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寫字樓裡機器人出動、垃圾袋貼碼,原來是為了這件要緊事

2020-12-12 瀟湘晨報

吃完的快餐盒怎麼扔?收到的快遞盒怎麼處理?用過的紙巾放到哪?辦公室如何進行垃圾減量?繼走進市民家中了解家庭垃圾分類之後,9月15日,深圳垃圾分類推廣大使又走進寫字樓,看看職場人士如何進行垃圾分類。2名職場垃圾分類「達人」,也介紹了自身經驗以及所在企業如何為辦公場所的垃圾分類創造好的氛圍和條件。

深圳能源集團員工葛銳:

辦公場所有垃圾分類氛圍 從宣傳到設施配套都到位

葛銳是深圳能源集團的員工,在能源大廈上班,深圳能源大廈已經成為了深圳辦公場所垃圾分類的「標杆」寫字樓,而葛銳也是知名的專業職場垃圾分類「達人」。

辦公樓層每袋垃圾都貼上標籤

9月15日中午12時許,葛銳吃完飯後,就把擦嘴的紙巾扔在桌上的便收盒內。公司已經撤掉每位員工的座位垃圾桶,但保留這樣的便收盒給員工裝一些紙巾類的小型垃圾。葛銳把盒子裡的垃圾拿到茶水間,倒入其他垃圾桶。然後,葛銳回到辦公桌,把這幾個星期看過的報紙雜誌放進樓層專設的紙質回收箱。「這樣的紙質回收箱分為列印紙、報刊書籍、綜合紙等三大類別,不同的紙類回收價格不一樣。」葛銳說,一層樓會設有兩個這樣的紙質回收箱,但現在公司實行無紙化辦公,已經大大減少了紙質垃圾的產生。

做完這些,葛銳又到茶水間把杯子裡的茶葉倒出來,瀝乾水分後倒入廚餘垃圾。他說,茶水間也就是辦公樓層的垃圾回收點,內設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廚餘垃圾等垃圾桶,還有專門的環境專員、分類督導員。「這些督導都會對每個樓層的垃圾分類進行評級,獲獎後會有一些紀念品。」葛銳說,而清潔工在收拾這些垃圾袋時,都會在垃圾袋上貼上標籤,這樣可對垃圾是否分類投放到位進行溯源。

公司正在探索智能化垃圾分類

說話間,葛銳又收到了一份快遞。這個快遞不是快遞員送上來的,而是由機器人運送來的。只見裝好快遞箱的機器人從電梯走出來,運到葛銳所在的辦公樓,他只需要走出來拿就行了。

「辦公區沒有快遞箱,這些快遞紙盒,員工都要扔到專門紙盒回收處。」葛銳從抽屜拿出一個小紙盒裝的電池等有害垃圾,帶大家去到專設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垃圾桶的樓層,把電池等有害垃圾投放進去。葛銳打開快遞迴收箱說,這裡回收的快遞紙盒都要摺疊放好。

葛銳說,現在公司正在探索智能化垃圾分類,公司在一層樓專門闢出分類打包回收站,這裡分有塑料、紙類、快遞包裝箱、金屬等不同分類隔層,工作人員拿出一袋垃圾掃碼就能識別出這袋垃圾的重量、來自哪個樓層等信息。

適量打飯菜,快遞拆分收

「我是在2019年開始接觸到垃圾分類,自從集團開始啟動無廢城市建設方案後,垃圾分類就成為重要工作,包括推進商業樓宇、居民小區、工業廠區等分類示範建設。」葛銳說,身邊的同事現在也在踐行垃圾分類減量,比如減少外賣,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包括員工們在餐廳吃飯時都會適量打飯菜,不產生剩飯剩菜等廚餘垃圾。葛銳手裡拿著一份公司製作的商務樓宇垃圾分類指引手冊,手冊教職場員工如何在辦公室、在家裡進行垃圾分類。比如快遞如何拆分收,外賣如何精細分,瓶子踩扁扔等。

聲音葛銳認為,成為職場分類「達人」關鍵是辦公場所有垃圾分類的氛圍,從宣傳到設施都很到位,「垃圾分類做得好一是與公司領導重視有關,這樣的投入是從上到下都在全力做一件事;二是打造了垃圾分類的標準,告訴大家怎麼做;三是讓每一位員工都知道垃圾分類不是小事,而是一件大事,關係生態文明的建設以及文明素質的提高」。

樂信員工陳志佳:

辦公室是員工另一個「家」 垃圾減量就是最好的分類

像葛銳這樣的職場垃圾分類「達人」並不在少數,他們以實際行動支持著垃圾分類。作為樂信的一名員工,陳志佳也是從2019年開始接觸到垃圾分類,當時部門工作就涉及垃圾分類減量的相關推廣,包括為員工發放環保餐具,減少塑料餐盒的使用。

公司專門設計有害垃圾投放箱

在樂信,垃圾分類區設有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桶,走廊處則設有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桶,列印區則設有可回收物垃圾桶及重複利用紙區,而前臺則設有有害垃圾桶。根據不同的辦公區域設置不同類型的垃圾桶,方便員工分類投放。

一走到前臺,陳志佳就把積存在抽屜的舊電池、燈管等有害垃圾投到前臺的有害垃圾回收箱,當這個有害垃圾回收量較多的時候,就會聯繫第三方機構運走。「這個有害垃圾投放箱是公司專門設計的,小型又可愛,讓員工投放起來方便又有親切感。」陳志佳說,公司幾層辦公樓的前臺都擺有這樣的有害垃圾桶。

現在,員工工位的垃圾桶已經撤掉,在走廊處擺放著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兩類垃圾桶。陳志佳隨後來到列印區列印材料,列印區也是分為重複利用的紙張及碎後可回收紙張,可重複利用紙張就是紙張的兩面都會使用到。

公司的一次性餐具比去年降了一半

忙完了一些工作,陳志佳想休息一會。在樂信的咖啡吧,陳志佳用兩個塑膠袋就能換一份8.8折的飲料,公司的咖啡吧已經不用塑料吸管,而改為可降解的紙質吸管,公司還提倡喝飲料時自帶水杯。今年,樂信的一次性餐具比去年下降了50%,而吸管等下降了10%。

每次在公司吃早餐或中餐時,陳志佳都儘量少用一次性塑料餐盒,而是用公司發放的環保餐具。「公司給員工發放1000多份環保餐具,減少一次性的餐具,這樣也實現垃圾的減量。」陳志佳說,辦公室就是員工的另一個「家」,垃圾減量就是最好的分類,公司內部會議鼓勵員工自帶水杯,減少瓶裝水的浪費,自己現在也很少喝瓶裝水。

督導員指導員工進行垃圾分類

陳志佳說,自己能做好垃圾分類,也是受公司不斷宣傳垃圾分類的影響。比如,公司有垃圾分類知識大科普這樣的宣傳手冊,垃圾分類知識視頻在咖啡吧裡循環播放,還有垃圾分類的線下科普知識講座及遊園會等。

公司還有員工志願者和督導員,指導員工進行垃圾分類,作為職場分類「達人」,陳志佳也經常會去指導其他員工如何進行垃圾分類投放,「就這樣耳濡目染,當公司的硬體設施配好之後,宣傳到位後,員工的垃圾分類水平也提升了。」

聲音「絕大部分職場員工都認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從認知到實踐則需要一個過程,開始可能會覺得有點麻煩,這是一個生活習慣的改變,但多給一點耐心和時間,職場人士的辦公室垃圾分類肯定是可以做好的。」陳志佳認為身邊人的榜樣效應也會帶動其他員工主動進行垃圾分類,他建議垃圾分類從細節做起,比如家庭的廚餘垃圾,有害垃圾的分類等,一步步做起,然後帶動身邊的人一起做。

評點深圳垃圾分類推廣大使馮紹勁:職場的垃圾分類「達人」比住宅場所的更重要,這會產生蝴蝶效應,影響身邊更多的人形成分類的習慣和意識。而職場分類達人的形成也與企業的意識和氛圍有關,比如在深圳能源集團和樂信,就可以看到科普宣傳、進行獎勵等推動垃圾分類的舉措,而且還有分類督導員配套工作,這是三位一體的。而深圳能源集團還在探索用機器人進行垃圾分類,企業先行探索帶動,就會產生出更多的職場垃圾分類「達人」。

採寫:南都記者 張小玲 攝影:南都記者 顧威

【來源:南方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深圳白領們怎麼做垃圾分類?帶你去這棟寫字樓裡一探究竟
    原標題:深圳白領們怎麼做垃圾分類?帶你去這棟寫字樓裡一探究竟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8月31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林清容 實習生 陳宇彬/圖 記者 李忠/圖)大廈內垃圾可溯源、建立分類打包回收站、打破每個座位配備一個垃圾桶的習慣.......在位於福田區的能源大廈內,正在形成一種綠色、無廢、智慧化的商務樓宇垃圾分類體系。
  • 掃碼領大米、垃圾袋……「神器」助陣,這裡的垃圾分類時尚又智能
    「眼前的溼不是溼,你說的幹是什麼幹」,當站在乾濕垃圾的分叉路口,誰不是小小的眼睛裡充滿了大大的疑惑。雙雙對這此進行了探訪垃圾分類更智能在黃甲街道「大雁居」安置小區小區中庭一組類似自動售貨機的裝置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走近一看這並不是自動售貨機而是一套智能垃圾分類投放設備中間是一組四個藍灰相間的垃圾箱分別回收餐廚、其他、有害和可回收四類垃圾。
  • 青島部分公園安裝自動環保袋機 掃碼就能領環保垃圾袋
    在逛公園或者景區的時候,不少市民遊客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喝完的飲料瓶、吃剩的果皮等生活垃圾因為一時找不到垃圾桶,手邊又沒有垃圾袋,而難以處理,甚至還可能發生隨手亂扔汙染環境的現象。近日,首批十餘臺智能環保袋發放機在青島動物園、青島植物園、青島文化公園等公園景區安裝完畢,開始使用,通過為市民遊客提供可降解的環保垃圾袋,助力提升景區環境衛生。「愛青島,就應該從不亂扔垃圾做起。」家住市南區紅島路的張先生今年74歲,作為一名環保熱心人士,經常去青島動物園遛彎的他會隨身攜帶環保袋,發現垃圾就撿起來裝進袋子。
  • 掃地機器人的便捷性能大突破,30天換一次垃圾袋,太省心了
    這年頭,家裡沒有一臺掃地機器人,估計娃娃們到幼兒園裡都少了一項談資。雖然聽起來很像是調侃,但卻道出了一個現狀:掃地機器人已經走進了很多人的家中。尤其是年輕人,更是十分鐘愛這個智能設備。如果有一款掃地機器人,只需30天換一次垃圾袋,你會不會很心動呢?雲米網際網路集塵掃地機器人凌厲1A,在使用便捷度方面完成了一次突破。它加入了全面進化的集塵系統2.0,比普通掃地機器人多設了一個Auto-Dumping2.0自動集塵座。
  • 破袋「神器」上崗,10秒左右自動破袋,廚餘垃圾投放不髒手
    記者看到,說是「機器人」,但其實外觀與常規帶鐵皮外殼的密閉式垃圾箱無異。整臺機器從左至右分別由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廚餘垃圾3個箱體組成,每個箱體在投放口下方的位置都有一個小小的長方形感應區。將垃圾袋舉到感應區的位置後,投放口自動打開,「您把整袋垃圾往裡一扔就不用管了,裡頭自己就破袋了。」林師傅說。
  • 廚餘垃圾不髒手 各種破袋神器紛紛亮相
    在林師傅身後,就是這臺新型智能垃圾分類投放設備——廚餘垃圾袋智能分離機器人。記者看到,說是「機器人」,但其實外觀與常規帶鐵皮外殼的密閉式垃圾箱無異。整臺機器從左至右分別由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廚餘垃圾3個箱體組成,每個箱體在投放口下方的位置都有一個小小的長方形感應區。
  • 這家星巴克酒吧,竟然開進全深圳最高的寫字樓裡了
    回國後路過深圳,原本打算路過接上閨蜜一起吃飯,沒想到她的辦公室就在全深圳最高的地標建築——平安金融中心裡。等她下班的時間,在樓下新開的商場裡閒逛,偶遇到這家隱藏著寫字樓裡的星巴克酒吧—Bar Mixato。
  • 居民自創破袋「神器」上崗,北京多個小區廚餘垃圾投放不髒手
    昨天一早,崇西小區6號樓樓下,居民李阿姨拎著一袋廚餘垃圾,還沒走到垃圾桶旁就向垃圾分類指導員打聽了起來。「您把垃圾給我,我給您演示一遍。」值守在桶前的分類指導員林師傅說著,接過了李阿姨手中的垃圾袋。在林師傅身後,就是這臺新型智能垃圾分類投放設備——廚餘垃圾袋智能分離機器人。記者看到,說是「機器人」,但其實外觀與常規帶鐵皮外殼的密閉式垃圾箱無異。
  • .| 零接觸投放,破袋全自動化,這裡用上了廚餘垃圾袋智能分離機器人
    創新東城 | 零接觸投放,破袋全自動化,這裡用上了廚餘垃圾袋智能分離機器人 2020-08-10 18:13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督導員掃碼垃圾袋就知誰扔的 居民給「虎哥」發微信回收垃圾
    前端分類每個住戶家裡都放著至少3個垃圾袋每個垃圾袋上都有二維碼,掃碼就能知道是哪戶扔的垃圾;分得好,手機就會收到一條感謝簡訊,分得不好,則會收到提醒簡訊;居民在家中派單,「虎哥」上門、物流車回收、總倉分揀,最終完成資源再生……在杭州,上述「虎哥模式
  • 外賣垃圾「圍城」潛伏生態隱患 寫字樓成重災區
    ■ 探訪  寫字樓成外賣垃圾「重災區」  每日穿梭在建外SOHO寫字樓裡的小李(化名)已經很難想像沒有外賣的日子。她在B區一家網際網路公司上班。工作日的午餐,訂外賣成為小李的常態選擇。「基本工作日都會訂外賣」,她說,公司其他人也基本以外賣為主,個別人會選擇出去吃。
  • 「一戶一碼」從發放垃圾袋到發放貼紙 垃圾驗身份居民得實惠
    亦莊在大興區亦莊鎮富源裡社區,居民送到垃圾桶的每個垃圾袋上,都有一個二維碼。桶邊的垃圾分類指導員先對垃圾進行檢查,然後掏出手機對著二維碼一掃,便對這袋垃圾進行打分。如果分類分得準確,垃圾的「主人」還能憑積分兌換到肥皂、抽紙、食用油呢!貼二維碼 每戶垃圾有了「身份證」富源裡社區2003年入住,有20棟樓,現有居民3700多人。
  • 會自動掃地倒垃圾,這款UONI由利掃地機器人,真正的懶人神器
    這時候掃地拖地碰水,真的扛不住,一時之間很多本來覺得掃地機器人沒必要的朋友,紛紛真香了起來,能掃能拖解放雙手,用上以後根本回不去了。但要是碰上一些不智能、不好用的掃地機器人,那可能會適得其反,多得是讓你糟心的事情,比如邊掃邊把地上的數據線給卷進去了,吸力不夠強地上的垃圾來回幾次都沒洗乾淨,路線規劃做的不好的還會在一個死胡同裡打轉,很難做到真正的全屋清潔。
  • iRobot 掃地機器人體驗:能自動倒垃圾的掃地機器人,好用嗎?
    比起我們常見的那種頂著個雷射探測器的掃地機器人,iRobot 這款採用了下沉式的攝像頭,通過 VSLAM(視覺同步定位與建圖)技術來自動構建地圖。不過並不支持實時觀察構建地圖的狀況,你要是想快點完成整個房間地圖構建的話建議直接在 app 裡啟動訓練模式,掃地機器人就會放棄打掃先迅速構建地圖。
  • 健康碼、智能外呼機器人、紅外熱成像測溫儀……黑科技助力抗疫
    上海周家渡街道上南三村居委會書記陳純,之前為了通知居民及時領取口罩,一天撥出了整整358個電話,第二批口罩預約時,該社區用上了阿里達摩院研發的「AI外呼機器人」,2月16日當天,機器人同時呼叫了上南三村56戶居民,其中有效呼叫50戶,用時僅1分多鐘。
  • 深圳寫字樓內開中醫診所引擔憂 診所回應:證照齊全
    近日,在深圳福田國際文化大廈上班的黃女士反映,該大廈內新開了一家中醫診所。因大廈老舊,通風條件弱,衛生條件差,市民擔憂該診所會造成安全隱患。對此,當事診所回應,已辦理相關營業執照,醫療垃圾有專人收集,營業時間與同樓層人員工作時間錯開。
  • 會自動倒垃圾的掃地機器人 由利V980 PLUS掃地機器人評測體驗
    雖說它的到來讓我們省力不少,但是不少人在使用的過程中也發現了諸多問題,最為棘手的就是塵盒清理難題,開蓋傾倒易揚塵,很容易造成空氣二次汙染;塵盒容量有限,一次清潔下來要清理三四次;每次清潔過程中,都要全副武裝起來,手套、口罩樣樣不能少。
  • 會自動倒垃圾的掃地機器人——由利V980 PLUS掃地機器人評測體驗
    雖說它的到來讓我們省力不少,但是不少人在使用的過程中也發現了諸多問題,最為棘手的就是塵盒清理難題,開蓋傾倒易揚塵,很容易造成空氣二次汙染;塵盒容量有限,一次清潔下來要清理三四次;每次清潔過程中,都要全副武裝起來,手套、口罩樣樣不能少。
  • 小區這棵樹上掛滿垃圾袋,原來是樓上居民「圖省事兒」?
    原來是她家門口的一棵女貞樹上,掛滿了大大小小的成袋垃圾,不僅汙染環境,還造成了極大的安全隱患。樹上的垃圾袋是哪兒來的?據沙大媽講,這些掛在樹上的一袋袋垃圾,都是旁邊樓上的住戶扔下來的。只因樹下放有垃圾筒,樓上的有些居民嫌上下樓麻煩,為圖省事,就把垃圾從樓上拋下來,致使盛裝垃圾的塑膠袋掛在樹枝上。每次從樹下經過時,她總是提心弔膽,害怕樹上的垃圾掉下來砸住頭。
  • 830億件快遞垃圾圍城
    這堪稱中國速度,2006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只有10億件,八年後的2014年突破100億件,六年後超500億件,快遞業一飛沖天背後主要得益於網購的迅猛發展。按照2020年的數據計算,相當於中國14億人人均每月收取約5件快遞。 不過,快遞業務量狂飆猛進背後,垃圾汙染問題也日益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