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輕裝上陣,不是負重前行
生命中所有的經歷所產生的情緒能量,都會存貯在我們人生的U盤上。
隨著經歷越來越多,能量越集越大,如果不及時清理,終有一天會爆發,使我們的人生面臨崩潰。
成年人的崩潰:哭泣,抑鬱,逃避,疾病,死去…
及時清理負重,人生才能輕裝前行。
作者山下英子是一個沒有享受過家庭溫暖的苦孩子,長大後敏感自卑,在感情和人際關係上經歷了很多的挫折並一度灰心對人生失去希望。
偶然機會她在瑜伽中參悟到斷舍離的修行哲學,50歲寫下了風靡世界的《斷舍離》。通過對居家環境物品的收拾整理改變了世界數百萬的人生理解,使她們脫去執念,開始輕鬆自在的生活。而她本人,也被稱為史上最強人生整理概念的創始者。
本版《斷舍離》是山下老師的最新版本,在以往人與物取捨基礎上,增加了更多精深的人生理解。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本書。
以為斷舍離是扔東西?不,它是在梳理你的人生
扔東西一時爽,梳理讓你一世爽。
你扔掉的那些東西怎麼走進你的櫥櫃,參與多少你的生活,又為何長久扔在旮旯落灰?
僅僅扔掉不去思考,沒過多久就變成「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自己手中的物品基於你的某種價值觀,基於你的思考和決斷之後出現的,即便是想也沒想就入手的東西,它本身也是帶有自己潛意識的經驗」
所謂治標先治本,斬草要除根。
思想決定行為。通過斷舍離行為來梳理你的價值觀,深入內心了解自己潛意識裡真正的訴求,才是梳理人生的終極方法!
幸子小姐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他報了鋼琴課,插花班。但每次學習沒多久就堅持不下去了。理由各種。在一次斷舍離的過程中,她看到一直以來都捨不得扔的書櫃裡竟然收藏了很多關於企業管理和運營的書籍。回憶起這些書籍的來歷,她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內心深處是多麼的希望自己創業…她毅然決然的把其他愛好都放掉,專心致志的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生活中到處是便利的物品,我們卻瘋狂的買買買又捨不得扔,搞的家裡像個雜貨鋪,找東西都想不起來在哪裡。這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蘋果創始人賈伯斯,無論何時何地人們看到他都是一件黑毛衣一件牛仔褲。
臉書的老闆扎克伯格也一樣,跟隨他的永遠都是一件牛仔褲白T恤。
他們能夠取得那麼高的成就,就是因為他們精準的知道自己真正的訴求,不再為別的東西浪費精力。
越專注越成功!
越高級越簡單!
一直實踐斷舍離的幸子小姐基本做的都還不錯,但是家裡還有很多婆婆送缽碗杯碟而她根本不喜歡又不好扔。這些東西擠在她的柜子裡一擠就是二十年從來沒動過,看到原本潔白的柜子因為久未打掃變的髒兮兮,她邊清理邊哭,覺得自己以往太顧及婆婆而忽略自己這麼多年,她真誠的向自己道歉,從此生活翻開了新的一頁。
活在別人的影子裡的人,自卑又沒有安全感,為了顧全大局,照顧別人的情緒,為了維持關係…
總之可以為了一切委屈自己!
《渴望》裡的劉慧芳就是這樣。工人劉慧芳嫁給高知家庭王滬生,為了撿來的女兒與所有人周旋。一會兒考慮娘家母親,一會兒又考慮大姑姐,最後周圍的生活一團亂麻自己也成了殘疾。
這世界上哪有處處完美的事情?
以自己為中心,把自己活好了,一切才都好了。因為你是一切的根源。
活給自己不容易,一旦開始還有什麼可怕的呢。
現在生活這麼便利,隨時都可以買需要的東西沒必要都堆在屋裡擠著。何況房價那麼貴,房子到底是買給東西住還是給人住?把那些沒用的東西請出去宣告你是地主!
楓子小姐離婚七年一直獨居,因為外界的價值觀,她不敢告訴任何人。可想而知這是多麼憋屈的生活。當她接觸到斷舍離之後開始仔細審視自己的家,發現這麼多年前夫的家具一直在房間裡佔據著相當多的空間,她意識到這麼久讓她走不出的其實是她內心並不願意承認自己己經離婚的事實。大哭一場後她果斷把這些快要發黴的家具扔了出去,並迎來了七年不見的痛快心情,她大方的把離婚的事情告訴了家人和朋友,從此開始真正享受單身的生活。
生活中糾結於過去的人就像背著一個陳舊的包袱,過的又累又焦慮,沒有一個幸福的。
那些悲傷的歌,結局悲慘的故事幾乎都與放不下有關。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被丈夫假離婚拋棄的李雪蓮,為了證明自己不是丈夫口中的潘金蓮,一直辛苦上訪,直到最後才幡然醒悟一切不值得,然而白白耗費了大好的青春年華。
證明自己只需把自己過的光彩奪目便好,背著過去的仇恨和執念反而把自己過的一塌糊塗。
那些腐爛敗壞的蔬菜,不論買來時多麼新鮮,終究是壞了。
你能守著一堆爛菜過日子嗎?
畢淑敏說過,人到了一定年紀一定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來,去找到真正能夠點燃自己熱情的東西並參與其中,這樣你的人生才有意義
扔掉生命中那些迷茫懶惰,自卑恐懼,憂鬱過去,扔掉所有積累的負面情緒,輕裝上陣。
要想梳理雜亂的生活先要做好放手的準備
一頓可口的飯菜不一定讓人感到幸福,但一次酣暢淋漓的如廁卻能!
2011年日本震後救援中有這樣一個現像,很多人幸運的從這場災難中被救,沒過多久卻在避難所逝世,原來在救援物資充沛的避難所,最大不便竟然是缺少廁所!因為忍耐排出,很多人最後抵抗力變弱失去生命。
當發生災難時人們往往想到送維持生命的必備物資,但極少考慮到作為排洩出口的廁所,這也說明人們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獲取而忽略出的重要。
身體只進不出會出大問題。人生也一樣。
小娃娃為什麼整天都健康歡快惹人愛,因為無論玩耍還是排便都能無所顧忌表達自己的需求。而步入成年之後處處的束約,時時控制忍耐…
很多抑鬱症或精神類疾病就是內心積累的能量太多,太過執著鑽牛角尖最後承受不住崩潰。
要想梳理雜亂的生活先要做好放手的準備,通過行為上的輸出,我們可以深刻認識自我,擺脫執念,獲得更深智慧。
要想獲得輕鬆怡然的人生一定要有一個清晰的目標
沒有目標和方法,人生終將過成鹹魚。
王陽明說,知行合一!
不知道自己的內心,怎麼能有明朗的行動?
但是大部分人很難認清自我,那就從行動開始吧。只要一動起來,思路慢慢就會捋出來。
本來斷舍離就是一個抽絲剝繭認識自我的過程。
第一步,俯瞰。你的柜子就是你的人生。
有一個年輕漂亮的女孩,但是情感生活一團糟糕。追她的人幾乎都是油膩中年大叔有的甚至還有家室。
去到她的家裡簡直無法下腳。陰暗的舊窗簾籠罩滿屋煙味,到處是陳舊的書籍和資料,床頭柜上佔卜用的撲克散亂扔著布滿灰塵…這個髒亂的環境就像她的戀情一樣不堪入目。
經過仔細思考,她把家裡全部清空,包括那些陳舊窗簾和沙發。
看著整潔明亮的房屋她豁然開朗。
不久之後她認識一個年輕利落的男孩並邀請他去家裡做客。潔淨舒適的環境使男孩印象深刻,現在這個女孩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
中醫有一種全息理論,即一個痛點可以查詢到周身疾病。
在斷舍離中,我們的居所就是我們的人生。
居所是我們身體的家,身體是心靈的家,心靈又是我們生活和命運的能量中心,它掌握著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及處理方式進而影響著我們的生命生活狀況。
在實踐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所有的柜子敞開,讓家中的物品全部暴露在你面前。通過俯瞰全局得到最徹底的梳理,為我們的心靈居所做一個大掃除,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會認清自己內心真正的本我需求,之後做出正確的抉擇進而改變人生的方向。
第二步,間。空間的間=距離,時間的間=頻率,而人際中的間=密度」。
家中物品擺放太多了擁擠不堪,太少了不夠實用,所以要根據空間的大小擺放一個合適的度。這樣才能又實用又好看。
人際交往中也要掌握好一個度,相處距離太近會讓人煩燥,太遠則容易孤單。接觸頻率太高會給人帶來麻煩,太低則會有拋棄感。
想想我們平時很多人常常因過於親熱招人煩而不自知,亦或總是怕麻煩別人而自己硬扛到最後成為孤家寡人。原來這都不是一個好的現像。
第三步,思想的關聯度。
在物品的取捨時,我們的依據是是當下需要而不是將來能用。有需要才留下,僅僅是能用而暫時不需要,就沒必要佔用空間。
想想我們平時的人際關係有多少是因為當下相處的舒服而建立的。
有些人為了將來有事能用到,跟誰都交朋友,天天酒肉笙歌,看上去人緣很好,一旦需要了,一個人也找不到了。
看上去的熱鬧無非是人際的濫交。
二戰時期猶太人瘋狂被屠殺,一位猶太大佬在臨死前告訴自己的兩個兒子,自己有兩個朋友可以投靠,一個平時來往親密自己也經常恩惠於他,一個雖未深交但平時有很多共同語言。兩個兒子分別投奔而去,結果那個熱情的故交把朋友兒子供出去領了賞,而另一位範範之交卻以全家性命為賭注拼命保存了這個孩子。
真正用的上的關係往往很簡單,君子之交淡如水。
「物品是看的見的形和看不見的情感的集合體。也是我們思維結果的證據。
正因如此,我們在獲得和捨去物品時也是在更換自己的思維。
當不斷的處理不要的東西,並在這個過程中專注於那些生活關係度高的東西時,我們便擁有螺旋式上升的人生路線。「
斷舍離鍛鍊的精確甄別物品的能力讓人能夠迅速做出正確明朗的判斷和行動,而高質量的行動自然會帶來高質量的成果。
當生活中充滿優質的結果,我們的人生之路自然順利通達。
斷舍離正是對生命的最高態度
日本有很多人會為自己的臨終離別做一些準備,這叫「終活」。
但是無論「終活」準備的多好,死亡也是短暫的事,而漫長的人生面臨的離別更多。
離別是痛苦的,無論哪一次人們都難做到輕鬆放手。
因此一位高人說,「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的練習如何放手,才能坦然接受煩惱,衰老病患和死亡」
在擁有時珍惜當下,直到離開時緣盡放手,生命如此通達睿智,生活才會明媚多彩。
所以,持斷舍離正才是對生命的最高態度。
試一試,領悟斷舍離的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