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中,三個國家會有各種各樣的決定,這些決定如果錯了,可能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常言道,智者千慮一失。人生中不可能沒有錯誤,只是犯了錯誤有多嚴重而已。有一些錯誤也許不重要,但有一些卻可能讓你終生遺憾。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在三個國家中有哪些最嚴重的決策失誤。
公元197年,曹操率軍進攻宛城,攻破了張繡所率領的大軍,張繡投降。那就是一種幸福。可是曹操卻犯了一個好色的老毛病,就是收了張繡叔叔張濟的妻子鄒夫人作姬妾。而曹操也想收買張繡部下的胡車兒,這讓張繡同學很不滿意也很害怕。因此,張繡聽從賈詡的建議,突襲曹操的營寨,突襲叛軍。由於沒有防備,曹操被張繡打得半死不活,自己也差點死了。而且這場戰爭曹操不堪一擊,他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大將典韋都戰死了。表面上看,這一慘敗是曹操自己的一次失誤,實際上,是他自己的一次輕敵大意所致。
第二,袁紹屯糧糧不足
袁紹在官渡之戰中佔據絕對優勢,在這樣的情況下,曹操的糧草必然首先耗盡,袁紹不必出手,曹操必敗無疑。但此時袁紹的謀士許攸向曹操投降,將袁紹一個致命的弱點暴露給曹操,那就是烏巢袁紹的軍糧。隨後,曹操奇襲守城烏巢得手,讓袁紹大軍無糧而潰敗,為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的勝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看起來現在袁紹根本不必把糧食都放在同一個地方,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屯糧,這樣即使曹操燒了一個烏巢,也不會把所有的糧食都燒光,而且既然你們把糧食放在同一個地方,為什麼不派重兵守衛?那確實是袁紹的一大失誤。
第三,關羽大感失意
諸葛亮離開荊州入川時,留下關羽鎮守荊州,並提出「北拒曹操,東拒孫權」的方針。如照諸葛亮的思路,荊州可以保得住。但關羽偏偏不聽,他不但得罪東吳,而且還主動北伐。這樣就可以建立起兩個敵人。
儘管關羽在此之後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但那不過是臨死前的回光,不久荊州被呂蒙偷襲得手。於是曹操的大軍順勢反撲,擊敗了關羽,結果關羽到了最後一步,敗了麥城。假如關羽能嚴格按照諸葛亮的方針來守住荊州,荊州何去何從?要是關羽不去北伐,嚴防東吳,呂蒙又怎能得手?關羽失去荊州,可謂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誤。
劉備伐東吳失利
劉備稱帝三個月,當了皇帝的志向也隨之高漲,他以為關羽是為了報復,決定對東吳發動全面戰爭。這一次不僅諸葛亮反對,趙雲也不贊成。但劉備仍然孤注一擲,舉國力伐吳。起初,劉備還有些小勝。孫權見求和不成,便派陸遜率軍出徵。陸遜誘敵深入,以逸待勞,最後抓住劉備在百裡之內分散兵力的失誤,用火攻大敗劉備,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
回首這次戰爭中劉備的失誤,實在是太多了,但最大的失誤還是發動了戰爭。當時蜀漢剛剛失去荊州,國力是三國中最弱的,聯吳抗曹是正確的戰略,但劉備卻錯誤地高估了自己的實力,與吳開戰,東吳被逼到曹魏的懷抱,失敗後,諸葛亮花了大約5年的時間才重建軍隊。
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雖然都以失敗而告終,卻也為後世傳頌了一段佳話。所以諸葛亮北伐為何次次敗?這不是很好的機會嗎?其實,魏延曾經給諸葛亮出過一個很好的主意,如果諸葛亮願意聽,北伐也許會成功。這一想法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謀,具體方案是:魏延親自率領萬餘精兵從子午谷迅速抵達長安,一舉奪取長安和潼關,諸葛亮的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在潼關會合。
這一計劃雖能迅速戰敗,但風險也很大,一向謹慎的諸葛亮並未採納魏延的想法。若仔細分析其實當時蜀國比魏國弱得很明顯。若不是出奇制勝,蜀國根本就無法與魏國抗衡,北伐也無法取得成功。但以魏延之計,速戰速決是可能的,北伐勝利的可能性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