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被譽為是零售行業最後一個藍海市場,因此,從2016年開始,整個生鮮市場就開始了一輪狂奔,新增品牌、融資、擴張等層出不窮。但是,正如眾多創業者所說,做生鮮就像是挖了個坑,把自己往裡面填。整個生鮮市場從火熱興起到經歷一輪洗牌,也不過兩三年的時間,而陸續倒下的生鮮電商卻多達幾十家。
本以為整個生鮮市場將會依舊維持原來的模式時,2020年,疫情的發生則打破了人們的這一猜想,生鮮再次被推上了風口,同時,伴隨著"無接觸配送"等措施的出現,用智能售貨機售賣生鮮也成為了焦點。近日,京東物流X事業部聯合京東7FRESH也推出了智能售賣櫃,據了解,櫃內所有瓜果蔬菜全部來自京東7FRESH。
用戶只要掃描櫃門屏幕上的二維碼,櫃門就會自動打開,而消費者拿走新鮮食材後,關閉櫃門就可以自動結算。京東推出生鮮智能售貨機,仿佛讓整個生鮮市場看到了未來發展的希望,同時也給處於疫情期間的廣大用戶帶來了便捷。不過,相比於2016年的生鮮市場來說,京東在此時推出生鮮售貨機,什麼變了?什麼沒變?
第一點,最大也是最明顯的不同之處則在於整個市場的環境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因為疫情的出現,居民囿於家中,迫使原來的消費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儘可能地縮短購物距離,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減緩人員流動是目前的趨勢。
而生鮮又是人們生活中的剛需產品,因此,生鮮售貨機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用戶對生鮮需求的同時,也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避免交叉感染。也正如一些居民所說,現在不管什麼時間段去超市,人都不少,而在選購、結帳的過程中,難免會接觸到,而自動售貨機的sku雖然有局限性,但是特殊時期,可以理解,所以,相比於超市,目前還是更願意去自動售貨機購買生鮮,即便是貴一點也可以接受。
疫情給眾多生鮮廠商提供了一次發展的契機,但是,現在的繁榮並不代表整個生鮮智能售貨機市場的崛起。對於他們而言,在此期間,如何培養起居民的消費習慣,提升留存率,即便是疫情過後,還能有許多用戶願意在自動售貨機購買生鮮,才是整個生鮮市場發展的難點。
第二點,相比於2016年,京東通過7FRESH的布局,在生鮮供應鏈方面已經成熟,只要抓住最後一百米的流量,就能抓住小區的生鮮市場。但是,這一點相比於2016年似乎並沒有變容易。2016年,不少生鮮玩家倒閉,不僅僅是因為供應鏈方面的問題,還有末端流量需求把控不到位的問題。
彼時有不少創業者為了快速搶佔市場,在各種各樣的小區廣泛鋪設智能售貨機,通過講故事獲得了不少資本的青睞,而打折促銷也獲得了社區居民的熱烈歡迎,但是這種虛假繁榮終在恢復正常價格後現出了原型,多數小區都不盈利,尤其是一些老小區,更是處於嚴重虧損狀態。真正能夠實現盈利的是一些年輕人居多或者是高檔小區,而這些小區在我國一方面是數量上處於少數,一方面其各項成本也較高,因此,其雖然盈利,但是利潤空間並沒有想像中的大。
而這種情況經過4年的發展,並沒有出現較大的改善,尤其是在疫情過後,一些以老年人為主的小區,鋪設的智能售貨機已經難以觸及到最後一百米的流量,各大打折的超市依舊是他們的目標。而一些中高檔小區或者是年輕人居多的小區,先不說租金問題,有可能相關點位已經被一些生鮮超市或者是前幾批的生鮮玩家用智能售貨機搶佔,想要二次進入,難上加難。
不可否認的是,用自動售貨機賣生鮮在我國還是一個待發掘的市場,它的便捷性將會隨著我國技術的發展而不斷凸顯,而居民在購物方面的習慣也將會隨著市場的發展而有所轉變,但是,這個過程是漫長的。京東的進入也是生鮮行業尋求更多發展可能性的一個突破口,即便成功了,對於其他創業者也並不具備借鑑意義,正如別人難複製盒馬鮮生的模式一樣,沒有兩家企業的供應鏈是完全一模一樣的。
那麼,在你看來,京東用智能售貨機賣生鮮,是會逆襲,還是會消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