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斷舍離
斷舍離難在哪裡?斷舍離是山下英子提出的概念,其中「斷」表示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舍」表示處理掉堆放在家裡沒用的東西,「離」表示捨棄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活。
說白了斷舍離的本質就是不念過往,不畏將來,放下執念關注當下,需要注意的是斷舍離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我們自己不要因為這個東西沒有壞,這個東西還能用,就捨不得扔掉它,也不能因為這個東西將來可能會用到就往家裡囤積,從大的角度出發在篩選什麼東西有用
什麼東西沒用時要參照兩個標準,一個標準是自己是不是需要這件東西,另一個標準是當下是不是需要這件東西
也就是說只要留下現在的自己需要的物品就可以了
舉例來說很多人都會把點外賣時,店家多給的筷子勺子留下來,把裝衣服的漂亮包裝袋攢起來,美其名曰勤儉持家。經年累月,這些東西佔地方灰塵卻從來沒有派上過用場,按照斷舍離篩選東西的第1個標準,即使這些東西是完好的,自己用不上也是沒有價值的,應該果斷甩掉,再比如說,很多人喜歡在商家打折時囤積東西,美其名曰未雨綢繆,雙11你有沒有成箱的?買衛生紙,買洗化用品,買零食,心裡想著反正以後總會用到,趁著減價買的多,省的多
但是按照斷舍離篩選東西的第2個標準,這也是不合適的,首先幾大箱東西買回來了,總要找地方放吧,這就佔用了本來就不寬裕的居住空間,其次因為囤積的多,在用的時候也不會很節約,想著反正還多的是,可勁用吧,反而造成了浪費
最後如果東西很久都沒用完。心裡上會產生煩躁的感覺。心想這個洗髮水。怎麼還沒用完?薯片還有這麼多,過期了怎麼辦?這就讓物品給我們的心情帶來了負面影響,
所以只有對當下的自己來說,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才能留在自己的生活空間裡,這就是斷舍離的要義。
聽到這裡你可能會斷舍離不就是收拾東西嗎?這誰不會呀,當然不是了,一般的收拾整理只能把房間變得整潔而斷舍離的目會說是通過重新篩選整理自己擁有的物品,了解真實的自己,因為只有認清了當下的自己,才能正確的篩選出與自己最相稱的東西,也就是說斷舍離的終極目標不是整理物品,而是整理自己的內心
真的有這麼神奇嗎?那是當然,因為物品可以反映出我們的自我認知
比方說家裡有質量很好的瓷器杯子,也有買酸奶贈送的廉價杯子,你更願意用廉價杯子喝水,把好杯子放進櫥子裡捨不得用
這種行為反映出的認知是自己和廉價杯子很相配,默認自己該過低品質的生活
所以要成為更好的自己,過上更高品質的生活,就從斷舍裡理清自我的關係開始吧!說到這裡你對斷舍離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
那麼開始斷舍離難不難呢
實踐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為囤積東西是人類的天性,在遠古時代生活必需品供應極不穩定,人們總是儘可能的在物質富裕時多多儲存,才能度過缺衣少食的困難時期,時間長了對物質的渴望就寫進了我們的基因裡,即使現今一時無憂了,人們也總是傾向於擁有遠超必要的物品,但是我們不斷地向居住空間裡搬東西,卻很少讓東西出去,居住空間終歸是有限的,只進不出會讓物品擠佔了人的空間,有進有出才能實現空間平衡,踐行斷舍離就能讓物品流動起來,給我們騰出更多生活空間。
要開始斷舍離對三類人來說尤其困難
第1類是逃避現實的人,他們因為種種原因對家庭不滿,不願意呆在家裡,所以找各種理由讓自己忙碌起來,比如忙著加班忙著社交等等因為不回家,所以沒時間收拾。因為家裡到處亂七八糟,就更不想回家了。
第2類是懷舊的人,因為無法放下過去,他們無法捨棄那些承載著過去回憶的舊東西。明知道永遠不會派上用場,也捨不得丟掉,比如和戀人分手很久了,還捨不得丟棄對方送的小禮物,說白了就是還沒有放下這段感情,沒準備好,敞開心扉接受新的人
第3類是杞人憂天的人,他們總是為還沒到來的日子操心,經常腦補未來會陷入各種各樣的困境,想著萬一真需要這個東西時正好沒有可怎麼辦,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哪怕現在用不上也要買回來儲存在家裡,山下英子的母親曾經把15年前的藥品像寶貝一樣收在藥箱裡捨不得丟,即使告訴他早就出新藥了,效果更好呢,老太太也不願意把過期的藥丟掉,擔心萬一生病了買不到藥。好笑不好笑?
讓我們觀察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有上述這些問題呢?沒有當然最好,如果不幸被嚴重了,更得克服這些心理障礙,堅定信念,把斷舍離進行到底。
最後送大家一首詩《當下》
號稱人生百歲,其實能活到七十頁就算是古稀了,其餘三十年是個虛數啦。
更何況這期間有十歲是童年,糊裡糊塗,不能算數,後十載呢?又不免老年痴呆,嚴格來說,中間五十年才是真正的實數,而這五十年,又被黑夜佔掉了一半剩下的25年,有時颳風,有時下雨,種種不如意。
至於好時光,則飛逝如奔兔,如迅鳥,轉眼成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