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與脫貧攻堅故事】農大教授「養鵝經」,技術服務顯身手

2020-12-16 澎湃新聞

【她與脫貧攻堅故事】農大教授「養鵝經」,技術服務顯身手

2020-12-14 11: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初心呼喚擔當,使命催人奮進,時代造就英雄。在龍江大地火熱的脫貧攻堅戰場上,湧現出一大批有情懷、有能力、有擔當的先進典型。她們是千千萬萬與貧困奮力搏鬥的優秀巾幗代表,她們擔當作為、攻堅克難,書寫了感人至深的脫貧故事,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戰鬥壯歌。

龍江女性開設【她與脫貧攻堅故事】專欄,講述那些振奮人心、艱辛勵志的故事。

她與脫貧攻堅故事

王秋菊

新聞報導王秋菊的事跡

立足本職

鑄就精彩

王秋菊是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的優秀青年教師、學術骨幹。她2011年入職,主講《家禽生產學》等課程,做關於鵝的飼養和營養的科學研究工作。先後獲2012年校青年教學能手、2013年優秀班主任,2014年優質課教師,2015年「教書育人」先進個人,2019年黑龍江省農墾總局「三八紅旗手」,2019年優秀教師和「科技創新優秀指導教師」,2019年黑龍江省大學生創新創業金獎項目「優秀指導教師」等榮譽稱號。2015年遴選為碩士研究生導師後,她堅持做優質科研,曾兩次獲得國家和學校留學基金到加拿大和美國訪學,因其先進的研究成果被行業專家遴選在2018年全國第二屆動物營養學青年學者講壇上做專題報告,並獲獎。

王秋菊是培育落地項目的社會服務標兵、產出益地成果的技術扶貧專家。在國家政策號召下,在黑龍江省科技廳、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校黨委的關心下,經大慶市林甸縣科技局安排,王秋菊首次到大慶市林甸縣參與「三區」人才科技服務項目。自2015年9月5日的「三區」人才對接報到開始,開啟了她通過技術養鵝、低成本生態養鵝模式開展的助推黑龍江省鵝產業發展,引導貧困戶通過產業致富的科技扶貧工作,直到現在。

扶貧攻堅

效果顯著

理論聯繫實際,深入實踐產業技術扶貧。為了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更好、理論更好地服務於實際生產,王秋菊經常到鵝場學習,不僅積累了實踐經驗,也讓她在黑龍江省技術養鵝的小圈子裡為人所知,逐漸開啟了通過養鵝科技服務、科技扶貧之路。王秋菊經常說,通過「三區」人才支持計劃,讓她所在團隊的研究更多的應用到實際生產,服務更踏實。自2015年的「三區」科技人才支持計劃開始,王秋菊根據林甸縣的養鵝需求與農戶可操作的養鵝模式,將她所在的鵝業研究團隊培育的優質鵝品種「獅白鵝」及配套的「玉鵝種養」生態模式引入林甸縣,並組建了一個專門的5人技術服務小團隊,定期進行技術講座,並根據實際跟蹤服務,並帶農戶到鵝場考察,在肉鵝品種選擇、雛鵝培育、科學養殖、疾病防控、以及適時銷售等方面等進行培訓和跟蹤服務,確保雛鵝的成活率以及成年鵝的達標出欄率,給予農戶更多的切合實際的技術指導,讓更多的養鵝農戶受益,保證貧困戶通過肉鵝養殖這種短平快的方式脫貧。

自王秋菊在林甸縣做「三區」人才科技服務工作開始,林甸縣養鵝戶越來越多,其中四季青鎮的新民村和宏豐村家家養鵝,每年養殖肉鵝均在10000隻左右。普通農戶養殖30-50隻,貧困戶在村裡的支持下,養殖200-500隻;村裡600多戶,幾乎家家養鵝,家家聽到嘎嘎的大鵝叫。到目前,林甸縣不僅四季青鎮的幾個村在養鵝,周邊幾個鎮都在發展養鵝。鶴鳴湖鎮的建設村、宏偉鄉的宏偉村,在村扶貧生產隊的幫扶下,在王秋菊團隊的技術支持下,先後有5個3000隻的養殖大戶和合作社出現,帶動60餘個貧困戶通過玉鵝種養生態養殖獅白鵝脫貧不返貧。林甸縣委和科技局的領導都說,王秋菊到林甸縣科技服務,讓林甸縣變成了養鵝的縣,別人打造一村一品,林甸縣打造一縣一品。

通過王秋菊持續的跟蹤式的、現場培訓結合電話指導的科技服務,不僅讓更多的農戶通過養鵝脫貧致富,更是通過每個養殖階段的技術講座,培養了30餘名地方技術人員,保證林甸縣每個村都有養鵝技術員,可以自主獨立進行肉鵝養殖。林甸縣的養鵝業逐漸發展起來,從2015年養殖獅白鵝」2000隻,到2019年全縣養殖商品「獅白鵝」8萬隻,養鵝經濟效益從4萬元增長到近200萬元。5年來,王秋菊及其團隊共指導林甸縣5個鎮8個村600多戶養鵝12萬隻,共提高林甸縣養鵝農戶收入近400萬元,總計帶動155個貧困戶脫貧。同時林甸縣在養鵝多且集中的四季青鎮建立了「四季青鎮獅白鵝養殖基地」,讓更多的農戶了解養鵝,通過養鵝富裕起來,保證貧困戶通過養鵝脫貧自立起來。自2018年開始,根據黑龍江省貧困縣養鵝需求,王秋菊又同時肩負起青岡縣「精準扶貧行動科技特派員」的工作。青岡縣玉米種植面積大,王秋菊服務的三排六村幾乎家家都有玉米田,更是很多玉米田就在農戶家院子旁邊。根據這個情況,王秋菊將其團隊研發的玉米地養殖獅白鵝的這種「玉鵝種養」低成本生態養鵝模式因地適宜地引入青岡縣,並根據農戶的養殖經驗和玉米田的實際面積,幫助養鵝戶設計「玉米地養鵝」的實施方案。

2018-2019年,青岡縣三排六村有養殖數量2000隻以上的養鵝戶10戶,在駐村生產隊的幫助與支持下,養殖獅白鵝27200隻,養殖其他肉鵝8000隻,建設5個100畝「玉鵝種養」示範田,年總收入增加近70萬元,共帶動53戶貧困戶脫貧。今年,三排六村僅養殖獅白鵝規模在3000隻以上的就有5戶,並在村裡建設一棟可飼養5000隻鵝雛的脫溫舍,將分2次,脫溫育雛9000隻,新帶動15個貧困戶參與養殖,新建2個60畝的「玉鵝種養」示範田,預計11月底獅白鵝出欄時,可增加收益20萬元,保證貧困戶脫貧不返貧。

技術服務

鄉村振興

王秋菊的努力不僅得到農戶的認可,也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和肯定。通過「三區人才」計劃,王秋菊先後被派往林甸縣鎮新民村和青岡縣三排六村,可實際上她不僅僅對這兩個村的肉鵝養殖進行科技服務。在「三區」人才科技服務的這5年間,僅在林甸縣就對四季青鎮其他村、紅旗鎮、東興鄉、林甸鎮等多個鄉鎮的農戶進行技術指導,熱心解答農戶在養鵝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並應依安縣、龍江縣養殖戶的邀請,幾次考察草場養鵝模式,並給出低成本的補飼建議。在青岡縣「三區」人才科技服務的同時,還去明水縣免費給養鵝戶進行現場技術指導(綏化日報報導),遇到問題積極尋求解決辦法,幫助養鵝戶及時處理飼養和疾病問題。可謂革命的磚頭,哪裡需要哪裡搬,但只要是農戶需要,只要跟養鵝有關,王秋菊都一股子幹勁,她對科技服務的熱心,不僅得到農戶的認可,也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視。在2018年大慶市組織的科技興農活動實施雙向選擇的政策下,獲得了林甸縣四季青鎮的科技掛職鍛鍊機會,讓她更有動力前往林甸縣進行肉鵝養殖的跟蹤式技術服務。眼看總比耳聽更確切,尤其是了解疾病發生發展時,看到養殖場的現狀,或結合動物剖檢,才能從養殖或疾病防控方面給予更加確切的實用建議,讓養鵝戶提高飼養效率。因此每次農戶有養殖技術需求,王秋菊都是組團前往,帶著她的科技服務團隊一同前往養鵝村戶進行現場服務。

扶貧工作紮實、效果顯著,王秋菊作為主要參加人的「玉鵝種養生態農業產業扶貧」項目榮獲教育部「2018年省屬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典型項目」,成為黑龍江省唯一入選項目。她的扶貧工作事跡被《中國教育報》《黑龍江日報》《大慶日報》等省市媒體廣泛關注。2020年春季,為做好新冠疫情期間的科技服務,錄製技術指導課7次,免費發放到黑龍江省需要技術的養鵝微信群中,取得良好的技術服務效果和認可,並受到2020年1月9日黑龍江日報科特派專題報導。

王秋菊總說,一輩子就幹一件事兒,肯定能幹好。每年從春天到入冬,養殖前品種選擇、技術培訓、養殖規劃,養殖中疾病防控、玉鵝種養飼養管理技術指導、突發疾病緊要解決,王秋菊總是技術跟蹤每個養殖戶的養殖情況,從20隻到5000隻,不管規模多少,只要農戶需要,她都全力以赴解決農戶的養殖問題。每年近70次到村到戶現場技術服務,早到早上4點,晚到夜裡10點,每年幾百個電話、上千條微信信息諮詢,5年來總行程27000公裡。她孜孜不倦,現在依然忙碌在大慶市周邊鄉村,親臨現場、養鵝指導、電話諮詢,不亦樂乎,必將養鵝技術做到農戶心裡去。

- end -

來源 | 省婦聯宣傳部

原標題:《【她與脫貧攻堅故事】農大教授「養鵝經」,技術服務顯身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重點報導」精耕鹽鹼地 服務黃河三角洲脫貧攻堅
    致富毛坨村,科技扶貧『農大模式』落地生根「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圍繞國家重大戰略,緊盯山東省脫貧攻堅『硬骨頭』,服務鹽鹼地綜合治理,青島農業大學義不容辭。」校黨委書記李寶篤說。2014年9月,學校與東營市籤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學校在黃河三角洲的脫貧攻堅工作進一步全面推向深入。
  • 八百裡伏牛山上的「點金師」|河南農大|伏牛山區|脫貧攻堅|高致明|...
    【脫貧攻堅路上,知識分子這樣擔當】開欄的話當前,脫貧攻堅已經進入決戰倒計時。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在打贏脫貧攻堅戰過程中,知識分子群體發揮了重要作用,湧現出許多值得關注和記錄的先進人物。
  • 校領導赴雷波開展產業調研 助力脫貧及鄉村振興
    為了鞏固脫貧成效,他從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從產業扶貧、鄉村旅遊、農產品銷售渠道、特色種養技術、基層幹部能力培訓、鄉村振興有效接續等六個方面向川農大提出幫扶請求。副校長李明洲介紹四川農業大學2020年脫貧攻堅對口幫扶雷波縣工作計劃。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強「四力」、轉作風、講好伊犁脫貧攻堅故事
    為切實做好脫貧攻堅戰的宣傳工作,講好伊犁脫貧攻堅故事,伊犁州黨委宣傳部、伊犁州扶貧辦、伊犁州總工會聯合舉辦了「強『四力』、轉作風、講好伊犁脫貧攻堅故事」大型採訪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些優秀作品,記錄著各族幹部群眾和江蘇援疆助力脫貧攻堅壯舉,講述著伊犁脫貧攻堅的動人故事,傳播著伊犁脫貧攻堅聲音,展現了伊犁脫貧攻堅成效,鮮活生動,感人至深,將激勵全州廣大幹部群眾在與全國、全疆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道路上奮力前進。
  • 看中國農大、華中科大、中南大學給幫扶地產業...
    幾年來,團隊從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居生活、村莊社會治理等方面改變了河邊村這個絕對貧困試點村的面貌。河邊村已成為一個新的業態產業為支柱的、全國有名的脫貧致富村莊。學校餘龍江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通過科技創新,將當地「茶」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克服困難將科研成果實現轉化,改造傳統產業,提升產品附加值。自2015年起,學校每年近300人次赴臨翔開展幫扶。2019年,臨翔區高質量通過脫貧攻堅檢查驗收,脫貧摘帽。在鄉村振興的徵程上,學校將繼續與臨翔人民攜手奮鬥,共創美好未來!
  • 哪裡有貧困,哪裡就是主戰場——安徽農業大學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從一組數據可以看出該校在脫貧攻堅中的決心和成績:每年8000多人次專家奔波於脫貧攻堅一線,累計投入2億多元用於脫貧攻堅工作;安徽省60%以上縣域主導產業由該校作為技術依託單位;安徽17個國家級農業園區中14個由該校負責規劃,為地方打造了100多個特色產業……  「哪裡有貧困的影子,哪裡就是安農人的主戰場。
  • 脫貧這一年在咱村養鵝,操心少掙錢多!
    掃雪、餵鵝……一早,李增弟就在自家院子裡忙乎開了。 「在咱村養鵝,操心少掙錢多!養殖技術、找市場這些事兒,合作社全幫我們辦妥了。我還在合作社打工,1個月能拿4000多塊錢呢。」說起養鵝,李增弟滔滔不絕。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舒城「硬漢」紀道明:擼起袖子養牛養鵝 貧困...
    黝黑的皮膚、滿身的泥漿、牽著哞哞叫的牛、趕著嘎嘎叫的鵝……在舒城縣五顯鎮梅山村,人們經常能見到這樣一個山村漢子的身影,他就是「六安好人」紀道明。他15年如一日細心照顧癱瘓妻子,並大力發展特色養殖,不僅實現穩定脫貧,還帶動30戶村民增收。
  • 記錄脫貧攻堅,擁抱小康生活——學生記者主題活動第六站定遠
    安青網訊 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在追求夢想、奔向小康的道路上,總有一些故事和瞬間讓人銘記和感動,這些生活中的幸福瞬間和奮鬥故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好註解。「你的小生活,都是值得記錄的大事件。」
  • 田間地頭,感受中國減貧實踐(國際人士見證中國決戰脫貧攻堅)
    在中國脫貧攻堅實踐中,一些在華留學生走進田間地頭,與農村群眾和駐村幹部展開深入交流。他們中的一些人,還利用所學知識參與中國脫貧攻堅實踐。今年6月,他和幾名同學一起來到陝西鄉間,助力鄉村脫貧攻堅。「這個活動很有意義,它使我加深了對中國的了解。」金樂天說。金樂天所說的活動是西北農大組織的科技助農活動。今年6月,在西北農大國際學院和團委的組織下,包括金樂天在內的5名留學生和兩名中國學生來到漢中市鎮巴縣進行科技助農。鎮巴縣位於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今年2月剛退出貧困縣序列。
  • 記錄脫貧攻堅,擁抱小康生活——學生記者主題系列採訪活動第六站定遠
    安青網訊 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在追求夢想、奔向小康的道路上,總有一些故事和瞬間讓人銘記和感動,這些生活中的幸福瞬間和奮鬥故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好註解。「你的小生活,都是值得記錄的大事件。」
  • 奏響脫貧攻堅最強音——省內幫扶單位助力安定區脫貧攻堅
    原標題:奏響脫貧攻堅最強音 ——省內幫扶單位助力安定區脫貧攻堅省市縣各幫扶單位充分發揮行業部門優勢,幫扶成效顯著。不丟下一戶,不落下一人。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號角全面吹響。省委黨校(甘肅行政學院)在安定區掛職區委副書記的張錚表示,作為甘肅省省直機關幫扶安定區組長單位,省委黨校(甘肅行政學院)發揮自身工作特點,加強對幫扶幹部進行理論培訓,對貧困戶進行各種技術培訓。把精神扶貧與物質扶貧相結合,把提高幫扶幹部理論水平幫扶能力同幫助貧困戶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
  • 懷寧縣雷埠鄉曙光村:脫貧攻堅顯成效,鄉風文明綻風採
    懷寧縣雷埠鄉曙光村:脫貧攻堅顯成效,鄉風文明綻風採
  • 山東德州市陵城區:在脫貧攻堅中書寫「時代擔當」
    「在黨委政府的幫扶下,我通過種植大棚蔬菜很快就脫貧了。現在,我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要把自己掌握的種植技術教給更多的父老鄉親,幫助他們增加收入…… 」在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中國夢·新時代·話小康」百姓宣講會上,宋家鎮白家村村民韓秀清向大家分享自己脫貧的故事。
  • 青島農業大學黃河三角洲鹽鹼地科技服務鄉村振興
    致富毛坨村,科技扶貧『農大模式』落地生根「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圍繞國家重大戰略,緊盯山東省脫貧攻堅『硬骨頭』,服務鹽鹼地綜合治理,青島農業大學義不容辭。」校黨委書記李寶篤告訴記者。2014年9月,該校與東營市籤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至此,學校在黃河三角洲的脫貧攻堅工作進一步全面推向深入。就這樣,在山東東營利津縣,經過近十年的「耕耘」,毛坨村富了,也出名了,「毛坨模式」成為我國農業高校深度服務地方脫貧致富的典型案例。2017年10月,學校與利津縣人民政府籤訂校地共建服務振興戰略合作協議,青島農業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利津)揭牌成立。
  • ——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大河壩鎮馬鞍村脫貧攻堅紀實
    在線下,幫扶幹部採取院壩會、群眾會和入戶交心談心,面對面的溝通,零距離地交流,把群眾脫貧的志氣鼓起來。    李華介紹,在做群眾工作中,工作隊將全村農戶分類為「示範戶」「一般戶」「困難戶」,按照「穩定示範戶、提升一般戶、攻堅困難戶」的工作方法,分類幫扶,分類攻堅。
  • 麥蓋提縣:養鵝走出特色養殖致富路
    天山網訊(通訊員阿依努爾 黃曼報導)在喀什地區麥蓋提縣庫木庫薩爾鄉尤庫日塔瓦爾克斯克村,村民熱孜萬古麗·艾山是村裡的養鵝大戶,她不但自己脫了貧,還帶動鄉親們一起養鵝致富。自從熱孜萬古麗在家裡養了鵝,村支部書記韓文鵬就時不時地來到她家了解鵝的生長情況。在鵝圈前,熱孜萬古麗一邊向書記介紹情況,一邊給300餘只鵝添加飼料。誰能想到,2017年以前她還是貧困戶呢?「以前家裡很困難,孩子想要的東西我都買不起,更買不了自己喜歡的東西。」熱孜萬古麗回憶起過去的生活感慨著。
  • 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青島農業大學:精耕鹽鹼地,服務黃河三角洲
    面向國家重大戰略,緊盯山東省脫貧攻堅『硬骨頭』,服務山東省鹽鹼地綜合治理,青島農業大學義不容辭。」利津縣汀羅鎮毛坨村是個有名的貧困村,地鹼、水鹹、乾旱,6000多畝土地基本上大片是「啥也種不了」的鹽鹼地。毛坨村的自然條件不是個例,而是黃河三角洲地區的普遍現象。認真貫徹落實脫貧攻堅國家戰略,學校迅速認準了制約黃河三角洲農業發展的最大難題「鹽鹼地」。
  • 聚焦「脫貧攻堅」,如何講好一方水土的故事?
    原標題:聚焦「脫貧攻堅」這一主題,扶貧劇還有更多的創作空間如何講好一方水土的一方故事?近期,國家廣電總局發布了《關於做好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創作播出工作的通知》,同時公布22部脫貧攻堅題材重點電視劇名單。這意味著,今年劇集市場的重點之一將聚焦「脫貧攻堅」這一主題。3月16日,央視率先開播扶貧題材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兩天後,《綠水青山帶笑顏》緊隨其後在湖南衛視黃金檔開播。
  • 大眾日報: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青島農業大學:精耕鹽鹼地,服務黃河...
    精耕鹽鹼地  催綻幸福花——青島農業大學黃河三角洲鹽鹼地脫貧攻堅服務紀實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浩蕩穿越中國9個省和自治區的遼闊土地,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在山東東營入海口三角洲地帶形成了800萬畝重鹽鹼地,嚴重製約著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脫貧攻堅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