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託成長故事(十四)陶益:繼承不泥古, 創新不離宗

2020-12-17 澎湃新聞

青託成長故事(十四)陶益:繼承不泥古, 創新不離宗

2020-08-03 2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繼承不泥古, 創新不離宗

陶益

2017年,我有幸在原工作單位南京中醫藥大學獲得中華中醫藥學會的人才託舉工程項目B類資助,結果既出乎意料,也在意料之中。在浙江大學碩博連讀期間,我的主攻方向是基於化學生物學的中藥藥效物質基礎研究,使用的是色譜質譜聯用等現代儀器分析技術。2013年到南京中醫藥大學工作,主攻方向轉為中藥炮製學,可謂是半路出家。儘管沒有中藥炮製學基礎,通過多年來融入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炮製團隊,我慢慢地體會到炮製的重要性,慢慢地入了炮製的門,這裡要感謝原工作單位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炮製團隊為我提供的優質實驗條件和專業指導。

中藥炮製是一門最能反映中醫藥特色的學科,是一門與中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沉浮、歸經、毒性等密切相關的學科,是一門服務於中藥臨床製劑、調劑需要的學科。作為一門古老的學科,中藥炮製之根在化學物質基礎的轉變,通過將我所掌握的現代化儀器分析分離技術與中藥炮製理論結合,就能很好地解釋為什麼要炮製的問題?老子說: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莊子說:以道馭術,術必成,離道之術,術必衰。傳統的中藥炮製理論就是「道」,而現代分析技術就是「術」,先繼承「道」後創新「術」,這就是我在南京中醫藥大學領悟的科研之道。

一、用現代分析技術揭示傳統中藥酒制和鹽制理論的內涵

選擇「酒制增效」和「鹽制入腎」的傳統炮製理論以及酒續斷和鹽牛膝為研究對象,從炮製前後作用部位的改變有其相應物質基礎改變的思路出發,通過化學、藥效學和藥動學相結合的評價體系進行對比研究,闡明上述傳統炮製理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以及臨床應用相關炮製品產生相應療效的可靠性,為臨床應用和組方配伍提供科學理論依據,並能夠在現代科學的框架下創新相關的理論。

二、用現代高清4K影像技術記錄傳統炮製技藝

參與中藥炮製技術傳承基地南京基地的炮製紀錄片建設,通過與專業的影視傳媒公司合作,去全國炮製傳承基地拍攝傳統炮製技藝,包括採訪中國中醫研究院王孝濤教授;河南禹州老藥工朱清山九蒸九曬熟地黃、百刀檳榔;山東青州老藥工姜寶生傳統炮製荷葉炭;四川成都資陽輔正藥業老藥工孫繼林古法炮製六神曲;四川成都胡昌江教授炮製酒大黃;西藏八珍八鐵的炮製等。通過實地採訪拍攝,讓我深刻理解了炮製中蘊含著很多隱性知識,需要我們去繼承和發展。

三、通過學術論壇報告進行交流,集思廣益

參加了中華中醫藥學會製藥工程分會、炮製分會和世界中醫藥聯合會中藥飲片質量分會的年會,並在會議上做「牛膝鹽制入腎機理研究」、「基於斑馬魚模型的牛膝鹽制增效機理」等報告。通過聆聽專家的意見,讓我能夠從不同維度考慮問題,這對我的炮製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青託項目增強了我對炮製理論研究的信心,拓寬了我的視野,為我提供了一個大的交流平臺,讓我能夠發現自己的不足,不斷改進,在中藥炮製的路上越走越好。

他託舉期間,主要聚焦中藥炮製的關鍵科學問題,以中醫藥傳統理論為指導,以炮製理論、機理的闡釋為基石,融合傳統炮製理論和現代科學方法和技術,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傳統炮製輔料增效研究體系」等,以相應的代表藥物牛膝等為研究對象進行深入探討,以炮製前後性味、歸經的改變為主要切入點,從炮製前後作用部位的改變有其相應物質基礎改變的思路出發,通過化學、藥效學和藥動學相結合的評價體系進行對比研究。

2019年,晉升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持並參與國家、省基金等項目10項;發表高質量論文50餘篇,其中SCI 35篇,授權發明專利3項。入選浙江省科協育才工程、浙江工業大學青年英才計劃(優青)等人才項目;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在中華中醫藥學會、世界中醫藥聯合會、浙江省藥學會等均有任職。

本微信號為中華中醫藥學會官方微信,郵箱:xinxibu102@126.com

原標題:《青託成長故事(十四)陶益:繼承不泥古, 創新不離宗》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師古不泥古 創新不離宗
    本報北京6月15日電  (記者王君平)以「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前景探討及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為主題,第二屆中醫藥國際化發展論壇日前在京舉行。本次論壇由中華中醫藥學會和人民網、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共同舉辦。
  • 傳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雲南白藥|參賽作品展播
    作品展示了雲南白藥百年的傳承與創新,彰顯了雲南白藥「傳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的企業理念,全面、生動、鮮活地講述了雲南白藥的品牌故事。
  • 青託成長故事(三十)焦麗靜:點滴積累、以成江河
    青託成長故事(三十)焦麗靜:點滴積累、以成江河 2020-08-26 16: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聚焦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重慶:尊古而不泥古 中醫精粹得傳承
    口傳心授數千年,簡便驗廉的中醫藥如一脈清泉,卻也在時代發展大潮的激蕩中出現了傳承不足、創新不夠等問題,制約著發展道路。  為破解人才培養問題,近年來,重慶堅守中醫藥發展的自身獨特規律,切實推進中醫藥傳承融合創新,取得了明顯成效。
  • 師古而不泥古—貴在創新
    蔣喜/圖文「師古」是指以前人為師,學習前人優秀的東西,以提高自己現有的水平;「泥古」是指拘泥於前人的陳規,而不加以變通,死板地照搬,不能活用。師古而不泥古是指師法古代的東西而不拘泥於古代的東西,即在向前人學習的同時要力求變化、力求創新。
  • 傳承不泥古 創新不離宗—中醫藥發展感悟與思考
    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專家學者座談會時強調指出:「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傳承精華、守正創新」,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也是繼承好、利用好、發展好中醫藥的根本遵循。談起中醫藥,大部分人應該都服用過。1991年夏天的看病經歷,使我對中醫藥的療效終生難忘。
  • 周寶全山水畫氣勢磅礴筆筆有古風,師古而不泥古,創新而不失傳統
    山水畫是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重要資證,先用鐵筆焦墨勾勒山巖質骨,切準天地紋理,筆筆有古風,不施虛力,頓挫成鈞,這樣的山水作品很有凝沉厚重的雄偉風範,把北宗山水的本質一筆一筆生發出來,然後再用牛毛皴、雨點皴寫意春山澤風來,草木非枯敗的生機,積墨不濁,破墨不浮,相互照見,和諧妙成,再輕賦小青綠,傳神非凡,一派清涼。唯有深度解鎖宋元山水畫訣,才可以這般舉重若輕地生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丰神感觸!
  • 青託成長故事(一)喬宏志:作好中醫藥傳承創新的接棒人
    作好中醫藥傳承創新的接棒人喬宏志時間如白駒過隙,一轉眼已是「青年託舉」項目的第三個年頭。三年來經歷了許多,也收穫了許多。在此,我要首先感謝中國科協、中華中醫藥學會給我提供的珍貴平臺和經費支持,感謝工作單位南京中醫藥大學和託舉團隊為我提供的優質條件和專業指導,感謝廣大同行、朋友給予的長期關心與幫助。
  • 青託成長故事(七)魏戌:讓理想之花在奮鬥中綻放
    青託成長故事(七)魏戌:讓理想之花在奮鬥中綻放 2020-07-23 16: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鄭板橋:學不泥古,自成一家
    觀其治學,不苟同俗,不泥古法,為文作畫能自樹其幟,自成一家,表現出強烈的創新精神和人民情懷。鄭板橋的這種治學精神,時至今日,仍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不泥古法、不執己見」的創新精神 讀書既要從實在研索,求解古人真義,同時也要自樹其幟,自出眼孔。
  • 殷江林:學古而不泥古
    殷江林書法 原標題:殷江林:學古而不泥古   河南省直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殷江林,出生於河南禹州,在當地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的薰陶和滋養下,他從小就十分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尤為喜愛書法藝術,自幼學書
  • 傳承不泥古 創新不離宗--中醫藥中的把脈文化
    運用中醫中藥辨證治療內外婦兒各科常見病、多發病及一些疑難雜病;我科運用中醫藥劑治療肝、膽、脾、胃等消化系統疑難雜症,治療月經不調、經斷前後諸症等常見婦科疾病效果顯著。錫盟蒙醫醫院中醫科全體醫護人員將發揚開拓創新、拼搏進取的精神,以飽滿熱情、精湛技術接待前來就診的每一位患者。
  • 戴惠萍:師古不泥古,在傳承與創新中成就紫砂藝術價值
    傳承與創新並舉,傳統和現代交融紫砂技藝發展到今天,更需要制壺人傳承與創新並舉,作為90後紫砂壺人中的佼佼者,戴惠萍更善於遊走於傳統和現代之間,努力挖掘歷史文化背景,從傳統中汲取創新的養分,將中國傳統文化應用的遊刃有餘。不僅拓展了自己的壺藝思路,更提升了紫砂的品位風度。
  • 傳承不守成 法古不泥古——讀嚴清的中國畫
    龍海故事藝術源於生活,生活源於感悟。畫家品位的高低、成就的大小, 都與其對生活社區的深淺有關,單靠天賦、心智和文化從生活中取得了某種高妙的內蘊,也未必能創作出好的作品,還需要有較高的藝術技巧去支撐,好在嚴清兩者都具備。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 繼承不泥古!「鐵桿中醫」談如何讓中醫經典「活起來」
    如何加強古典醫籍精華的梳理和挖掘,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這是中醫藥守正創新的關鍵課題。馮崇廉師從國醫大師、中醫泰鬥鄧鐵濤,從事中醫臨床與教學工作30多年,注重運用中醫思維進行臨床指導,善於辨證使用經方治療疑難雜症,曾獲「廣東省名中醫」「全國百名傑出青年中醫」「南粵最美中醫」等稱號。
  • 【點讚】繼承不泥古!「鐵桿中醫」談如何讓中醫經典「活起來」
    如何加強古典醫籍精華的梳理和挖掘,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這是中醫藥守正創新的關鍵課題。馮崇廉師從國醫大師、中醫泰鬥鄧鐵濤,從事中醫臨床與教學工作30多年,注重運用中醫思維進行臨床指導,善於辨證使用經方治療疑難雜症,曾獲「廣東省名中醫」「全國百名傑出青年中醫」「南粵最美中醫」等稱號。
  • 師古不泥古——吳學遠
    或許吳學遠的名字不為人所熟悉,但他的父親吳獻文卻是青瓷界老一輩裡的知名人物。上世紀五十年代,吳獻文憑藉燒制「仿古瓷」好手藝,在青瓷界聲名遠揚。 「晚上躲在房間裡偷偷地做,連鄰居都不知道我在幹什麼。」對於吳學遠來說,那是一段隱蔽的歲月,也是一段艱辛而又回味無窮的日子。
  • 「點讚」繼承不泥古!「鐵桿中醫」談如何讓中醫經典「活起來」
    如何加強古典醫籍精華的梳理和挖掘,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這是中醫藥守正創新的關鍵課題。馮崇廉師從國醫大師、中醫泰鬥鄧鐵濤,從事中醫臨床與教學工作30多年,注重運用中醫思維進行臨床指導,善於辨證使用經方治療疑難雜症,曾獲「廣東省名中醫」「全國百名傑出青年中醫」「南粵最美中醫」等稱號。
  • 王鐸行草書法第三期:書宗魏晉,名重當代,與董文敏並稱
    王鐸崇古而不泥古又能創新,他書法中既有揮斥方遒之勢又有簡靜平和之作,他的繼承與革新的精神值得探究。| 一 |不辨行動,潛不可耳。終年此當治何理邪。有諸分張,復得一會,講竟不竟,還當思更就理。昨遊悉誰同丁亥五月初八 王鐸| 二 |不憚炎方遠,磨崖寫記文,老成梨嶺樹,閒適幔亭雲,聖水渾無恙,仙香若有聞,寄聲蟲與鳥,加意玩絪縕。乙丑夏月書為卓桓詞丈。孟津王鐸。| 三 |不敢淮南臥,來趨漢將營。受辭瞻左鉞,扶疾拜前旌。
  • 古代關於創新的8句名言,足以受用一生,值得一讀!
    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不能用老眼光、老觀點看待同一事物,要懂得創新,無論是讀書、學習還是處世,同樣是如此,只有創新才可能發展,能夠取得更大的進步。古代關於創新的8句名言,足以受用一生,值得一讀。1. 文章自得方為貴,衣缽相傳豈是真。——王若虛《評東坡山谷四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