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4 11: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初心呼喚擔當,使命催人奮進,時代造就英雄。在龍江大地火熱的脫貧攻堅戰場上,湧現出一大批有情懷、有能力、有擔當的先進典型。她們是千千萬萬與貧困奮力搏鬥的優秀巾幗代表,她們擔當作為、攻堅克難,書寫了感人至深的脫貧故事,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戰鬥壯歌。
龍江女性開設【她與脫貧攻堅故事】專欄,講述那些振奮人心、艱辛勵志的故事。
她與脫貧攻堅故事
王秋菊
新聞報導王秋菊的事跡
立足本職
鑄就精彩
王秋菊是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的優秀青年教師、學術骨幹。她2011年入職,主講《家禽生產學》等課程,做關於鵝的飼養和營養的科學研究工作。先後獲2012年校青年教學能手、2013年優秀班主任,2014年優質課教師,2015年「教書育人」先進個人,2019年黑龍江省農墾總局「三八紅旗手」,2019年優秀教師和「科技創新優秀指導教師」,2019年黑龍江省大學生創新創業金獎項目「優秀指導教師」等榮譽稱號。2015年遴選為碩士研究生導師後,她堅持做優質科研,曾兩次獲得國家和學校留學基金到加拿大和美國訪學,因其先進的研究成果被行業專家遴選在2018年全國第二屆動物營養學青年學者講壇上做專題報告,並獲獎。
王秋菊是培育落地項目的社會服務標兵、產出益地成果的技術扶貧專家。在國家政策號召下,在黑龍江省科技廳、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校黨委的關心下,經大慶市林甸縣科技局安排,王秋菊首次到大慶市林甸縣參與「三區」人才科技服務項目。自2015年9月5日的「三區」人才對接報到開始,開啟了她通過技術養鵝、低成本生態養鵝模式開展的助推黑龍江省鵝產業發展,引導貧困戶通過產業致富的科技扶貧工作,直到現在。
扶貧攻堅
效果顯著
理論聯繫實際,深入實踐產業技術扶貧。為了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更好、理論更好地服務於實際生產,王秋菊經常到鵝場學習,不僅積累了實踐經驗,也讓她在黑龍江省技術養鵝的小圈子裡為人所知,逐漸開啟了通過養鵝科技服務、科技扶貧之路。王秋菊經常說,通過「三區」人才支持計劃,讓她所在團隊的研究更多的應用到實際生產,服務更踏實。自2015年的「三區」科技人才支持計劃開始,王秋菊根據林甸縣的養鵝需求與農戶可操作的養鵝模式,將她所在的鵝業研究團隊培育的優質鵝品種「獅白鵝」及配套的「玉鵝種養」生態模式引入林甸縣,並組建了一個專門的5人技術服務小團隊,定期進行技術講座,並根據實際跟蹤服務,並帶農戶到鵝場考察,在肉鵝品種選擇、雛鵝培育、科學養殖、疾病防控、以及適時銷售等方面等進行培訓和跟蹤服務,確保雛鵝的成活率以及成年鵝的達標出欄率,給予農戶更多的切合實際的技術指導,讓更多的養鵝農戶受益,保證貧困戶通過肉鵝養殖這種短平快的方式脫貧。
自王秋菊在林甸縣做「三區」人才科技服務工作開始,林甸縣養鵝戶越來越多,其中四季青鎮的新民村和宏豐村家家養鵝,每年養殖肉鵝均在10000隻左右。普通農戶養殖30-50隻,貧困戶在村裡的支持下,養殖200-500隻;村裡600多戶,幾乎家家養鵝,家家聽到嘎嘎的大鵝叫。到目前,林甸縣不僅四季青鎮的幾個村在養鵝,周邊幾個鎮都在發展養鵝。鶴鳴湖鎮的建設村、宏偉鄉的宏偉村,在村扶貧生產隊的幫扶下,在王秋菊團隊的技術支持下,先後有5個3000隻的養殖大戶和合作社出現,帶動60餘個貧困戶通過玉鵝種養生態養殖獅白鵝脫貧不返貧。林甸縣委和科技局的領導都說,王秋菊到林甸縣科技服務,讓林甸縣變成了養鵝的縣,別人打造一村一品,林甸縣打造一縣一品。
通過王秋菊持續的跟蹤式的、現場培訓結合電話指導的科技服務,不僅讓更多的農戶通過養鵝脫貧致富,更是通過每個養殖階段的技術講座,培養了30餘名地方技術人員,保證林甸縣每個村都有養鵝技術員,可以自主獨立進行肉鵝養殖。林甸縣的養鵝業逐漸發展起來,從2015年養殖獅白鵝」2000隻,到2019年全縣養殖商品「獅白鵝」8萬隻,養鵝經濟效益從4萬元增長到近200萬元。5年來,王秋菊及其團隊共指導林甸縣5個鎮8個村600多戶養鵝12萬隻,共提高林甸縣養鵝農戶收入近400萬元,總計帶動155個貧困戶脫貧。同時林甸縣在養鵝多且集中的四季青鎮建立了「四季青鎮獅白鵝養殖基地」,讓更多的農戶了解養鵝,通過養鵝富裕起來,保證貧困戶通過養鵝脫貧自立起來。自2018年開始,根據黑龍江省貧困縣養鵝需求,王秋菊又同時肩負起青岡縣「精準扶貧行動科技特派員」的工作。青岡縣玉米種植面積大,王秋菊服務的三排六村幾乎家家都有玉米田,更是很多玉米田就在農戶家院子旁邊。根據這個情況,王秋菊將其團隊研發的玉米地養殖獅白鵝的這種「玉鵝種養」低成本生態養鵝模式因地適宜地引入青岡縣,並根據農戶的養殖經驗和玉米田的實際面積,幫助養鵝戶設計「玉米地養鵝」的實施方案。
2018-2019年,青岡縣三排六村有養殖數量2000隻以上的養鵝戶10戶,在駐村生產隊的幫助與支持下,養殖獅白鵝27200隻,養殖其他肉鵝8000隻,建設5個100畝「玉鵝種養」示範田,年總收入增加近70萬元,共帶動53戶貧困戶脫貧。今年,三排六村僅養殖獅白鵝規模在3000隻以上的就有5戶,並在村裡建設一棟可飼養5000隻鵝雛的脫溫舍,將分2次,脫溫育雛9000隻,新帶動15個貧困戶參與養殖,新建2個60畝的「玉鵝種養」示範田,預計11月底獅白鵝出欄時,可增加收益20萬元,保證貧困戶脫貧不返貧。
技術服務
鄉村振興
王秋菊的努力不僅得到農戶的認可,也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和肯定。通過「三區人才」計劃,王秋菊先後被派往林甸縣鎮新民村和青岡縣三排六村,可實際上她不僅僅對這兩個村的肉鵝養殖進行科技服務。在「三區」人才科技服務的這5年間,僅在林甸縣就對四季青鎮其他村、紅旗鎮、東興鄉、林甸鎮等多個鄉鎮的農戶進行技術指導,熱心解答農戶在養鵝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並應依安縣、龍江縣養殖戶的邀請,幾次考察草場養鵝模式,並給出低成本的補飼建議。在青岡縣「三區」人才科技服務的同時,還去明水縣免費給養鵝戶進行現場技術指導(綏化日報報導),遇到問題積極尋求解決辦法,幫助養鵝戶及時處理飼養和疾病問題。可謂革命的磚頭,哪裡需要哪裡搬,但只要是農戶需要,只要跟養鵝有關,王秋菊都一股子幹勁,她對科技服務的熱心,不僅得到農戶的認可,也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視。在2018年大慶市組織的科技興農活動實施雙向選擇的政策下,獲得了林甸縣四季青鎮的科技掛職鍛鍊機會,讓她更有動力前往林甸縣進行肉鵝養殖的跟蹤式技術服務。眼看總比耳聽更確切,尤其是了解疾病發生發展時,看到養殖場的現狀,或結合動物剖檢,才能從養殖或疾病防控方面給予更加確切的實用建議,讓養鵝戶提高飼養效率。因此每次農戶有養殖技術需求,王秋菊都是組團前往,帶著她的科技服務團隊一同前往養鵝村戶進行現場服務。
扶貧工作紮實、效果顯著,王秋菊作為主要參加人的「玉鵝種養生態農業產業扶貧」項目榮獲教育部「2018年省屬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典型項目」,成為黑龍江省唯一入選項目。她的扶貧工作事跡被《中國教育報》《黑龍江日報》《大慶日報》等省市媒體廣泛關注。2020年春季,為做好新冠疫情期間的科技服務,錄製技術指導課7次,免費發放到黑龍江省需要技術的養鵝微信群中,取得良好的技術服務效果和認可,並受到2020年1月9日黑龍江日報科特派專題報導。
王秋菊總說,一輩子就幹一件事兒,肯定能幹好。每年從春天到入冬,養殖前品種選擇、技術培訓、養殖規劃,養殖中疾病防控、玉鵝種養飼養管理技術指導、突發疾病緊要解決,王秋菊總是技術跟蹤每個養殖戶的養殖情況,從20隻到5000隻,不管規模多少,只要農戶需要,她都全力以赴解決農戶的養殖問題。每年近70次到村到戶現場技術服務,早到早上4點,晚到夜裡10點,每年幾百個電話、上千條微信信息諮詢,5年來總行程27000公裡。她孜孜不倦,現在依然忙碌在大慶市周邊鄉村,親臨現場、養鵝指導、電話諮詢,不亦樂乎,必將養鵝技術做到農戶心裡去。
- end -
來源 | 省婦聯宣傳部
原標題:《【她與脫貧攻堅故事】農大教授「養鵝經」,技術服務顯身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