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之法,妙用者針」,「必欲治病,莫如用針」。
中醫針灸起源中國,歷經千年傳承至今,不僅是一種保健和治病的實踐技術,更已成為我國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化標誌之一。
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總稱,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治療疾病的手段,是一種「內病外治」的醫術。
在太原市迎澤區,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魏氏古法針灸」,傳承中醫針灸古法,運用其特有的診療方法,針灸技藝與醫家氣功相結合,每周治療一次,三次為一療程,一療程結束後「針行」百天,更因療效顯著而名聲在外。其第五代傳承人王佔斌努力將這份珍寶薪火相傳。
在遠古時代的華夏大地上,中華民族的祖先偶然發現通過一些尖銳的物體碰撞肢體的某個部位,會出現減輕疼痛、緩解疲勞等效果,於是人們開始利用當時的磨製、挖制技術來製作石器工具來服務人群,這種石器被稱為「砭石」,而這種緩解疼痛的方式在千百年的發展中成為了——「針灸」。
關於「針」的記載最早要追溯到戰國時期的《山海經》當中,其中說"有石如玉,可以為針",這種尖銳的石器工具不僅能夠通過刺入身體來治療疾病,還可以用於外科化膿感染的治療,用於切開傷口排膿。
同一時期的《黃帝內經》更為中醫人所熟知,其中「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的說法被認為是關於「針灸」最早的記載,同時還記載了大量的針灸理論和技巧,包括一些穴位、九針的製作等等。
不過,民間的傳說當中關於「針灸」的起源要更加明確一些,在東漢醫學家皇甫謐的《帝王世紀》當中表示,針灸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是伏羲發明了針灸,並且「嘗百藥而制九針」。
無論針灸起源幾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漫長的中華民族發展歷史當中,針灸作為傳統醫學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一種醫療手段,更是一種文化符號,代表了中國特有的治療手段,展現了中醫藥的神奇風採。
2006年,中國中醫科學院和中國針灸學會共同申報針灸經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中醫針灸又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中。
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當中,記載了全球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中醫針灸的描述:「針灸是傳統中醫的一種醫療手段,除在中國得到廣泛應用之外,在東南亞、歐洲和美洲地區也有實踐。針灸理論認為,人體如同一個由各種經絡連接起來運行的小宇宙,通過物理刺激經絡,就有可能促進人體的自我調節功能並為病人帶來健康。刺激方法包括用艾絨點炙或用針刺就這些管道的穴位,促進身體重新恢復平衡,進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針灸時,視各人具體情況,選擇用針,然後用針刺激穴位。艾灸通常分為直接和間接灸,也就是把艾條直接放在穴位上,或把艾條放在靠近體表的距離,炙烤選擇的區域。艾圓筒和艾條是用幹艾蒿葉製成的。針灸在師徒之間或家族成員之間,通過口頭講授和實際演示進行傳承。目前,針灸的傳承也包括在了正規學歷教育系統中。」
長久以來,中醫針灸都是通過師徒之間的傳承而不斷流傳下來的,也正是這種代代相傳的模式讓針灸衍生出了艾灸、針刺、拔罐、梅花針、火針、針刀等多種手段和技法,讓中醫針灸真正發揚光大。翻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關於中醫針灸的記載有很多,那些流傳百年的針灸技藝從來都沒有被忘記。
「魏氏古法針灸」長期主要在山西及北方地區行醫治病,傳承發展。其針灸方法,是在中國傳統中醫針灸的基礎上,針對本地區患者疾病多」風」多「寒」,「脾胃偏弱」等疾病的特點,發展而來的獨具特色的一整套完整的中醫技術。包括了其特有的診斷方法、醫家氣功、針法、火罐療法,酒火療法等。
「魏氏古法針灸」由於傳承歷史久遠以及一直以「口傳心授,不著文字」的方法教授,並以家傳及師承的方式「一脈相承」,密不外傳。因此歷史上的許多傳人已經無法考證,現在能追溯到的最早傳人是清朝晚期的魏氏第一代傳人魏終先生,至今歷經一百多年歷史,已傳至第五代。魏氏第一代至第三代傳人,原先一直在山西和順地區民間行醫傳承,後因各種歷史原因,魏氏第三代傳人魏拴貴先生來到山西太原,並在太原地區行醫、授徒,而在山西和順地區已經不幸失傳。目前「魏氏古法針灸」的第四代傳人常向英和第五代傳人王佔斌、李大成主要在太原地區行醫傳承。
「魏氏古法針灸」原汁原味的完整保留了至少傳承百年以上的歷史原貌。對傳承人有嚴格完整的選拔和訓練方法。尤其重視中國傳統「醫德」的教育「寧贈千金,不輕傳一技」,「寧願失傳,不予匪人」的傳統。對傳人要求嚴格遵循古訓,先教授醫家氣功,當功力達到必要水平時才可繼續教授相應水平的各種療法。但是由於個人先天稟賦和悟性的差異並不是人人都能「出功」,並且「功力」增長艱難,因此傳承極為困難,傳人極少。
鼻炎、頭痛、胃病,痛經,月經不調,月子病,哮喘、神經系統疾病、慢性疼痛性疾病……這些疾病在「魏氏古法針灸」傳承人眼中,並非難事。傳承至今的獨特診療手法,燃起患者對生活的希望。
太原市民胡女士,多年來,飽受偏頭痛折磨,疼起來以頭觸牆,久治不愈,僅以止疼藥緩解症狀,心情煩躁,幾乎失去了治癒的信心。當得知「魏氏古法針灸」療效顯著後,胡女士決定試試。
王佔斌為胡女士施針後,她的疼痛感便消失,鞏固治療2次後,之前的症狀便沒有再發作。她深切感受到了「魏氏古法針灸」的顯著療效。
王佔斌認為,「魏氏古法針灸」的治療思路首先非常重視尋找疾病的「病根」,認為患者疾病的各種症狀都是由「病根」引起的。在診斷中,會使用魏氏特有的「十字掛中脈」診斷,找到並且拔掉「病根」才能使疾病真正痊癒,如同「斬草除根」一樣。同時,重視患者「正氣」的保護和恢復(「正氣」即人體的適應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復能力)。「人體有非常強大的自我適應能力、抗病能力和自我康復能力,患者疾病的痊癒都是由患者自身的『正氣』自我治癒的,而醫生只是幫助和引導『正氣』自我治癒。」王佔斌對師傅傳承留下來的祖訓記憶深刻。
「魏氏古法針灸」由於配合「醫家氣功」療法,因此往往針灸治療後效果顯著。一周一次針灸治療,三次為一個療程,一個療程結束後「針行」一百天,在這一百天當中相當於每天都在接受治療,幾乎每天都會有「行針」的反應。在患者接受治療的當時或在一個完整療程結束後的一百天當中,患者常有「脫胎換骨」的感覺。
「通過臨床研究發現,古法針灸的這些學術思想對正確辨證、掌握患者的整體情況非常有效,這也讓針灸效果更加顯著。」王佔斌說,正是「魏氏古法針灸」獨特的針灸風格,造福了無數患者。
近年來,王佔斌不斷在針灸臨床治療中創新,在研究針灸治療方面取得重要進展。2009年,他與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韓濟生院士達成科研合作,就傳統針灸與電針的眼科應用進行研究,並取得合作專利一項,於2013年2月6日獲得專利證書,對視疲勞,乾眼、弱視、近視、輪匝肌痙攣等病方面取得一定療效。
四千多年來,中醫針灸不斷發展和延伸,無數的針灸流派、針灸技藝都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傳承著,無論是哪一派系的針灸療法都是巨大針灸寶庫當中的一份子,而更加寶貴、更加璀璨的針灸技法依然在民間不斷流傳,不斷惠及民眾。
—特別說明—
文字:迎澤區融媒體中心
編輯:迎澤區融媒體中心
「迎澤故事」
郵箱:yingzef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