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好物不牢靠,琉璃易碎彩虹散。
一個人,如果把每件事情都當作珍寶,追求完美,追求極致,一旦不如意,就情緒低落,甚至處於一種崩潰的狀態,往往就會養成「玻璃心」。
「玻璃心」,顧名思義,就是心像玻璃一樣易碎,用來形容敏感脆弱的心理狀態,經不起批評指責或者嘲諷,也承受不起玩笑話或打趣。
擁有「玻璃心」的人,不一定就是剛剛走出校門的學生,很多時候,或許就是生活中的你我,是我們身邊某個熟悉的人。
而戒除「玻璃心」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戒除「玻璃心",從不訴苦開始。
餘秋雨說:「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生而為人,吃苦受累才是常態。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可言說的心酸和不可示人的傷痕,只能自己孤獨地承受,任憑淚水把自己浸泡,任憑恐慌和悔恨將自己淹沒。
總有些路,需要一個人走;總有些苦,只能一個人扛。別人伸出了援手,可自己沒有抓住,依舊滑落到失敗的深淵。那種深深的無助感,將自己包裹住,似乎整個天地都塌陷了。
似乎,把所遭受的苦難說出來,就釋懷了。可真正的苦難是無法言說的,還未曾開口,就已經淚先流,不知道要找誰去訴說。
而那些能夠說出來的煩惱和憂愁,真的就能說說就算了嗎。當然不是,越是傾訴,越是會累積煩惱。因為但凡關心你的人,會給你出主意,而見不得你好的人,則會給你出餿主意,讓你愈發不知所措,左右為難。
戒除「玻璃心」,從不盲從開始。
這個世間,沒有「如果」,只有結果與後果,那些隨波逐流的事情,看上去沒有對錯之分,但真的就是你想要的嗎?
譬如,很多人一起去餐館吃飯,明明自己最討厭吃辣,可就是因為有人提議要吃麻辣火鍋,又礙於面子,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實想法,只得硬著頭皮假裝一起「狂歡」。等到眾人散場,便又會覺得自己太不被在意,由此悶悶不樂。
由此衍生開來,如果你總是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看法,總是一味地順從別人,甚至盲從於大眾,又怎會去嘗試做自己呢?
內心最真實的想法,自己從來都不敢去維護,甚至都不敢去正視,又何從做自己呢。當一個人成為邊緣人,成為了人群中最不起眼的那一個,誰又會多看一眼呢?
想要立足於崗位,不盲從,做自己,才能凸顯自身的優勢,才能將特長發揮得淋漓盡致,才能夠揚長避短,漸漸去完善、去成就自己。
戒除」玻璃心」,從不抱怨開始。
時光不可倒流,一切無法重來。當最糟糕的情況出現了,真正成熟的人,不是為著擺脫責任,而是為著想辦法解決棘手的難題,爾後,讓事情繼續朝著更好的方向邁進。
畢竟,誰都有經驗不足的時候,誰都不是天生的高手。是非經過不知難,只有在一次次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在一次次處理矛盾的過程中,才能真正看清楚自己的內心,才能讓自己從中獲益,愈發堅強果敢。
生活中,我們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遷怒於人"。譬如在工作中受了委屈,又不敢當面鑼、對面鼓,和對方一爭高下,或是很「硬氣」地懟回去。而只是把滿肚子的不開心,帶回到家裡來,發洩在最親近的人身上。
或許,是最愛自己的爸爸媽媽,或許,是自己的孩子,就因為他們無條件地愛,所以,常常充當「出氣筒」的角色。
其實,最愛的人,也最在意我們說的每一句話,你的口無遮攔,你的怨氣滿滿,真的會讓他們倍受打擊,甚至心寒。
而工作中,如果讓抱怨的情緒成為了主宰,更多時候,將會把好端端的工作搞糟。讓自己好不容易樹立起來好形象頃刻崩塌。
戒除「玻璃心」,從自嘲開始。
你沒有那麼重要,也沒有那麼不重要。當一個人能夠正確地看待自己的所有優點和缺點,並以自嘲的方式開始與他人交往,給人一種可進可退,可親可愛的感覺。
從前,很是在意別人說的每一句話,甚至一個眼神,都覺得是有意無意地針對自己。現在,終於明白了,每個人都很忙,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堆麻煩事,誰還有心思來顧及你呢?
很多時候,就算人家有意刁難,故意為難,更要裝作「傻乎乎」的樣子,巧妙地岔開話題。或者自揭「老底」,先聲奪人。
當一個人學會了用講笑話的方式去講述自己的「故事」,不管是高興的,還是悲傷的,不管是值得銘記的還是應當忘卻的,都已經將他人的評判置之度外了。
我活著,我快樂。我存在,我自由!
沒有什麼比「做自己」更重要,也沒有什麼比「做好自己」更有價值。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你對我好,我便對你好,你看不起我,也休怪我無情。
當然,只要自己問心無愧了,就算別人故意找茬,也沒有絲毫的畏懼之情。
終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已經戒除了「玻璃心」,成為了那個「刀槍不入」的人。
作者:如風輕似雲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