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成都小吃幾乎成了成都美食的全部,從各色小面到抄手餃子,從醃滷燜燉到涼拌冷食,從鍋煎蜜餞到糕點湯圓,從蒸煮烘烤到油酥油炸,凡此種種,都是不講究造型排場,卻能滿足饕餮之心的食物,幾天下來,不抓緊吃你就只能遺憾擦肩。按照下邊的list去吃,勉強算你找到重點。
成都錦裡街頭的小吃
麻辣清單
1.鍾水餃
鍾水餃的創始人叫鍾少白,受歡迎的是紅油版。說是水餃卻不帶湯,放眼望去,只有一汪紅油,所以蒼蠅館子裡也叫「紅油水餃」。上面至少會澆三種油:紅油、芝麻油、紅醬油。這紅醬油是用紅糖水和醬油按比例調出來的。煮好的餃子淋上「三油」,再撒點鹽、味精、蒜泥……第二次光聞著味兒,就能激動地咽口水。
非常禮貌的鐘水餃
最地道:地道的一定是全肉餡兒,沒有菜碼,澆上三油蒜汁絕不會生膩;紅醬油裡的紅糖,講究點的還要放八角、小茴香等一起熬,增加辛香感;均不帶湯,帶湯的一定不地道。
地道吃法:因為特製的紅醬油總帶點甜,所以不要跟老闆強調「不放糖」,因為做不到;鍾水餃的核心口感實際上是「蒜泥味」,如果吃不了大蒜還是別勉強嘗試;千萬別倒醋,否則味兒全變了。
家常範兒鍾水餃
哪兒吃:成都「鍾水餃」有十來家分店,武侯店(武侯區武侯祠大街2號)最熱鬧;但街邊館子,尤其學校周邊的蒼蠅館子,鍾水餃隨處可見,便宜且口味也不差。一份10個左右,價格在8-10元不等。
2.鍋盔
鍋盔在四川是一種類似夾饃的東西,胚子分為白面鍋盔、軍屯鍋盔、南部鍋盔。白面的不用提;軍屯是最常見的,又叫「酥鍋盔」,是一種街邊常賣的直接將肉和在面裡現烤的鍋盔,也有椒鹽的。南部鍋盔中數鍋盔涼粉最為驚豔,見過一家小店用酥油和面胚現烤,夾上麻辣涼粉,至今都特別懷念。
軍屯鍋盔
最地道:軍屯鍋盔在成都小吃界比較普遍,兩面煎烤金黃,街邊的還常掛著油;白面鍋盔常夾各種菜,可選的一般是三絲、肉片;南部鍋盔有方酥鍋盔、鹽鍋盔、紅糖鍋盔,前兩種可以用來夾涼粉。
南部鍋盔
南部鍋盔做的鍋盔涼粉
地道吃法:街邊的鍋盔別看不上,看著油吃著香;去景區可選夫妻肺片作白面鍋盔的菜碼,一舉兩得;好吃的涼粉鍋盔,胚和料都是尤物,可以先吃一口快掉出來的涼粉,趁胚子還酥脆時咬一口嘗鮮,最後慢慢拿下。
哪兒吃:推薦邱二哥鍋魁(青羊區金絲街45號大門口,近白家塘街),有白面、包糖、紅糖可選,均價2塊5;文殊院的嚴太婆鍋盔(青羊區人民中路三段19號,近地鐵文殊院K出口)有各種菜碼,三絲和拱嘴的受歡迎;鍋盔涼粉推薦南充方酥鍋盔(青羊區三桂前街63號,近提督街建行);早上和傍晚的街邊都有軍屯鍋盔的簡易版;一般景區都有鍋盔夾肺片,味道差點。
3.棒棒雞
棒棒雞於我們的印象就是街邊無數的棒棒雞連鎖店,想滷味、涼菜的熟食連鎖,有雞肉和各種雞的零件可選,還有豆乾、筍尖等等,現稱現拌,真空的可以勉強帶回老家。棒棒雞屬於「怪味」,麻、辣、酸、甜、鮮、鹹、香全都具備,又是典型的四川複合風味。
廖記棒棒雞的無骨雞爪
最地道:最地道的棒棒雞在樂山、嘉定、重慶,從樂山棒棒雞、嘉定棒棒雞、重慶廖記棒棒的名字可以看出來;飯店裡的棒棒雞有點口水雞的感覺,用的是澆汁,不是拌的;口味有麻辣、五香、泡椒、藤椒、香辣的等等,藤椒和麻辣的自然是上選。
地道吃法:拌好的棒棒雞可以泡的時間久一點再吃,更入味;最受歡迎的是雞肉、雞爪、耳片、肺片、兔丁等。
哪兒吃:成都街頭有多家廖記棒棒雞店,密度堪比本地連鎖超市,如錦江區人民東路68號。
4.麻辣兔頭
本來我不吃兔,可去了趟成都從此就破了功。外地萌妹子們的驚聲尖叫都阻擋不了本地萌妹子啃兔頭的腳步。賣兔頭且好吃的店有許多,成都人就像吃零嘴一樣買來就啃,並親切地稱之為「啃兔兒腦殼」。成都人啃兔兒腦殼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當時流行吃麻辣兔丁,兔頭無處擱置,不知道是誰用各種香料拿來滷兔頭,從此造就了美食界一大神話。
麻辣兔頭
最地道:好的兔頭絕不是乾巴巴的一坨,肉雖然少,但是香軟,雖然撈上來時看著「口味很重」,但啃起來不膩且回味無窮;滷兔頭也分五香和麻辣的,我們更愛麻辣的;廣受認可的是成都雙流老媽兔頭,這個在成都也挺有名,不過就像我們提到的,好吃的賣兔頭的攤攤比比皆是啊。
地道吃法:首先,挑大的;接下來給大家一個「猙獰」的小竅門,首先把同情心放在旁邊;雙手舉起兔頭於胸前,把上下顎一掰兩半;先吃舌頭,再吮一下下顎,吃乾淨周圍的肉,下半部分搞定;然後吃眼睛,再啃肉最多的臉頰;最後吃腦花,可以吸,也可以動用筷子或指頭。
哪兒吃:推薦梅兔頭(金牛區一環路北二段102號西北橋小學旁)和鄧兔頭(兩家挨著),開了很多年,老闆都是實在人,7元/個,兔頭裡花生多,紅有多,能代表成都兔頭的水平。
5.擔擔麵
擔擔麵各地有賣,但奇怪的是變化不是一星半點兒,所以當你去成都的蒼蠅館子叫了一碗擔擔麵後,你會被刷新認知:擔擔麵怎麼是幹的?沒錯,去四川點的擔擔麵都不帶湯,它就是一碗小面,上面撒點肉末雜醬,湯另乘。因為過去都是挑著擔子賣,所以得名擔擔麵,最早由一名叫作陳包包的自貢小販發明。
擔擔麵
最地道:擔擔麵的麵條細,從鍋裡撈出撒上肉碎雜醬即可,沒有多餘的東西,一些商家為了增加口味也放蔥花和花生沫,無可無不可;加了辣椒的碗底會有紅油,吃不了辣的提前說,但是有辣才地道;擔擔麵的面臊是「脆臊」,也就是這個臊子炒出來不是稀糊糊的,看上去略幹、鬆散。
地道吃法:沒什麼特別注意的,吃就是,喜歡酸的可澆點醋,不過四川的醋比較淡,有時候倒上一大股也沒啥感覺。
哪兒吃:在成都分布很廣,口味都不會太差,推薦小名堂擔擔甜水麵(青羊區將軍街1號達州賓館1樓)紅油給的比較足,它家的缽缽雞也不錯。
6.肥腸粉
會吃的四川人會吃肥腸,被一些人認為「有點臭」的肥腸在川人手底下一倒騰,變得香味十足。成都大街小巷也總有肥腸粉的身影,就跟北京的小腸滷煮一樣,肥腸粉裡的硬貨不止是肥腸,是以肥腸為主的豬雜,配了上等的紅薯粉,濃濃的老湯煮好,辣椒油伺候好,再來點醋,差不多了。
肥腸粉
最地道:肥腸粉上桌前會撒幹黃豆,香菜、蔥花、蒜自選;用好的紅薯粉煮出來的肥腸粉不會糊爛,香而有韌勁;肥腸和粉絲是分開煮的,上桌前才鋪上肥腸節。
地道吃法:酸辣才是一碗肥腸粉應該具備的素質;白味的也能做得出色,就是不太容易;肥腸粉和鍋盔是標配,金黃酥香的軍屯鍋盔搭上酸辣肥腸粉,才算功德圓滿。
哪兒吃:老瓦房肥腸粉(錦江區青石橋北街成物大廈附近),白味紅味都不錯,肥腸粉10元,加一份肥腸(冒節子)2元,如果不愛肥腸你也可以順勢吃吃酸辣粉。
不辣清單
1.燃面
燃面一般連同「宜賓」兩字出現,不會有「更地道的」之說。不過宜賓燃麵店通常都做得小且樸素,東西也賣的簡單,客人去了基本就點燃面、燃面、燃面……燃面過去被叫做油條面,因為它油重無水,點火即燃,所以叫燃面。
正宗宜賓燃面
最地道:已經說到「油重無水」,其實吃起來並沒有太油的感覺,最直觀的感覺是幹,撈起來需要甩幹,所以吃燃面老闆一定會伺候一碗湯;比較突出的輔料是宜賓黃芽菜和花生碎,這兩樣東西讓燃面變得很香;燃面其實鹼很重,但店家在做的過程中會進行處理,但任然殘存淡淡的鹼味;燃面有葷素可選,葷的就和擔擔麵一樣加了點「脆臊」。
地道吃法:建議是先不加醋,嘗原味,吃到最後來點醋,結束戰鬥,麵湯是必須的;加了辣更有要「燃起來」的感覺。
哪兒吃:看見「宜賓燃面」的招牌鑽進去即可;推薦科院路的宜賓燃面(武侯區科院路錦苑巷特號餃子館對面)
2.怪味面
對怪味面的印象不深,因為複合的麻、辣、酸、甜、鹹,據說湯汁也是由豬骨肉以及海米、墨魚、扇貝、魷魚等海鮮一起放入雞湯內燉成的,沒有什麼是特別突出的,整體感覺是凌亂而均衡,怪味麵館裡通常還會賣鱔魚面、墨魚面、雞雜麵等等,大概是因為怪味面原材料所需就順便了吧。
怪味面
最地道:你能嘗到海鮮味,一會又是豬肉香,一會是辣的,一會又覺得帶點甜,都不必太驚訝。
地道吃法:吃怪味面紅油很重要,如果比較香辣,這碗面吃起來更加有「怪」氣,但是如果不能吃辣的人最好不要亂來,否則就變辣味面了。
哪兒吃:老字號是牛王街怪味面(青羊區十二橋路7號琴臺路路口對面),徐老八原汁面(武侯區新南路88號附6號),不知道說的妖怪面是不是這家,記得老闆喊面都是吼「么雞妖怪二兩」,意思就是雞雜怪味面二兩。
3.冰粉
四川的涼粉有很多,黃涼粉、白涼粉、煮涼粉、豌豆涼粉、傷心涼粉,我們就簡單說一下滿街賣的那個冰粉。它其實就是一種甜品,粉+紅糖,也許還有花生米、葡萄乾。一般來說,天熱的時候,還有吃了辣的時候,用來降火不錯。
冰粉
最地道:火鍋店裡的冰粉性質比較穩定,口感也佳,紅糖熬得恰到好處是關鍵,一般來說比較難判斷,全憑舌頭。
地道吃法:吃火鍋的時候可以來一份。
哪兒吃:推薦巴蜀大宅門火鍋家的紅糖冰粉(羊區北大街91號近四川書市),因為大家都在推薦。
4.蛋烘糕
蛋烘糕這個東西好不好吃要問學生,學生的答案都是「很好吃」,因為它價格便宜,內容豐富,放學的路上吃兩個特別贊,感覺自己萌萌噠……說了半天,蛋烘糕其實就是雞蛋、發酵過的麵粉加適量紅糖調勻,在專門的蛋烘鍋上開始烙,翻面的時候,開始加你選的餡料,有白糖芝麻、奶油、巧克力、肉鬆、土豆絲等等等等,不起眼但真的很好吃。
蛋烘糕「操作臺」
經典餡料
烤制好的蛋烘糕
最地道:蛋烘糕攤開來也就巴掌大,加了餡料後對摺,吃著有股雞蛋糕的清香,還有陷兒香,最「古早」的吃法大概是芝麻白糖,看著齁的慌,但一點也不膩。
地道吃法:建議點一個甜的,一個鹹的,推薦芝麻白糖和鮮肉榨菜,個人覺得通常的餡料都不膩,都好吃。
哪兒吃:街邊流動攤點,重點關注學校門口;賀記蛋烘糕(青羊區文廟西街1號附8號),推薦沙拉肉鬆和麻辣牛肉。
5.老媽蹄花
據說老媽蹄花的老媽姓鄧,當年為了謀生,在其它營生無果的情況下,就在天府廣場周邊開了家蹄花店,那時候成都餐飲業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於是很多人去買,不乏一些開著名車的老闆,一個蹄花店門口經常停著各種名車,一時間就火了,老媽蹄花就是在那時候建立起自己紮實地群眾影響力。
老媽蹄花
最地道:老媽蹄花要選肥厚的豬前腳,前腳稱豬手,後腳稱豬腳,肉質有差別;煮之前用開花刀切開不切段,皮連著筋,所以燉好後成開花狀;芸豆要選擇顆粒飽滿勻稱者,燉開以後看相才好;芸豆的量不能太多,湯易寬不易窄,湯窄芸豆燉爛以後容易「渾」湯,就不是上好的蹄花湯了。
地道吃法:吃的時候要有「蘸水」,是用自製的二荊條辣椒醬加生抽、白醋調出來的;吃完蹄花一定要喝湯,無腥也不膩,實在是滋補美味。
去哪兒吃:推薦易老媽蹄花(青羊區東城根南街13號13號附1號近人民公園),你能吃下兩三碗,而且這條街上都是老媽蹄花,旁邊的廖媽也很不錯。
(*圖文內容整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