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服裝品牌淪落到靠賣吊牌為生,卻年賺9億!

2020-12-06 正商參閱

昔日的老牌保暖內衣南極人,如今的業務可真的是遍布各個領域!

曾經專賣保暖內衣的南極人,如今從紙尿褲到玻璃杯,從玻璃杯到汽車坐墊,可以說橫跨了不同的領域,真是萬物皆可南極人!

不過,你不要以為是南極人的業務拓展了,真相是原廠家10年前就停產了,而我們穿的南極人竟然是「假的」,只要吊牌是真的。

其實,早在去年,「南極人騙局」就已經被媒體報導了。當時,媒體的一篇文章解開了「南極人」電商的真面目,這個公司任何產品都不生產,只出售吊牌,只要你給錢就可以授權給你,並且還給你附送廣告位和活動報名,如果遇到調查,他們會給你提供證明規避處罰。

從原來的保暖內衣到現在的賣吊牌,南極人的轉型可謂是成功的,但是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

頻曝質量問題

在電商平臺上搜索「南極人」三個字後發現,有「南極人官方旗艦店」「南極人男裝官方店」「南極人家紡旗艦店」等數百家店鋪。售賣的產品從保暖內衣到烘鞋器、足浴盆、紙尿褲、電熱毯、保溫杯、洗碗布、蚊帳、洗衣機等,品類豐富。

圖片來源:淘寶截圖

不過,隨著不斷授權品牌給各種供應商,「南極人」相關產品因質量問題屢屢被消費者投訴。

安徽的李先生這樣說道,去年「雙十二」期間,他在南極人官方旗艦店內購買了一套保暖內衣,僅穿了一天就發現褲子脫絲了。「印象中,南極人是物美價廉的品牌,現在看來,所謂的老品牌雖然『價廉』,但在質量上並不一定是『物美』了。」李先生稱。

還有不少網友也反映遇到了類似的質量問題。

網友「一習荒涼2017」購買的南極人褲襪,收到後發現產品多處破洞;

福建網友「King 莫言」表示,購買的南極人按摩椅僅一個月就壞了;

還有網友表示自己剛購買的南極人足浴盆漏水;

白先生則稱,購買的南極人電加熱鹽袋在充電過程中燒焦冒煙……

而南極人只管授權給合作商,自己卻從來不管授權品牌的質量。在這樣的經營方式下,南極人的口碑也是越來越差,產品質量根本沒有保障。

於是,各電商平臺上充斥著消費者對「南極人」質量的懷疑及不滿,有消費者表示,客服多以退貨退款來處理,而對於質量漏洞,客服大多卻要求消費者修改退貨理由為「七天無理由」而非「質量問題」。

圖片來源:黑貓投訴

此外,自2018年開始,南極人已經多次上了國家質監部門及地方消費者協會的不合格產品黑名單,從蠶絲被、內衣、棉服、童裝、衝鋒衣到電推剪、捲髮器、按摩棒,其均有產品上質檢黑榜。

不賣內衣賣吊牌

2010年,轉型成功的南極人公司開啟電商服務;2012年,開啟了南極人共同體商業模式,做產品生態鏈;2015年,南極人公司推出系列服務品牌,並成功借殼新民科技登陸中小板,南極電商自此進入A股。

上市後,南極電商又收購了起源於新加坡的品牌Cartelo(卡帝樂鱷魚)和主打童裝的Classic Teddy(精典泰迪),就連韓國美妝達人品牌PONY也和南極電商開展了品牌合作。

2017年,南極電商跨界收購時間互聯,代理移動網際網路媒體投放平臺流量及整合分散流量,向客戶提供營銷服務。

就這樣,靠保暖內衣起家的「南極人」,如今已將業務拓廣到網際網路營銷上,將「老本行」拋諸腦後。

4月26日,南極電商發布了2018年年報,總營收33.53億元,淨利潤8.87億元。這其中,品牌綜合服務業務營收9億元,但毛利率高達94.11%;經銷商品牌授權業務總營收3385.55萬,毛利率更高,為96.52%。僅這兩項業務的利潤就佔據了南極電商總利潤的76.14%,也就是說,南極電商的利潤有3/4依賴品牌服務業務的輸出。

圖片來源:官方公告

優秀的業績引發了市場的關注,但部分投資者和消費者或許還不清楚,品牌服務究竟是什麼業務?同樣關注該問題的深交所,對南極電商2018年年報也出具了問詢函。

從南極電商給出的問詢函的回覆中了解到,南極電商所謂的品牌綜合服務,概括而言就是授權與產業鏈服務——從研發生產到客服包裝、質量把控再到廣告營銷,南極電商為授權供應商與經銷商提供了專業的一條龍服務。

作為回報,南極電商向授權供應商收取一定量的品牌綜合服務費,相當於GMV(相關電商平臺的成交金額)的3%-6%左右。2018年年報數據中,授權品牌產品的GMV達205.21億元,按照此比例,南極電商去年的品牌綜合服務費在6億元-12億元區間範圍內。

直至2018年年底,南極電商的經銷商店鋪多達5535家,覆蓋天貓、淘寶、京東、蘇寧、唯品會、拼多多等多個大眾熟知的電商平臺。

產品類目也從內衣服飾擴展到居家日用、清潔用品、母嬰用品、生活電器、按摩保健等20多個類目,小到棉籤,大至床墊、空調扇都冠以「南極人」品牌。

然而,這些產品都不再是原汁原味的「南極人」,而全部都是由授權供應商和經銷商生產,再掛上「南極人」的品牌商標而已。

砸了的牌子

近日爆出的關於南極人、恆源祥、俞兆林等企業靠賣「吊牌」(品牌授權)生存的消息,讓保暖內衣在這個寒冬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不僅是南極人,包括金盾雅鹿、俞兆林、北極絨等服裝行業為主的品牌企業,都有『吊牌』的商業模式。」成都市服裝行業協會秘書長施國慶稱,這樣的模式主要集中在上海、廣東、香港等品牌服裝企業,由於「吊牌」追逐短期利益,對品控環節的缺失,或將導致行業惡性循環。

截至2019年前三季度,恆源祥合作供應商985家;合作經銷商4321家,授權店鋪5559家。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南極人只管授權這方面,至於授權的產品質量如何,南極人是不管的。這也是為什麼近幾年來南極人口碑有所下滑的原因。

使用南極人的牌子,「無牌」產品搖身一變,瞬間成了名牌產品,一件無牌牛仔褲只能賣70元,但是掛上了南極人,就能賣出上百元的價格,即使去掉貼牌成本,利潤也能上升20、30元。

短期來看,其商業模式取得了成功;而長期來看,如果僅僅靠過去積攢的口碑與情懷,但對品質把控不嚴、品牌管理不善、隨便授權等等,這樣總有一天會把牌子做癱掉,而如今正是在透支品牌價值。

「一些品牌在授權之後,之所以還能保持良好的品牌形象,關鍵在於公司對代工廠的資質與產品的質量都有著嚴格的控制。」業內分析人士談到。

上述人士表示,南極人之所以每年靠吊牌賺幾億,就是因為消費者對於這一品牌還算信任。假如一味只顧賺錢,對授權產品質量不進行把控的話。想要長久發展下去,就有些困難了。「商品的質量好才是消費者最想看到的!」

但要知道的一點是,曾經「南極人」幾乎已經是眾所周知、美譽滿滿的保暖內衣品牌,然而南極電商不顧產品質量的品牌授權操作實在是令人費解,如果再這麼下去,會不會「把一手好牌打爛」呢?

來自雲掌財經 素材來源:商業觀察、貓財經、中新經緯

相關焦點

  • 靠賣吊牌為生,一年賺9億!南極人何以淪落至此?
    靠賣吊牌為生,一年賺9億!南極人何以淪落至此?  不賣內衣賣吊牌  2010年,轉型成功的南極人公司開啟電商服務;2012年,開啟了南極人共同體商業模式,做產品生態鏈;2015年,南極人公司推出系列服務品牌,並成功借殼新民科技登陸中小板,南極電商自此進入A股。
  • 知名服裝品牌竟靠賣「吊牌」,何以淪落至此?卻意外半年賺15億
    豬飛有風險,賣梯穩穩賺,製造暴富的路徑和幻覺,是收割韭菜的不二秘訣。只不過,不管誰收割誰,用怎樣妖嬈的姿勢,買單的都是普通消費者罷了。隨著我國電子商務的繁榮發展,網購已經成為人們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網購幾乎能滿足我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的需求,甚至只有我們想不到,沒有我們買不到的東西。
  • 「騙了」中國消費者12年,原廠早已停產,靠賣吊牌年賺13億
    但有一個品牌,原廠早已停產,靠賣吊牌就賺了10多億,「騙了」中國消費者12年,它就是南極人。 數據顯示,2019年南極人品牌授權相關的營收為13億元,賣吊牌幾乎沒有成本,毛利率高達93%,也就是說,南極人就光靠賣吊牌一年就賺了13億。
  • 曾是全國知名品牌,卻靠賣吊牌一年淨賺13億,很多消費者中招!
    曾是全國知名品牌,卻靠賣吊牌一年淨賺13億,很多消費者中招!品牌對一個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創立一個品牌容易,但塑造一個品牌價值很難。有價值的品牌會讓消費者主動選擇,能提高售價,還會給公司帶來更大的盈利空間。
  • 停產12年仍年賺13億,「賣標狂人」不再賣吊牌?
    但從2008年以後,南極人的運營模式徹底發生改變。賣了12年吊牌,年賺13億在各電商平臺以「南極人」作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發現其經營範圍從內衣到服裝、家紡、戶外用品甚至食品。不明所以的人只會感慨:涉及的種類真多。
  • 靠瘋狂賣吊牌年賺13億,南極人的暴利模式你永遠不懂!
    01靠瘋狂賣吊牌一年賺 13 億!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天冷了,又到了南極人保暖內衣在各大電商平臺泛濫式曝光的季節。按道理說,不生產產品,只出售吊牌,南極人的經營理念和現代人對工匠精神的呼喊是背道而馳的,這樣的發展模式應該很難走通。但是,從 2016 年到 2019 年這幾年,南極人的營業翻了 8 倍,達到 39 億元,其中,品牌授權及相關服務的收入翻了 3 倍,高達 13 億元,品牌授權的毛利率更是達到駭人聽聞的達93%,堪稱前所未有的暴利。
  • 國人被騙12年?它靠奇葩模式成為「國貨之光」,靠賣吊牌年賺40億
    從最早的內衣到服裝、家紡、戶外用品甚至食品,似乎都有南極人的身影,小米這個牌子跨度就比較大,除了手機,它還有其他類別的產品,不過跟南極人相比,這也只是小巫見大巫。既然南極人的產品種類眾多,這是不是就代表其生產線非常多?非也!
  • 袁國寶:南極人,去年靠賣吊牌賺了近40億
    原標題:袁國寶:南極人,去年靠賣吊牌賺了近40億袁國寶 NewMedia新媒體聯盟創始人、移動網際網路趨勢觀察家、資深媒體人、知名評論人、新媒體營銷和品牌傳播專家。 國貨,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選擇。
  • 原廠早關閉,靠賣吊牌年賺13億!除了南極人,這些品牌也只賣牌
    大家熟悉的「南極人」這個品牌已經「爛大街」了,而且產品質量也是經常為人所詬病。這是因為,如今的「南極人」不是過去那個「南極人」了,你所購買到的只是「南極人」這個牌子,產品是哪家廠生產的可就不知道了,就算是一個「三無」小作坊只要購買了南極人的品牌授權,你所生產的東西搖身一變也能成為貼著「南極人」這吊牌產品。
  • 卡帝樂:昔日三大「鱷魚」之一,被南極人收購後,淪落賣吊牌為生
    在90年代,國內服裝行業中湧現出一大批「鱷魚牌」,其中有三個最為知名,分別為LACOSTE(法國鱷魚)、CROCODILE(鱷魚恤,香港鱷魚)和CARTELO(卡帝樂,新加坡鱷魚)。眾所周知,法國鱷魚LACOSTE是所有鱷魚牌的鼻祖,而另外兩條鱷魚,則或多或少有「山寨」的嫌疑。
  • 不賣衣服只「賣吊牌」?一年賺12億,網友:吊牌比衣服「值錢」
    原本專注於做保暖內衣這一品牌的南極人,現在似乎成為了「雜貨鋪」。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南極人早就放棄了實體零售和直銷這些方面。公司本身是不會生產任何商品的,生產線也早就被「砍掉」了。之所以市場南極人品類越來越多,是因為公司現在走的路線是「賣吊牌」。
  • 又一女裝名企倒下,曾被譽為女裝第一品牌,如今「賣吊牌」為生
    事實上,南極人確實進行了轉型,但卻並非向著這些繁雜的業務進行轉型,而是將核心業務轉型為「品牌授權」,也就是我們口中的「賣吊牌」。2008年,業績大幅縮水的南極人開始陸續關閉工廠,砍掉生產端以及自營環節,專注開始「賣吊牌」。
  • 這家公司僅靠賣吊牌年入39億
    自12年前,南極人就砍掉了所有生產和銷售端的自營環節,只留下「南極人」三個字做「品牌授權」;如今,其已徹底轉型電商服務企業,並於2015年更名為「南極電商」,借殼新民科技登陸中小板。有人說,南極人靠著賣商標賺錢走不長遠;也有人認為,這種模式提供了很多增值服務,能為中小業主創造機會。
  • 南極人,去年靠賣吊牌賺了近40億
    根據近日阿里研究院發布的《2020中國消費品牌發展報告》顯示:過去一年,中國人的購物車裡裝著的有八成都是國貨,90後的人均國貨消費金額達到5307元,居第一。而在95後的購物車裡,除了我們熟知的華為和小米外,南極人意外的成為了喜愛榜的第三名。之所以上榜,可能和南極人本身經營品類極其豐富有關。幾乎覆蓋了電商的所有產品,從服裝到電器,從床品到食品等等。
  • 靠貼商標一年淨賺9個億,多少人被這個品牌「騙過」?
    2018年年底,有國內相關媒體報導稱,包括南極人在內的一批服裝企業早已不再生產產品,而是專門靠賣吊牌盈利。據悉,南極人在2008年轉變了自己的經營模式,大刀闊斧把經營了11年的所有工廠流水線砍掉,從此之後不再生產商品,只專心於品牌建設,提供增值服務,徹底走上了品牌授權的商業模式,其產品也成為「吊牌貨」。
  • 史上最魔幻創業:他靠吊牌一年入帳40億
    不賣產品,只賣品牌,使得張玉祥每年坐收十餘個億,身家也是水漲船高,成為服裝界的「隱形富豪」。2020年,張玉祥、朱雪蓮夫婦以145億元身家登陸《胡潤百富榜》。搭上電商東風,成功借殼上市今年市值猛漲370億對南極人而言,更具戲劇性的發展還在後頭。
  • 靠賣商標一年掙9億 缺乏質量支持還能撐...
    靠品牌授權服務   一年賺將近9億   金妹兒在電商平臺上搜索「南極人」發現,有「南極人官方旗艦店」「南極人居家日用旗艦店」「南極人夢遐專賣店」等數百家店鋪。售賣的產品從保暖內衣到烘鞋器、足浴盆、紙尿褲、電熱毯、保溫杯、洗碗布、蚊帳、洗衣機等,品類十分之豐富。
  • 服裝巨頭「舉步維艱」?將學南極人「賣吊牌」?別被蒙在鼓裡了
    拉夏貝爾成立於1998年,其在2014年赴港上市之後,又於2017年在上交所掛牌,成為中國第一家「A+H」兩地上市的服裝企業,被外界譽為「女裝第一品牌」。巔峰時期的拉夏貝爾可以說是「風光無限」,在女裝領域佔有了「絕對」的話語權,市值一度飆升到一百多億元。
  • 早已停產多年,卻憑藉「品牌」年賺13億,你還在傻傻「買單」嗎?
    當然了,並非所有的知名品牌都會是盈利的,有些品牌會在時代的發展中逐漸被淘汰,也會有一些品牌脫穎而出,但它們的目的終究還是為了存活、盈利!現如今,很多小夥伴會發現,有一些知名品牌自身已經不再生產商品,但是卻通過授權「商標」而賺得盆滿缽滿,就比如這家企業明明已經停止生產,卻憑藉著「吊牌」年賺13億,消費者難道都被「騙」了嗎?這家品牌絕大數多的人肯定聽過、或者是使用過,它就是「南極人」!
  • 這家公司僅賣吊牌年入39億
    靠賣吊牌年入39億從華東政法學院畢業後,張玉祥先在國企幹了幾年,不滿足於現狀,於是在1997年下海做起了服裝生意。當時,同為上海人俞兆林創辦的服裝品牌推出了一個新鮮玩意兒——保暖內衣,這種號稱輕、薄、柔、暖的新型內衣一露面,迅速在市場上風靡。在遍地巧裁縫的江浙滬一帶,越來越多人盯上了保暖內衣這一產品,張玉祥也嗅到了其中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