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第七段,耶穌的死。
作者說,從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約在申初,耶穌大聲喊叫著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就是說,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站在那裡的人,有的聽見就說,這個人呼叫以利亞呢。內中有一個人,趕緊跑去,拿海絨蘸滿了醋,綁在葦子上,送給他喝。其餘的人說,且等著,看以利亞來救他不來。耶穌又大聲喊叫,氣就斷了。忽然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地也震動。盤石也崩裂。墳墓也開了。已睡聖徒的身體,多有起來的。到耶穌復活以後,他們從墳墓裡出來,進了聖城,向許多人顯現。
百夫長和一同看守耶穌的人,看見地震,並所經歷的事,就極其害怕,說,這真是神的兒子了。有好些婦女在那裡遠遠的觀看。他們是從加利利跟隨耶穌來服事他的。內中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又有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並有西庇太兩個兒子的母親。
本段結束。
這段話馬可福音的版本在15:33-41,路加福音的版本在23:44-49,約翰福音的版本在19:28-30。三部對觀福音書差別不是很大,不過地震是馬太福音獨創的,聖徒從墳墓裡起來向許多人顯現也是馬太福音獨創的。約翰福音則寫得很簡單,只有三句話,接著前面三句的內容,只說耶穌被釘、他的衣服被兵丁們抓閹分了之後,他看到他母親和他最喜愛的那個門徒都在那裡,就示意將他母親託付給那個門徒,然後就放心喝下一口醋,馬上就死去。不知怎麼的,前面最愛神化耶穌的約翰福音,在最關鍵的時候掉鏈子,不但沒有將耶穌之死的故事好好神化,還寫他死前記掛俗世的母親,竟然跟俗人一樣,將母親託付給信得過的人才安心死去。而且他將耶穌之死也編得太快。我們在前面的文章說過,釘刑本來犯人要好幾天才死,其它福音書寫耶穌幾個小時就死已經是太快,約翰福音寫兵丁分完衣服一會即死,那當然更是太快。
第45句說從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若是按照馬可福音15:25,耶穌是巳初時釘上去的,如果說耶穌釘上去天的反應那麼大,為何不從已初開始就變黑呢,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沒有這麼寫,不知是不是也考慮到這個問題。
巳初、午正和申初原文分別是三時、六時、九時,我們前面說過,這幾個時間分別相當於我們現在時間的上午九點、中午十二點和下午三點。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不抄前面說巳初時耶穌就已釘上去的話,可能他們覺得耶穌釘上去之後就應該發生「遍地都黑暗了」這樣的異象才更使人動容,而不是白白釘了三個小時都沒有什麼事發生。因為只有馬可福音15:25寫巳初耶穌就已釘上去,其它三部福音書都不那麼寫,1比3,所以經學家們說上午的時候耶穌應該都在受審訊、挨鞭打和遭戲弄,到午正的時候才正式釘上去,一釘上去就出現天地異象。
這句話說「遍地都黑暗了」怎麼理解呢,經學家分成兩派。一派說當時發生了全日食,有的甚至覺得光日全食還不夠,還說同時發生了月全食。另一派則說,逾越節逢望日,不可能出現日蝕,那麼可能是因為起了沙暴,或是烏雲籠罩,這表示神對此事相當不喜悅。
他們這兩派誰說的有道理呢,我們來幫他們分析分析。
首先,日食是月亮在太陽和地球中間擋住太陽,而月食是地球在太陽和月亮中間擋住月亮,這兩種食不可能同時發生,連同日發生也不可能,月亮從這邊走到那邊需要半個月,日食和月食最少也得相差那麼多時間。說同時發生日食和月食的人是以我國《漢書》等古代史書多處到「日月薄食」為證據,其實他們不明白古文,「日月薄食」是通稱日食或月食,並不是指同時發生日食和月食。比如我們常用一個詞「早晚」,字面意思是早晨和晚上,引伸意思可指遲早、先後等,不過並不是指既早又晚。另外,這裡的「薄食」並不是指偏食,「薄」是指日月食發生時,雖然它們不發光,但是因為地球的反光,還能看到一點點影子的輪廓。
他們說發生日食,同樣也以中國史書為證(這是指中國的經學家,外國的經學家當然不會以中國的史書為證據),他們說《後漢書》記載:癸亥晦,日有食之,避正殿,寢兵,不聽事五日,詔曰,吾德薄致災,謫見日月,戰慄恐懼哉,其上書者,不得言聖。癸亥日是指東漢光武帝第七年三月的最後一天,也就是公元31年。他們據此說,耶穌死時,中國也有日食記錄,說明馬太福音所言非虛。
我查一下,漢光武帝七年確實是公元31年,而一般說耶穌死於公元33年,這些人將耶穌的壽命減了兩年,該當何罪。不過我們前面說過,耶穌的出生日期、死亡日期和年歲基督教都搞不清楚,這點誤差我們也可以不與其計較。
但是另外有幾點,我們要對他們說說。
第一,日食是有觀察區域的,因為月亮不能把所有地方都同時擋到,所以中國觀測到日食,以色列一般情況下觀測不到。有經學家還好像挺專業似的說,以色列與洛陽差五個時區,以色列在中午12點到下午3點看到日食,洛陽就會在下午5點到晚上8點看到日食。他意思是說中國和以色列同時看到日食,這是不可能的。
第二,日食是有時間的,根據太陽月亮和地球的運動,理論上來說,日食最長的觀測時間可以有7分31秒,不過近幾百年來,地面上發生的日全食還沒有記錄到那樣長的時間。實際觀測中歷時最長的一次日食是在1955年6月20日,那次在太平洋上觀測的時間長達7分15秒。所以日食根本不可能有三個小時那麼長時間。
有人又說,那傢伙說,日偏食的時間可以發生很長,可以有三個小時,他意思可能是說從初虧到復圓時間,不過就算如此,一般也就一個小時左右,不能到三個小時,而且聖經裡說的三個小時是指全黑,而不是說有從初虧到復圓。
後一種說法是否定日食,他們說逾越節的時候是望月,不可能發生日食,這有沒有道理呢。猶太歷跟我們的陰曆差不多,也是一種月曆。不過他們具體日期算法跟我們的陰曆有所不同。我們陰曆的朔日(初一)是當月亮在太陽和地球中間的時候,這時我們看不見月亮,而望日則在小月的十五或大月的十六。小月是指有的月份是二十九天,大月是指有的月份有三十天。而猶太歷的一個月是從第一個新月到第二個新月,它的朔日剛好能看到月亮的邊。他們一年的開始也是從初春開始算的,一月大約在公曆三到四月的時候,相對我們的陰曆,則在二到三月的時候。他們的逾越節是猶太歷一月14晚上到15日,嚴格來說已不是望日,而是望日過去了大約三、四日。不過就算這樣也沒關係,確實那段時間月亮都不在地球和太陽的中間,是不可能發生日食的。
日食只能發生在我國陰曆的月初或者月末,那時我們看不到月亮,是因為月亮正處在地球和太陽的中間,月亮被太陽照亮的一面是面向太陽、背對地球的,所以我們看不到月亮。不過也不是每兩個月的中間都會發生日食,這是因為月亮在太陽和地球中間時經常都會有夾角,沒有擋得那么正,所以大部分時候都不會發生日食或者不會發生日全食。
對於第二種說法,第一種說法的人有些不服氣。他們說,滿月發生的日食才說明此事是不普通的、是神跡,在約書亞記10:12-13,約書亞能命令太陽停止運行,在列王紀下20:10-11,耶和華能使日影倒退,在馬太福音2:9,作為恆星(認為恆星不會動的人則說是慧星)的伯利恆之星能為東方博士引路,在耶穌死亡之日,神不按常規製造個區區日食又有什麼奇怪呢。對這種鐵桿迷信的人我們也沒什麼好說的,因為什麼道理跟他們都不可能講得通。
第二種說法的人排除了日食的可能,他們給出自己的解釋,說可能是起了沙暴,或是烏雲籠罩,這表示神對此事相當不喜悅。首先既然耶穌的死是神自己安排的、是他的大計劃中重要的一步,他怎麼可能對此事不喜悅呢。按照神理,他不但不應該不喜悅,還應該慶賀計劃順利實施才對,要知道,在舊約裡,因為以色列人不聽話,神的很多計劃都被半途而廢。
沙塵暴那種黑暗跟天突然暗下來那種黑暗是有區別的,它是強風將地面塵沙吹起使空氣很混濁,大部分時候能見度低,但未必真的黑暗。而即使真的黑暗,人們在描繪沙塵暴的時候肯定不會只寫黑暗、不寫沙塵。既然四部福音書都沒有提及沙塵,按道理說當然不可能有沙塵暴。
烏雲籠罩有沒有可能呢。只要有一定歲數的人肯定都有經歷過突然烏雲籠罩的時刻,那時天瞬間就黑暗下來,雖然不說伸手不見五指,但是與剛才的明亮相比,就像是晚上一般。不過大家應該也有這樣的記憶,這種烏雲籠罩來得雖快,去得也挺快,一般在不久之後,或者雲散天開,或者降雨天亮,總之不會連續幾個小時都像晚上一樣。所以說如果按照常理,作者寫的也不是烏雲籠罩。
其實作者反正在是在編故事,如果當神話故事看,那麼怎麼理解都可以,比如說本來月望時不可能有日食,他也可以有日食,就算沒有日食,也可以有別的辦法使天變黑,比如他脫小褲褲下來擋住太陽。正如上面有的人說的,神的能力豈能以常理來想像。
但是我們如果儘量按常理來想,可以這麼理解,因為發生了悽慘的事情,天地為之動容,所以天就收起明亮,改成陰天或者雨天。所謂的遍地都黑暗了,其實是可以指相對變暗的,不一定真的要日食或者晚上那種黑暗。在文學作品和電影電視中,以這些來渲染悲劇或者悲傷是很常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