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漢子李運剛,是大武口區潮湖村小有名氣的白玉蝸牛養殖專業戶,村民都稱他為「蝸牛司令」。
潮湖村的一個農家小院,院內樹木蔥蘢,滿眼蒼翠。院內大棚裡,一個個用空心磚壘起來的小窩整齊地排列其中,走近一看,裡面全是一隻只精心培育的白玉蝸牛,這些雞蛋一般大小的「小精靈」伸出白玉般透明的觸角悠閒地伸著懶腰。李運剛穿梭其間,給蝸牛噴水、餵食、清理糞便,忙碌的他額頭上布滿了細密的汗珠。
「當初是無意中接觸到這個項目,發現西北地區蝸牛養殖市場是空白的,我當時準備創業,就下定決心養殖蝸牛。後來經過系統地學習,發現蝸牛養殖投資較少、飼養簡單、養殖期短、繁殖迅速、發病率低,適合在家養殖,就引進了一部分蝸牛開始養殖了。」談到養殖蝸牛的初衷,李運剛笑著說,「我目前養了一萬多隻白玉蝸牛,一隻白玉蝸牛4個月就能長成40克左右的商品蝸牛,一公斤白玉蝸牛能賣15元左右,年收益20餘萬元。」
然而,在幾年前,李運剛的養殖基地卻是另一番模樣。承包土地、搭建大棚、引進白玉蝸牛……2018年8月,外出考察學習近一年的李運剛信心滿滿地開始創業之路。「一開始,我購買了4000隻白玉蝸牛。因為白玉蝸牛喜歡在陰暗潮溼、疏鬆多腐殖的環境中生活,所以,我按照學習的養殖經驗在大棚中加裝了暖氣,並不停地給大棚裡澆水。但由於西北地區氣候炎熱乾燥、溫差較大,地域性差異也大,外加經驗不足,7個月後,第一批試養的白玉蝸牛『全軍覆沒』,一下子損失了10多萬元。」李運剛回憶說。
問題出在哪了?難道本地就養不了蝸牛?看著一隻只死去的蝸牛,李運剛一籌莫展,他把自己關在蝸牛孵化室整整一周。「思路決定出路,別人能幹成的事我也能幹成。」不服輸的李運剛重振精神,又接著去全國各地學習借鑑養殖蝸牛的經驗。
2019年5月,李運剛把大棚重新修整,將地面鋪上草墊用於保溼,用空心磚和泡沫壘起小窩讓蝸牛有了自己的「家」。「學習一圈回來,我發現養白玉蝸牛要因地制宜。白玉蝸牛喜歡溼熱的環境,溼度要達到90%以上,且白玉蝸牛是散養模式,溫度和溼度很難掌控,我們根據本地氣候條件對大棚進行了改良。」李運剛說。
隨著大棚改造完成,李運剛再一次購買了6組1.2萬隻白玉蝸牛,他像照顧孩子一樣精心照顧著這些「小精靈」。「菜葉是蝸牛的最愛,我們就在大棚空餘的地方全部種上了蔬菜,每天採摘下來餵食一次。」
李運剛說著,順著蝸牛窩中間的通道,拿著青菜葉,掀開泡沫板,一片一片放到蝸牛窩內。只見一隻只蝸牛把身體伸出來,兩個觸角向四周伸出打探,探到新鮮菜葉後,爬到菜葉上,開始大快朵頤。
「蝸牛的飼料很容易得到,菜葉、水果皮、冬瓜,都是它們喜歡吃的,只要你掌握它們的生活習性,養殖起來就非常簡單。」對於如何科學養殖白玉蝸牛,李運剛講起自己的經驗頭頭是道。
對李運剛來說,他的致富秘訣並不神秘,就是勤奮和吃苦。經過兩年來的辛勤打拼,李運剛養的白玉蝸牛遠近聞名,遠銷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白玉蝸牛肉質肥嫩,營養豐富,高蛋白、低脂肪,膽固醇基本為零,含20多種胺基酸,深受消費者的青睞。」李運剛說。
今年,李運剛又嘗試以「公司+基地+農戶+研發」的模式,在白玉蝸牛的深加工上做文章。「目前我們已與華南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作進行蝸牛原液研發萃取,可廣泛用於化工生物製藥、農業飼料、美容保健等領域。」
「一人富不算富,今年,我有了新的計劃,就是帶動潮湖村更多村民加入養殖蝸牛的隊伍中,共同走上致富增收的道路。」看著一排排長勢良好的白玉蝸牛,李運剛滿懷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