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導火索是發端於東漢光和七年(184年)的黃巾起義,但真正導致天下大亂的卻是以董卓為首的西涼軍進京剿賊事件。關西集團自此開始了自身長達七年的「操縱國政」生涯。
而在關西集團與關東集團的第一次正面碰撞中,以關東軍十八路諸侯討董未能取勝而告終。但是這並不代表,關東集團就甘願為關西集團所驅使。所以,在此之後,雙方先後明爭暗鬥了十數年,最終,在經過一系列的陰謀陽謀鬥爭後,關東集團逐漸佔據了上風。
標誌性事件便是獻帝被曹操從關西集團的代表人物楊奉手中奪走。至此東漢朝廷的實際掌控權徹底落入關東集團手中。
那麼,為什麼說,潼關之戰是,關西集團面對關東集團的最後一次反撲呢?有三點原因。
其一,關西集團經過曹操多年的分化瓦解,已無多少實力來應對關東集團,此戰即是所能組織的最後一戰。
曹操作為最終一統北方的當世梟雄,在潼關之戰前對關西集團的分化瓦解,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關西軍制關西軍」,效果顯著,關西軍折損了以董卓為首的全部精銳力量。
自東漢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入許都開始。先是當年與袁紹一同追擊并州軍,之後又於次年(197年),以天子號令,長安駐軍統帥裴茂領「關西諸將」攻擊李傕;建安三年(198年)正月,「關西諸將」終於擊殺李傕,同年,郭汜亦為其部下所害。
第二階段,官渡之戰前後數年至赤壁之戰前,曹操策劃拉攏仍盤踞在關西的馬、韓聯軍統帥馬騰、韓遂,令關西集團群龍無首。
曹操拉攏仍十分有實力的盤踞馬騰、韓遂軍事集團,協助其攻擊袁紹。《三國志·馬超傳》:「騰遣超隨繇討郭援、高幹於平陽。」之後,赤壁之戰前夕,又遣使者,將馬騰父子以及韓遂之子遷入許都,授以高官厚祿。《三國志·馬超傳》:「後騰與遂不和,求還京畿,於是徵為衛尉。」西涼軍事集團面臨著群龍無首、入朝為質的危險局面。
其二,關西集團若此戰不戰,曹操一樣會對關西用兵。
赤壁之戰曹操大敗,兵馬折損大半,急需向西拓展勢力,緩解國內矛盾,並重振士氣。智勇雙全的的馬超在曹操佯攻漢中,令涼州集團首領的馬超發兵援助後,敏銳地捕捉到了「曹操會以此為由轉而進攻隴右」的信息,最終決定,先下手為強。
而曹操本人則在赤壁之敗後,調整了自身的南徵策略,轉而將目標放在了關中、漢中、益州以及涼州地區。通過威脅巴蜀,進而震懾東吳,其中,關中地區已在曹操手中。且關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西可進攻涼州,南可直擊漢中、威脅巴蜀。
因此,此戰雙方爭奪的焦點便是以長安為核心的故都區,其中又以潼關為核心區域。《三國志·馬超傳》:「超既統眾,遂與韓遂合從,及楊秋、李堪、成宜等相結,進軍至潼關。」
其三,此戰之後,關西集團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此戰雙方投入兵力,馬、韓聯軍率眾五萬,曹操親率十萬大軍坐鎮潼關。
自李傕郭汜被殺後,後董卓時代,關西集團的主要軍力即是這五萬聯軍,而此次傾巢出動,最終戰敗,不僅五萬涼州鐵騎徹底被曹操所吞併。關西諸地至此也納入曹魏版圖,軍馬錢糧於曹魏集團又多了一分助力。
而關西集團的代表人物,馬超、馬岱兄弟開啟了自己的流亡生涯。先後投奔張魯、劉備,再也無力掀起抗擊關東集團的有效軍事戰鬥。
潼關之戰,馬超、韓遂聯軍的失敗標誌著,自中平六年(189年)開始的,長達22年之久的,關東集團與關西集團的戰鬥基本結束,這場爭鬥最終以關東集團的完勝而告終,北方也終於迎來了完全的統一,為將來的三家歸晉夯實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