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華文明起源於何時何地一直是國人非常感興趣的問題,許多學者也一直在孜孜不倦的進行探索,試圖解開這一謎團。5月7日,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鄭州公布了雙槐樹古國時代都邑遺址階段性重大考古成果,認定這一處於今鞏義市黃河南岸的屬於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古代遺址,是5300年前當時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文明中心。考古發掘中發現的眾多證據更是證明雙槐樹遺址是中國古國時代具有王都氣象的遺址,結合史書中的記載,不排除雙槐樹遺址是黃帝時代的都邑所在。這一成果似乎進一步證明,河南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可以稱得上是"最早的中國"。
雙槐樹遺址的發掘情況
由於地處河洛地區,專家們建議稱雙槐樹遺址為"河洛古國"。相比於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河洛古國的年代則更為久遠,它的發現可能改變中原的中心地位是從夏代才開始的,也就是說,中華文明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比夏朝更為久遠的年代,古時中的"傳說時代"似乎並不只是個傳說而已。
河洛古國遺址面積達117萬平方米,遺址中發現了三重大型環壕、封閉式排狀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三處大型公共墓地以及夯土祭祀臺等。除了這些極具文明時代特徵的遺蹟之外,河洛古國遺址其整體布局所透露出來的"王權"特點,更是讓考古工作者激動不已。
首先,遺址的布局非常符合《易經》中的"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的記載。河圖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相傳與天下星宿之變幻相合,蘊含了宇宙星象之理,與人事相結合,則蘊含著聖人治國的大道。有關河圖洛書的記載,我國最為古老的一些古籍中都有提及。河洛古城的布局與此相契合,說明了此城在當時的中心地位,這絕不是偶然現象。
其次,"北鬥九星"與王權思想的萌芽。北鬥九星由北鬥七星和左輔、右弼構成,古人對此有著深刻的信仰,是一種原始的星辰自然崇拜。古人相信,星象的變化往往預示著人事的變化。同時古代的帝王藉助於星象崇拜,亦可以神化自己的王權。河洛古城遺址中發現的北鬥九星遺址,是用九個陶罐擺放成的北鬥星形狀的天文遺蹟,它位於城中專由貴族居住的區域。在北鬥九星遺址的上端即"北極星"的位置,還發現了一副完整的麋鹿骨架,據專家的說法,古人將麋鹿脫角視為一種吉祥的徵兆,由於麋鹿是在冬至脫角,所以就把麋鹿與重要的節氣冬至相連。這種布局意味著,當時這個地區的統治者是想藉此表示自己是"呼應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這是一種典型的神化王權現象,說明當時河洛古國的文明當已經發展到了相當高的地步,可以認為是中國早期王權現象出現的最有力證明。
再次,除了遺址布局透露出的王權萌芽現象之外,河洛古國發現的中國最早的骨質蠶雕藝術品則透露出,5300年前河洛地區的先民們已經掌握了養蠶繅絲的技術。再加上墓葬布局中體現出了貴賤等級分化,以及王陵寢兆制度的出現都進一步證實,河洛古城是中華文明重要的起源地,中華文明的根源可以追溯至此地。
河洛古城可能是黃帝或者黃帝部落的都城
在史書記載中,與河洛古城居於同一時代的就是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了,因此考古學家推測,河洛古城很有可能就是當時黃帝或者說黃帝部落定居的都城,這一點在一些史書記載中也可以找到相應的佐證。例如《竹書記年》中就有"一百年,地裂,帝陟"的記載,唐代的《開元佔經》記載黃帝時代"黃帝將亡則地裂"。非常有意思的是,河洛古城遺址發現了由地震導致的裂縫遺蹟,且推斷震級至少在6級以上。古人認為"山崩川竭"是一種亡國之兆,也許當年居住於河洛古城的黃帝部落就是因為地震等天災而被迫遷移,而這種遷徙形成的歷史記憶演化到後代就變成了亡國的象徵。
當然,關於河洛古城是黃帝或者黃帝部落居住都邑的說法只是一種推測,但河洛古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則是毫無疑問的事實,而關於河洛古城的考古工作未來還將繼續推進,相信在眾多優秀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一定能揭開更多的籠罩在這座悠久古城上的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