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鄧萬裡/攝
河南商報記者高鵬崔文
從2019年12月1日起,《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簡稱《辦法》)正式施行,鄭州進入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時代。一年的時間過去,鄭州垃圾分類的成效如何?
連日來,河南商報記者走訪了鄭州市十來個居民小區、市場發現,居民缺乏主動分類的積極性、垃圾混運處理等問題依舊存在,因為數量較多,黃色的「其他垃圾」桶成了各類垃圾的「聚集地」。
「樣本」小區回訪:小禮品兌換點撤除,居民分類的積極性降低
11月30日下午3時許,家住桐柏路191號院的王女士拎著從家中分好的一袋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來到小區內的投放點,分類投放到相應的垃圾桶裡。進入該垃圾箱房內,除了上述兩類垃圾桶外,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垃圾桶也一字排開,相比之下,這兩類垃圾桶內存放的垃圾少了至少一半,紅色的有害垃圾桶內,堆滿了吃過的外賣、剩飯菜、紙屑等生活垃圾。
倡導垃圾分類,該小區已實行了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在《辦法》正式施行首日,該小區曾作為樣本,被鄭州市城管局選做參考學習的唯一小區。一年過去,當時設立的垃圾分類小禮品兌換點已經撤除。此前,針對老舊小區居民年齡較大、垃圾分類意識不強的情況,該小區垃圾分類運營企業曾採用「居民連續正確投放3天廚餘垃圾可兌換雞蛋」的做法,激勵引導居民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
「後來(獎勵)都沒了,大家的積極性也沒那麼高了。」督導員祁女士說。
任督導員近2個月時間以來,祁女士感觸頗深,「一半的人能主動分類,年輕人反而做得不好。」她說,通常年輕人急著上班,到垃圾站把垃圾一扔了事,人走了,自己還得再挑揀分類。
「下次一定分。」「下回一定注意。」……祁女士說,自己勸導時,居民都挺理解,但到了「下一回」,依然如初。
「其他垃圾」桶成各類垃圾「聚集地」:廚餘垃圾、可回收物全都有
河南商報記者注意到,各小區的垃圾桶排布均以黃色的「其他垃圾」桶為主,數量是其他三類垃圾桶的3倍左右。位於航海路城東路口附近的幸福港灣小區,推行垃圾分類已經2年多,進入小區大門約5米後,便能看到擺放在小區道路兩側的垃圾桶。
11月30日上午8點多,掀開其中的「其他垃圾」桶桶蓋可以看到,桶內堆積著一個個繫緊的塑膠袋,塑膠袋內,大多是外賣盒、一次性筷子、剩飯菜,及易拉罐、廢棄紙箱。
在二裡崗南街60號院內,使用過的口罩、泡沫箱、快遞包裝袋等垃圾散落在垃圾桶旁,在「其他垃圾」桶內,裝有奶粉罐、紙箱等可回收物。
此外,河南商報記者在中原區伏牛路、汝河路、隴海路、秦嶺路等沿線小區走訪時發現,黃色的「其他垃圾」桶成了各類垃圾混裝的「聚集地」,紅色的「有害垃圾」垃圾桶內,也裝有居民丟棄的生活垃圾。
「黃色的垃圾桶多,扔著方便啊!」採訪中,大多數住戶這樣表示。
垃圾處理環節:有市場直接將垃圾混運處理
和小區一樣,集貿市場也是生活垃圾產生較多的場所。在金城街一家菜市場的入口處,紅、黃、藍、綠四種顏色的垃圾桶一字排開。垃圾桶旁,還配備了一個垃圾再處理的機器。
「一些好處理的菜葉子、水果,用這個機器都解決了。」該市場的工作人員介紹,市場內的垃圾大多以「其他垃圾」為主,大部分垃圾都用辦事處的垃圾清運車直接拉走。「商戶分類的不多,都是直接裝一個袋子裡。」
市民主動分類投放垃圾了,末端垃圾清運環節做得如何呢?
12月1日上午10點多,位於秦嶺路潁河路口的秦嶺市集門口,幾名市場工作人員正在將垃圾桶內的垃圾轉運至垃圾清運車裡。不過,這幾個垃圾桶的顏色並不一致,黃色的「其他垃圾」桶,藍色的「可回收物」桶,紅色的「有害垃圾」桶,裡面的垃圾均被轉運至該垃圾清運車內。
居民「熱情」冷卻,分類垃圾桶被棄用
從去年12月開始,鄭州開始在全市範圍內倡導市民主動對垃圾進行分類。為此,家住管城區的曹先生趕緊讓妻子在網上購買了相應的垃圾分類桶,「那一段宣傳力度可大。」
垃圾桶買回家後,曹先生發現,這個習慣還真不好改,「有時候煙盒就和剩菜、廢紙扔一塊了,要是再分分類,比較麻煩。」
而且,曹先生還注意到,因為沒有強制處罰措施,小區內的鄰居大多直接將垃圾裝進袋子,扔到「其他垃圾」桶內,「大家都這樣,我們也就沒再專門分類。」到後來,曹先生家購買的分類垃圾桶,被閒置在了一旁。
「一個袋子扔著省事兒。」上班族小劉說,自己平時吃外賣比較多,習慣了和其他垃圾裝在一塊扔掉,「像有害垃圾、可回收的,本來就不多,沒必要再弄個桶。」
督導員:看著居民混扔垃圾,無可奈何
進入冬季的鄭州,室外愈發寒冷,每天早上6點半,鄭州市航海路某小區的垃圾分類督導員李繼山就開始逐個查看分包小區的垃圾桶。打開「其他垃圾」桶,裡面仍能看到菜葉、剩飯、廢紙等廚餘、可回收垃圾。
「有的住戶扔垃圾比較自覺,有的就……」李繼山笑道,自己雖然是「督導員」,但更多的精力花在了「垃圾分類」上。說話間,一名住戶將裝有紙箱、酒瓶、廚餘垃圾的混裝垃圾袋扔到了綠色箱體的廚餘垃圾桶內。這樣尷尬的場面,李繼山已見怪不怪,「等人走了,我再分一下。」
幹垃圾分類督導員這個工作,李繼山已經有了2年多的經驗,說起哪一類垃圾該如何扔他腦子裡門清,可咋讓大家都能自覺,他直撓頭,「咱只能勸呀,人家還不一定聽。」
河南商報記者了解到,目前鄭州市的垃圾分類督導員的工作時間大多為8個小時。
紫荊山路上某小區的督導員王女士坦言,監督這活並不好幹。一次,她臨時離開了自己分包的小區約半小時,等再回來時,發現垃圾桶內已堆滿了各類垃圾,沒有正常分類。「還是要靠大家自覺,不可能24小時盯著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