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禁塑和垃圾分類的這個共性難題上,杭州給出了特色鮮明的「網際網路+」方案。根據當地政府出臺的相關文件,今年底,杭州將率先在市區建成區、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銷售和使用,全市塑料垃圾實現零填埋。
前端分類
每個住戶家裡
都放著至少3個垃圾袋
每個垃圾袋上都有二維碼,掃碼就能知道是哪戶扔的垃圾;分得好,手機就會收到一條感謝簡訊,分得不好,則會收到提醒簡訊;居民在家中派單,「虎哥」上門、物流車回收、總倉分揀,最終完成資源再生……在杭州,上述「虎哥模式」只是垃圾分類「杭州方案」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垃圾智能分類模式進行精細化處置的一個縮影。杭州市政協官員坦言:塑料等垃圾分類是手段,核心工作在末端處理。不斷完善垃圾從源頭產生、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到末端處置的全鏈條治理閉環。
在杭州餘杭區,680個城市居住小區已實現分類垃圾桶全覆蓋,近13萬戶農戶家家門口都有可腐和不可腐垃圾桶。每天8點到10點,在每個小區投放點,推行小區乾濕垃圾分類。社區組織的志願隊便承擔了前期上門宣傳、在巡檢當天開袋檢查小區裡的每一袋溼垃圾、根據分類情況上門勸導住戶、定期給住戶打分評星等一系列工作。其中,志願隊都要檢查小區裡的「溼垃圾」分類情況,並掃描二維碼對每戶的分類打分。對垃圾分類做得好的,打高分,做得不好的,打低分。這些分數,公布在小區每個單元入戶電梯牆上的垃圾分類光榮榜上。每周,垃圾分類參與率和準確率滿分的住戶可以得到一個紅星。「保證每一位住戶都能看到,大家都有榮譽感,積極性自然就提高了。」
進入每個住戶的家裡,都放著至少3個垃圾袋——綠色的用來放溼垃圾,藍色的用來扔幹垃圾(即可回收垃圾),黃色的用來扔受汙染及不可回收的垃圾。前端分類做好後,運輸中轉環節也杜絕了垃圾「混裝混運」,基本實現「綠桶綠車、黃桶黃車」分類運輸,對於可回收垃圾,餘杭區則引入市場力量進行回收處置。
源頭管理
督導員每日現場督導掃碼巡檢
實現到戶的精準管理
「禁塑實際上是限制和減少塑料汙染,創新『網際網路+垃圾分類』開啟的智能模式是我們的驕傲。」有杭州市政協官員坦言,在限塑方面,主要是推進減量工作。
據測算,以40萬戶居民為例,「虎哥回收」相當於減少了1座500噸/日的垃圾焚燒廠的工作量,並解決了2000人的就業問題,還相當於建成一個縣域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此外,「虎哥」推出的垃圾分類「環保金」激勵機制,還為打通群眾參與度不高的堵點開闢了全新路徑。在餘杭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引入國企參與等多種形式,讓企業在垃圾分類中起著重要作用。
在城市居住區,推進「溯源巡檢+定時定點」模式,開發全區生活垃圾分類評價平臺,通過二維碼實現源頭可溯,通過督導員每日現場督導、掃碼巡檢、簡訊提醒,實現到戶的精準管理;在農村居住區,推行「國企參與+環衛保潔」模式,將垃圾分類與環衛保潔相結合,實現到戶管理的同時,減少保潔員配備,降低政府支出;在城郊接合部,將垃圾分類情況納入出租房「旅館式+星級化」管理體系,將承租戶垃圾分類情況與出租房準入掛鈎,壓實房東與承租戶的責任。
在塑料垃圾等分類過程中,餘杭區會把利用價值高的塑料等垃圾分類回收利用,低價值的塑料垃圾等全部焚燒處理,達到了塑料等垃圾減量的效果。
在源頭控制也有相應要求,部分酒店已不主動提供牙刷、梳子等一次性塑料製品,而許多酒店都不主動提供塑膠袋。記者在一些商場看到,大型超市已經不主動提供塑膠袋給顧客。而部分菜市場,雖然提供塑膠袋,但買菜的人表示,回家後將按照垃圾分類方法,進行有效處理。
回收作業
垃圾分揀
將塑料作為一個大類
在餘杭區許多小區門口,都設有「虎哥回收」站點。站點採用「乾濕兩分」,幹垃圾包括廢舊家具、家電、金屬、塑料、紡織品等,用戶只需將這些幹垃圾統一打包進行回收即可。例如廢舊家電、廢舊家具等大件垃圾,「虎哥」也上門回收,簡化操作流程,讓老百姓輕鬆就能理解和實現。
每天,居民通過微信、簡訊等方式向「虎哥」發送上門回收垃圾的需求。1小時內「虎哥」會上門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進行回收。「為鼓勵居民做好垃圾分類,工作人員會對每個居民的手機號進行登記,回收垃圾時會按每公斤0.8元返還『環保金』到他們的帳戶裡,『環保金』可以在『虎哥』商店裡購買商品。」
垃圾運輸到回收車間,133名專業分揀「虎哥」在7條流水線上作業。他們先要將垃圾分為玻璃、金屬、塑料、廢紙等6個一級品類,再進一步細分為40多個二級品類,作為再生原料進行資源化利用。「塑料垃圾可以做成再生粒子,金屬是冶煉的重要原料,家電會被送去拆解企業;至於大件木製類家具,我們會對純淨的木質成分進行破碎,最後送去燃煤電廠做生物質燃料。」分揀環節的王師傅說。
垃圾分揀後會發往燃煤電廠、冶煉廠、拆解企業等6類不同方向的下遊企業,95%以上實現了市場資源化利用。不同的垃圾被送往不同方向的下遊公司,最終形成一條完整的「投放、收集、運輸、處置」垃圾回收服務鏈。
★浙江治塑方案
浙江「治塑」時間表
比全國提前2年
浙江省再度升級的「禁塑令」提出,2020年底,浙江塑料垃圾年底零填埋,禁止生產和銷售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購物袋、厚度小於0.01毫米的聚乙烯農用地膜。2020年底,浙江範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縣城以上建成區、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2020年底,杭州市、寧波市、紹興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將被淘汰;市面上將不再銷售一次性塑料棉籤;浙江不再生產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相比國家要求,浙江「治塑」工作總目標、任務單、時間表比全國提前了兩年。」
浙江重點聚焦的是四類塑料製品汙染:不可降解塑膠袋、一次性塑料餐具、賓館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快遞塑料包裝,將分步驟、分領域禁止、限制使用相關塑料製品。
據測算,塑料廢棄物產生量約佔浙江全省原生生活垃圾量的20%左右,是塑料汙染治理的重點和難點。浙江的計劃是,到2020年底,率先在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全省塑料垃圾實現零填埋。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製品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普遍推廣;在塑料汙染問題突出領域和電商、快遞、外賣等新興領域,普遍推行科學適用的塑料減量和綠色物流模式。到2023年底,所有設區市及50%的縣(市、區)完成「無廢城市」建設;塑料製品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替代產品開發應用水平進一步提升。
杭州今年底
實現塑料垃圾零填埋
在垃圾分類基礎上,最新版的杭州「禁塑」方案明確,到2020年底,率先在市區建成區(六城區)、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銷售和使用,全市塑料垃圾實現零填埋。
到2022年底,全市所有區、縣(市)完成「無廢城市」建設,縣城以上建成區的商場、超市等場所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全市郵政快遞網點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裝袋、一次性塑料編織袋。一次性塑料製品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普遍推廣,在塑料汙染問題突出領域和電商、快遞、外賣等新興領域,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塑料減量和綠色物流模式。
到2023年底,縣城以上建成區的集貿市場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全市郵政快遞網點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膠帶,塑料製品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體系高效運轉,替代產品開發應用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塑料汙染治理得到有效控制。
到2025年底,農村地區的商場、超市、集貿市場等場所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同時,提出了大力推動源頭減量、加強回收利用處置等任務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