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年出生的屈詩穎以696分的高分考上了北大。
聽到這個消息,大多數人會以為這又是一個教育資源豐富,父母悉心培養的成功早教案例。
近年來低齡大學生時有所聞,河南曾經有個女孩9歲參加高考,10歲被送進大學。女孩名叫張易文,她的父親開著一家私塾,打出的口號就是15輕鬆上本科,不需學籍能高考,省錢省事更快樂。
為了給自己的私塾打響招牌,張易文9歲就參加了高考。第一年總分只有172分,其中語文46分,數學31分,英語37分,理綜58分。
第二年再戰,張易文考了352分。沒想到她的父親竟然就以這個分數把女兒送進了商丘工學院,一所大專。這個操作真是令人窒息,小姑娘的基礎一點也不牢,光是適應學校生活就她喝一壺了,更不用說還要學習專業知識。
父親給她的規劃是專升本,15歲畢業,再考研,讀三年研究生,18歲爭取讀個博士,20多歲畢業。但是他的女兒顯然像一隻被趕進鶴群中的小鴨子,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幹嘛。
還有11歲就從大專畢業的裸跑弟何宜德,也是從小被父親推著磕磕絆絆的,8歲就通過成人自考上了大專。
明明通過正常學習,按部就班地學習,能達到更高的成就,父母卻非要隨便拉塊石頭給孩子墊腳。雖然初期看著比別人個子高,實際上後勁相當乏力。
這樣無視孩子正常學習規律,急功近利製造神童的行為,實在是太急了。可以想像,這些孩子長大了一定會過得十分辛苦,過早踏入成人世界,卻又沒有享受到快樂的童年。
但是15歲憑實力考上北大的屈詩穎跟他們完全不同。
2005年出生的她,父母都是湖南省龍溪鋪鎮朝陽村的普通農民。她家有三個孩子,屈詩穎是老大,下面還有兩個妹妹。三姐妹的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則留在家裡照顧孩子們。據屈詩穎同學的說法,她的媽媽管她管得很嚴,平時不能看電視,高考完才買了手機。小學的時候媽媽要求她每天都要背單詞。
雖然沒有明說,但15歲就參加高考只有兩種可能,要不上學早,要不小學階段跳了級,更有可能是兩者兼而有之。
屈詩穎2017年考入新邵一中。她的入學成績一般,但是整個高中階段一直很努力,除了跟著同學的進度正常學習,還積極參加各種競賽,拿過全國中學生數學能力競賽國家級三等獎,省級一等獎,化學奧林匹克省級二等獎,全國中學生物理能力競賽省級三等獎,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省級一等獎。
從這些獎項來看,在學習上是很有天賦的,很聰明,也很會學。上課的時候只要有她不懂的問題,哪怕再簡單,問出來再可笑,她也一定要提出來。
除此之外,屈詩穎的性格還特別開朗。據她的同學說,她特別喜歡笑,同學都被這個小妹妹感染了。她還是個體育達人,高三了還經常打籃球,校運會的時候還拿到過獎。
對了,這個孩子還特別懂事,據她的班主任說,高三的時候學校發了一筆獎學金給她,金額為1500元。屈詩穎一點都沒亂花,自己留了200元買學習資料,剩下的都交給媽媽了。
同樣是早慧,張易文跟何宜德的父母,急著,不讓孩子正常地去學校上課,夠個大專的分就急吼吼地讓孩子去讀了。屈詩穎卻能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學到高三,跟同學們打成一片。顯然屈詩穎無論在學習成績上,還是心理健康上,都要勝過張易文跟何宜德不知多少。
張易文在考進大專後,曾經崩潰到想要退學,從初中開始重新讀起。別的同學在聊化妝,聊男朋友的時候,都自動避開她。而張易文糾結的卻是沒人陪她一起打水,吃飯,去圖書館。
張易文最崩潰的時候,甚至曾對父親說:「你毀了我的人生」。
教育的目的不應該是把果子提前催熟,而是要順著果樹的發展規律,為它修剪枝丫,澆水施肥,讓它長成自己所能長到的上限。
早慧的孩子固然很好,大器晚成的孩子也很不錯,重要的是,要讓孩子不僅會學習,更要能感受到幸福,在未來的成功之路上走得更久,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