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小晶
近日,據英國《衛報》當地時間28日報導,考古學家表示著名的贖罪禮拜堂內的牆壁裡,可能埋葬著約500具法國大革命時期被送上斷頭臺的人的遺骸。報導稱,許多名人,包括路易十五的情婦杜·巴裡夫人等人的屍體也可能埋葬於此。此外,在法國大革命中,也曾有3000名遇難者埋葬在此地。
這則新聞讓人想起法國大革命前期的路易十五,那個在宮廷中的國王,高高在上,最後經疾病折磨,死於天花,結束了一生。
他是法國歷史上不受歡迎的一代君主,人們對他飽受詬病,混亂的私生活,國家面臨經濟、政治等多重問題,綏靖的風格讓他顯得看起來懦弱無能。
拋卻君主身份來看路易十五,以一個普通人來還原他,此人倒讓人覺得可憐。
剛出生時,母親去世,家族很多成員因疾病離世,還是孩童的路易十五孤獨存活於世,沒有兄弟姐妹,在貴族的監護下長大,他被過早的要求掩藏個人的感覺和天生的膽怯。
這對一個孩童來說是冰冷也是殘酷的,路易十五一生在公共場合顯露冷淡和權威,並喜好私密,大概出於此。
1723年2月15日,13歲的路易十五開始親政,他從3歲開始被人撫養,13歲親政,這個年紀相當於幼年到童年的過程,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還只是個孩子,他身上卻開始肩負整個法國。
路易十五從童年開始,從未獲得真正的自由, 11歲時,妻子是王室選好的一個3歲的公主,國家的內憂外患讓他深感王朝的覆滅在即。哪怕後來令路易喜愛的妻子瑪麗也並能拯救「病入膏肓」的他,這樣的人生註定了他一生的孤獨和內心的空虛與絕望。
生前的路易十五耗費很多精力追逐婦女,即使到晚年,在著名的鹿苑同時保留數個女孩。他的情婦之一杜巴麗夫人(妓女),以及和Mailly-Nesle五姐妹的糜爛事跡,讓他聲名狼藉。
從世俗道德的角度來看,路易十五的生活顯得荒唐浪蕩,但從一個人的生長來說,路易十五還真是個不幸的人,一個人要有多缺愛,才會執著的沒完沒了的追求異性,內心卻始終無法真正保持安定,這本身就是難以治癒的病。
法國大革命的浪潮推過來,路易十五隻是在岸邊的一塊兒石頭,被席捲是遲早的事情,當時的法國轟轟烈烈的革命早已在發酵,像《悲慘世界》等著作均有記載。我想人們對他的痛恨在於期間少有的作為,這是他身為國王的命運和責任。
路易十五死後多年,褒貶不一,以旁觀者的態度審視,他就是一個人,一個從未被拯救的孤獨的個體。
@小晶悅讀館 ,我是一枚熱愛文字的新聞女孩,透過文字去感受世界,期待與您共同成長!
…………………………………………………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