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要驚訝,這只是開端
2017年6月17日,天貓在杭州嘉裡中心和城西銀泰城開設了「新零售體驗館」,批量展示了AR天眼、未來試妝鏡、虛擬試衣間等一系列技術驅動的新零售產品。
例如虛擬試衣鏡,只要你走到鏡子前被掃描識別後,鏡子直接會變幻出另一個虛擬用戶,通過對臉型、身高、體重、髮型、膚色甚至身材細節的調整,只要你點擊就可快速試「穿」各種陳列在虛擬貨架上的服裝。
同樣,只需要體驗者只要坐在鏡子面前,就可以通過攝像頭識別人臉進行虛擬口紅試色,還可以直接掃碼購買,無需卸妝。
二、他們想幹什麼?
家樂福在中國陷入困境已經有幾年了。2009年,家樂福在內地市場的銷售額首次被大潤發超過。2010年,門店數量又被沃爾瑪趕上。市場份額則是從2012年開始不斷下降。
繼投資銀泰、蘇寧之後,阿里巴巴將手伸向了三江購物,成為了三江購物的第二大股東。阿里巴巴集團子公司杭州阿里巴巴澤泰擬通過協議受讓、認購定向增發股票及可交換債等方式,用21.5億元人民幣收購三江購物32%股份。這次收購事件,雖不是阿里第一次收購線下實體產業,但卻是第一次對線下商超進行收購。
2016年,京東與沃爾瑪達成合作,1號店也併入京東旗下,隨後沃爾瑪旗下的高端會員制商店山姆會員店正式加入京東。隨著京東與沃爾瑪合作的不斷深入,加上京東曾投資永輝超市,這種線上線下貫通的模式,確實讓阿里感到了一定的危機感。目前,商超行業格局暫未確定,具有大量的深造空間,阿里自然不會對其放棄。
盒馬鮮生是全國首家支付寶會員生鮮實體店,售賣著103個國家,超過3000種的商品!顧客無論是在體驗店裡購買還是在APP上下訂單,都能享受「五公裡範圍,半小時送達」的快速物流配送體驗。如果不想自己回家做飯,選購生鮮後,還可以直接讓配套的餐廳進行現場加工。
盒馬鮮生僅使用支付寶結帳,可以掌控線下消費數據。運用超市零售 + 餐飲消費 +生鮮商品代加工 + 極致配送的模式,通過店裡重體驗、外送做銷量的方式運營。
而永輝正在通過「美食夢工廠」孵化超級物種。據說目前已孵化了鮭魚工坊、波龍工坊、盒牛工坊、麥子工坊、詠悅匯、生活廚房、健康生活有機館、靜候花開花藝館等八個物種。
三、大佬們如何定義新零售?
在2016年的雲棲大會上,馬雲表示:電商時代已經過去,未來十年、二十年將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這一說。
2016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在《意見》中,表述的主要內容是: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體制機制改革構築發展新環境,以信息技術應用激發轉型新動能,推動實體零售由銷售商品向引導生產和創新生活方式轉變,由粗放式發展向注重質量效益轉變,由分散獨立的競爭主體向融合協同新生態轉變,進一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更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
阿里研究院於3月9日發布了《新零售研究報告》,用「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的數據驅動的泛零售形態」來定義新零售,其核心價值是最大程度地提升全社會流通零售業的運轉效率。
蘇寧的張近東在今年兩會期首次提出「智慧零售」概念:即運用網際網路、物聯網技術,感知消費習慣,預測消費趨勢,引導生產製造,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
小米的雷軍對新零售的定義是:即通過線上線下互動融合的運營方式,將電商的經驗和優勢發揮到實體零售中,改善購物體驗,提升流通效率,將質高價優、貨真價實的產品賣到消費者手裡,以此實現消費升級的創新零售模式。
四、為啥會有新零售?
可以說,新零售是消費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現象。2015年,中國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雖然中產階層還遠未形成,但中等收入人群的確的快速增加。
而中國在2014-2016年間,消費對GDP貢獻率逐年大幅攀升,到2016年上半年的時候,就已經達到了73.4%。
隨著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市場需要解決資金的流向。而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讓消費者可以進行全網的比較和選擇,信息越來越透明,消費者購買的渠道越來越多,選擇的範圍不斷增加。而近些年,隨著主流消費人群的變化,特別是80後、90後的崛起,導致中國市場出現了全新的需求革命。導致我們的消費動機、消費理念、消費習慣都在變化。由此,社會的消費形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也必然催生眾多的新模式,以滿足這些新的需求。
從歷史上看,每次的消費升級都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結構化轉型和跨越式的發展。每次的消費升級,都意味著財富的重新分配。
中國的中等收入人群在快速興起,特別是85後、90後的二次元消費、個性化需求與服務,這些新的消費觀念,要有與之匹配的新商業形態。而同時,科學技術不斷地發展,移動互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VR體驗技術、物聯網、雲物流、新金融等等,為新商業形態提供了技術支撐。
五、新零售的演變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中國的零售業態還是典型的「地產式零售」。落後於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後來,隨著沃爾瑪、家樂福等國際零售巨頭的進入,帶來了新的革命,我們可以稱之為「先進的零售」。的確,它們賦予了零售跨域式發展。如今,日本的零售業態是最為先進的,更加精細化。
但截至目前,世界各國對新零售都是在探索和嘗試階段。
例如,以往的社區零售小店,只是賣一些日常的用品特別是零食。轉變成新零售之後,很可能會增加眾多的服務內容。例如可以賣機票、車票,可以預定各類門票,可以成為旅遊公司的線下接待點,可以承擔一定範圍內的物流商的職責等等。其實,現在已經有很多零售店在向這方面轉型,這是一種混合業態。
再有就是新技術的驅動。例如,亞馬遜線下無人商店「AmazonGo store」是一家位於西雅圖第七大道的便利店,主要出售一些三明治、沙拉等快餐零食。這也是一家黑科技商店,店裡沒有收銀員,也不用排隊,拿了東西掃掃碼就能走。
考慮到商店的特殊性,該店目前只允許內部員工進入測試。
當然,新技術的驅動肯定不是僅僅上述的便利性,還會有更多的利用新技術的新服務形態會出現。
六、到底啥是新零售?
社會正站在一個變革的關口。整個人類要對生產力要重新認識。因為生產力的進步源於生產關係的重新定位。生產關係的變化才是推動的社會結構變化的主因。
有一句話叫做「消費者也是生產者」。大家怎麼理解這一句話?能夠理解這句話,有助於我們理解新零售。
我們經常說走向線下,那麼,走向線下的核心目的是什麼?推動這個目的成功的途徑是什麼?
在傳統的模式下,企業是價值創造的核心。企業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需求。但事實上,消費者需求的是產品嗎?產品是什麼?產品只是作為價值的載體而存在。所以,在傳統社會結構中,消費者是被動的。
我們經常說的體驗營銷,並不是把消費者拉到專賣店中品品酒、聊聊天就是體驗。體驗經濟的最終指向不是需求的滿足,而是新價值的創造。
新價值創造不是由企業獨立完成的,因為企業獨立完成不了。而是由企業和消費者一起來創造,我們也可以叫做互動經濟。這種情況下,原有社會的工業經濟改變了,創造利潤的模式也改變了,由以往企業創造價值,進化到企業與消費者共同創造價值的共享模式之中。
想達到上述目的,主要是通過個性化定製的生產模式來完成。個性化定製這句話挺好理解,但是實現起來非常難。因為生產主體改變了生產方式,導致生產流程的各個環節要不斷細化,而且是社會性的大改變,這可不是哪一家企業自己就能完成的。
那麼,為什麼馬雲說電商會消失?
因為生產力發展到現在,已經具備了生產環節細化的初級基礎。但是要推動這個生產方式大發展,必須找到一個推動力。這個動力源主要在消費這個這面,當消費變相等於生產之後,電商的存在意義是什麼?
正是由於大規模個性化定製必然推動生產方式要自我變革,所以,很多傳統企業不轉型,就將會被淘汰。
而這些,靠現在的電商是做不到的。於是,電商只有向下發展,才能符合上述的消費價值再創造的需求,於是新零售概念誕生了。
體驗經濟和傳統經濟是兩種思維。以前是以企業為中心的創造價值的觀念,必須轉變為和消費者共同創造。
1、不是以「商品」為核心,而以「內容」為核心
既然新零售的核心不是以商品為核心,而是以「內容」為核心,那麼,新零售已經不止於「賣東西」,而會走向賣服務,而且是資源整合的服務,具有共享經濟的特色。所以,新零售的重構的起點是「消費」,重構的終點也是「消費」。這個過程要「互動」,能夠被識別和服務,這要求企業必須走向數據化。
總之,以「內容」為核心的新零售,將充分地融合網際網路和新技術,將消費者演變成生產者,甚至消費者演變成消費商。
2、新零售必須寄託於技術驅動才能實現
運用大數據、雲服務將是未來企業經營的標配。阿里雲、騰訊雲服務為中小企業提供數據服務,由數據牽引生產且進行全域營銷等,企業迎來全新發展。葡萄酒生產企業、銷售企業均要以大數據變革來運營企業。
3、新零售業態本身就是孵化平臺
新零售業態本身就是孵化平臺,可以孵化新物種。葡萄酒可作為獨立孵化項目,操作的關鍵在於思維改變,用共享思維、創新思維才能在開放平臺上釋放能量。
4、新零售業態應該是一個混合業態
創新多元零售新形態即混合業態。現今人們的工作場景、生活場景都已發生改變,同時也產生新的大場景(如旅遊),還會有更多小場景湧現。這些都為葡萄酒創造多元零售形態提供的切入口,多元零售已超出疊加式的「跨界」。一部分的多元零售可走向規模化,另一部分多元零售走向小而美的精品零售。
純的電商,即傳統電商;純的線下零售,即傳統線下零售,未來這二者都不復存在,新零售是一種混合業態,未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
過去大家提出的O2O很可能會成為一個偽命題,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融合是大趨勢,未來真正能發展起來的形式應該是是O+O,線上和線下一體化。
5、新零售業態要走向全域營銷
採用全域營銷,以數據打通消費者的認知、興趣、購買、分享、反饋等,通過全數據、全媒體、全渠道對接消費者、品牌/零售商,在品牌策略、品牌傳播、品牌運營方向上做精細傳播。
目前,很多技術其實已經實現,但還不能完全應用到零售中去。他需要整體產業鏈條的成熟。正像中國的桌球,是整體系統的配合。如何讓技術常態化,讓線上線下的連結更順暢,讓顧客體驗得更好。
七、打開你的想像之門
我們只能打開想想之門,未來的葡萄酒專賣店必將是以體驗為主流。傳統網絡銷售模式包括微商等等肯定走向衰退,或者必須做出調整,很可能被新銷售形態所取代。
你的產品在出廠前就要知道自己的顧客是誰、在哪裡,這樣你才好做出對應的體驗及場景設計。
不管大小,在店裡,由廠家或者品牌商統一供貨,中間商的環節將儘可能會被除去,庫存是可以通過網絡進行時時監測的,大量的庫存不會存在。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價格也將實時同步,線上線下將會同步更新。
不管你是不是會員,都可以通過掃碼和人臉的識別,立即進入到虛擬的空間。如果是會員,可能會進入到更高一級的體驗空間。在這個空間裡,你可以通過點擊進入到的酒莊、酒廠,你能感受到這瓶酒的葡萄來自哪裡,甚至於體驗到葡萄的生長。這不是在屏幕上看到視頻,而是通過科技手段,進入到虛擬的體驗空間,甚至,仿佛置身於現場。
甚至消費者能夠聞到這瓶酒的香氣,至於能不能有品嘗到的感覺,我不知道。但至少我認為會實現切身的感受。如果是包裝形象的定製化,那一定能更好能夠實現。
每一瓶酒都可以溯源,這是真的。再想造假,想必太難。你還可以了解到眾多消費者對這瓶酒的評價。當然,是否喜歡,還要看自己。
通過二維碼的掃描,即可獲得價格,當然,你也可以店內支持現金,但網絡支付,特別是手機支付,將會更加方便。你可以選擇在家等快遞,也可以現場拿走。貨品體系、價格體系、會員體系、服務體系、物流系統將會融會貫通。
而這一切,可能根本不需要導購人員露出八顆牙齒的微信服務。
當然,還有很多你可以想像的空間。目前,新零售還處於探索和嘗試階段,但我相信,很快就會到來,當然也要迭代。關鍵是,你準備好踏上這條新掘金之路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