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中穴」的正確打開方式 —— 不僅僅是「腰背委中求」哦!

2021-02-22 醫之艾灸

穴位取法:膕窩橫紋中央偏外,伏臥取之。

俞穴特性:委中為足太陽經之合穴,兼血郄穴。

主治:腰脊強痛,髀樞腿膝伸屈不利,風寒溼痺,熱病汗不出,痢疾,衄血不止,中風昏迷,霍亂心腹絞痛,疔瘡,遺尿,虛汗,盜汗。

一、從俞穴特性來看

委中為膀胱足太陽經穴,太陽為諸陽主氣、主表。

若衛陽不固,則風寒溼等邪侵襲肌襲,以致太陽經氣鬱阻不得暢通,逆而不降,就會出現一系列的表證、痛證:發熱、惡寒、頭痛、腰脊痛,骨節痛等。

太陽主表主開,功能宣陽解表,降逆活血,以治頭痛、熱病汗不出、腰脊強痛、髀樞屈伸不利、風寒溼痺、瘧疾等症。

血郄善活血逐瘀,如衄血、疔瘡、霍亂、心腹絞痛等證(多由於火鬱、氣滯、血瘀所致),取委中有瀉火降逆、活血逐瘀止痛之功效。

尤其是霍亂,心腹絞痛,委中放血較針刺效果顯著。

自汗是由於氣虛而表不固,盜汗是因陰虛熱迫津液外洩,取委中可益氣固表以治自汗,清熱養陰以治盜汗。

二、從經脈循行及病候來看

足太陽經循行頭、項、背、腰、骶、臀,經過下肢後側至小趾。足太陽經病候,是主筋所生病者——頭、顖、頂痛,……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趾不用。

這些證候是由頭至足,沿著足太陽經循行所過的部位表現出來的,勢必是太陽經氣鬱遂不降而作痛。

委中為足太陽經的合穴兼血郄穴,合主逆氣而洩,血郄主活血,從而可知能通陽降逆,活血逐瘀以治太陽經諸痛證。

委中穴深層正當脛神經通過處,脛神經在膕動靜脈的後面下降到內踝後面,由此分為足底內側及足底外側神經,前達五個足趾。

因此,從針感及療效來看,針刺委中得氣通達五個足趾,效果顯著。

委中配人中:腰脊閃痛(《玉龍賦》)

委中配復溜:腰背痛(《針灸大成》)

委中配太衝:頭暈脹痛(個人經驗)

委中配陽陵泉:偏頭痛(個人經驗)

一、委中配人中,治腰脊閃痛

人中為手足陽明與督脈之會,督脈為諸陽經之海,陽主動;手足陽明是多氣多血之經,挫閃腰痛的形成,其氣必滯,其血必瘀,以致運動功能障礙。

腰脊為督脈循行所過,故取人中,宣通督脈之陽,以行氣滯血瘀,促使運動功能恢復,也是下病上取之法,又取委中合穴兼血郄,以降逆活血逐瘀而止痛,是為上病下取之法。

二、委中配復溜,治腰背痛

足太陽經脈循行背腰,而腰又為腎之府,膀胱與腎相表裡,若外感風寒溼邪,由膀胱足太陽之表侵入腎足少陰之裡,其裡之腎氣必虛。

故取腎經之經穴復溜,經主喘咳寒熱,可振腎陽以透裡邪;取委中宣太陽之氣以散表邪,表裡雙解,則風寒溼邪自除。

三、委中配太衝,治頭暈脹痛

太衝為肝經之俞,又是原穴,肝之經脈,自足大趾上行與督脈會於巔頂。

肝主藏血,其髒屬厥陰主風;如腎陰下虧,肝陽上亢,化熱生風,風熱迫氣血上逆,則證見頭暈或脹痛,即所謂水不涵木的眩暈症。

按上病下取法,取肝經之俞兼原穴太衝,而原穴虛實皆主治,功能平肝熄風。

取委中(合穴兼血郄穴)以瀉熱降迫、引血下行;並可配腎經之復溜以滋水涵木,有一定的療效。

但陰虛程度較重者,若不兼用滋陰潛陽之藥物,則其療效難以鞏固。

四、委中配陽陵泉,治偏頭痛

委中屬足太陽經,陽陵泉屬足少陽經。

按開、闔、樞來說:太陽主開主表,陽明主闔主裡,少陽主樞主半表半裡,所以太陽之能開,陽明之能闔,都依賴少陽為之樞轉。

如風邪侵入太陽之表,發生頭痛,取足太陽經的合穴兼血郄委中,功能宣陽解表,降逆活血以散風,配足少陽經陽陵泉合穴兼筋會,可降逆以舒筋,更能轉少陽之樞以助太陽之開,加強了委中的解表散風、降逆止痛的療效。

一、偏頭痛

一老婦,年六十餘。

夏季在院內納涼,汗出受風,左偏頭作痛,舌苔薄黃,脈弦滑。夜間已過一點,因頭痛劇烈,不得入睡,兩眼閉合難睜。

遂用疏風解表法,針取患側風池、外關,健側合谷、列缺,竟不見效,乃起針。

令其倒臥,為針患側委中(合穴兼血郄穴)活血以散風,降逆以止痛;又配膽足少陽經合穴兼筋會陽陵泉,轉少陽之樞以助太陽之開而解表邪。

在留針十分鐘時已入睡,翌日並未復發。

這一病例,說明了獨用足太陽、足少陽兩經合穴,即取得了降逆止痛的功效。

二、外傷頭痛

一男性高中學生,由天津來診,在體育運動中,被實心球擊中後頭部,在天津住院三個月,診為「腦震蕩」。頭昏沉作痛,不見好轉。舌苔薄白,脈微弦而緩。

「腦震蕩」頭痛,是因震傷腦內脈絡,氣血瘀滯,頭為諸陽之會,三陽經氣鬱逆,不得暢通所致。治宜通陽調氣、降逆逐瘀。

故取足太陽經委中,通陽降逆,行血逐瘀,配以肝經的太衝(俞穴兼原穴),肝藏血,其經脈上至巔頂,可助委中以降逆氣,行血瘀。

隔日針一次,共針四次痊癒。

三、閉經

王xx,女,15歲。

閉經九個月,飲食、睡眠、二便均調,並無突出證候,營養中等,素質較弱。舌苔薄白、質淡,脈緩,兩尺部微澀。

閉經的原因不一。患者雖然閉經九月,尚無特殊不適,僅在小腹部天樞、氣海三穴處,重按之稍感不舒。

令其伏臥時,發現在左側足太陽經委中穴上約二寸處,有一硬結如豌豆大,不紅不腫,重按之則痛。

自述平日易感冒。太陽主表,因常感冒,以致風寒餘邪,留滯足太陽經,氣血瘀凝,遂形成硬結。

而足太陽膀胱經之裡,即是足少陰腎經,女子胞(子宮)繫於腎,風寒餘邪由表傳裡,侵入胞中,脈絡阻塞不暢(尺脈微澀為證),故月經不通。治宜通經疏風,調氣行瘀。

依據其硬結在左側委中穴上部,即單取左側足太陽經委中(合穴兼血郄穴),以觀察其通經疏風活血逐瘀之效。

只針此一穴,一次後,第三天月經即通。

註:本文選摘自《名老中醫經驗全編》,北京出版社出版,1994年8月。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

腰背委中求,也要求而有方,委中為足太陽經的合穴兼血郄穴,合主逆氣而洩,血郄主活血,委中穴以洩為好,洩完之後可以在皮表艾灸以活血化瘀,艾灸此穴「淺嘗輒止」即可。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部分文章、圖片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55581517@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蓮溪(微信號:13853687565)

有什麼想諮詢的問題都可以給小灸留言哦,小灸會根據大家反饋的問題和想了解的問題更新公眾號,喜歡的話記得關注小灸哦!

在我們公眾號首頁的左下角有一個「穴位查找」的工具,你點進去後,可以找到所有的經絡穴位,更可以學到很多不一樣的穴位知識。

(手機淘寶app識別下圖二維碼,進入醫之商城)


【醫之艾灸淘寶店直達通道】複製下方綠色字體【醫之艾灸淘寶店】https://shop112416642.taobao.com 點擊連結,再選擇瀏覽器打開;

為自己,為家人,希望能人人學點艾灸技術,弘揚傳統醫學!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戳下方「閱讀原文」名師帶你學艾灸

相關焦點

  • 腰背委中求
    說到打通膀胱經,馬上有人躍躍欲試,說:「這容易,在腰部和背部沿著膀胱經刮痧就可以啦。刮出紫斑來,氣血就通了。」這固然是一個好辦法,但是,有沒有更好、更簡單、更易於我們自己獨立操作的方法呢?   當然是有的。我們記住一句口訣就夠了:「腰背委中求。」有腰椎病以及一部分頸椎病時,主要用這個委中穴就夠了。
  • 為什麼中醫說腰背委中求?真相原來是這樣的!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稍微有點養生體驗的朋友都聽說過一句話叫做腰背委中求委中穴,可能很多人一輩子都沒重視過自己身體上的這個寶貝,卻任由腰痛、背痛折磨,這真是太可惜了。它是我們身體裡面的隱士,我們不妨三顧茅廬,把它請出來,讓它幫我們挺起健康的脊梁。四總穴歌云:肚腹三裡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腰背委中求」之語,出自《四總穴歌》,初錄於明代針灸學家徐風編著的《針灸大全》,「腰背委中求」是指凡腰背部病症都可取委中治療。
  • 為什麼說「腰背委中求」?
    我們記住一句口訣就夠了:「腰背委中求。」有腰椎病以及一部分頸椎病時,主要用這個委中穴就夠了。委中穴很好找,就是在膝蓋窩裡面,這個穴在一個岔路口上,在背部分為兩支的膀胱經在這裡匯合為一支,繼續下行。因此,刺激這個穴位,能振奮整個膀胱經的活力,尤其是疏通腰背部的氣血。病人自己調養的時候,建議「以指代針」,用按壓的方法。而針刺這個穴,一用就有療效,病人的痛苦即使不會馬上消失,也會大為減輕。
  • 腰背委中求
    中醫有句名言:腰背委中求,什麼意思呢? 「腰背委中求「這句話的理解是:腰背上的疼痛,要到委中穴那裡去求。求什麼?首先我們要看委中穴這裡有什麼。委中穴,在膝後區,膕橫紋中點處為膀胱經之合穴,四總穴。膀胱經主要循行路線貫穿人體頸背腰腿部,背部兩條膀胱經在膕窩處匯合為一支。
  • 委中穴
    主治腰痛:委中穴配腎俞穴、陽陵泉穴、腰陽關穴、志室穴、太溪穴;    主治便血:委中穴配長強穴、次髎穴、上巨虛穴、承山穴主治便血。    【委中穴的養性作用】膝蓋後方的穴道主導生殖器官的神經延伸到這裡,用手指輕輕撫壓穴位,能提高女性的性亢奮度,同時對緩和緊張情緒引起的性慾下降特別有效。
  • 委中穴調多病, 放血可治腰痛惡瘡、頑癬
    委中穴,有人一輩子都沒用過自己身體上的這個寶貝,卻任由腰痛、背痛折磨,這真是太可惜了
  • 四總穴歌:肚腹三裡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
    四總穴歌:小穴位,大學問明代的《針灸大成》記載了著名的「四總穴歌」:肚腹三裡留,腰背委中求足三裡▉2.腰背委中求:委中穴輕鬆取穴:委中穴很好找,就在我們腿部後面,膝蓋窩橫紋正中間。詳解:腰背委中求腰部、背部絕大多數的疼痛,基本上都出在膀胱經上,稍有經驗的按摩、推拿師都能在患者膀胱經上找到一些「結節」。換句話說,腰背疼痛,需要將足太陽膀胱經疏通了,疼痛基本上就隨之消失。正是基於這個規律,我們找到了疏通膀胱經的簡單有效的方法,去「求」委中穴。
  • 傳承弟子分享:腰背委中求的含義
    四總穴歌」肚腹三裡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其中腰背委中求,指的是膀胱足太陽之脈的合穴委中,言其擅長治療腰背之病。
  • 委中穴能治大病
    說到打通膀胱經,馬上有人躍躍欲試,說:「這容易,在腰部和背部沿著膀胱經刮痧就可以啦。刮出紫斑來,氣血就通了。」這固然是一個好辦法,但是,有沒有更好、更簡單、更易於我們自己獨立操作的方法呢?   當然是有的。我們記住一句口訣就夠了:「腰背委中求。」有腰椎病以及一部分頸椎病時,主要用這個委中穴就夠了。
  • 委中穴:能調很多病, 放血可治惡瘡、頑癬
    我們記住一句口訣就夠了:「腰背委中求。」有腰椎病以及一部分頸椎病時,主要用這個委中穴就夠了。委中穴很好找,就是在窩裡面,這個穴在一個岔路口上,在背部分為兩支的膀胱經在這裡匯合為一支,繼續下行。因此,刺激這個穴位,能振奮整個膀胱經的活力,尤其是疏通腰背部的氣血。我在平時囑咐病人自己調養的時候,常常建議他們「以指代針」,用按壓的方法。
  • 一穴治腰痛,委中穴為何如此神奇!
    中醫外治離不開穴位,委中穴,首見於《靈樞•本輸》,委,曲之義,中,正中,中央。因穴在膕窩中央正中,委曲之處,須膝膕屈曲,委而取之,故名委中。四總穴歌有「肚腹三裡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的說法,也就是說,四個偉大的穴位「足三裡」、「委中」、「列缺」、「合谷」,對於治療人體疾病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而本文主要介紹委中穴對於腰背的治療。
  • 委中穴刺血治惡瘡、頑癬
    「腰背委中求」,腰背有病都可以取委中穴。同時,委中有另一個名稱叫血郄,刺之出血可清瀉血熱,解毒。委中放血可以用在惡瘡、頑癬(如牛皮癬等),開始筆者對此體會不深,總感覺有點誇大其辭使用之後才真正體會到其作用。  筆者愛人在寧夏老家鄰居有個小孩,4歲左右,長得清秀可愛可從生下來就四肢皮膚不好。四肢特別是雙手、下肢腹股溝等處有蛻皮,伴有瘙癢,所以經常有撓破潰爛、滲液,久不收口。
  • 委中穴-----「一穴能調很多病」
    說到打通膀胱經,馬上有人躍躍欲試,說:「這容易,在腰部和背部沿著膀胱經刮痧就可以啦。刮出紫斑來,氣血就通了。」這固然是一個好辦法,但是,有沒有更好、更簡單、更易於我們自己獨立操作的方法呢?當然是有的。我們記住一句口訣就夠了:「腰背委中求。」有腰椎病以及一部分頸椎病時,主要用這個委中穴就夠了。
  • 經常腰背酸疼,一穴委中解憂愁
    委中穴,有人一輩子都沒用過自己身體上的這個寶貝,卻任由腰痛、背痛折磨,這真是太可惜了。
  • 委中穴——調理多種病症的寶貝穴, 放血還可治惡瘡、頑癬!非常厲害!
    我們記住一句口訣就夠了:「腰背委中求。」有腰椎病以及一部分頸椎病時,主要用這個委中穴就夠了。委中穴很好找,就是在膝蓋窩裡面,這個穴在一個岔路口上,在背部分為兩支的膀胱經在這裡匯合為一支,繼續下行。因此,刺激這個穴位,能振奮整個膀胱經的活力,尤其是疏通腰背部的氣血。病人自己調養的時候,建議「以指代針」,用按壓的方法。而針刺這個穴,一用就有療效,病人的痛苦即使不會馬上消失,也會大為減輕。
  • 委中穴——一穴能調很多病, 放血可治惡瘡、頑癬
    我們記住一句口訣就夠了:「腰背委中求。」有腰椎病以及一部分頸椎病時,主要用這個委中穴就夠了。委中穴很好找,就是在窩裡面,這個穴在一個岔路口上,在背部分為兩支的膀胱經在這裡匯合為一支,繼續下行。因此,刺激這個穴位,能振奮整個膀胱經的活力,尤其是疏通腰背部的氣血。
  • 今日分享:委中穴刺血治腰痛
    今粉兒: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做的事情有幫助。白天不在家,只能晚上回家按摩。罾事物語:你看一下原始點療法,可能效果更好。今粉兒:委中有突起的包,我一直按摩還沒有完全消掉。委中穴刺絡放血應用舉隅朱鳳琴 陶文劍  摘要:委中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具有舒筋通絡、散瘀活血、清熱解毒之功效。刺血療法是一種古老的治病方法,其治療作用主要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醒腦開竅,鎮靜止痛;和血養血,調整陰陽。
  • 腰背疼痛、頸椎不適,用好這一穴!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稍微有點養生體驗的朋友都聽說過一句話叫做腰背委中求,這裡所說的委中就是指委中穴。委中穴,可能很多人一輩子都沒重視過自己身體上的這個寶貝,卻任由腰痛、背痛折磨,這真是太可惜了。它是我們身體裡面的隱士,我們不妨三顧茅廬,把它請出來,讓它幫我們挺起健康的脊梁。四總穴歌云:肚腹三裡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
  • 如何理解這四句話:頭項尋列缺,肚腹三裡留,腰背委中求,顏面合谷收!
    上了年紀的人,腰背很容易出問題,這個時候,我們首先要「求求」委中穴,委中穴很容易找,就在膝蓋裡側的中央,為腰疼必灸穴位。郄中就是委中,再看「腰背求委中」這句話,為什麼要用求呢?因為許多古代中醫艾灸專業人士發現,當人的腰背有問題時,委中穴這個地方常常也會發生變化,比如會凸起,起一個小包,或者有條索狀,或者按壓時有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