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過年VS留深過年」,你是哪一種呢?

2021-02-27 深圳全接觸

今天是大年初二,開年啦!

又或是被疫情打亂了歸家腳步、不得不留深過年的你……面面大膽猜測:有人回家後被三姑六婆催婚催到想說自己是gay,有人在深圳卻無比想念那個走訪親戚的新年……

///

   走訪親戚VS線上拜年   

  @牛大大  

「可以問我基金賺了多少,其他拒絕回答」

我,本著男不問工資,女不問年齡,孩子不問分數,未婚不問對象,已婚不問生育,多嗑瓜子少說話的原則,忐忑地踏進了親戚家門。

沒想到,遵守原則的只有我一個,他們不講武德啊!!!

「多大了?談沒談對象?」「在大城市工作,工資有多少啊?」此時此刻的我,淹沒在七大姑八大姨雨露均沾的靈魂拷問中久久不能自拔。

嘻嘻,真想把這份「過年禮儀」列印出來貼在臉上

  @吃貨少女  

「遠程教會爸媽集五福」

還記得以前爸媽老纏著我教他們用智慧型手機,那時候的我還不耐煩,今年不能回家過年,在電話裡一步一步地教會他們在zfb集五福,我卻耐心了不少……

「記得吃點好的,別捨不得花錢」「自己在深圳,得注意安全啊」屏幕那頭傳來一句又一句的囑咐,是爸媽濃濃的愛吧。

哎,真想念他們在我耳邊嘮叨~不過u1s1,宅家坦蕩蕩,串門長悽悽,不用聽三姑六婆指指點點的感覺,真的太爽啦!!


圖源:攝圖網

   開年飯VS開年椰子雞   

  @小霸王  

「還沒上桌,我就知道有啥菜了」

「滿堂笑哈哈」的大蝦、「年年有餘」的魚、「發財就手」的豬手……我家的開年飯,聽起來是不是特豐盛!寓意特好!

但實際上……它們都是,年夜飯吃!剩!下!的!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樣,有一種錯覺:明明剩菜放不了這麼久,但是為什麼初一到初七都是這些菜啊!!!??「阿媽,我頂唔順(受不了)啦」

圖源:@快樂小男孩

  @喵總  

「椰子雞火鍋串串燒烤奶茶壽司任君選擇」

大過年的,叫外賣?不可能。自己做?還有點難度。

那就出去下館子吧:燒烤火鍋缽缽雞螺螄粉串串大蝦三杯雞烤肉泡芙蛋糕驢肉火燒土豆牛肉鮑師傅……深圳春節不打烊,選擇真的是太多了!

但是作為妥妥的深漂,我果斷選擇了「深圳市菜」——椰子雞

   鎮上村花VS深圳靚女  

  @果粒橙橙  

「回村仿佛參加了變形記」

上周還在福田CBD叱吒風雲的我,回到家,就變成了村裡的乖乖女翠花,身穿媽媽牌花色睡衣,還必須是大紅大紫套裝。

還有三不守則:不洗臉不洗頭不化妝。(主要是沒帥哥,不值得)

只要我夠土,出門追雞、炸牛糞的時候就沒人認得我翠花

圖源:攝圖網

  @Mary  

「此時不精緻,更待何時?!」

放眼望去,深圳的靚仔靚女實在太!多!了!

隨處可見腳踏精緻恨天高的Jenny、手提香奶奶新款包的Ivy,沒點像樣的裝備都不好意思出門比美了。

但都市麗人如我,絕不認輸!


過年三件套:美甲美睫燙頭,必須安排上!再化個2021開運紅妝,穿上一年出鏡率為0.82%的辣妹套裝,出門耍去咯

圖源:攝圖網

   媽媽牌鬧鐘VS零鬧鐘  

  @欣欣子  

「我的一天:被我媽支配的恐懼」

08:00am,我媽走進房間對我大喊:「11點了快起床啦!」

12:00am,正在減肥的我,端著被媽媽夾滿肉菜的一碗飯,並被要求全部吃完。

14:00pm,我媽拿著拖把指著正在嗑瓜子看電視的我說:「瞧瞧你懶成啥樣,以後誰娶了你真倒黴。」(ps:我剛回家那天她可不是這樣說的)

21:00pm,我媽又開始了:「我看你頭髮掉得那麼厲害,就是熬夜熬的。」


  @ZZZ  

「我的一天:ZZZ」

放假啦!!在深圳沒人管啦!!!

前一天晚上,把手機裡設的所有鬧鐘關掉。

08:00am:Zzz

12:00am:Zzz

14:00pm:Zzz

21:00pm:Zzz

睡到天昏地暗,爸媽的電話、領導的微信,誰也別想叫我起來。

圖源:攝圖網

   年光族VS搞錢人   

  @米柚miu  

「一家人聚在一起,把打工一年賺的錢都花光」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麼一句話:「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但是我想說,回家過年真的好費錢啊!

各種聚餐、發紅包、置裝費、買年貨、孝敬長輩……一不留神,年終獎還花超標,日子回到解放前

過完這個年,請大家叫我的新名字:「年光族」

  @專心打工人  

「在深圳過年,不搞錢搞啥?」

朋友們,你們來深圳的初心是什麼?搞錢啊!因為過年,你們就不搞錢了嗎?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才是人上人!只要我上班,我就沒空花錢。原地過年,也可以就地加班,三倍加班費,它不香嗎!?

別攔著我,我要去上班,我要為人民服務!

圖源:攝圖網

   家裡的年味VS深圳的年味   

  @陳露  

「除了打麻將,還是打麻將」

沒有一個廣東人,在過年這段時間,能逃得過「打麻將」這項運動,麻將在桌上碰撞發出的清脆聲音,也是我們的年味之一。

「打麻將嗎?」「麻將q1」「明天老地方,打麻將了喂。」

然而,你以為我們是真的喜歡打麻將嗎?

還不是因為除了打麻將,就只能在家看春晚、出去玩手機、或者是陪爸媽去二姑家嘮嗑……打擾了,我還是打麻將吧

圖源:攝圖網

  @小小  

「堵車,竟變成了深圳的年味」

以往大家都說深圳春節空城,沒有年味。沒想到,在有生之年,我竟然見識到,堵車,變成了深圳的年味。

1600萬人留深過年,加上春節不限外,大家紛紛出門,決定好好地逛一逛深圳這座城市。

一走出家門,就發現深圳的大街小巷,都是五星紅旗迎風飄,大紅燈籠高高掛各大公園也都布置了花境,一派節日喜氣洋洋的氣氛,真不愧是我大深圳

圖源:深圳發布

其實「不回家」未必意味著「不團圓」。它甚至會成為一種契機,讓我們意識到家人的陪伴有多重要,也讓我們敢於開口表達對彼此的愛與關懷。


至於有幸回家過年的人兒,應該多聽聽爸媽的嘮叨,多幫幫爸媽幹家務活,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時光。
同時我們也向春節仍堅守崗位的警察同志、防疫義工、醫護人員等等,發出由衷的致敬!最後,深圳全接觸,致回家or留深的你:無論在哪裡,年都要好好過。

 今日話題 

你今年在哪過年?

有沒有什麼有趣的事兒和大家分享呢

咱們評論區見!

攝圖網、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如侵刪

由深圳全接觸原創發布

祝你新年快樂!

相關焦點

  • 留深過年,你準備好了嗎?
    何以解憂,唯有留守——春節留守,才是歸宿」 這條硬核的「留深過年」標語,來自深圳觀瀾富士康。隨著春節臨近,越來越多的深圳人已經收到了「非必要不離深」、「留深過節」的通知。 「公司已經通知我們,春節不能回家了。」
  • 「留深過年」標語火了!關於春節回家,最新通知來了
    思鄉情切,人之常情深圳是中國最大的移民之城,「回家過年」是大部分深漂們一年中最大的奔頭。「元旦跟媽媽視頻,她說我胖了,已經快認不出我了。」同事吐槽著媽媽的吐槽,卻不敢向家裡人透露今年可能回不了家過年的消息。她不知道如何定義「非必要」,回家探親到底是必要還是非必要呢?
  • @羅湖人,春節在哪過年?留深圳吧!
    @羅湖人,春節在哪過年?留深圳吧!深圳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也發布通知↓↓↓支持各類用人單位採取錯峰放假、增發節日津貼等鼓勵性措施,盡最大努力讓更多在深員工留深過年。
  •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為什麼有些人不想回家過年?
    最近一段時間,同事、朋友見面交流最多的話題莫過於:「你過年回家的票買好了嗎?」農曆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了,然而在很多人感慨「春運買票苦,票票皆辛苦」的時候,另外卻有一些人不想也不打算回家過年,這是為什麼呢?
  • 今年過年你想好在哪過年了嗎?
    最近和閨蜜聊天的話題變成了,今年過年回來嗎?在哪過年?不知道到跟前在看,不行就不回來了。聊天瞬間會陷入沉默。老家這邊的習俗,每一年即使再忙,也會加緊時間騰出與家人團聚的時間,至少除夕夜一家人是整整齊齊的。
  • 回家,過年!
    轉身看了眼火車站烏央烏央的人,B城的火車站,永遠都是這麼擁擠,但是看起來又那麼親切,都是要回家過年的人吧?呦呦勾起了嘴角,笑得格外開心。 前陣子同事小喬問呦呦:「呦呦姐,你今年過年回家嗎?」呦呦認真想了一下:「可能回不去。」呦呦剛畢業三年,就從公司的一個小菜鳥晉升到現在主管的位置,說不辛苦肯定是騙人的。
  • 多地倡議「就地過年」,發紅包給補貼!你選擇在哪裡過年呢?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距春節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相信大多數在外工作的人們,已經開始收拾行李和心情準備回家過年。但近期疫情加劇,回家過年也顯得有些困難。為防止疫情形勢擴散,目前已有29個省區市,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等先後推出政策鼓勵就地過年,呼籲減少外出和聚會,但並不帶有強制性。各大省區市為了吸引人們就地過年,也紛紛想盡了辦法。來看看首都北京是怎麼做的。1月13日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聯合幾大部門發布通知,提出「用心留人、用崗留人、用薪留人、用情留人」四大方面措施,幫助廣大外來務工人員在北京歡樂祥和的過年。
  • 有一種思念,叫「今年過年不回家了」
    有人在電腦前等待下一個來問診的病人;有人選擇在守歲的夜晚,為需要的人們點亮那盞藥房的燈;還有人堅守在核酸檢測窗口,讓每一個回家過年的人多一份心安…… 有人說,長大後的過年,最大的意義就是團圓。在很多人朝家奔赴的時候,他們選擇留在原地,帶著家人的牽掛,守護更多人的健康。
  • 留深過年,超強年貨市場攻略出爐!會買的都在這了!
    對聯、自留的糖果餅乾、送人的年貨...每每過年,家裡要添置的年貨清單都是一長串一長串的數不過來。年貨怎麼買?去哪買?成了部分深圳人、或第一次留深過年的人的頭等問題。去不同的地方買顯得過於折騰,易小姐強烈推薦你來海吉星,這個品類齊全綜合批發市場,一次性把年貨都買全!
  • 今年回家過年嗎?
    真正到了外面,又總盼著回家看看。對於大多數在外漂泊的年輕人來說,春節是唯一的回家機會。疫情讓這次機會變得無比珍貴。漂泊的年輕人有時像一部手機,不充電不行,充滿電又總想擺脫線的束縛,家就是這個充電器。人們習慣於用過去的經驗決定未來的行動。不同的是,去年的經驗是被迫留在家中,今年的行動是提前回家。畢竟,手機多充一會電不會有什麼大問題,電量耗盡卻是萬事皆休。
  • 張金剛散文三篇:等你回家過年
    父母年紀大了,身體大不如前;可一到年根兒,就又開始忙活,只為早早準備,收拾停當,好等你回家過年。  父母種地打的糧食少了,那頭養了一年的豬並不肥;他們常坐在豬圈那,對豬說:好好養膘,過年就指著你呢。豬卻不聽話,殺了不到二百斤。殺豬那天,母親沒敢看,只一旁吩咐父親:豬頭賣了,咱做不好孩子不愛吃;排骨剁碎,用塑膠袋包了凍好;四條豬腿留著,孩子最愛吃。製做醃肉時,彎腰往缸裡碼肉的母親,數次將紅楞楞的小肉塊蘸完鹽遞到身後,父親苦笑:我這牙口兒哪咬得動!
  • 有一種愛叫回家過年(內贈150元返鄉卡)
    一種莫名的沉重在心頭浮沉,包含著為人子女不孝的自責和隱藏在內心不想回家過年的難以表達的尷尬。  爸爸媽媽,回家過年吧,我今年成績提高了,你們可以回家給我一個鼓勵的擁抱嗎?  孩子,今年回家嗎?家裡做了你最喜歡吃的菜,爸媽等著你回家團圓!  回家過年吧,我知道你想衣錦還鄉,可是家裡的親人只願你平安健康。
  • 2020年快結束了,你是特別期待回家過年嗎
    回家過年對於中國人來說那是一個獨有的情結。不管工作多麼忙碌,不管歸期多麼短暫,依然有人在大年三十那一天動身,開啟回家的路程。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疫情突然爆發,很多人沒有回家。有人說我已經連續兩年沒有回家過年,真的已經超出忍耐極限了。春節回家團圓成了勞累一年最大的念想。
  • 「別人的媳婦都跟老公回家過年,為什麼你不可以」
    那針對這個問題,你怎麼看呢?鄰居文文和老公剛結婚不久,這不,眼下就過年了,他們正在為過年回誰家的問題吵得不可開交。文文說:「哪條法律規定過年女人一定要回婆家?」老公說:「這不需要法律規定,這是人之常情,你看誰家媳婦兒過年不回婆家。」文文:「我爸媽就我一個孩子,要是連過年都不回去,他們真是白養我了,得多寒心啦。」
  • 「自駕600公裡,只為帶寵物回家過年」:過年回家,寵物怎麼辦?
    為了能夠趕上回家過年的日子,很多人不遠幾千裡也要驅車回家;當然,多數人回家的選擇還是乘坐火車、高鐵;可是這種方式,對於養寵物們的鏟屎官來說,實在是很不方便,再加上託運寵物的費用實在是不低。為此啊,很多鏟屎官都產生了焦慮:過年回家,養的寵物到底該怎麼辦呢?
  • 「浙裡」過年|這個留杭過年的武漢人,打算除夕夜和家人視頻「雲...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在杭的武漢人,他們今年回家過年嗎?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分頭採訪了身邊的兩位武漢人,聊一聊他們的春節打算。老嶽:留守杭州,年三十視頻「雲過年」年近不惑的老嶽在杭州某事業單位工作。他的老家在湖北,每年除夕前兩天,都會選擇坐夜班的Z47次列車,從城站火車站前往武昌站,然後再轉車回家。
  • 回家過年,我們在路上
    回家過年,我們在路上。2020年1月20日,小編也開啟了1343.6公裡的返鄉行程。對於在外務工的你,對於廣漂,這裡是否也有你熟悉的片段。你今年過年回家了嗎?你是選擇了哪種交通方式回家呢?是坐火車、飛機、汽車還是私家車呢?
  • 就地過年:留得是安,回得是心
    近日,北京、上海、浙江、福建等多地提倡「就地過年」。我省各地也先後發出通知,呼籲「非必要不返鄉」。各地政府對於就地過年的理解以及相關政策的出臺,引發網友們對特殊時期如何度過春節假期的持續討論。一時間,「非必要不返鄉」成了高頻詞,微博話題衝上熱搜。「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 遠嫁的姑娘去哪過年:你不遠萬裡與陌生人結婚,是否想過回家看看
    又快到一年一度的春節了,對於遠嫁的姑娘來說,回家過年真的是最動聽的四個字了。可遠嫁的意思,註定就是娘家和婆家有著很遠的距離。剛看到這樣的一個短視頻,剛嫁過去第一年的時候,因為當地習俗的緣故,選擇了留在婆家過年,和媽媽打電話說今年不回家過年了。第二年,和娘家媽媽打電話說自己懷孕了,不方便長途跋涉,媽媽隔空提醒道多注意身體,此事的媽媽內心應該已經是波濤洶湧。
  • 春節我真的有點不想回家過年
    俗話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即將到來的春節,在外流浪的人兒,都在準備著回家過年,沒有什麼事情能夠阻擋人們回家過年的想法。也許現在這種想念回家過年的心情似乎已經變得沒有那麼焦急了,而且有時候好多的年輕人已經開始害怕回家過年了。並且把回家過年當成了一種負擔。大家把這種現象叫稱為「過年綜合症」,都是發生在外地工作的一些年輕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