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青島農業大學:精耕鹽鹼地,服務黃河三角洲

2020-12-13 大眾日報

高質量發展是時代最強音。山東省教育廳與大眾日報社聯合發起「高質量發展看山東·高校行」大型宣傳推介活動,同步徵集評選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展示亮點成果和創新探索,形成叫得響、可複製的發展經驗。目前,「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陸續在大眾日報全媒體矩陣全網發布,敬請關注!

精耕鹽鹼地 催綻幸福花

——青島農業大學黃河三角洲鹽鹼地脫貧攻堅服務紀實

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浩蕩穿越中國9個省和自治區的遼闊土地,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在山東東營入海口三角洲地帶形成了800萬畝重鹽鹼地,嚴重製約著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脫貧攻堅刻不容緩。

在黃河三角洲地區,如何既保護綠水青山、又發展金山銀山?如何走出一條最適宜地方發展的脫貧攻堅之路?如何讓黃河真正成為造福一方人民的幸福河?

從12年前「人種天收無保障,要想致富難上難」的「不毛之地」到如今水草豐茂的智慧草牧場、瓜果飄香的技術示範園,從「窮窩窩」裡創造出的「毛坨模式」到面向國家重大戰略、校地共建「青島農業大學黃河三角洲鹽鹼地生態高效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青島農業大學瞄準地方發展重點難點,充分發揮科技、人才和智力優勢,紮根泥土、勇於擔當,精準發力、敢想敢為,讓乾枯的鹽鹼地上開出脫貧致富的幸福之花,為黃河三角洲地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寫下充滿希望的濃重一筆。

十二載凝心聚力,科技扶貧「農大模式」落地生根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發展情況,對流域的高質量發展提出要求。」青島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李寶篤說。「作為一所農業類院校,堅持強農興農為己任,服務三農一直是學校最大的初心和使命。面向國家重大戰略,緊盯山東省脫貧攻堅『硬骨頭』,服務山東省鹽鹼地綜合治理,青島農業大學義不容辭。」

利津縣汀羅鎮毛坨村是個有名的貧困村,地鹼、水鹹、乾旱,6000多畝土地基本上大片是「啥也種不了」的鹽鹼地。毛坨村的自然條件不是個例,而是黃河三角洲地區的普遍現象。認真貫徹落實脫貧攻堅國家戰略,學校迅速認準了制約黃河三角洲農業發展的最大難題「鹽鹼地」。

2008年10月,青島農業大學與利津縣政府籤署《實施科教興農戰略、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書》,在毛坨村建立「黃河三角洲重鹽鹼地改良及生態農業試驗工作站」和「研究生工作站」,同時成立5個專業實驗室,選派專家教授組成的土壤、果樹、蔬菜、農學、食用菌、水產和園林7個團隊入駐。一批批專家教授紮根鹽鹼灘,苦戰荒涼地,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鋪下身子,甩開膀子,一場荒地上從無到有的耕耘正式開啟。

2009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覆《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黃河三角洲開發成為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年12月,學校在當地成立黃河三角洲研究院,因地制宜集中開展黃河三角洲中重度鹽鹼地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和技術研究。

面朝鹽鹼地,一幹就是7年,學校投入大批科研力量,在當地逐步形成了鹽鹼地改良、上農下漁、無土栽培、稻鴨共生、耐鹽林果、糧油栽培等六種生產模式為主的鹽鹼地生態農業發展東營模式,並輻射除廣饒之外的東營市其他各個縣區市,實現了農民增收、農業高效、農村發展的新局面,率先探索出一條在鹽鹼地上「發展現代農業、培育新型農民、建設美麗農村」的可行路徑和一個「可複製、能推廣」的科技扶貧新模式「毛坨模式」。2014年9月,學校與東營市籤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學校在黃河三角洲的脫貧攻堅工作進一步全面推向深入。

為更好發揮學校專業、人才、科技成果轉化等資源優勢服務地方發展,2017年8月,學校與黃河三角洲農高區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聯合人才培養、共建試驗示範基地、合作共建黃河三角洲現代農業研究院等展開了更加全面、深入的合作。同年10月,學校應邀參加東營市利津縣「鄉村振興·新舊動能轉換」人才產業發展論壇,與利津縣人民政府籤訂校地共建服務振興戰略合作協議,青島農業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利津)揭牌成立。

「12年時間,從試驗站、工作站設立到研究院成立,從校地合作到政產學研用深度結合,從利津縣到輻射整個東營市,學校立足山東、面向全國,在黃河三角洲鹽鹼地上積極開創科技扶貧『農大模式』,為鹽鹼地綜合治理和脫貧攻堅工作作出了應有貢獻。」學校副校長劉春霞說。

輸血造血相結合,科研攻關技術培訓開花結果

2019年,青島農業大學作為科技特派員組織實施單位收到科技部通報表彰,而多年來學校深度服務東營市開展的鹽鹼地高效綠色綜合利用工作成為其中的鮮明亮點。深耕12年,青島農業大學百餘名專家教授紮根鹽鹼地,把科技、智力和資金源源不斷帶到黃河三角洲地區,用持之以恆、凝心聚力的科研攻關和生產實踐,為荒涼的鹽鹼地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讓技術長在泥土裡,打造脫貧攻堅金鑰匙,是學校對黃河三角洲地區科技扶貧的關鍵詞。2008年以來,學校先後組織選派12個學院的27支研究團隊、200餘名專家教授和200餘名研究生進駐東營市,針對當地發展實際難題進行科研攻關和科技服務,研究出了適合鹽鹼地生產的農業新品種和作物種植制度,在鹽鹼地上開出一劑劑脫貧致富的「良方」。

在黃河三角洲地區,學校選派的專家教授服務隊全面引種、試種、篩選了小麥、花生、甘薯、馬鈴薯等作物耐鹽種質資源,育成、審定了「宇花2號」「青麥6號」等抗旱耐鹽鹼的農作物新品種21個,篩選、鑑定、培育了耐鹽白蠟、鹽柳等10餘個苗木品種,引進耐鹽葡萄品種8個。選育推廣的抗旱耐鹽鹼小麥新品種「青麥6號」,累計全國推廣3999.2萬畝,增產17.44億公斤,新增經濟效益36.66億元,被原科技部部長萬鋼評價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科技創新兩項突破性成果之一」。以毛坨村為依託建立了「上糧下魚」「黃河漫灘有機稻鴨魚鱉畜耦合生產示範基地」等核心示範區11處。據不完全統計,應用相關研究成果開展黃河三角洲地區農業生產,為當地累計節水30億立方米,改造鹽鹼地23萬畝,糧棉油作物累計增產3億公斤,產生直接經濟效益15億元。

「要讓毛坨村『鹽疙瘩』變成『金疙瘩』,讓鄉親們過上幸福的生活。」這是學校農學院王晶珊教授簡單的夢想。2014年,王晶珊教授帶領團隊進駐毛坨村,進行花生耐鹽鑑定和耐鹽花生新品種的選育工作。4年的風吹日曬沒有動搖團隊成員攻克毛坨村鹽鹼地花生種植技術難題的決心,最終王晶珊教授帶領團隊在鹽鹼地上建起了現代農業示範園,篩選鑑定出花生耐鹽新種質132份,其中耐鹽性極強的種質26份,培育的宇花2號和宇花21號花生新品種,表現出較強的耐鹽性。2018年6月,王晶珊教授憑藉長期在當地開展社會服務和技術推廣突出成績,榮獲利津縣首批「鳳凰學者」稱號。「能夠作為高校科技特派員隊伍中的一員,走出課堂,深入到田間地頭,為當地經濟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4年多來的努力是值得的。」王晶珊教授說。

輸血之後,還要造血。學校立足當下,著眼長遠,把扶貧與扶志、扶智有機結合,著力打通脫貧攻堅「最後一公裡」。學校組織專業人員在當地大力實施「三培訓」工程,即「上門科技培訓、農民進校培訓、網絡進家培訓」,為當地培養帶不走的「土專家」「田秀才」,不斷拓展科技下鄉覆蓋率、縱深度。目前已累計為黃河三角洲地區舉辦各類培訓班近200次、培訓1萬餘人,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蓄積起持久的內生動力。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學校校長宋希雲說,啃下最難啃的硬骨頭,學校還將繼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緊緊依託地方特色資源,把因地制宜培育特色農業產業、打造農民增收新增長點,作為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舉措,繼續為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貢獻農大智慧、作出農大貢獻。

聚焦國家戰略,校地合作全面升級未來可期

在全國兩會上,《關於支持山東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引擎的建議》受到廣泛關注,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備受期待。

立足紮實的合作基礎和豐碩的科研成果,青島農業大學緊跟區域重大產業前沿,集聚相關科研項目、創新平臺、人才團隊共建鹽鹼地農業創新中心和重點重大科技基礎研究集群,打造濱海綠色鹽鹼地開發中心,實現「政產學研金服用」合作新模式,搶佔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新高地,新一輪黃河三角洲綜合開發正式開啟。

3月20日,根據與利津縣人民政府籤訂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學校選派的專職人員全面到位,各項工作全面落地開展。5月19日,由山東省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與學校聯合共建的青島農業大學黃河三角洲鹽鹼地生態高效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規劃全部完成。研究院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我國東部沿海鹽鹼地綜合利用、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濱海鹽鹼地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維護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撐為目標,聚焦產業發展前沿,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充分發揮平臺優勢,聚集科研項目、創新平臺、人才團隊等高端優勢資源,探索一條「政產學研金服用」協同共建鹽鹼地生態高效農業創新中心、濱海綠色鹽鹼地開發中心和重大科技基礎研究集群的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服務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鹽鹼地模式、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創新高地、黃河流域生態安全保護和鹽鹼地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自籌建以來,研究院緊緊圍繞打造服務黃河流域發展新高地,集聚社會辦學資源,已組織16支不同研究方向的科研團隊、50餘名教師入駐並開展實施示範。現完成種植牧草、農作物、果樹、花卉等32個品種,種植面積達560畝,已完成總面積的60%。「研究院在現有的1000畝試驗基地上,規劃建設一場、一園、七區九個試驗板塊。除已經建成投入使用的鹽鹼地草畜一體化智慧草牧場和鹽鹼地特種植物品種篩選園,鹽鹼地果樹種質資源創製區、農作物繁育與綠色生產區、生態與提質增效區、設施農業區、生態林業多維度高效利用區、水產綠色健康養殖區、智慧農機展示區七個園區將依次落成使用,為學校各科研團隊就地科研攻關提供平臺。」學校科技處副處長趙龍剛介紹到。

「針對黃河三角洲區域內大片鹽鹼化未利用或低產值土地,我們建立了替代性牧草種植制度,以突破傳統作物種植為主的模式,同時構建了引領當前草畜一體化的智慧草牧業新模式,有待推廣成為解決鹽鹼地草牧業發展問題的標本模型。」學校草業學院副院長孫娟說。

「緊緊圍繞黃河三角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青島農業大學黃河三角洲鹽鹼地生態高效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將繼續勇擔重任,從智庫建設、科技創新、技術師範、產業推廣、人才培訓等方向紮實開展工作,努力打造智庫富集、技術集成、成果集聚、人才匯聚的區域領先、國內先進、國際一流的綜合型產業技術研究院,為實現黃河三角洲鹽鹼地高質量發展、黃三角地區脫貧攻堅注入持續強大的動力。」研究院負責人韓成剛說。

「高質量發展看山東·高校行」活動來了,典型案例持續徵集中!

徵集郵箱:dzrbxmt@126.com

相關焦點

  • 大眾日報: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青島農業大學:精耕鹽鹼地,服務黃河...
    高質量發展是時代最強音。山東省教育廳與大眾日報社聯合發起「高質量發展看山東·高校行」大型宣傳推介活動,同步徵集評選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展示亮點成果和創新探索,形成叫得響、可複製的發展經驗。目前,「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陸續在大眾日報全媒體矩陣全網發布,敬請關注!
  • 青島農業大學黃河三角洲鹽鹼地科技服務鄉村振興
    從12年前「人種天收無保障,要想致富難上難」的「不毛之地」,到如今水草豐茂、瓜果飄香的智慧草牧場和技術示範園,從在「窮窩窩」裡成功創造出「毛坨模式」,到面向國家地方重大戰略、校地共建「青島農業大學黃河三角洲鹽鹼地生態高效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10餘年來,青島農業大學充分發揮科技、人才和智力優勢,紮根泥土、精準發力、敢想敢為,在鹽鹼地上澆灌出脫貧致富的幸福之花
  • 「重點報導」精耕鹽鹼地 服務黃河三角洲脫貧攻堅
    從12年前「人種天收無保障,要想致富難上難」的「不毛之地」,到如今水草豐茂、瓜果飄香的智慧草牧場和技術示範園,從在「窮窩窩」裡成功創造出「毛坨模式」,到面向國家地方重大戰略、校地共建「青島農業大學黃河三角洲鹽鹼地生態高效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10餘年來,青島農業大學充分發揮科技、人才和智力優勢,瞄準地方發展難點痛點,紮根泥土、勇於擔當,敢想敢為、精準發力,在鹽鹼地上澆灌出脫貧致富的幸福之花
  • 黃河三角洲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領導到河北宣工訪問交流
    北京農學院首都農產品安全技術研究院主任胡春嶺,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主任吳鴻欣,濱州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產業現代技術研究院院長劉健,中科谷豐副總經理李永俊,黃河三角洲(濱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黨政辦公室主任宋科,公司總經理助理楊巖立參加座談交流
  • 青島農業大學進入山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行列!
    12月4日,山東省教育廳公布山東省高水平大學和高等學校高水平學科建設遴選結果。青島農業大學列入「強特色」建設高校名單,水產學科列入「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學科。據悉,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推進全省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山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魯政辦字〔2020〕79號)《山東省教育廳 山東省財政廳關於印發山東省高等學校高水平學科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魯教高發〔2020〕1號)安排,省教育廳組織開展了山東省高水平大學和高等學校高水平學科
  • 青島農業大學參加「鄉村振興齊魯論壇2020」論壇
    12月4日至5日,由山東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山東省農業農村廳、青島市人民政府主辦,青島市農業農村局、青島西海岸新區管理委員會承辦的「鄉村振興齊魯論壇2020」論壇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舉辦,山東省委副書記、省長李幹傑在論壇上做主旨報告。
  • 最高法發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司法意見和典型案例(附...
    6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舉辦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司法服務與保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和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陶凱元,最高人民法院環資庭庭長王旭光出席發布會並介紹相關情況。
  • ...人才故事」夏江寶:「紮營」鹽鹼地,致力讓「困難立地」見綠享綠
    夏江寶,1978年生人,男,博士,三級教授,主要從事黃河三角洲鹽鹼地、溼地系統的植被恢復與生態修複方面的研究。歷經13年,夏江寶帶領團隊長期聚焦黃河三角洲鹽鹼地、溼地等困難立地的生態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主要研究成果在黃河三角洲「典型退化溼地植被恢復理論及關鍵技術」、「中重度鹽鹼地生態防護林營建技術」和「再生水恢復退化鹽鹼類蘆葦溼地關鍵技術」等理論研究與技術研發方面具有較大創新,主持完成的2項研究成果整體達國際先進水平,其構建的以「水體—土壤—生物」高效配置的濱海鹽鹼地生態防護林營建模式
  • 正視問題,對症下藥,高起點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編者按本文是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首席顧問,新疆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與改革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新疆兵團黨委、兵團原副秘書長劉以雷在2020年12月13日上午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山東省人民政府指導,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山東大學主辦的首屆黃河發展論壇暨中國區域經濟
  • 種業引領 打造鹽鹼地生態草牧產業園
    近日,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農業科技辦公室王竑晟、段瑞,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歐陽竹、侯瑞星、孫志剛,植物研究所景海春、高樹琴等一行蒞臨勝偉集團考察交流,勝偉集團董事長王勝,高管團隊傅開泉、宋建敏、曹成文、袁永、朱莊慶、莊海濤等全程陪同。
  • 劉以雷:正視問題,對症下藥,高起點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此次會議的主題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現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首席顧問,新疆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與改革研究院院長劉以雷在專題研討會自由發言環節上的發言予以全文刊發,與網友共享。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從今年8月份中央政治局審議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以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就由此上升為重要的國家戰略、國家意志,揭開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 萬連步代表:加快推廣生態種植模式 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加快生態種植模式推廣 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萬連步說,我國農業以往主要靠肥料、農藥等的大量投入實現高產的種植模式,不僅浪費資源,還造成耕地質量和農產品品質下降,已不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萬連步表示,金正大取得的成果理應為整個行業服務,但實事求是地講,僅憑企業自身力量,很難推動減肥增效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他建議儘快出臺產業協同發展的政策措施,從政策上大力支持特種氮肥、特種磷肥、特種複合肥、控釋肥等減肥增效新技術、新產品在傳統化肥企業的推廣應用,推動整個化肥行業轉型升級,促進行業技術進步和高質量發展。
  • 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山東財經大學:用創新書寫高質量發展精彩答
    ■編者按:高質量發展是時代最強音。山東省教育廳與大眾日報社聯合發起「高質量發展看山東·高校行」大型宣傳推介活動,同步徵集評選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展示亮點成果和創新探索,形成叫得響、可複製的發展經驗。目前,「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陸續在大眾日報全媒體矩陣全網發布,敬請關注!
  • 行走黃河·媒觀青島丨一杯啤酒裡的高質量發展密碼——走進百年...
    「我是第一次來青島,也是第一次參觀青島啤酒博物館,了解了青島啤酒的生產過程,體驗了青島的啤酒文化,感覺受益匪淺。追求高質量發展的青島啤酒,不愧是青島的一張名片。」一位採風記者在參觀完青島啤酒博物館後說,作為媒體要把這種多元融合的啤酒文化更好地傳播出去。
  • 高樹琴 方精雲:關於加大在中低產田發展草牧業的思考
    本文刊載於《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年第2期 專題:科技領航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高質量發展 以中低產田種植苜蓿為例,河北黃驊鹽鹼地、河南鄭州黃河灘地、甘肅定西等地均有不少成功案例;在四川洪雅、山西朔州、雲南尋甸,通過中低產田種草養畜,顯著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經濟效益。
  • 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齊魯師範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快馬加鞭不下鞍
    ■編者按:高質量發展是時代最強音。山東省教育廳與大眾日報社聯合發起「高質量發展看山東·高校行」大型宣傳推介活動,同步徵集評選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展示亮點成果和創新探索,形成叫得響、可複製的發展經驗。目前,「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陸續在大眾日報全媒體矩陣全網發布,敬請關注!
  • 中共東營市委關於制定東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
    特別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全面實施,東營的戰略地位顯著提升,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歷史機遇。綜合分析東營面臨形勢,我們完全有底氣、有能力、有信心在新發展階段實現更大作為。但對照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東營市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新舊動能轉換任務依然艱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治理任重道遠,重點領域改革有待深化,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提速加力,民生領域和社會治理還有弱項。
  • 青島農業大學與青島市科技局籤署「局校會商」合作事項備忘錄
    為落實中央、省委、市委關於科技創新的指示要求,12月8日,青島農業大學與青島市科技局在主樓三樓會議室舉行「局校會商」會議並籤署《青島市科學技術局青島農業大學「局校會商」合作事項備忘錄》,標誌著學校與青島市科技局構建的科技創新會商新機製取得顯著成效。
  • 青島農業大學海都學院: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徑,促進學院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青島農業大學海都學院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育人模式,探索校企合作,把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建設、實驗室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學生能力拓展提升與校企合作緊密結合,助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加快實現學院高質量發展步伐。理論與實踐結合,產學研協同育人構建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是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實力的重要途徑。
  • 「中國改革2020年度50典型案例」名單發布!
    為助力新時代地方改革再出發,促進形成新發展階段地方改革新局面,12月10日,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誌社主辦的「中國改革2020年度案例徵集」活動發布50個典型案例名單。中國改革年度案例徵集活動已連續舉辦11年,總結梳理了多個地方的改革案例經驗,對研究改革、宣傳改革、促進地方改革發揮出積極作用。2020中國改革年度案例徵集活動由國家發改委體制改革綜合司「地方改革典型案例研究課題組」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誌社共同發起,在發布50個典型案例基礎上,主辦方將於12月20日召開的2020中國改革年會揭曉10個年度改革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