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針灸:傳承古法 續寫傳奇

2020-12-16 迎澤發布

「拯救之法,妙用者針」,「必欲治病,莫如用針」。

中醫針灸起源中國,歷經千年傳承至今,不僅是一種保健和治病的實踐技術,更已成為我國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化標誌之一。

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總稱,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治療疾病的手段,是一種「內病外治」的醫術。

在太原市迎澤區,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魏氏古法針灸」,傳承中醫針灸古法,運用其特有的診療方法,針灸技藝與醫家氣功相結合,每周治療一次,三次為一療程,一療程結束後「針行」百天,更因療效顯著而名聲在外。其第五代傳承人王佔斌努力將這份珍寶薪火相傳。

在遠古時代的華夏大地上,中華民族的祖先偶然發現通過一些尖銳的物體碰撞肢體的某個部位,會出現減輕疼痛、緩解疲勞等效果,於是人們開始利用當時的磨製、挖制技術來製作石器工具來服務人群,這種石器被稱為「砭石」,而這種緩解疼痛的方式在千百年的發展中成為了——「針灸」。

關於「針」的記載最早要追溯到戰國時期的《山海經》當中,其中說"有石如玉,可以為針",這種尖銳的石器工具不僅能夠通過刺入身體來治療疾病,還可以用於外科化膿感染的治療,用於切開傷口排膿。

同一時期的《黃帝內經》更為中醫人所熟知,其中「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的說法被認為是關於「針灸」最早的記載,同時還記載了大量的針灸理論和技巧,包括一些穴位、九針的製作等等。

不過,民間的傳說當中關於「針灸」的起源要更加明確一些,在東漢醫學家皇甫謐的《帝王世紀》當中表示,針灸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是伏羲發明了針灸,並且「嘗百藥而制九針」。

無論針灸起源幾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漫長的中華民族發展歷史當中,針灸作為傳統醫學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一種醫療手段,更是一種文化符號,代表了中國特有的治療手段,展現了中醫藥的神奇風採。

2006年,中國中醫科學院和中國針灸學會共同申報針灸經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中醫針灸又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中。

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當中,記載了全球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中醫針灸的描述:「針灸是傳統中醫的一種醫療手段,除在中國得到廣泛應用之外,在東南亞、歐洲和美洲地區也有實踐。針灸理論認為,人體如同一個由各種經絡連接起來運行的小宇宙,通過物理刺激經絡,就有可能促進人體的自我調節功能並為病人帶來健康。刺激方法包括用艾絨點炙或用針刺就這些管道的穴位,促進身體重新恢復平衡,進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針灸時,視各人具體情況,選擇用針,然後用針刺激穴位。艾灸通常分為直接和間接灸,也就是把艾條直接放在穴位上,或把艾條放在靠近體表的距離,炙烤選擇的區域。艾圓筒和艾條是用幹艾蒿葉製成的。針灸在師徒之間或家族成員之間,通過口頭講授和實際演示進行傳承。目前,針灸的傳承也包括在了正規學歷教育系統中。」

長久以來,中醫針灸都是通過師徒之間的傳承而不斷流傳下來的,也正是這種代代相傳的模式讓針灸衍生出了艾灸、針刺、拔罐、梅花針、火針、針刀等多種手段和技法,讓中醫針灸真正發揚光大。翻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關於中醫針灸的記載有很多,那些流傳百年的針灸技藝從來都沒有被忘記。

「魏氏古法針灸」長期主要在山西及北方地區行醫治病,傳承發展。其針灸方法,是在中國傳統中醫針灸的基礎上,針對本地區患者疾病多」風」多「寒」,「脾胃偏弱」等疾病的特點,發展而來的獨具特色的一整套完整的中醫技術。包括了其特有的診斷方法、醫家氣功、針法、火罐療法,酒火療法等。

「魏氏古法針灸」由於傳承歷史久遠以及一直以「口傳心授,不著文字」的方法教授,並以家傳及師承的方式「一脈相承」,密不外傳。因此歷史上的許多傳人已經無法考證,現在能追溯到的最早傳人是清朝晚期的魏氏第一代傳人魏終先生,至今歷經一百多年歷史,已傳至第五代。魏氏第一代至第三代傳人,原先一直在山西和順地區民間行醫傳承,後因各種歷史原因,魏氏第三代傳人魏拴貴先生來到山西太原,並在太原地區行醫、授徒,而在山西和順地區已經不幸失傳。目前「魏氏古法針灸」的第四代傳人常向英和第五代傳人王佔斌、李大成主要在太原地區行醫傳承。

「魏氏古法針灸」原汁原味的完整保留了至少傳承百年以上的歷史原貌。對傳承人有嚴格完整的選拔和訓練方法。尤其重視中國傳統「醫德」的教育「寧贈千金,不輕傳一技」,「寧願失傳,不予匪人」的傳統。對傳人要求嚴格遵循古訓,先教授醫家氣功,當功力達到必要水平時才可繼續教授相應水平的各種療法。但是由於個人先天稟賦和悟性的差異並不是人人都能「出功」,並且「功力」增長艱難,因此傳承極為困難,傳人極少。

鼻炎、頭痛、胃病,痛經,月經不調,月子病,哮喘、神經系統疾病、慢性疼痛性疾病……這些疾病在「魏氏古法針灸」傳承人眼中,並非難事。傳承至今的獨特診療手法,燃起患者對生活的希望。

太原市民胡女士,多年來,飽受偏頭痛折磨,疼起來以頭觸牆,久治不愈,僅以止疼藥緩解症狀,心情煩躁,幾乎失去了治癒的信心。當得知「魏氏古法針灸」療效顯著後,胡女士決定試試。

王佔斌為胡女士施針後,她的疼痛感便消失,鞏固治療2次後,之前的症狀便沒有再發作。她深切感受到了「魏氏古法針灸」的顯著療效。

王佔斌認為,「魏氏古法針灸」的治療思路首先非常重視尋找疾病的「病根」,認為患者疾病的各種症狀都是由「病根」引起的。在診斷中,會使用魏氏特有的「十字掛中脈」診斷,找到並且拔掉「病根」才能使疾病真正痊癒,如同「斬草除根」一樣。同時,重視患者「正氣」的保護和恢復(「正氣」即人體的適應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復能力)。「人體有非常強大的自我適應能力、抗病能力和自我康復能力,患者疾病的痊癒都是由患者自身的『正氣』自我治癒的,而醫生只是幫助和引導『正氣』自我治癒。」王佔斌對師傅傳承留下來的祖訓記憶深刻。

「魏氏古法針灸」由於配合「醫家氣功」療法,因此往往針灸治療後效果顯著。一周一次針灸治療,三次為一個療程,一個療程結束後「針行」一百天,在這一百天當中相當於每天都在接受治療,幾乎每天都會有「行針」的反應。在患者接受治療的當時或在一個完整療程結束後的一百天當中,患者常有「脫胎換骨」的感覺。

「通過臨床研究發現,古法針灸的這些學術思想對正確辨證、掌握患者的整體情況非常有效,這也讓針灸效果更加顯著。」王佔斌說,正是「魏氏古法針灸」獨特的針灸風格,造福了無數患者。

近年來,王佔斌不斷在針灸臨床治療中創新,在研究針灸治療方面取得重要進展。2009年,他與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韓濟生院士達成科研合作,就傳統針灸與電針的眼科應用進行研究,並取得合作專利一項,於2013年2月6日獲得專利證書,對視疲勞,乾眼、弱視、近視、輪匝肌痙攣等病方面取得一定療效。

四千多年來,中醫針灸不斷發展和延伸,無數的針灸流派、針灸技藝都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傳承著,無論是哪一派系的針灸療法都是巨大針灸寶庫當中的一份子,而更加寶貴、更加璀璨的針灸技法依然在民間不斷流傳,不斷惠及民眾。

特別說明

文字:迎澤區融媒體中心

編輯:迎澤區融媒體中心

「迎澤故事」

郵箱:yingzefb@163.com

相關焦點

  • 槌道古法技藝--讓古方技法傳承「活起來」
    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長河裡,中醫藥文化一直滋養著國人,延續著華夏文明的輝煌,由於地域和文化的差異,一株簡單的藥草、一個簡便的技法,經由中醫理論以及世代傳承創新,便可造就出一個個行之有效的古方技法。國之瑰寶,薪火相傳傳統(民間)醫術是一代代的從醫者立足於廣大勞動人民與疾病抗擊的實踐和智慧的結晶,是中醫理論與治療實踐的民間傳承。
  • 官生記嶺南古法黑糖的匠人傳承之道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耐心、專注、堅持是一個嶺南古法傳承人所必備的特質,尋找嶺南古法傳承的匠心,我們一直在行動。官生記嶺南古法黑糖,傳承嶺南古法手工技藝,熬製一顆嶺南古法傳統老黑糖。人們常說:「女人不可一日無糖。」
  • 成裕燒坊傳承茅酒文化,發揚茅酒之源古法美酒
    茅臺作為醬酒型白酒的代表,而茅臺的前身之一的成裕燒坊傳承美酒古法,發揚茅酒之源,老茅酒美酒就是其一堅守榮譽 擔好守護歷史之責。成裕燒坊是以其獨特的文化傳統、釀造工藝、獨特的地域環境、豐富的原材料,成為自然天成之作;成為中國大曲醬香型白酒的鼻祖,因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盛名於世,成為世界名酒,源出於黔北大婁山脈西端群山環抱、人傑地靈的赤水河,而茅臺古鎮以其獨特的釀造工藝則源自於茅臺鎮古老的——「成裕燒房」說道成裕燒坊的誕生,不得不提起這一傳奇
  • 大國工匠 傳承古法 他們讓驚世國禮出神入化
    薄如蟬翼白勝雪,極品宣紙依古法得以造出,重續傳奇;銀箔亂真於絲巾,依古法百萬次鏨擊而成,成為「國禮」驚嘆世人;異國古鐘依古法得以修復,重新煥發青春
  • 匠心技藝古法傳承 金一文化呈現古法黃金的多元魅力
    北京金一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一文化」),作為國內黃金珠寶文化創意產品行業的領先企業之一,在專注於打造品質優越、新穎多元的黃金珠寶優品之餘,更立足於中華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秉承「讓黃金講述文化,讓文化詮釋黃金」的產品研發理念,生產頗具文化內涵的產品;與此同時,旗下零售品牌越王古法黃金,堅守國潮匠心質造,融匯四代傳承工藝,塑造古法黃金新價值典範,讓傳統古法黃金煥發新光彩
  • 一針透兩穴,周左宇、孫培榮、倪海廈古法針灸透穴31條
    透穴法,即透穴而刺,一針多穴的刺法。又稱透針法、透刺法。其法為刺入某穴後,將針尖刺抵相鄰近的穴位,但不可穿透皮膚。
  • 安龍:非遺傳承古法手工制香留芬芳
    安龍:非遺傳承古法手工制香留芬芳 2020-08-20 17: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古法針灸行針補洩運氣行氣手法
    6、龍虎升降[概述]龍虎升降又名龍虎升騰法,是以捻轉、提插補瀉手法與行氣法相結合的針刺手法。為明代針灸醫家所創,《針灸聚英》有「龍虎飛騰歌」,然術式不詳。《針灸問對》與《針灸大成》中具體操作有所不同。7、納氣法[概述]納氣法是運氣法的深化,是提插補瀉手法與針刺方向、吸氣、插針等行氣法的結果。在《金針賦》中始有載述,《針灸問對》、《針灸聚英》又有發展,《針灸大成》稱為「中氣法」。認為此法能除積聚之症。
  • 神機針灸第八講——王老談「神機穴法」
    王老針灸神機穴法,是在古代針灸臨床穴法派的經驗上予以傳承和推廣總結出來的。
  • 古法針灸,孫培榮,周左宇,倪海廈的透穴,值得收藏.
    從孫培榮公、周左宇公、倪海廈師的古法針灸筆記中整理匯總了這一份古法針灸脈絡最常用的透針透穴方法31條,以助各位中醫師可憑三寸銀針在手,「一針兩穴
  • 徐雅蓉專訪 | 古典針灸傳承--把中國的好東西帶回中國
    雅克爺爺在2007年的時候來過四川的藏地,發現也非常適合把古針這種模式帶到那個地方,但是他發現有人給當地衛生院捐助藥品,但不管西藥、中藥都堆積在倉庫裡,沒人會用。其實當地真正缺少的是會看病的醫生。雅克爺爺在2008和2009年到了上海,他先要把古典針灸教給這邊的醫師,然後再通過他們把這個模式帶到中國偏遠的貧困地區。
  • 【醫技傳承】關於「膝關節骨關節炎」的針灸療法
    【醫技傳承】關於「膝關節骨關節炎」的針灸療法 2020-08-05 14: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傳承新九針技術,譜寫針灸新篇章
    (原標題:傳承新九針技術,譜寫針灸新篇章) 中國針灸學會新九針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山西省針灸學會學術年會
  • 傳承古法,只為這一口平遙牛肉香!
    平遙牛肉這一傳承百年的老字號,煥發出新的生機。根「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清徐的葡萄甜盈盈……」 一曲被廣為傳唱的山西民歌《誇土產》,打頭的就是讓平遙人引以為豪的平遙牛肉。19世紀,雷金寧研發出古法保鮮技術。運銷時,把肉從冰房取出,包嚴,不讓透風,以保持肉的鮮美。然後作為食物伴隨商隊作為食品,以及作為禮品運往各地。之後,平遙牛肉便伴隨著日昇昌票號的生意,得以走向全國。而「興盛雷」也藉機生意大興,僱傭的人數甚至達到了60餘人。
  • 李曼來廣州天河周大福傳承店,戴46克古法黃金手鐲,價值25839元
    我們今天來聊一聊周大福傳承系列,重塑國風周大福的傳承系列自從推出上市以來,就收到市場的廣泛好評並且爭相購買。其實,周大福還有專門的傳承專營店,在廣州天河就有一家。前幾天,中國內地女演員李曼就空降到了這裡,從演員化身為探店小姐姐,我們來看下。
  • 【聚焦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重慶:尊古而不泥古 中醫精粹得傳承
    口傳心授數千年,簡便驗廉的中醫藥如一脈清泉,卻也在時代發展大潮的激蕩中出現了傳承不足、創新不夠等問題,制約著發展道路。  為破解人才培養問題,近年來,重慶堅守中醫藥發展的自身獨特規律,切實推進中醫藥傳承融合創新,取得了明顯成效。
  • 京工美作:非遺古法工藝傳承,掀起國潮古風新風尚
    京工美作非遺古法工藝傳承,掀起了國潮古風新風尚。「京工美作」是北京工美集團旗下一個中高端品牌,其貴金屬系列產品主打古法工藝,追求極致工匠精神,通過國禮團隊設計,極大滿足中高端消費群體的審美情趣和文化需求。北京工美集團是我國工藝美術行業領軍企業,是集工藝美術設計開發、檢測鑑定、文化交流等為一體的多元化綜合性企業集團。
  • 熱烈慶祝心境界元寶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元寶山區古法撥筋非遺傳承...
    2020年10月28日上午十點,在赤峰元寶山區文化局各位領導和赤峰市非遺專家組的大力支持之下,心境界元寶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元寶山區古法撥筋非遺傳承基地落成,並舉行了基地掛牌儀式。古法撥筋技術依據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經筋篇通過專業工具的刺激,通過特殊的撥筋八法劃撥、切撥、刮撥等手法對筋結瘀堵進行處理,調達氣血,使得全身經絡暢通。通過大量的實踐針對頭疼、失眠、視力減弱、高血壓等問題效果顯著,同時在頭部撥筋的基礎之上還相繼研發出面部撥筋、背部撥筋、腿部撥筋、腹部撥筋等項目。
  • 傳承不守成 法古不泥古——讀嚴清的中國畫
    相比而言,嚴清的作品卻讓我看到了源自於生活,植根於土地生長出來的力量,尤其是她堅持「傳承不守成、法古不泥古」,在傳統水墨畫基礎上的創新,更使得那些已然褪色的山山水水,熠熠生輝,再現了昔日的風光。這,正是我欣賞嚴清和她作品的地方。畫者嚴清,其人其畫,美哉美矣!
  • 推法、捏法、捻法、放法、提法、揉法和按法及基本功練習
    捏法:捏法是捏脊術中的第二個手法,具體的操作方法是術者在上述推法的基礎上,雙側拇指與食指合作,將患兒施術部位的皮膚捏拿起來。這個手法在運用時應該注意的是捏拿皮膚的面積及力量都要適中。捻法:捻法是捏脊術中的第三個手法,具體的操作方法是術者在捏拿著患兒施術部位皮膚的基礎上,拇指與食指合作,向前捻動患兒的皮膚,移動施術的部位,左右兩手交替進行,如果手法嫻熟,看上去就像海邊的波濤向前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