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報接到不少市民反映稱,南昌很多道路上都設置了分類垃圾箱,但是不少市民將其當做普通垃圾箱使用,這些精心設置的分類垃圾箱,利用率非常低,未發揮其實質作用,基本上就是個擺設。
對此,記者走訪了省城多條主幹道發現,大部分分類垃圾箱形同虛設,大多數市民表示不知如何區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
現象:分類垃圾箱形同虛設
8月26日上午,記者走訪了省城北京西路發現,基本上每隔幾十米,就能看到一對分類垃圾箱,而且這些垃圾箱上都標著「可回收」及「不可回收」字樣。記者朝垃圾桶內觀察時發現,不少標著「可回收」的垃圾箱內有灰塵、樹枝葉等雜物,而佔相當比例的礦泉水瓶、舊報紙及玻璃瓶子被投進了標著「不可回收」的垃圾桶內。
隨後,記者在省城紅谷中大道、南京西路、洪都中大道等多條道路上看到,這些道路上都是使用這種分類垃圾箱,可是垃圾都是混雜在一起,大部分垃圾都沒有分類投放。
市民:「我不知道哪些可回收」
記者調查得知,大部分市民分類投放垃圾意識淡薄,分辨不出哪些垃圾可回收,哪些垃圾不可回收。在洪都中大道,一名年輕女子隨手將香蕉皮投到標著「可回收」的垃圾桶內,該女子說:「我不知道哪些可以回收,哪些不可以回收,丟垃圾時也沒考慮,隨手就丟進去了。」類似情況,隨時都在發生。在八一廣場,記者在一個分類垃圾箱旁觀察了半個小時,大部分市民都是不假思索地將垃圾扔入箱內,沒人刻意把垃圾分類投放。
記者注意到,有些環衛工人在清掃垃圾時,也不分類投放,大部分都是隨手倒進垃圾箱。「除了收廢品的,誰會去給垃圾分類。」一名在八一廣場打掃衛生的環衛工稱,每天工作量這麼大,哪有時間把垃圾分類。而且常有收廢品的人會打開垃圾桶,看看裡面有沒有瓶瓶罐罐。
南昌市城管委:應加大垃圾分類宣傳
南昌市城管委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南昌市主幹道等大部分道路都擺放了分類垃圾箱,但真正要做到垃圾分類是一項漫長的工作。目前,南昌市民對垃圾分類投放的環保意識還沒有那麼強,應該加大宣傳力度,讓市民知道可回收垃圾與不可回收垃圾的一些常識,意識到垃圾分類的意義,逐漸提高市民將垃圾進行分類的良好習慣。
【新聞延伸】垃圾分類小知識
可回收垃圾:指再生利用價值較高,能進入廢品回收渠道的垃圾。主要包括:紙類(報紙、雜誌、紙板箱及其他未受汙染的紙製品等)、金屬、玻璃(玻璃瓶罐、平板玻璃及其他玻璃製品)、除塑膠袋外的塑料製品、橡膠及橡膠製品、牛奶盒、飲料瓶等。
不可回收垃圾:指可回收垃圾之外的垃圾,常見的有在自然條件下易分解的垃圾,如:果皮、菜葉、剩菜剩飯、花草樹枝樹葉等,還包括菸頭、煤渣、建築垃圾、食品殘留物等沒有多大利用價值的物品。
本文出處:http://www.feiji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