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表裡」——潼關,豈止是一個地理的「關」

2020-12-13 陝西法治網

戰與詩

若要觸摸中華民族的戰爭史,哪能置潼關於不顧呢?

潼關因水而得名。《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

建關最早追溯到東漢,當時為防西北羌戎進犯,威脅東京洛陽,於是在函谷關西側設隘建關。隋代南移數裡,武則天時北遷塬下,形成今日潼關古城舊址。

黃河、渭河交匯處 樊潼順 |攝

史書極言潼關之險之難之美。

「秦有潼關,蜀有劍閣,皆國之門戶。」這是《春秋傳》的評價。

康熙皇帝讚譽潼關為「天下第一城」。他的孫子乾隆皇帝也不甘落後,在古潼關門戶金陡關橫額上,御書「第一關」三個大字。

就連素有「天下第一關」之稱的山海關,也不得不承認:「畿內之險,惟潼關與山海為首稱。」

高峻的秦嶺和滔滔的黃河,曾一再把中國歷史逼到了這狹窄的通道上。

帝王與后妃、將軍和士兵、趕考的書生、被放逐的官吏、逃難的百姓……他們磕磕絆絆,不絕如縷地從潼關道上迤邐而過。

馬蹄聲聲,由遠及近揚塵滾滾,李世民身披戰甲,御馬踏風而來,在秦王寨屯兵養馬,準備西取長安,成就一代帝業。英氣勃發的少年寫下了豪邁昂揚的《入潼關》:「崤函稱地險,襟帶壯兩京。」

黃塵古道上,中年杜甫踽踽獨行。「安史之亂」後的唐王朝,盛世一去不返,憂國憂民的詩人親見一派凋敝情形,揮筆一蹴而就,名篇《潼關吏》遂成:「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不滿上層腐敗而辭官閒居,屢召不赴的張養浩,卻在60歲上因為關中大旱拜陝西行臺中丞,星夜兼程奔赴任所。途經潼關,睹災民慘狀,感歷代興廢,西望舊都,發出振聾發聵的吶喊:「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浩傾囊以賑災民,四月之內未嘗家居,不遑寢處,終因勞瘁而卒。消息傳開,「關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原來,潼關竟是一座詩城。要麼不進,入關便是半個詩人。

我的車子一入潼關城,心陡然起了波瀾。在奔湧狂放的大河與山巒的影像中,歷史開始活起來了。

春秋戰國,晉據潼關以制秦,有春秋五霸之舉;秦得潼關,剿滅六國,成千古一帝之偉業。

東漢建安十六年,赤壁之戰中失利的曹操進攻西涼,數月強攻無果,只得用計離間馬超等西方群雄,控制潼關,穩固了其北方勢力。

公元756年,哥舒翰被迫出關,二十萬虎狼之師血染黃河,震動京師。

唐玄宗何嘗不知,「河曲回千裡,關門限二京。」中國的統治中心曾長久地在中原與關中,在長安與洛陽、開封間遊移擺動。如同天平,潼關城是肩挑兩京、力壓千鈞的支點。

然而,險峻如鐵的潼關還是失陷了,玄宗倉皇西逃。關牆依舊巍峨,可日已西落,馬嘶陣陣,它們向長安城投去最後一瞥憐憫的目光,似乎已看到那些華麗的金宮銀殿,即將化作一捧焦土。

繁華盡,風雲歇。白居易披著一身煙霞而來,立馬駐足,幽幽吟誦起《長恨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明朝末年,李自成六戰潼關,孫傳庭戰死。故此,《明史》有「傳庭死,而明亡矣」的說法。

在這麼一個彈丸之地,史書記載的大小戰事近百次。得潼關者,東可逐鹿中原,西可輕取長安。難怪多少帝王為其安危而寢食難安,又有多少將帥的聲名與榮辱系此一「關」?

漫山遍野的英雄冢,恐怕無以為計。卻因著他們的存在,古老的潼關便蒙上了一層悽絕的悲壯。

詩人們寫盡了這山關形勢以及慷慨悲壯的情愫。「荊山已去華山來,日照潼關四扇開。」那是韓愈。「十裡曉雞關樹暗,一行寒雁隴雲愁。」那是溫庭筠。「行行潘生賦,赫赫曹公謀。川上多往事,悽涼滿空洲。」那是岑參。「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那是譚嗣同。「瓦礫縱橫十萬家,潼關依舊障京華。」那是老舍。

當金戈鐵馬遠去,烽煙戰火散盡,那些詩詞隨古城的傾圮而散落在殘磚碎瓦間,珠璣般叮咚滾動,俯首能撿一把。

潼關,承載了太多戰亂,也承載了太多的文化,凝重得化不開了。

關與城

姚雪垠的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開篇就是「潼關大戰」。他自述曾經過周密考證,「小而險要的潼關城,沒有北門,只有東門、西門、南門和上南門。」可如果沒有北門,從風陵渡上岸後如何進城?

我到潼關博物館求證,疑惑頓消——潼關是有北門的,只是潼關的北門向西北,在北水關附近。東門則朝東北,西門向南,南門向東南,都是依其獨特地勢而建。

不能不驚訝於古代建築師的智慧。如此設計,既增大了對攻城軍隊的射殺範圍,門前狹小的三角地帶又避免了敵人大規模集結。

從某種意義上講,古代的戰爭史,也是一部城池的攻防史。在那個冷兵器的時代,攻城往往會伴隨著極高、極可怕的傷亡率。歷代中原統治者,都特別偏愛建立在城池防守基礎上的「非攻」軍事防禦手段,也許正是得益於高度發達的築城技術和城防之術。

潼關黃河風景區 田明星 | 攝

「城池」,城為牆,池為水,一座高大的牆不夠,還要配上一條護城河,為的是「固若金湯」。即使外面八方風雨,天翻地覆,只要城不破,政權的根基就在,「四塞以為固」的中國在四四方方的城牆庇護下,碼著方塊漢字,從容又體面地延續著輝煌而偉大的中華文明。

然而,到西門遺址一看,那種據關臨險的氣象,早就不復存在了。唯有殘存的古城牆還斷斷續續地起伏著,孤獨地兀立在天地間。兩側衰草下裸露著厚厚的垣基,昭示曾經的恢弘。自黃河岸上突兀崛起的秦嶺,就壓在那雖已破敗,卻仍舊威風凜凜的城牆上。

黃河天塹、蒼茫秦嶺、千古名關,三個相互映照的歷史意象,在眼前疊而為一。腦中突然彈出幾句歌詞:「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電視劇《三國演義》中,講了不少關於潼關的故事,無怪乎,片尾曲如此貼情切景。

著名的十二連城,城池已損毀殆盡,只是沿著山嶺,每隔幾裡便聳起一座土墩—— 度傳遞到長安。從潼關通往關中的通道「禁溝」,也被重兵把守起來——這條縱貫南北的溝壑長十五公裡,左結黃河,右攜秦嶺蒿岔峪,古時「灌木叢藤,茂密如織」「細路險與猿猱爭」。若敵人想繞開潼關西進,駐守在十二連城的軍隊可藉助有利地形,實施阻擊。

十二連城、禁溝與潼關城唇齒相依、相互倚仗。黃巢和李自成農民起義軍西攻潼關,都是先奪取禁溝,然後才攻克潼關的。

時至如今,這裡的村莊名,多含屯、營、寨、堡這類字眼,位置也大都有關隘性質。可是那些曾捍衛山河的屯啊、營啊、寨啊、堡啊,一個個都消逝了,目睹了一幕幕歷史風雲的烽火臺也已殘破不堪。

黃土夯起的烽火臺緊貼半山腰築起,原先的垛口已經坍塌得面目全非。撥開齊腰高的荒草,一個拱形洞口出現在面前。洞口裡面,堆滿了塌下的夯土土塊。

這洞口,應該就是當年駐守烽火臺的士卒進出的通道。

這兒是實實在在的古戰場。十二連城的烽火正起,城頭旌旗獵獵,士兵們枕戈待旦。兩軍對壘,殺聲震天,那「利鏃穿骨,驚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的場面,就在我的腳下。

我聽見自己擂鼓一般的心跳,耳畔似乎響起了短兵相接的金鐵齊鳴,以及廝殺格鬥的酷烈吶喊。

冷兵器時代的戰鬥怎麼個打法,我只能隔著歷史的煙雲去想像,但浩浩蕩蕩的大軍總是來過的,他們開進人跡稀少的秦嶺,嘚嘚的馬蹄聲顯得空廓而響亮,緊跟其後的,是一個個迅速臨近的新時代。

保衛黃河

黃河的滔天巨浪未曾撼動、千年戰火中巋然不倒的潼關,卻在日軍炮火中傷痕累累。

抗日戰爭期間,這個內陸關隘,轉為了中日兩軍對峙的前沿。

1938年3月,日軍竄抵風陵渡,隔河炮擊潼關。此後七年的狂轟濫炸,潼關古城牆和城門樓受到嚴重破壞,城內民宅十之七八被毀。居民大多數在蘇家村至南留村的「難民溝」中打土窯而居。

黃河岸邊,我看到了一座抗戰時期留下的碉堡,鋼筋水泥澆築的堡壘上,布滿了坑坑窪窪的彈痕,記錄著那段抗戰先烈們浴血奮戰的歷史。

日寇到底朝潼關打了多少炮彈?據文獻記載,潼關當時有敲鐘報警者,1938年鐘被炸壞後,敵人每打一發炮彈或扔一顆炸彈,打鐘人就朝盆裡扔一粒豆子,抗戰勝利後,一數豆子,竟然有一萬四千八百多粒。1940年農曆六月十三日,即轟炸最厲害的那天晚上,有人躲在橋下,拿黃豆計炮響,天明竟盛了大半瓷碗。據說,其間一塊橫匾不知從哪裡打飛到他腳前,上面寫著「關門扼九州,飛鳥不能逾」。

日軍的飛機亦未能逾越這道關門。又一次,護佑了一個又一個王朝的潼關,以國共兩黨軍隊之頑強堅守、英勇抗擊,在民族存亡關頭築起了一道「馬其諾防線」。

可以說,潼關保衛戰牽繫著全國戰局。一旦河防失守,則向西敵人可放肆地深入西北腹地,向北直接影響到中共中央的安全和陝甘寧邊區的存亡,向南則越過秦嶺屏障,國家的戰時中樞及其軍政機關,都將在敵人面前暴露無遺。

所幸,除陝北府谷淪陷數小時外,日軍終未能越雷池一步,陝西寸土未失。

抗戰時,中共陝西省委的活動範圍包括陝西的關中、陝南和甘肅天水一帶的國民黨統治區。為指導黨的工作和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1月21日,中共陝西省委創辦省委機關刊物《西北》。正在延安的成仿吾和呂驥,震於時艱,激於義憤,不失時機地創作出了《保衛陝西之歌》,發表於《西北》第24期。

成仿吾的詞沉雄悲壯:「為了保衛家鄉、土地、老婆、娃娃、生命、財產,咱們排成隊伍,一起拿起槍桿。八百裡秦川到處燃起抗日的烽煙,讓日寇的鮮血染紅涇渭河水……」

呂驥的曲,音節勁拔鏗鏘,讓人情不自禁熱血澎湃,即使伴著黃河的怒吼,以及震耳欲聾的槍炮聲,依然響亮。

落日如輪,對岸是暮色中隱現鐵青色的中條山。在那裡,「秦軍」曾夜渡黃河,在飛機的呼嘯中,在秦人血肉模糊的身軀上爬了起來,與侵略者殊死戰鬥,「八百愣娃跳黃河」的故事流傳至今。央視劇《兵出潼關》,拍的就是這段保衛潼關的歷史。

到了潼關,才能理解于右任的那句「河聲嶽色無驚句,寫出秦人血戰功」。

抗戰期間,潼關全縣有3799名青年參軍抗戰;構築河防工事,男女老少下工地運沙石、砸石子,有人趕牲口進秦嶺馱木頭,有人送來家裡的門扇、床板;日軍炸毀隴海鐵路,潼關軍民便合力挖出14.6公裡長的交通溝,運輸了數以萬計的傷員,保證了幾十萬抗日軍民的物資供應。

老城老巷

硝煙散去,「鎖天中樞,控地九域」的軍事雄關,又成了三省五縣通衢之地,潼關古城便恢復了水陸碼頭人聲鼎沸的繁盛。

隴海鐵路通車後,這座古老關城迎來了它空前繁華的時代,關城內外街巷縱橫、店鋪林立、屋舍彌望,南腔北調的商人、旅客匯集於此,穿旗袍、登高跟鞋的時髦女郎招搖過市。

20世紀50年代,因修建三門峽水庫,處於渭河下遊的老潼關被劃入淹沒區,整個縣城南遷至幾公裡外的吳村。轟然倒下的廢墟上,留下一聲無奈的嘆息。

潼關縣小麥開鐮收割早,被稱為「關中第一鐮」 視覺中國|供圖

當時,正是中國經濟最困難時期,新城區建築材料短缺,群眾只得拆掉城牆、關樓,那些不知浸染過多少邊關士卒鮮血的城磚,被源源不斷地運往新城,壘成了院牆,埋進了房基。磚瓦錯落間,靜默著匆匆數千年的輝煌與滄桑。看著這些老磚打成的新牆,一種難以言狀的惆悵油然而生。

縣城裡的不少街巷依然沿用過去老潼關時的舊名,「金陡街」「桃林路」「書院巷」,潼關人就是用這樣簡單的方式,喚起與老潼關千絲萬縷的聯繫。

搬遷前,老潼關縣城內有50多條巷子。著名的第一巷、朱家巷等都已完全拆毀,唯有水坡巷因地勢稍高,不在當時設定的水位線下,倖免於難,許多明清時期的老宅子得以留存至今。

午後,巷子異常靜謐。80歲的宇萬枝坐在門墩上曬太陽,陷入悠遠的回憶。她並不清楚這座宅子究竟建造於何時,宇萬枝只記得,她們一家搬來已超過60年,住過三代人。

老人身後,烏漆大門的漆面斑駁脫落、門扣鏽蝕變色,而高翹的屋簷,依稀可見當年輝煌的模樣。從考究的「門當」以及門楣之上雕飾精巧的「戶對」,可知昔日主人身份地位不俗。古人的「門當戶對」之說,大抵就是從建築學中延伸出來的吧。

門前有一棵古槐樹,凌空橫跨在巷正中,巷內人叫它「臥龍槐」,傳說是乾隆皇帝親手所栽。相傳乾隆過潼關時正值酷暑,一行人饑渴難耐,聽說水坡巷有口唐代古井,便到這裡飲水解渴,飲後連贊「靈水」。

如今,老巷家家都用上了自來水,但還是有不少人樂意到古井取水,一些講究喝茶的人說井水清冽甘甜,泡出的茶更清香味醇。

水坡巷北面黃河,夾在印臺山和麒麟山之間,山峰成了古巷最堅實的拱衛。抗戰時,為躲避日軍設在山西風陵渡一帶大炮的轟炸,潼關縣城的一些政府機關相繼遷至水坡巷內。

這麼一條全長只1公裡左右的小巷子,還住過不少風雲人物。康有為戊戌變法失敗後,曾短居沈家,據說留下一幅字「龍飛鳳舞,風到月來」,想是要表達順其自然的心境。抗戰期間,衛立煌以及從德國留學回來奉命駐守潼關的蔣緯國,都住水坡巷。他們在這裡或指點江山、揮毫潑墨,或沙場點兵、抵禦外侮,也讓街頭巷尾、田頭地角、茶館酒肆,平添了許多口耳相傳的故事。

巷子自西向東徐徐爬坡,蜿蜒出一個V字。我看到,許多老房上掛著大鎖,已是人去屋空,殘垣敗瓦赫然在目。據巷裡老人講,古城拆毀前,巷子住了2000多人,現在只剩百餘人了。巷子窄、路不平,汽車進不來,摩託也騎不動,年輕人嫌生活不方便陸續搬走,只留下老人固守家園。近些年總有人到古巷來收老物件,他們要看好這些傳了幾輩人的古花窗、脊獸、貓頭瓦……不能賣,更不能讓毀了!

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也許現在看來並不那麼實用,而對於一個古老的民族,這些遺存卻彌足珍貴。

遍地老腔

「盤古開天闢了地,女媧來到黃河地……天下黃河十八彎,寧夏一彎到潼關……」一人起頭喊號子,眾人幫腔滿臺吼,近乎原始、蒼涼悲壯、粗獷豪放的黃河老腔撼人胸腑,隨著聽眾酣暢淋漓的叫好聲,臺上臺下渾然一體,好不熱鬧。

這是發自雄渾的關中大地深處的聲響,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濤聲,也像是驟雨拍擊無邊秋禾的嘯響,甚至讓人想到柴煙瀰漫的村巷裡牛哞馬叫的聲音……

小朋友在潼關縣黃花種植基地玩耍 視覺中國 | 供圖

我在這腔調裡陷入遐想,潼關城內商賈雲集,酒肆如林,行人摩肩接踵,車水馬龍;城外,黃河上百舸爭流,輕快的往來於秦晉之間,艄公們光著膀子,號子聲此起彼伏。

音樂專家們考證,老腔的源頭遠自西漢。

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朝廷在黃河、渭河、洛河三河交匯處的潼關設船司空衙門,專管黃河、渭河船庫和水運事宜,後改設船司縣。西漢王朝在這裡首開漕運通道,全國各地的大批糧食和物資源源不斷地輸送至都城長安。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潼關黃河水上船運業日漸興盛,響徹天際的船工號子時常迴蕩在黃河兩岸。

乾隆年間,潼關古渡達到鼎盛時期。據《同州府志》載:每逢晴日,大小舟船往來於河上,有客船、貨船、遊舟,星羅棋布,飄忽無定,煞是壯觀。

據黃河老腔市級非遺傳承人陳孝寬說:「船工們從不行啞巴船,拖船下水唱『威標號』,接著是『起錨號』『搭篷號』……」

船工號子衍變而來的老腔,成了黃河漢子不屈服困難險阻,最樸實也最有力的宣誓——這是黃河的另一種咆哮。

2006年,老腔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秦地的古老搖滾,老腔,被認為有兩大重要分支,潼關人稱其為黃河老腔,而傳唱於華陰一帶的則被稱為華陰老腔。儘管二者同宗同源,後者近些年似乎名頭更響。

潼關的老腔藝人們很早就感受到了危機。2009年,秦東鎮原公莊村黨支部書記陳孝寬組織村上有些基礎的老腔愛好者,成立「黃河老腔藝術團」。隊伍很快發展壯大為平均年齡60歲以上的一團,和以中青年藝人為主要力量的二團。再後來,又有了「黃河老腔幼兒傳承團」,重點培養五六歲兒童,希望娃娃們將來讓老腔唱響大江南北。

老腔本是皮影戲的樂隊,唱戲人在後臺是皮影戲,唱戲人跑到前臺吼唱就是老腔。「老輩人的戲箱子沒了,樂隊只能自立門戶。」陳孝寬一向清楚,老腔藝人大都是普通農民,他們有著一種天生的本領,那就是從苦難中提取情趣。

唱腔不似專業演員那般圓潤,卻自有另一番高亢;唱詞土得掉渣,卻能讓人吼得熱鬧。之所以能流傳千年,就是因為朗朗上口,而且,人們在村路旁、山坡上、河灘邊隨時隨地就能吼兩嗓子。

秦東大地上的老腔藝人們,把這一聲吼從幕後吼到了臺前,吼到張藝謀的電影裡、《白鹿原》的話劇舞臺上、春節聯歡晚會的演播廳中。他們甚至漂洋過海,吼到了美、韓等國的音樂廳裡。

潼關,不再是一個軍事地理意義上的關,早已凝固成一個響噹噹的地名。(當代陝西 梁芝芳)

作者/來源:陝西網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山河「表裡」
    康熙皇帝讚譽潼關為「天下第一城」。他的孫子乾隆皇帝也不甘落 後,在古潼關門戶金陡關橫額上,御 書「第一關」三個大字。就連素有「天下第一關」之稱的山海關,也不得不承認:「畿內之險,惟潼關與山海為首稱。」高峻的秦嶺和滔滔的黃河,曾一 再把中國歷史逼到了這狹窄的通道上。
  • 潼關古城女媧泉溫泉度假酒店五·一試營業
    慶典之後,潼關古城女媧泉溫泉度假酒店將正式對外開放。此次活動也向外界宣告陝西東線旅遊線路的另一個新的特色溫泉的開啟。隨後以陝西省工商聯副主席李建軍、陝西省慈善協會副會長張鳳英為代表的24位領導嘉賓共同為潼關古城女媧泉溫泉度假酒店揭牌剪彩。最後,八位來自各界的嘉賓代表共同為聚寶盆注水,寓意八方匯聚,財源廣進,預示著潼關古城女媧泉溫泉度假酒店試業大吉。同時也為潼關縣、渭南市、陝西省乃至華夏大地虔誠祈福!精心設計的別樣的注水儀式將整個慶典推向高潮,也讓整個慶典活動圓滿落下帷幕。
  • 鳳棲梧桐——潼關懷古
    潼關中洲古村的清代民居古色古韻、山水風光旖旎,教忠寺的人文景觀,黃中庸、鄭僑的墓葬,十音八樂等吸引了採風團人員走進了潼關古村……七律潼關懷古張建設教忠寺院築潼關,千古弦聲繞此間。七絕潼關行楊新厚錦屏山下雙川匯,繁毓溫家幾百秋。秀水靈風聚才俊,星辰燦燦耀中洲。
  • 詠潼關美食詩詞(六)
    (咱家面片)       註:潼關傳統飲食很有名,受到本地百姓和外來賓客的青睞讚賞。呼籲潼關飲食界人士在繼承發揚的基礎上,不斷挖掘創新,推出具有新的特色美食,適應和滿足了們不同口味的飲食需求,打造和發展新的潼關飲食文化品牌。
  • 「老潼關肉夾饃」陝西名小吃
    陝西肉夾饃最「受寵」的要數老潼關肉夾饃,與普通的臘汁肉夾饃不同,老潼關肉夾饃以熱饃夾涼肉,其饃外觀焦黃、條紋清晰,內部分層,餅體發脹,外皮酥脆,內裡鬆軟,口感極佳。為了讓肉夾饃具有靈魂,老闆在滷肉方面也下足了功夫,把精選的豬肉和秘制料包一起小火慢燉一小時,然後再轉到特製的爐子裡繼續加熱入味,整個製作過程都要嚴把食品安全關,並嚴格把控質量,讓顧客吃得放心。
  • 豈止是美?
    或者也可以找一間咖啡店閒坐,在玻璃窗前將一天的旅行沉澱成手邊這杯濃濃的咖啡···DA MEI QING HAI雪山,草原夢中的地方你以為身處繁華都市,但卻只要不到一個小時的車程,你便可遠離塵世。DA MEI QING HAI大美青海,豈止是大又何止是美?你來過,你就會愛上!你沒有遇見,你怎知世間有這樣一片神奇天域?走近青海你不嚮往七月的青海湖油菜花伴隨著藍色的湖水,斑斕的色彩撲面而來?
  • 山河上的新穿越 滑翔傘下的天空傳奇(四)地面是一切故事的開端,雲只是結尾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5月刊《山河上的新穿越 滑翔傘下的天空傳奇》
  • 《三國》史上真實的潼關之戰,關西集團對關東集團的最後一次反撲
    那麼,為什麼說,潼關之戰是,關西集團面對關東集團的最後一次反撲呢?有三點原因。其一,關西集團經過曹操多年的分化瓦解,已無多少實力來應對關東集團,此戰即是所能組織的最後一戰。曹操作為最終一統北方的當世梟雄,在潼關之戰前對關西集團的分化瓦解,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 潼關古城女媧泉溫泉度假酒店開業 遊客雲集
    圖片來源:視點阿東正值「五一」小長假之際,4月30日上午,渭南潼關古城女媧泉溫泉度假酒店開始試營業。目前,規模宏大的潼關古城整體正在施工打造中。潼關古城背靠秦嶺、面向黃河,位於秦、晉、豫三省交界及黃、渭、洛三河交匯之處,秦東鎮東山潼關古城原址遺蹟區域。
  • 坤源德舜鋼模板廠落戶潼關物流港
    2020年3月19日早10時許,潼關物流港落戶企業陝西坤源德舜建築科技有限公司鋼模板項目開工儀式在物流港園區隆重舉行。該項目佔地40畝,總建築面積10000平方。主要業務包括組合鋼模板、橋梁模板、異形模板及鋼結構的加工、銷售及租賃等。
  • 潼關肉夾饃的產業化轉型樣本:冷凍餅胚月銷量90萬個
    渭南日報記者 周佳 文/圖 地方名優特色小吃究竟如何產業化,如何助力脫貧攻堅,一直是近年來的一個熱門話題,也是很多地方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嘗試的重要方向。潼關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小吃內涵深邃,特色鮮明,品類眾多,尤其是潼關肉夾饃,更是以其「焦黃酥脆、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的特點而馳名中外。近年來,潼關縣在探索肉夾饃產業化方面邁出了堅實步伐,實現了出省出國,也湧現出了一系列致力於潼關肉夾饃產業化的企業。 近日,記者走進潼關縣饃特酥食品有限公司,經過噴霧式消毒,戴好頭套腳套,經過了幾層門,終於來到車間內。
  • 野史雜談:關羽原本不姓關 他的名字來歷還有這麼一個故事
    提起三國名將,關羽關二爺絕對是個繞不去的坎,作為忠義的化身,關羽一生留下了太多的故事與傳說,今天,咱們來分享一個關於關羽名字來歷的故事。關羽是河東郡解縣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運城。關羽原本並不姓關,其年少時,就身強力壯,生猛過人。
  • 【民生實事】潼關火車站進入站改階段,上行線路將臨時取消
    2、2020年12月4日-2021年1月25日,K1352次、K1538 次、K228次、K176次、K1318次、K84次、K362次、K608次、K1364次、K60次、K1350次、K558次、K2908次、1148次列車暫時取消潼關車站運行圖「停點」。註:開行時間如有變動以車站公告為準,由此給您造成的不便敬請諒解。
  • 【法院動態】潼關法院:歡送退休老幹部 盡顯濃濃惜別情
    【法院動態】潼關法院:歡送退休老幹部 盡顯濃濃惜別情 2020-12-09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生實事】@潼關人,文明的力量,就差你這「一點點」了!
    【民生實事】@潼關人,文明的力量,就差你這「一點點」了!文明城市創建需要每一位潼關市民的熱心參與和共同努力文明是一個幸福的微笑是一次溫暖的攙扶也是一句禮貌的問候文明是我們舉手投足間塑造出的美麗創建省級文明縣城
  • 2021初中地理學習方法:運用地圖學習地理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初中地理學習方法:運用地圖學習地理,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同學們從小學開始,就已了解到地圖是學習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地圖不但展示了各個區域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而且還能概括地反映出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分布狀況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因此,不會閱讀地圖是無法學好地理的。那麼應當怎樣閱讀地圖呢?
  • 老潼關肉夾饃肉肥而不膩,製作饃有講究,先煎後烤會更加酥脆香
    老潼關肉夾饃與其它肉夾饃相比,最具特色。饃幹、脆、酥、香,肉咬到嘴裡肥而不膩。老潼關肉夾饃原名燒餅夾饃,在陝西肉夾饃分為很多種,有白吉餅臘汁肉夾饃,回民街的臘牛肉夾饃,歧山臊子夾饃等等,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老潼關肉夾饃,製作非常簡單,話不多少,我們一起欣賞步驟吧!
  • 黃河禹門口至潼關河段「十三五」治理工程(陝西側)服務招標公告
    2.項目概況與招標範圍2.1項目名稱:黃河禹門口至潼關河段「十三五」治理工程(陝西側)服務2.2標段劃分及招標範圍本招標項目共計五個標段:(1)標段名稱:黃河禹門口至潼關河段「十三五」治理工程(陝西側)工程監理(含水利工程施工監理和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監理)招標編號:DHZ2020-SYTGCJL招標範圍:
  • 【法院動態】潼關法院執行局:錦旗贊法院 真情暖民心
    【法院動態】潼關法院執行局:錦旗贊法院 真情暖民心 2020-12-24 16: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