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計時階段,有哪些可以做的?
據記者了解,不少企業已開始布局,部分國內企業貫通了低成本生產聚乳酸原材料的全線技術,最近一兩年開始大規模擴產。
今年8月,安徽豐原集團年產5萬噸聚乳酸項目投產,目前年產30萬噸聚乳酸項目正在建設。為爭取原材料穩定供應,山東正凱新材料、河南中塑新材、江蘇悅達家紡等十多家企業紛紛規劃在該聚乳酸生產基地附近建廠,緊俏程度可見一斑。
「以聚乳酸為代表的生物基可降解材料產業是國家鼓勵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鼓勵相關企業擴大產能,解決可降解塑料原材料短缺的問題,同時降低可降解塑料製品的成本。」合肥工業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姚日生說。
也有企業擔心可降解塑料製品的假冒偽劣問題。海南天人降解塑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智功認為,如果監管管不住假冒偽劣的可降解塑料製品,或者不可降解塑料製品繼續大範圍使用,可降解塑料製品企業就難以生存。
「管得住正規廠,管不住小作坊;管得住大超市,管不住小賣部。」一直以來,小作坊、菜市場、小商鋪等是限塑令執行的難點。
海口市愛藍環境保護服務中心總幹事徐華等人建議,在可降解塑料製品短期內難以降價的情況下,政府部門可以使用價格補貼等方式適當降低商戶和消費者的壓力。同時,加強市場監管力度,對違規生產、銷售和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製品的行為進行查處,以保證禁塑限塑相關政策落實。
數據顯示,在2008年限塑令頒布前,我國每天買菜要用掉10億個塑膠袋,其他各類塑膠袋20多億個,相當於每人每天至少要用掉兩個。限塑令實施7年後,相關部門統計發現,超市、商場的塑料購物袋使用量普遍減少了2/3以上,累計減少塑料購物袋140萬噸左右。但是,僅2016年,幾大外賣平臺一年至少消耗70多億個塑料包裝袋。
業內人士表示,限塑令的目的是減少塑料垃圾汙染,核心是實現塑料垃圾減量。一方面相關場所應嚴格落實限塑規定,另一方面,消費者更容易做到的是增加循環使用次數,一個塑膠袋多次重複使用,日常使用量必然會減少。(記者董雪、陳凱姿、魏一駿、吳劍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