區。這些實踐體現了以山水田園風光為基礎,以生產生活生態為理念,打造以人為本的田園城市發展道路。
「城在田中,園在城中,產城融合,和諧共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研究員、中國城郊經濟研究會副會長謝揚如此總結田園城市的建設路徑。他提示有關地方要注意保護林地、耕地、園地等農業空間,尊重現有地形地貌、田園風光等農業及生態本底,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等自然人文屬性的產業和城鎮。
田園城市離我們有多遠
「從實際情況看,目前大中城市發展田園城市的條件總體不具備。這是因為在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以土地擴張、工業主導、追求GDP為目標的發展模式『消滅』了大面積的田園,現在想把周邊的田園划進來打造田園城市,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田園城市。」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建設田園城市不是消滅一片田園、建設一個城市;也不是簡單的「田園的面積+城市」。田園城市是以田園為特色、突出城市的內涵。
事實上,建設田園城市面臨著突出矛盾。在經濟轉型的大趨勢下,城鄉居民對田園城市的需求全面快速增長,與田園城市建設嚴重不適應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民難以享受與城裡人平等的發展成果,包括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民工身份等問題;城裡人想到農村買房,享受農村的田園氣息和健康的生活,現有政策不允許。
是上海、西安等大城市,還是瓊海、太倉這樣的中小城市適合田園城市發展?遲福林說,有3個重點區域可發展田園城市。一是城郊。現在部分城市的城郊已與市區的建設相差無幾,但還有相當部分的城郊仍有發展田園城市的空間。二是縣域。我國還有一些縣域城鎮有條件經過努力發展成為田園城市,應以此為目標加快城鄉一體化。三是特色鄉鎮,各類特色城鎮在田園城市建設方面有天然的優勢。為此,要使有條件的地區不再走過去傳統城鎮化的路子,而是以田園城市為目標制定規劃。
「上世紀初,英國的城市化已經基本完成,需要解決的是城市人口如何布局的問題。不同於霍華德提出田園城市的那個時代,如今我國面對著即將湧入城市的3億至4億人口。」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張杰看來,中國考慮發展田園城市,必須建立在上述現實基礎之上。要思考如何在面積小、人口多的情況下,使城市居民感受到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與密切。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副主任丁元竹認為,如果說田園城市建設是一間屋子,那麼公共服務均等化就是四根柱子。「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們把城市化認為是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土地開發的過程,帶來了很多的城市問題。但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田園城市建設的本質,這是人民群眾嚮往的幸福所在。」他說。(經濟日報記者 喬金亮)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