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醫舌診臨床實用針灸選穴思路(下)

2021-02-12 成都呂氏三才

凡舌見赤色而乾燥,屬心臟血虛火盛者,濟生歸脾湯去木香,加丹皮、麥冬主之。

  濟生歸脾湯去木香加丹皮麥冬方

  茯神(一錢) 遠志(一錢) 棗仁(一錢) 當歸(錢半) 煨姜(一錢) 人參(一錢) 黃 (二錢半) 冬術(錢半) 龍圓(五枚去殼) 丹皮(錢半) 麥冬(一錢)甘草(一錢) 大棗(五個)

  按∶上原方主治心衰火盛,不能生土,以致土困金敗,外兼咳嗽吐痰,寒熱往來,盜汗等症,悉以此方治之。凡見脾胃衰弱,飲食少思,大便洩瀉,總屬心氣不旺所致,此補本法也。凡各種虛症,補中益氣湯所不效者,投以此方,加五味、白芍以斂其心氣,奏效更神也。又按補中陽藥也,歸脾陰藥也。凡因饑飽勞役,傷其脾而氣虛者,宜用補中,補中者,補中以益其氣也;因思慮鬱結,傷其脾而血虛者,宜用歸脾,歸脾者,噓血以歸於脾也。至於心力俱勞,而氣血俱傷者,則補中歸脾,單服固非對症,合用又不成方,惟有養榮一方,可合補中歸脾兩症而統治之,不致拈一放一耳。

  凡舌見赤色而滑潤,屬小腸陽氣虛墜者,補中益氣湯加山梔、川烏主之。

  補中益氣湯加山梔川烏方

  升麻(五分) 柴胡(五分) 當歸(二錢) 陳皮(一錢) 人參(一錢) 白朮(錢半) 炙草(一錢) 黃 (二錢半炙) 山梔(一錢) 川烏(一錢) 煨姜(一錢) 大棗(三枚)

  按∶上原方主治凡六經內傷外感。

  內傷外感者,言由內傷以致外感也。蓋以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東垣故立此方以補傷寒書之所未及,非補虛方也。今感症家多不敢用,而以為調理補虛服食之藥則謬矣。調理補虛及通其意而轉用者耳。

  及暑月勞倦發熱,暑則氣耗,勞則氣傷。發熱而在於暑月,且因勞倦,自非甘溫不能。彼肆用藿香、滑石等,為暑月發熱必需之劑,只在不明此義耳。

  或汗出不止,衛外之陽虛,則腠理不固矣。

  俱用本方加白芍一錢(須再加五味,乃合肺主皮毛之義)。

  痢疾腹痛已除,瀉猶未已,是胃氣下陷也。必尚兼後重,第圊後隨減耳,加酒炒白芍三錢。

  瘧疾發久,形體 羸,無論六經,皆當加半夏一錢(合六君也)。

  即有外感,不過加黃芩一錢(則合小柴胡矣)。

  凡婦女胎前氣虛,以致胎動不安,小產崩漏,皆因氣虛不能升舉故也。

  或產後血虛發熱。凡血虛發熱者,其舌必幹;氣虛發熱者,其舌必滑。然既在產後,則不但血虛,即其氣未有不虛者。蓋當其臨盆之際,為產婦者,若非全副精神、渾身力氣,努力責以推送之,則胞胎如何下地?

  迨至胞胎下地,則所去之血固多,之後能不傷其氣乎?況血虛則氣無所附,寧不與之俱虛乎?茲以產後發熱,專責血虛,殊有漏義。而症乃列於本方之下 是知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陽旺陰生,其意固自包舉也。第不明言其意,則產後之血虛,人習聞之;而產後之氣虛,人皆忽之,故特表而出之。

  俱加酒炒白芍二錢(氣味酸寒,恐伐生氣,故用酒炒)。

  此方凡屬中宮虛損,病後調攝,無不相宜。倪氏曰∶「七情內傷,脾胃先病,治先補土,此方主之」。

  然內傷脾胃,須有分別。如饑飽勞役,飲食生冷,內傷脾胃而病者,自當主以此方。若由思慮鬱怒,七情內傷,而脾胃先病者,則於本方尚隔一膜,不若歸脾為的當也。

  凡舌見赤色而滑潤,屬心臟陽虛氣弱者,濟生歸脾湯加丹皮、肉桂主之。

  歸脾湯加丹皮肉桂方

  茯神(一錢) 遠志(一錢去心) 棗仁(一錢炒研) 當歸(錢半)人參(錢半) 黃 (三錢炙) 白朮(二錢土炒) 木香(五分) 炙草(一錢) 丹皮(一錢) 肉桂(五分) 龍圓(五枚去殼) 大棗(三枚) 煨姜(一錢)

  按∶上原方主治,已見本髒血虛條下。

  凡舌見赤色乾燥,而形質反見胖嫩者,心與小腸氣血兩虛也,棗仁養榮湯主之。

  棗仁養榮湯方

  棗仁(一錢炒研) 遠志(一錢去心) 白芍(錢半酒炒) 歸身(一錢) 五味(八分) 熟地(二錢) 肉桂(五分) 陳皮(八分) 白朮(錢半土炒) 人參(錢半) 黃 (三錢炙)茯神(一錢) 炙草(一錢) 煨姜(一錢) 紅棗(三枚)

  按∶上方主治詳前本方。

  凡舌見赤色滑潤,而形質反見胖嫩者,心與小腸火氣大虧也,附子養榮湯主之。

  附子養榮湯方

  附子(一錢制) 白芍(錢半) 遠志(五分去心) 歸身(一錢) 五味(八分)熟地(二錢) 肉桂(五分) 陳皮(八分) 人參(錢半) 黃 (三錢炙) 白朮(二錢半土炒) 茯神(一錢) 甘草(一錢炙) 煨姜(一錢) 紅棗(三枚)

  按∶上方主治,並詳各臟腑病所列本方下,而其分兩,則獨輕於各臟腑,而只與肺同者,蓋心肺位近,宜制小其服,肝腎位遠,宜制大其服也。

  凡舌見白色而堅斂蒼老者,肺與大腸邪氣盛也,瀉白散主之。

  瀉白散方

  桑白皮(二錢蜜炙) 地骨皮(二錢) 甘草(一錢)

  按∶上方主治,凡屬肺熱咳嗽,皆當加減用之。嗽加桔梗、百合,痰加貝母,如面赤咳嗽屬心火刑金者,加人參、茯苓、青皮、陳皮、五味、麥冬、知母,為人參平肺散,以瀉金中之賊邪。如咳嗽而鼻塞身重者,風寒傷肺也,參蘇飲或金沸草散以散之。

  凡舌見白色而浮胖嬌嫩者,肺與大腸精氣虛也,補肺湯主之。

  補肺湯方

  人參(一錢) 黃 (一錢炙) 五味(一錢) 熟地(二錢)紫菀(一錢) 桑皮(一錢蜜炙) 水煎入蜜少許和服。

  按∶上方主治肺金氣虛,不能生水,以致水不制火,虛陽上炎而生咳嗽等症。

  凡舌見白色而乾燥,屬大腸血虛火盛者,潤腸滋水飲加生地、當歸主之。

  潤腸滋水飲加生地當歸方

  熟地(四錢或八錢) 山藥(二錢) 萸肉(二錢) 枸杞(四錢)歸身(三錢) 生地(三錢) 蓯蓉(三錢酒洗) 甘草(一錢)

  按∶上方主治大腸無血、大便燥結,其應甚捷。

  凡舌見白色而乾燥,屬肺臟火旺者,生金滋水飲加柴胡、黃芩主之。

  生金滋水飲加柴芩方

  熟地(四錢) 白芍(二錢) 當歸(二錢) 丹皮(錢半) 麥冬(錢半糯米拌炒) 人參(一錢半) 白朮(二錢半土炒) 甘草(一錢炙) 柴胡(一錢) 黃芩(一錢)

  按∶上原方主治,凡傷寒熱退後,有難補之陰,有易動之陽,皆當養之。此以其見症,或汗後煩燥未除,口乾微熱,大便艱澀,小水短赤即是。又有一種少陽陽明症,手足腫痛,系火燥生風,風淫末疾,不必俟其汗後,當即以本方加柴、芩與之,無不效也。

  凡舌見白色而滑潤,屬大腸陽虛氣湯者,補中益氣湯送固腸散主之,補中益氣湯見前。

  固腸散方

  陳米(二兩炒熟) 木香(一錢) 肉果(二錢生用) 粟殼(二錢密炙) 乾薑(二錢半炒) 炙草(一錢半)

  按∶上方主治脾胃虛弱,內寒注洩,水谷不分,下痢膿血,赤少白多,脹滿腹痛連心,食少力乏等症。

  炒磨為末,每服二三錢,煎補中送下,切忌酒肉魚腥油麵生冷。

  凡舌見白色而滑潤,屬肺陽虛氣弱者,補中益氣合參附湯主之。

  補中益氣合參附湯方

  升麻(五分) 柴胡(五分酒炒) 人參(錢半) 黃 (三錢炙) 白朮(二錢半土炒) 歸身(錢半) 陳皮(一錢) 甘草(一錢炙) 附子(錢半制) 煨姜(一錢) 大棗(三枚)

  按∶上方主治肺脾氣虛下陷而土冷金寒者,其原治見前本方。

  凡舌見白色乾燥,而形色反見胖嫩者,肺與大腸氣血兩虛也,十全大補湯去肉桂、加炮姜主之。

  十全大補湯去肉桂加炮姜方

  川芎(一錢) 歸身(二錢) 白芍(三錢酒炒) 熟地(四錢)人參(錢半) 黃 (三錢炙) 白朮(二錢半土炒) 茯苓(錢半) 炮姜(一錢) 炙草(錢半) 大棗(三枚)

  按∶上方主治,已見前參 八珍湯條下。凡舌見白色滑潤,而形色又兼胖嫩者,肺與大腸精氣虛寒也,參附養榮湯去茯苓、加炮姜主之。

  參附養榮湯去茯苓加炮姜方

  白芍(錢半酒炒) 遠志(五分去心) 歸身(一錢酒洗) 五味(八分) 熟地(二錢) 肉桂(五分) 陳皮(八分)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 炙草(一錢) 炮姜(一錢) 大棗(三枚)

  按∶上方主治,並詳各臟腑病所列本方下。

  凡舌見黑色而堅斂蒼老者,腎與膀胱邪氣盛也,清肝飲主之。

  清肝飲方

  熟地(八錢) 山藥(二錢) 萸肉(二錢) 丹皮(錢半) 茯苓(錢半) 澤瀉(錢半) 柴胡(一錢) 棗仁(一錢) 歸身(錢半) 白芍(錢半) 甘草(一錢)

  按∶上方主治,見前心與小腸病所列滋水清肝飲方下。

  凡舌見黑色而浮胖嬌嫩者,腎與膀胱精氣虛也,補元煎主之。

  補元煎方

  熟地(六錢) 枸杞(四錢) 山藥(二錢) 萸肉(二錢) 杜仲(二錢) 人參(二錢) 甘草(二錢)

  按∶上方主治,男婦氣血俱虛,精神失守,危劇等症。虛甚倍加 、術,寒者重加姜、附。

  凡舌見黑色而乾燥,屬膀胱陰虛火盛者,六味飲合滋腎丸主之。

  六味飲合滋腎丸方

  熟地(四錢) 山藥(二錢) 萸肉(二錢) 茯苓(錢半) 澤瀉(錢半)丹皮(錢半) 黃柏(二錢) 知母(二錢) 肉桂(五分)

  按∶上方主治,凡小便不利,而莖中痛連小腹者,系火逼膀胱所致也。痛止便利,即止勿服。

  凡舌見黑色而乾燥,屬腎陰虛火旺者,六味飲合生脈散主之。

  六味飲合生脈散方

  熟地(四錢) 山藥(二錢) 萸肉(二錢) 丹皮(錢半) 茯苓(錢半)澤瀉(錢半) 五味(錢半) 人參(錢半) 麥冬(錢半)

  按∶上原方主治,腎水不足,虛火上升,變為朝熱咳嗽,消渴虛勞,及水沸為痰等症。易曰∶「雨以潤之」。

  此方是也。

  凡舌見黑色而滑潤,屬膀胱陰盛火衰者,金匱腎氣丸主之。

  金匱腎氣丸方

  牛膝(一兩) 車前子(一兩) 附子(五錢) 肉桂(一兩) 熟地(九兩酒拌)山藥(一兩) 萸肉(一兩) 茯苓(三兩) 澤瀉(一兩) 丹皮(一兩) 煉蜜為丸

  按∶本方主治脾腎虛寒,腰重腳腫,溼飲留積,小便不利(此則莖中痛而不連少腹者,乃寒逼膀胱而氣不能化也);或肚腹腫脹,四肢浮腫,氣喘痰盛;或已成水症,其效如神。

  凡舌見黑色而滑潤,屬右腎陽虛火虧者,八味地黃丸主之。

  八味地黃丸方

  附子(一兩) 肉桂(一兩) 熟地(八兩) 山藥(四兩) 萸肉(四兩) 丹皮(三兩) 茯苓(三兩) 澤瀉(三兩)

  按∶上方主治命門火衰,元陽虛憊,變為洩瀉,腹脹陽痿,精寒不育,兩膝 疼,腰軟無力,兩目昏花,不能遠視,悉以此方治之。易曰∶「日以 之。」此方是也。

  凡舌見黑色乾燥,而形色反見胖嫩者,腎與膀胱陰陽俱虛也,枸杞養榮湯主之。繼用十補丸。

  枸杞養榮湯方

  枸杞(四錢) 遠志(一錢) 歸身(二錢) 五味(錢半) 白芍(三錢)熟地(六錢) 人參(錢半) 白朮(三錢) 炙草(錢半) 茯苓(錢半) 肉桂(五分) 陳皮(錢半)

  炙(三錢無參倍用) 煨姜(錢半) 大棗(五枚)

  十補丸方

  熟地(八兩) 山藥(四兩) 萸肉(四兩) 丹皮(三兩) 茯苓(三兩) 澤瀉(三兩) 附子(一兩制) 肉桂(一兩) 鹿茸(二兩無則鹿膠代之) 五味(一兩) 蜜丸

  按∶上方主治,腎臟虛冷,面黑足寒,耳聾膝軟,小便不利等症。

  凡舌見黑色滑潤,而形色又兼胖嫩者,腎與膀胱元氣大憊也,附子養榮湯主之。繼用右歸丸。

  附子養榮湯方

  附子(錢半) 遠志(一錢) 白芍(三錢酒炒) 歸身(二錢) 五味(錢半)熟地(六錢) 肉桂(五分) 茯苓(錢半) 人參(錢半或二三錢) 炙 (五錢無參倍用) 白朮(三錢)陳皮(錢半) 炙草(錢半) 煨姜(二錢) 大棗(五枚)

  上將熟地棗肉搗爛,其餘炒磨為末,加蜜為丸,即予家所制萬應一粒丹者是也。凡中風傷寒,痘疹胎產,及血症喉痺等症,勢在危急,刻不可緩者,每用一粒,滾湯研化,不時灌服,其勢自定。繼予兩粒三粒,其病自退。如調治久病,則作細丸,每服五錢,早晚兩時,空心米飲送下。

古中醫舌診臨床實用針灸選穴思路(下)

  按∶上方主治勞役過度,饑飽失時,思慮太甚,鬱結尤多,以致脾肺氣虛,榮血不足,畏寒發熱,食少無味,四肢無力,懶動怠惰,嗜臥身倦,飢瘦色枯,氣短驚悸,怔忡健忘少寐;或中風卒倒,張口直視,手撒遺尿,或傷寒重劇,譫妄昏沉,撮空見鬼;或身振脈搖;或筋惕肉潤;或吐血、衄血、便血不止;或自汗、盜汗、頭汗不收;或嘔吐洩瀉;或水腫腹脹;或眩暈呃逆;或痰湧喘急;或筋骨疼痛;或手足痿痺;或心腹腰背肋脅諸痛難當;或九竅不利;或瘧痢疾疾,諸藥不效;或脫肛痔漏,積久不痊;或夜熱咳嗽;或夢遺白濁;或婦女經閉、血淋崩中帶下,胎前產後;或幼稚急驚慢脾,疳積吐瀉,麻疹痘瘡;或發背癰疽,不能起發收功;或瘰 流注,不能消散潰斂,種種雜症。不拘新久,但看其面色 白痿黃,病勢日輕夜重,而其舌胖嫩滑潤者,勿論其脈症,投以此方,無不立應。更有其舌由白而黃,由黃而黑,甚至焦乾燥裂,而其舌頭浮大而胖壯者,屬寒涼太過,五臟虛冷也,亦必此方救之。餘家救活各科危症,夙號專門,三吳遠近,兩浙東西,活人無算,而起死回生之力,此方十居六七。蓋其用之廣而效之神,誠有不能殫述者,姑陳其略,以為重生者告。

  右歸丸方

  附子(一兩) 肉桂(一兩) 熟地(八兩) 枸杞(四兩) 山藥(四兩) 萸肉(四兩) 杜仲(三兩) 歸身(三兩) 菟絲(三兩) 鹿膠(三兩) 蜜丸

  按∶上方主治,凡命門空虛等症,八味丸治之,不愈者,此方神效。見症已詳八味丸下。

  方自仲景到今,凡充棟矣。而予所經驗者採而輯之,不過三十有奇,不且嫌其太簡乎?不知予於醫也,半世功夫,搜盡群書主腦,一生閱歷,參遍各症根苗。就標求本,據本配方,所配止此,則其所輯亦惟此耳。然經絡臟腑,無病不統於其中;通塞正從,無法不備於其內。則是方雖簡,而未始不該也。第天下之理,則由一而分為萬,吾輩之學,須窮流以溯其源。臨症者,倘因有此而舉目則陰陽虛實,了若日星;動手則補瀉寒暄,應如桴鼓。遂相率而趨於簡易之途,而不復於賾處著力,繁處營心,則闢後學一直捷之徑,適貽後學以疏陋之譏,亦非是編所以公世之心也

一、普通選法

外感——拔罐

瘀血——放血

裡寒——艾灸

頑固疾患——火針

強壯者——針刺

二、靈活運用三通法

針灸三通法即微通法、溫通法、強通法,是賀老經過50餘年的理論探討和臨床實踐相結合而提出的針灸學術思想。微通法是以毫針療法為代表,溫通法是以火針療法為代表,強通法的典型方法是放血療法。

三通法較好地闡明了針灸的作用機制,「病多氣滯、法用三通」的針灸學術思想是三通法的立論依據。

謝新才跟師以來運用三通法於臨床,確有比較理想的療效。現在其在臨床上結合具體實際情況,已確立了一套自己較熟用的三通法方案,有執簡馭繁的妙處,即:

1.微通——毫針——內傷

一般的內傷疾患,如臟腑功能失調、氣滯等,即用毫針通調為主,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2.溫通——火針——頑疾

對於頑固性疾患,如骨質增生、中風後遺症、面癱後期等,多加用火針療法以溫通之,其效果才能較為理想。火針也有強通的意思。

當然對於陽虛外寒明顯者,也用艾灸或紅外線照射以溫通。

3.強通——拔罐——外感

而對於外感類疾病,如感冒、痺證,或內虛易外感者,多用拔罐法以祛風邪等強通。

當然,對於瘀血明顯者,如靜脈曲張等,也用放血療法以強通。

選法思路

大凡臨床療效較好的醫家都是靈活地運用腧穴,合理配穴,而不是受某穴治某病的局限而墨守成方,呆板地配穴。

雖然前人對於腧穴的功能及臨床應用積累了很多寶貴豐富的經驗,但是如果我們不去研究腧穴的功能,不掌握腧穴的特性只是機械地照搬,死記某穴治某病,某病取某幾個穴,孤立地認識疾病,就會使我們在臨床上受到限制。

特別是遇到複雜的疑難病證往往會束手無策,即便是治療也是取穴不清,治療不明,病輕不知何因,病重不知何故。

賀老在臨證治療中,取穴方法非常靈活,一般以循經取穴為基礎,但決不是簡單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嚴格按照經絡學說來辨證,分析疾病是屬於哪一經或哪幾經。

一、循經取穴

在眾多的穴位中,如何進行選穴是比較關鍵而又有一定難度的,賀老一般以循經取穴為基礎。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按照經絡學說來辨證,分析疾病是屬於哪一經或哪幾經。

清代的《瓊瑤神書》中說:「醫人針灸,不知何經受病,妄行取穴」是針灸療效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針灸選穴的一個重要依據就是要按受病部位來分析病位在何經。

對此早在《標幽賦》中就有「既論臟腑虛實,須向經尋」之說。明代張三錫在《經絡考》序中也指出:「臟腑陰陽,各有其經……明其部以定經,循其流以尋源,舍此而欲知病之所在,猶適燕而北行,豈不愈勞愈遠哉。」

這實際也是強調針灸治病必須按病變部位來分析,才能順藤摸瓜,選出正確的穴位,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這是循經取穴的基本原則。

二、隨症選穴

針對某一主要症狀取穴稱之為隨症選穴。關於隨症選穴的理解,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根據疾病的病因病機來選取穴位,既要考慮病所與經絡的聯繫,又要根據經絡、臟腑的理論酌情選用治療病因的穴位,此時的選穴就要注重辨證取穴與辨經取穴相結合。

二是根據疾病過程中出現的症狀來選取穴位。實際上針灸史上比較有代表性的對症取穴大多見於特定穴中,其中五輸穴最為突出,從賀老的治療中可以看出,相當多的穴位屬於特定穴的範疇,因此深入細緻地研究特定穴的應用對提高針灸療效是非常有意義的。

三、性能選穴

補氣:太淵、氣海、百會、羶中;

補血:血海、膈俞、中脘、絕骨;

滋陰:三陰交、陰郄、太溪、照海;

壯陽:命門、關元、太溪、腎俞;

疏肝:丘墟、太衝、內關、期門、蠡溝;

健脾:太白、建裡、章門、脾俞;

解表:合谷、外關、大椎、(五輸)經穴;

祛風:風字穴位;

溫裡:滎穴、壯陽穴;

通行穴:支溝、手三裡、天樞、曲池、三焦俞、條口、環跳、歸來;

利水:太溪、四瀆、三陰交、陰陵泉、水分、水溝、水道;

祛痰:絡穴,邪隨絡穴而出;

鎮靜安神:神字穴;

升舉穴:百會、衝字穴,加補氣穴;

活血祛瘀:郄穴,局部放血,補血穴;

醒腦開竅:人中、井穴、四神聰、會陰、百會、內關;

退熱:大椎、膏肓俞、陰郄、勞宮、尺澤、耳尖放血、曲池、清冷淵;

治汗穴:合谷、復溜、陰郄、尺澤、氣海、勞宮;

扶正祛邪:原絡配穴。

四、部位選穴

半身:聽宮;

上半身:合谷;

下半身:太衝、環跳;

頭頂:太衝、湧泉、合谷;

頭兩側:足臨泣、外關、中渚;

枕部:至陰、後溪、長強;

前額:解溪、豐隆、合谷;

面部:合谷、衝陽、氣衝、條口;

眉稜骨:肝俞;

目:肝俞、臂臑、養老、光明、目窗、風池、行間;

鼻:通天、列缺、上星、孔最、肺俞、羶中;

口唇:脾俞、太白、豐隆;

牙齒:太溪、曲池、合谷、偏歷;

舌頭:通裡、照海、風府、啞門、滑肉門;

耳朵:太溪、外關、懸鐘;

頸項:列缺、支正、崑崙;

咽喉:通裡、照海;

肩:條口;

肘:衝陽;

手:大椎、中脘;

脊柱:後溪、人中、大鐘;

背:合谷、養老;

胸部:內關、足臨泣、梁丘、太淵、孔最、大陵;

乳房:足臨泣、梁丘、內關、肩井、少澤;

胃口:內庭;

脅部:丘墟透照海;

脅下:內關;

胃脘:足三裡、梁丘、豐隆;

腹部:支溝、手三裡、三陰交、足臨泣;

少腹:蠡溝;

腰部:委中、太溪、合陽;

前陰:大敦、水泉;

後陰:承山、二白;

大腿:腰陽關、秩邊、環跳;

腿部:風府、腰夾脊;

腳底:關元、氣海、命門、腎俞;

腳趾:百會、中脘、章門;

腋窩:內關、蠡溝。

五、病因選穴

舉例如下:

外感:合谷、外關、大椎;

內傷:傷食——足三裡、天樞;

外傷:局部放血、循經郄穴。

總之,選穴思路是多方面的,需要基礎知識全面,才能靈活運用。

還可以考慮時間(子午流注)、體質、辨證、經驗、現代醫學認識等來選穴,依據上述思路,按君臣佐使組合成處方,才能更好地為臨床服務。

賀老認為,現在年輕中醫在臨床中存在的問題是穴位使用太多、不專,治療的重點不突出,所以臨床效果欠佳。另一方面重視文獻不夠,就如同木匠工具不齊全,是不可能做好手藝的。

他認為研究腧穴可以從五方面進行:①位置變異,②功能作用,③穴位的配伍,④針刺的深淺,⑤手法的不同。要取得好的療效,就必須全面考慮這五方面問題。

相關焦點

  • 明明白白學中醫|中醫是怎樣用針灸治病的(下)
    臨床需要在針灸理論指導下,根據患者病情選擇合適的穴位,並進行有效合理的配穴,配穴後所用的穴位組合就是臨床腧穴處方。好的腧穴處方,再加上好的針灸手法,一定會有好的臨床療效。1.選穴原則①近部選穴:也叫局部取穴,是指根據「腧穴所在,主治所能」的規律,在患者病變局部或鄰近部位取其經絡穴位。
  • 灸法乾貨:44條獨穴艾灸法 + 選穴秘法
    賀普仁針灸選穴的5種思路大凡臨床療效較好的醫家都是靈活地運用腧穴清代的《瓊瑤神書》中說:「醫人針灸,不知何經受病,妄行取穴」是針灸療效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針灸選穴的一個重要依據就是要按受病部位來分析病位在何經。對此早在《標幽賦》中就有「既論臟腑虛實,須向經尋」之說。
  • 關於舉辦「中醫養生保健舌診高級速成培訓班」通知 ​
    各相關中醫養生保健單位及中醫個人愛好者: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經世界中聯中醫科學研究院研究決定,現就舉辦「中醫舌診高級速成培訓班」通知如下:舌診在開展中醫養生保健中是不可缺少的重點。中醫看病之所以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是「望診」所不及所採取的一種補救措施。
  • 四通針法的選穴配穴思路
    不僅使針灸學習入門簡單、好學,而且能夠快速提高,就像我的于氏整脊一樣,掌握這套體系,會讓針灸技術無限上升!先來看她的配穴思路:選穴機理:使整體陰陽經絡與臟腑平衡——和諧1、表裡經配穴法:本法是以臟腑、經脈的陰陽表裡配合關係為依據。
  • 【醫院動態】西安市中醫醫院針灸推拿康復科參加國家中醫針灸臨床...
    【醫院動態】西安市中醫醫院針灸推拿康復科參加國家中醫針灸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課題方案培訓會 2020-12-15 16: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醫針灸治療糖尿病,效果顯著,哪些糖友適合針灸治療?
    小編導讀: 針灸治療糖尿病有數千年的歷史,早在《備急千金方》中就提出針灸治療本病的觀點。《針灸甲乙經》中首先記載了消渴病的針刺選穴。近年來國內外有關針灸治療糖尿病的報導日漸增多。
  • 中醫針灸減肥的十字要點
    不過最近很流行的中醫針灸減肥倒是滿足了大家安全健康的減肥理念,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中醫針灸減肥要點吧:針灸減肥的基本環節歸納起來有發汗、祛溼、化痰、利尿、通便五個方面。 針灸選穴:水分、水道、脾俞、三焦俞、陽池、委陽、商丘、三陰交、陰陵泉。
  • 西安市中醫醫院成功舉辦第六期全國針灸高峰論壇
    本次會議由西安市中醫醫院針灸推拿康復科主任、長安方氏頭針重點研究室負責人、西安市針灸學會會長安軍明主持。第一位講者是中國針灸學會副會長、中國中醫科學院楊金生主任醫師,他演講的題目是《基於臨床數據的肩周炎診斷及針灸治療指南》。
  • 44條獨穴艾灸法 + 選穴秘法【經典好文】
    傳承中醫文化,培養中醫人才希望更多人能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 北京專業針灸速成班培訓網
    北京專業針灸速成班培訓網中醫診斷:四診、手診、舌診、面診、脈診、辯證取穴思路針灸美容減肥類:中醫美容(祛痘、祛斑、去皺紋、豐胸、黑眼圈、提升蘋果肌)、針灸減肥、穴位埋線減肥等所講針法:毫針、腹針、三稜針、皮膚針、靳三針、火針、電針、小針刀、子午流注、靈龜八法等臨床醫案分析所講理療方式:針灸、艾灸、溫針灸,熱敏灸、督脈灸(鋪藥灸)、隔姜灸、隔鹽灸中醫針灸推拿培訓
  • 《遺落的珠貝———針灸復原》
    名無虛設,這個穴位所以叫天樞,《素問》解釋說,天樞以上為天部,天樞以下為地部,天氣下布,地氣上承,轉交人氣,故曰天樞。北鬥七星之「天樞」     關於人體上、下之分或有不同,還有說以膈分,有說以羶中分。就像中國的南北方之分,有說以淮河分,有說以長江分,廣東人乾脆說我們嶺南才是南方人,嶺南之外都算北方。所有劃分中,最有依據的應該是以秦嶺劃分吧。
  • 魏氏針灸:傳承古法 續寫傳奇
    在太原市迎澤區,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魏氏古法針灸」,傳承中醫針灸古法,運用其特有的診療方法,針灸技藝與醫家氣功相結合,每周治療一次,三次為一療程,一療程結束後「針行」百天,更因療效顯著而名聲在外。其第五代傳承人王佔斌努力將這份珍寶薪火相傳。
  • 現代中醫針灸--電子針灸
    針灸在中國的發展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到今天針灸在治病防病上功不可沒。而且在有些病的治療上,它的療效超過西醫甚至中醫。針灸能治病,針灸療效好,已為越來越多人所承認。中醫理論認為:人體內有一個從上到下,從內到外,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網絡系統——經絡。人有病,是因為與其相關的經絡不通所致,即所謂「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科學家又發現,人體穴位的低電阻現象,也就是說穴位的電阻比普通皮膚的電阻要低。經過我們多年的研究發現,有病的穴位電阻比普通穴位的電阻又要低很多。
  •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 中醫奇才楊金洪
    1983年畢業於江西中醫學院中醫系,獲醫學學士學位;從事針灸臨床、臨床科研工作30餘年。臨床上擅長針灸治療神經系統疾病,治療上有獨到之處。主要研究方向為神經系統疾病實用針灸療法,以及中醫藥標準化的研究,致力於神經系統疾病相關疼痛的針法研究。
  •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中醫奇才楊金洪
    但作為親歷者,作為楊金洪院長高超醫術的受益者,他還是認為楊金洪就是中醫奇才,也稱得上中醫界的 「三家」:醫學大家、護理行家和管理專家。醫學大家保佑百姓楊金洪,女,主任醫師,現就職於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1983年畢業於江西中醫學院中醫系,獲醫學學士學位;從事針灸臨床、臨床科研工作30餘年。
  • 10種臨床常用的運針手法(針灸必看)
    臨床應用注意搓針用力不可太過,否則易引起滯針而疼痛麻脹。出針必須先使針體迴轉,待針下鬆動後再出針。即用於持針、搓捻針柄,搓捻後立即放手離開針柄,一搓(捻)一放或三搓(捻)一放,如飛鳥展翅狀的輔助手法。主要用於催氣、行氣。
  • 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思想在針灸臨床中的運用
    而今針灸臨床中,常見病多為癱證、痛證,並且多取阿是與奇穴,針法刺法多樣。其實針灸穴位主體為十四經穴,針灸學科也是涉及各科,能治百病,只是能見奇效能立見影者少數,能熟稔經絡穴位,明察氣血秋毫者更少。天津中醫藥大學杜元灝教授曾提出針灸病譜和針灸等級病譜理論,並經過多年文獻研究總結到16類針灸病譜461種,包括西醫病338種,西醫症狀73種,中醫病症50種,並仍有擴大趨勢。
  • 這些中醫舌診臨床高清圖,超珍貴!還附帶解析...
    舌質色:暗紅、偏淡紫;形:裂紋。整理很不易,小編真盡心。⊙尊重知識與勞動,如需轉載請註明轉自【中醫舌診健康養生】⊙投稿信箱:zytongue@126.com (歡迎您原創投稿)⊙合作微信號: zy100zx100 (商業廣告,公眾互推、運營合作等)⊙官網:www.tongue.com.cn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健康圖文信息,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所涉及的資料僅供大家參考學習
  • 靳三針,中醫針灸的驕傲!
    針灸具有簡、便、驗、廉的特點,歷來流派也眾多,其中「靳三針」是當代中國流傳最廣、世界影響最大、理論最成熟的一種現代實用針灸流派,是眾多針灸流派中最耀眼的一顆明星!「靳三針」是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近代世界最著名、最具影響的針灸大師--靳瑞先生集歷代針灸名家臨證經驗之精華,用40餘年臨床實踐,首創和總結的最新臨床研究成果,後又經40多位博士、碩士研究生的實驗和研究而成,為一種現代臨床療效極強的針灸新學派。 崔偉亮,便是參與「靳三針」實驗和研究的博士之一。
  • 落枕穴:針灸-龍博探寶
    這樣進針不但治療落枕,還能治療肩周炎、手臂痛、胃痛、胸部的痛苦等問題,提供大家臨床參考,希望大家做好中醫真正針灸為病人服務…… 還要說明一下,不是醫生不要摸仿針灸,千萬不要針灸!…… 針灸:是易會難精,就講一個案例提醒大家,那個時候在北京原來有一個同行看到我這樣針灸,也給病人針灸一次,手指痙攣,那個地方肌肉抽搐,多次找他麻煩…… 後來找我針灸糾正:勞宮穴、陽陵泉、湧泉穴(多疼的穴道)等,三次才好……大家就按摩刮痧,安全第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