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就是春節了。不知你現在是離家千裡,還是幸運地,跟家人在一起?
往年這個時候,在外地工作的年輕人多半都已經回到了父母身邊,正興高採烈在故鄉各處走親訪友,開開心心等著除夕全家人圍坐一桌,吃那一年一度的團圓大餐。
今年卻不同了。佳節就在眼前,我們中的很多人卻依然在異鄉的天空下醒來。吃不到母親擺滿一桌的四大盤八大碗,也沒有大年初一一大早的當面請安叩拜。今年,我們很多人只能在視頻上跟家人問安、拜年了。
說到這視頻內外的交流,聽眾朋友,你是滿心期待,還是覺得好像例行公事呢?
或者,竟是有一點尷尬、有一點掙扎?
那種非要找點什麼話說的感覺,有沒有讓你覺得不自在?
說到底,一起吃吃喝喝容易,沒話找話,卻是有些難度。
一位新銳詩人曾經寫過一首小詩,特別短,只有三句話,不到二十個字,題為「掙扎」,讀過的人都評價說:「超帶感,特別有共鳴!」全詩如下:
世人都是罪人。要愛他們,從人的立場看,委實不易。
好比你我,一大清早的,陽光普照美好的日子,一個人在盥洗室的鏡子前面自言自語,提醒自己說:今天要對每一位親戚擺出人見人愛的笑臉,要把所有時間花在陪伴與傾聽,要假裝沒看到家人做的某些事,對家人說的某些話也得裝聾作啞……不僅如此,還要主動開啟有趣的話題,噓寒問暖時不可以分心,必須問到家人的心裡暖出溫度來;條件允許的話,要發很大的紅包,多多益善,給大家創造驚喜……
不斷說服自己去愛,這是多麼令人枯竭的畫面啊!不要說當事人了,倘若一部電影的前五分鐘開頭這麼拍,這部電影應該不是講述親情的溫馨喜劇,而是表現真性情慘遭壓抑的冷風格心理劇。
基督徒們常說,福音是好消息。這其中一個意義是,福音的「好」是無終無止的永恆——
一朵花會枯萎,花這個物種卻不會消滅;一片土會枯乾,土這個物質也不會消滅;一個人會枯竭、會灰心、會喪志、會惱怒、會怨恨,人性裡面的愛卻不會消滅;世界或許曾經呈現枯寂的樣子,創世的源頭卻是永恆。
曾經,一位身心枯竭的牧師走出教會,覺得人們太壞,愛不動了。他愁眉苦臉地回去請教從前的導師,導師教導說:「你要將井挖到不會枯竭的地步。」
是的,耶穌確實曾經啟示過:祂自己是活水的源頭,活水永不枯竭;人若喝了這活水,就永遠不渴。
怎麼挖井,怎麼支取活水呢?
耶穌在設立彼得為眾使徒的領袖之前,先帶彼得經歷了一次捕魚大豐收的奇蹟,然後問他:「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彼得的回答與所有基督徒立刻會作出的回答毫無二致,那就是「愛!」可是接著,耶穌又連續問了兩次:「你愛我嗎?」
這是一個啟示性的對話——只有深深在意漁夫彼得的人,才會當面向他連連追問這句話。
試想,如果此時此刻彼得就站在你我面前,恐怕你我不會想要追問他說:「嘿,彼得,你的事跡我讀了多次,投入不少精力和感情,所以……你也愛我嗎?」
我們不會問這種問題。不是因為彼得不夠了不起,以致於我們不願意愛,而是因為我們對他認識不足,以致於無從去愛。不要說現代人了,就算是與彼得同輩、同行、同工的另外十一名使徒,交情夠深,友愛十足的使徒,恐怕其中也很難找到一個,這麼在意彼得,以至於非要把「你愛我嗎」這問題向彼得追問三遍。
只有耶穌!耶穌認識彼得到了最深的程度,耶穌在意彼得,不論彼得是膽怯還是懦弱,不論彼得是粗魯還是莽撞,不論彼得是自卑還是自憐,都一點不要緊,耶穌完全接納。
耶穌要交付彼得一個大使命,在那之前,不需要名校的管理學背景,也不需要影響力巨大的傑出經歷,耶穌只要彼得回到上帝的愛裡,在活水一般永不止息的愛裡重新出發。於是,耶穌啟示性地追問三次:「你愛我嗎?」
你愛我嗎?
這句話,我們只有特定的時候才說得出口。
我們會想追問親愛的家人:「你愛我嗎?」這是因為我們對家人相處長久,認識夠深;而上帝深深認識每一個人,祂將每一個人安排在合適的位子,這個位子不是世俗的光鮮亮麗,這個位子是讓每一個人用獨特的角度進入神國的愛。
這個過程,絕不能自己去走,因為一不小心就可能從「掙扎」到「枯竭」,但親愛的朋友,想要將井挖到不會枯竭的地步,想要支取活水以致於永不枯竭,確實有一個方式,那就是專心敬愛上帝。
聖經也有厲害的、箴言一般的短詩,特別短,只有一句話,不到十個字,就可以解釋活水、奇蹟、以及永遠剪不斷的家人關係,千百年來讀過的人,都一輩子牢牢記住了,全句如下:
在這個特別的春節,祝願你與愛相連。有家,有愛,也有愛的能力。
「他們吃完了早飯,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約翰福音二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