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的「向遠西行」,敦煌展關山月西行寫生與臨畫

2020-12-21 澎湃新聞

7月10日,「

塞外駝鈴——館藏關山月1940年代西北寫生與敦煌臨畫專題展

」在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一樓展廳揭幕。展覽在展出關山月先生1940年代西北寫生與敦煌臨畫作品的同時,回望了關山月先生對中國藝術與民族命運所作出的探索和實踐經歷。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回顧了七十多年前關山月先生在西北的寫生和敦煌臨畫的經歷,也感慨敦煌石窟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集中代表,在上世紀四十年代便吸引了一批有識之士和畫家不遠千裡來到敦煌,學習研究傳統藝術,「他們走過的道路給了我們深刻啟發,也啟迪我們思考中國現代美術的未來走向。」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中)等嘉賓參觀展覽

據悉,展覽從「一個展覽和一本書」「向遠西行」「河西走廊」「敦煌燭光」「冰雪生活」「回望」等幾部分,完整地還原了關山月先生整個西北之行的艱難旅程與創作,講述了他在抗戰時期身處民族危難與文化追尋的複雜情境中,堅持」行萬裡路」之志,出山遠行,深入民族民間,一路作畫辦展的細膩而恢宏的藝術故事。展覽藉由關山月先生的繪畫和經歷回溯了歷史的溫度,力圖帶領觀眾通過勾勒那個特殊時代的文化風貌與精神氣質,感受烽煙時代中的文化清流。

關山月《祁連躍馬》30.5 cm×41.8cm 紙本設色 1943年 關山月美術館藏

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陳湘波在致辭中表示,通過此次展覽,試圖以新的視角來探討和研究關山月西北寫生和敦煌臨畫,重新認識那一代美術家的抉擇與思考。他們啟發我們反思傳統與當代、繼承與發展、本土與世界等系列命題,同時也為新時期中國美術的發展與價值建構提供新的思想資源,以更加自信的姿態面對未來中國美術的發展。

關山月《蒙民遊牧圖》85.5 cm×222.5 cm 紙本設色 1944年 關山月美術館藏

而陳湘波在《關山月敦煌臨畫研究》一文中對關山月美術館所藏的82件敦煌臨畫和關山月的敦煌之行作品剖析,並認為這是關山月先生在1930年代末臨摹其老師高劍父收藏的古畫和日本畫家作品後,又一次重要的臨摹:

1943年秋冬間,關山月夫婦與趙望雲、張振鐸到敦煌莫高窟進行了為期一個餘月的考察、臨摹,這是關山月先生藝術生涯中最為重要的一次臨摹活動。在這一非凡的寫生旅程中,他獲得了完全不同於嶺南地域風貌的視覺體驗,敦煌壁畫的獨特風格、雄渾瑰麗的西北景色和多民族的奇異風俗為他的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對他後來的美術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

目前,關於關山月這次臨摹敦煌壁畫的資料很少,能見到的只是他寫的一些回憶和深圳關山月美術館收藏他的82張敦煌臨畫。這些作品基本體現出不同時期的敦煌壁畫的特點,臨畫的題材和畫法多樣,且多數選擇了與社會生活相關的題材,這種選擇反映了他對不同時期敦煌壁畫的認識和價值的判斷,也體現了關山月敦煌臨畫的個人特色。

關山月《二百六十八洞·中唐(一)》30.6 cm×16.9 cm 1943年

關山月的這批敦煌臨畫,經過60多年還能夠被保存下來實在不易,據他回憶說:

戰爭年代,這批臨畫曾和其他作品在成都、重慶展覽過。日寇投降後,曾先後在廣州、上海、南京展覽過。七十年代也曾先後在北京、長沙和成都展覽過。記得1944年第一次在重慶展出時,美國新聞處曾提出以重價收購,由於它是我和妻子用血汗換來的難得古代藝術資料,我們對它有感情,雖然生活困苦也不願割愛;在『文革』期間,我又冒著風險把它和幾件精美而心愛的潮州木雕一起藏到臥室的天花板裡,至今僥倖尚存,真是謝天謝地

!」

在關山月之前,作為畫家最早到敦煌進行研究考察和臨摹是李丁隴(1938年冬來到敦煌),1941年初,李丁隴與張大千相識。正是因受其影響,張大千在1941年5月底到達敦煌,1943年6月中旬從榆林窟離開,在敦煌歷時二年考察、臨摹壁畫;同時,謝稚柳先生也因張大千的邀請來到敦煌做敦煌石窟的記錄、考證工作,後來完成《敦煌石窟藝術敘錄》。而後以王子云作為團長,由歷史、考古和美術方面的專家組成的「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作為政府派出的機構也於1941年10月到敦煌,但因為經費拮据,考察團實際到達敦煌的僅有王子云、雷震、鄒道龍三人,他們開展了調查研究和臨摹工作,摹寫了一批各時代壁畫代表作,還拍攝了一批千佛洞的照片。

關山月《敦煌莫高窟》41 cm×67 cm 紙本設色 1948年 關山月美術館藏

從現有的文獻資料來看,關山月到西北旅行寫生以及到敦煌考察石窟藝術和趙望雲先生有著直接的關係。關山月在《同行如手足,藝苑贊知音——觀〈趙望雲畫展〉感懷》一文中回憶說:

我跟趙望雲的友誼,可以追溯到四十多年前。那是一九四一年,我在重慶開畫展的時候,他來參觀了畫展。或許是由於我的畫反映的內容跟他所作有共同之處吧,我們真的是一見鍾情,一見如故。

接著關山月還寫道:

當時我們都很窮。趙望雲說西北有他的熟人,提議我們到西北去旅行寫生。這樣,在一九四二年春,我、我愛人、張振鐸和趙望雲四人一起,先到西安,又從西安到蘭州,在西安和蘭州一起開畫展,籌劃盤纏。之後,我們一起騎著駱駝,以西瓜當水,鍋魁作糧,在河西走廊的戈壁灘上,走了一個多月,出了嘉峪關,登上祁連雪山,當我們來到敦煌這一藝術寶庫的時候,正值張大千剛剛撤走,而常書鴻則剛到任,臨摹條件異常困苦。我們一起趴在昏暗的窯洞裡臨畫(他羨慕我有愛人秉燈相助,可以臨得多些),我們一起喝那帶鹹味的黨河水,我們一起在千佛洞前的楊樹林裡撿野蘑菇,中秋之夜我們一起在曠遠的大漠上賞月。白天畫累了,在靜寂的夜裡,我們一起坐在石板上,聽著吱吱的風沙聲夾著遠處的駝鈴,交談著藝術感受和繪事見解……

在敦煌前後二十多天,和河西走廊一來一往兩個多月,使我有機會看到了古代的宗教藝術,大西北嚴峻的面貌和當地的風土人情,為我日後的創作實踐(不論在內容或形式上)打下了比較深厚的基礎

。」

關山月《西南人物寫生1 陳樹人像》32.3 cm×25.6 cm 紙本水墨 20世紀40年代

在莫高窟考察臨摹古代壁畫的日子時裡,關山月曆盡了在今天已經難以盡述的艱難,由於莫高窟是坐西朝東,只有在上午光線比較好,下午到了三四點鐘後,洞窟裡就漆黑一片了,因此關山月夫婦,每天早早帶著畫具進洞窟,靠著妻子手舉暗淡的油燈,艱難地進行臨摹。

有時想臨的局部偏偏位置較高,就得搬石塊來墊腳;若在低處,就得蹲下或半蹲半跪,甚至躺在地上來畫。就這樣整個白天在洞裡活動,晚上回到臥室還得修修補補。轉瞬間一個月的時光過去了,用我和妻子的不少汗水,換來了這批心愛的臨畫。

」(許禮平編的關山月臨摹敦煌壁畫》中關山月自序)

他們離開敦煌時,已是大雪紛飛的冬季。關山月與趙望雲、張振鐸分手後,又不顧嚴寒,與妻子遠赴青海塔爾寺寫生,直到1944年春才回到成都。期間為了實現去敦煌考察的願望,婉辭了國立藝專的教授之聘。

關山月《青海塔爾寺廟會之二》 47.6cm×58cm 1944年

1943年間,關山月通過對莫高窟進行一月有餘的考察後認為:

「西魏、北魏作品用色單純古樸,造型奇特、人物生動、線條奔放自在,與西方藝術極為接近,蓋當時佛教藝術實由波斯、埃及、印度傳播而來,再具東方本身藝術色彩,遂形成健陀羅之作風,至唐代作品已奠定東方藝術固有之典型,線條嚴謹,用色金碧輝煌,畫面繁雜偉大,宋而後因佛教漸形衰落,佛教藝術亦無特殊表現,且用色簡單而近沉冷,畫面松馳不足取也。」基於這種認識,也就不難理解現存的關山月敦煌臨畫,唐代以前(包括唐代)的有75件之多,而宋以後的只有7件的原因。

關山月《鞭馬圖》 163 . 4 cm×159 . 8 cm 紙本設色 1944年 關山月美術館藏

關山月在《關山月臨摹敦煌壁畫》的自序中,回憶起他當時臨摹敦煌壁畫的想法和情況時說:

莫高窟的古代佛教藝術,原來是從國外輸入的,但經過中國歷代藝術家借鑑改造之後,就成了我們自己民族的東西。我這次臨摹由於時日所限,只能是小幅選臨。選臨的原則有三:其一,內容上著重在佛教故事中精選富有生活氣息而最美的部分,其中也有不少是歷代的不同服飾的善男信女的供養人。其二,在形式上注重它的多樣化,如西魏、北魏、六朝以至初唐盛唐各代的壁畫,風貌差異卻很大,而且造型規律和表現手法也大不相同,只要符合我的主觀要求的,就認真地選臨。其三,我沒在依樣畫葫蘆般的複製,而臨摹的目的是為了學習,為了研究,為了求索,為了達到『古為今用』的借鑑。因此,在選臨之前,必須經過思索,經過分析研究,即儘可能經過一番咀嚼消化的過程。因而臨摹時一般不打細稿——是在寫敦煌壁畫,而不是僵化的複製;務求保持原作精神而又堅持自己主觀的意圖。這些選臨原則,和我的用心所在,也許就是常書鴻和黃蒙田先生據說我的臨摹與眾不同的所在。我通過這樣的選臨實踐之後,確實體會很深,收穫甚大。一九四七年我到暹羅及馬來西亞各地寫生時,就是借鑑敦煌壁畫嘗試寫那裡的人物風俗畫的。

關山月《哈薩克婦女》 30.6 cmx 41.3 cm 紙本設色 1945年 關山月美術館藏

也正是這場西行之旅,讓關山月先生與敦煌結緣、與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長常書鴻結友,這份緣分友誼更是延續到了敦煌研究院和關山月美術館兩家單位的系列合作當中。早在2005年,敦煌研究院就為在關山月美術館舉辦的「石破天驚——敦煌的發現與20世紀中國美術史觀的變化和美術語言的發展專題展」提供了藏品支持和學術指導,這是兩家單位的首次合作。2012年,敦煌研究院與關山月美術館再次合作舉辦「博蘊華光——敦煌藝術展」,轟動一時。

此次的「塞外駝鈴——館藏關山月1940年代西北寫生與敦煌臨畫專題展」是兩家單位再一次聯合辦展,是多年友好合作的又一新起點。

關山月《水車》35.4 cm×45 cm 紙本設色 1945年 關山月美術館藏

(註:該展覽已入選國家文化和旅遊部「2020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將在敦煌展出至8月1日,此後2020年8月20日至2021年6月26日將在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展出。本文綜合自陳湘波《關山月敦煌臨畫研究》和敦煌研究院網站資料)

展覽現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敦煌看展!關山月作品、韓國飛天都有
    新華社蘭州7月14日電(記者張玉潔)關山月上世紀40年代西北寫生與敦煌臨畫專題展,近日登場敦煌莫高窟。同時舉辦的還有「中韓緣·佛教藝術展」。兩個展覽均將持續至今年8月。1943年,著名畫家關山月從廣東出發,前往甘肅敦煌,進行了為期1個月的考察、臨摹。與嶺南完全不同的西北景色及精湛的敦煌古代藝術,點燃了他的激情,為他的創作注入了活力。關山月美術館館長陳湘波介紹,展覽中的「向西遠行」「敦煌燭光」等部分,還原了關山月的西北之行,講述了他在抗戰時期堅持行萬裡路、深入學習民族藝術的故事。展覽由敦煌研究院和關山月美術館主辦。
  • 為將聖法傳天地 萬死無辭向西行
    最後法師們一個個放棄了,唯有 玄奘大師不為所動,他決定一個人西行,並開始學習外國語文。天資聰穎的他,不久即因宿世因緣,而通曉了西域國家的語言。  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 玄奘大師二十八歲。長安發生大饑荒,朝廷不得已,只好準許人民各自出城尋找食物過活。玄奘大師打算趁此良機離開長安。於離開前,先到佛寺向 佛陀祈願。當天晚上, 玄奘大師夢到海上有一座莊嚴寶山。那座寶山絢爛光明。
  • 展訊|溪山行旅—青島畫院2020寫生作品展
    疫情的阻隔,切斷了我們外出寫生的心願。其實,何須遠足,靜心觀察,身邊亦是最美的風景。我們生活的城市,充滿了時尚與活力,山、海、城融為一體。獨具歐陸風情的濱海,不正是需要我們去謳歌和讚美的嗎?愛青島,讓青島更美好!畫自然的風光,繪城市的新貌,塑勞模的形象,用藝術工作者獨特的視覺和筆觸,抒寫這個嶄新的時代。
  • 品讀當代女畫家木西的油畫藝術
    甚至於劉海粟在上世紀30年代就撰寫了《石濤與後印象派》,以此探討文人畫與後印象派之間形成的某些異質同構關係。他們崇尚的是如何畫得和眼見實景的不相同,那些與對象的區別恰恰是他們著意創造的支點。他們大多出生於江南或生活在江南,江南潮溼溫潤的氣候與寧謐散淡的心性都促使他們的油畫向文人畫那種優雅的姿態轉換。
  • 西行求法的先驅者——法顯·《彌勒文化研究之丙一辰》
    西行求法的先驅者——法顯天佑與道安同時的法顯(西元三三四至四二〇年),同樣是一位了不起的佛門先賢。他俗姓龔,平陽郡武陽縣(今山西襄丘)人。家中原有兄弟四人,後皆不幸夭折,只剩下他一個。父母非常害怕,便將只有三歲的法顯度為沙彌。
  • 湖畔展訊︱時間的紀念:『夏伊喬誕辰100周年——伉儷畫家作品展』即將亮相西太湖美術館
    今年適逢夏伊喬誕辰100周年,由常州市武進區政府主辦、常州西太湖科技產業園承辦的「紀念夏伊喬誕辰100周年——伉儷畫家作品展」,將於2017年5月18日上午10:00在西太湖美術館開幕。 此次紀念活動還邀請了當代畫壇較具代表性的劉勃舒、何韻蘭;李寶林、陳雅丹;陳章績、關怡(關山月之女);馬振聲、朱理存;姜坤、鄭小娟;楊力舟、王迎春;潘公凱(潘天壽之子)、勵國儀;陳履生、張蔚星;鄭軍裡、魏恕,共9對伉儷畫家,意為「地久天長」,又與劉海粟、夏伊喬一起,便具有了「十全十美」的美好意義。
  • 滑寒冰水彩畫精品展在頤和藝述空間開幕
    2018年1月10日下午,「光影幻境——滑寒冰水彩畫精品展第一回:寫生印記」在頤和藝述空間開幕。這一兩年,滑寒冰多次出行寫生,可以說,畫家將靈魂注入了每一幅作品中,並賦予它們生命。常言說,畫如其人,滑寒冰認為:「作品就是畫家內心真實的寫照,寫生的第一要素就是光影,光是彩的生命,彩是畫的靈魂。生命中充滿著陽光,陽光的畫,陽光的美,便是我的所有」。
  • 「名家畫福田」美術作品展開幕
    11月27日,「名家畫福田」美術作品展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開幕。『名家畫福田』活動,是福田區的藝術盛事,為深圳市美術事業做出貢獻,更是為中國美術事業發展增添力量。」 大師贈畫促進福田美術事業新發展 短短三十年間,福田經歷了從「上步工業區」到「城市主客廳」的升級轉型,在打造「文化中心」上不斷投入,城區的文化氣質得以不斷提升。
  • 砂紙畫與寫生
  • 「西行漫記」自駕22天,西藏!我們來了!(二)
    躊躇滿志地離開亞青寺,繼續我們的「西行漫記」。沿甘白路向西北方向行駛,駕行至215國道,發現向巴塘方向正在封閉施工,經商量決定繼續沿川藏中線向昌都方向前進。於是,沿著金沙江畔的215國道經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又轉上317國道到達藏東門戶——江達縣(鎮),至此,我們「西行漫遊團」一行7人終於踏上了人生進入西藏的第一步,大家紛紛感慨萬千。
  • 指南| 周末遊玩路線——冬遊烏海 暢享西行客棧
    快看  這裡  按照「冬遊烏海」周末旅遊路線部署安排  結合烏海旅遊資源特色  貼心為您備好了特色:主題線路、特色美食  讓大家能夠遇見深冬的美好,邂逅西行的浪漫    在空曠寂寥的河東岸上  高聳著一座雖已殘缺  卻依然展示出威嚴神採的明代烽火臺  這座烽火臺方正厚實  曾見證了一段歷史上抗擊侵略  保衛家園的烽煙,站在烽火臺上  眺望隔河相峙雄偉連綿的遠山  令你頓時心生豪情,志存遠天  如今,它在靜默中還仿佛向你訴說著什麼
  • 詩畫中國行——「馬新林」細雨如歌,霜落芭蕉
    他出生濟南,成長於濟寧,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拜師學藝,求拜當地名家學習書法、篆刻。山東是孔孟之鄉,境內漢碑眾多,特別是他的成長地濟寧,素有「中國漢碑半濟寧」之說。從泰安開始,到曲阜,再往南,不僅是中國漢碑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漢代的刻石和遺蹟留存最多。再加上這一帶身處京杭大運河的重要一站,又是齊魯的「魚米之鄉」,崇學之氣盛行。
  • 「寫生中國萬裡行」的畫家來陽朔興坪寫生創作
    到興坪寫生創作,是畫家們「寫生中國萬裡行」桂林站活動的一部分。
  • 靠相機拍回來畫 不是真正的寫生
    今年86歲的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梁世雄先生是當今廣東畫壇具有代表性的老一輩藝術家,是嶺南畫派名家關山月和黎雄才的親傳弟子。日前,《心隨江山———梁世雄中國畫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作為關、黎的弟子,梁世雄經常跟隨老師外出寫生,也傳承了老師愛寫生這一點,他最引以為豪的是「作為山水畫家,我去寫生過的地方可能是最多的。」
  • 詩畫中國行——「周蘇英」詩畫中國行,她隨團回了趟江南
    一來到山嶼海集團位於安徽宣城親心谷的基地,「詩畫中國行」採風團成員、青年畫家周蘇英的身心便不由自主地放鬆了下來。「這裡的一山一樹,一磚一瓦,就連小溪的曲折,感覺都跟我的家鄉一模一樣。」最憶是江南周蘇英是土生土長的江南女子。生於浦江,長達15年的時間裡,都曾生活在杭州。
  • 愛在西元前:《絲路寶藏》展,一場必賞的傾城之戀
    6月13日「從地中海到中國:絲路寶藏——平山鬱夫絲綢之路美術館藏文物展」開展引爆全城,兩天內數千市民在長沙市博物館聆聽到了來自千年絲路的文明迴響。網友社交媒體熱議截圖在這場跨越上下兩千年,東西三萬裡的旅途之中,有人看到了文化,有人看到了神話。星辰體驗官 晚秋 攝「古今變幻交融,文明無問西東。
  • 西行紀動漫是個喜劇?唐三藏師徒太逗了
    西行紀是一部好看的國產動漫,聽名字就知道,它是和西遊記有關的,不過很多地方又有所不同,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吧! 西行紀動漫小編看了很久,感覺它是一部喜劇,裡面的師徒幾人非常逗比。原本我們對唐三藏的印象是什麼?
  • 西行敦煌 在鳴沙山上看見最美的沙漠駝鈴日出
    鳴沙山位於敦煌城南5公裡的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內,是敦煌旅遊中最受遊客歡迎的目的地之一,這裡的沙質綿軟細膩,壯觀的駝隊也是景區的一大亮點。遊客不僅可以騎駱駝漫遊沙漠,還可以欣賞到那首耳熟能詳的《夢駝鈴》歌曲中描繪的「黃沙萬裡深處傳來悠揚的駝鈴聲」的場景。
  • 「史論」金成輝丨20世紀中期民族美術研究所的敦煌考察研究
    左起:吳為、俞劍華、王曼碩、洪毅然、劉凌滄、金維諾、韋江凡一、民族美術研究所敦煌考察的文化語境20世紀上半葉,從藏經洞的發現到敦煌文物的流失,從藝術家的本土西行到專家學者的西北考察,從敦煌藝術研究所的成立到「敦煌藝展」〔6〕的舉辦,敦煌石窟藝術逐漸顯現出其歷史文化面貌、
  • 文旅築夢·西行記|正式啟程,第二站重慶涪陵816工程景區開播,一...
    12月11日,由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共同推出的 「文旅築夢·見證飛躍」 2020詩畫浙江對口幫扶宣傳推廣系列活動正式啟動。首批我省文旅專家和文旅愛心企業、旅遊達人、媒體記者一起啟程西行,見證東部的文旅基因在中西部重重山巒間創造的美好生活。昨天,「西行記」首站探訪了湖北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