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因一部《廢都》引發了眾人數年的唾罵,卻不知這一部卻在國外獲得了法國費米娜文學獎。從剛出版半年便在國內被禁,直到16年後才解封,也因此賈平凹被世人貼上了標籤,也因書中的大量刪減變成了無數的小方格(此處省略若干字)而受盡嘲諷。但是,這依然無法撼動賈平凹在文壇的聲譽。《秦腔》與《浮躁》又有多少人能超越,罵他之人又有幾個能寫出如此盪氣迴腸的作品,包括《廢都》,裡面包含的寫法與人文氣息,也是眾人所無法企及的。
文人的路子只要不合自己的口味,很是遭人非議,因為文字本身與思想就是一個很難統一與見仁見智的過程,連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也依然沒法避免受到某一類人的鄙夷。可是這種鄙夷又有多少酸澀的成分和庸人無法理解的高度。
賈平凹的小說,細讀之下總是能讓人感受到貼近生活,一切發生得很自然,沒有在頭頂飄得很高,又能在人物的身上找尋到自己或身邊人的影子。他的寫法、描述、人物的塑造,都是極佳的,讀完之後,總是能讓人長長久久的陷入深思,對於某一個特定人物的反覆回味與他一生命運的思考,自然而然地引入到了自己的生活裡。
賈平凹是少有的高產又高質的作家,幾乎穩定的每兩三年出一部長篇,而且每出一部都能火到發燙。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名氣,更多的還是來源於讀者們對他作品的認可。於是,民間便出現了好些賈平凹的忠實粉絲,組建了一些團隊來互相探討。就好比豆豆的三部曲出現之後,雖然再沒了任何新作,但民間依然有著固定的圈子在深度地研討她的作品裡值得深思和用於生活裡的方方面面。這不僅利於人們對於生活的思考,更有助於在這個迷離的娑婆世界更加清醒地藉助於小說中虛擬的人物認識生命的價值和生存的意義。
小說素材來源於生活,我們生活的浮塵又何嘗不是一部虛空的世界。
賈平凹在今年又出了新作,似乎每出一部新作的時間都會引起喜愛文學之人的一陣騷動。任何一部作品又是作家畢生閱歷的積累與展現,是生命的感悟,並且會隨著時間在個人身上的堆積而讓閱歷變得厚重,像酒一樣,時間越長越香濃,年紀越大,對生活的感悟更深,作品也更有分量,這是歲月沉澱下的精華。
我們在賈平凹的作品裡能看到很多有關於佛教的語言,這是由於賈平凹本身是信佛之人,無論是從他的《浮躁》還是最近出版的《暫坐》來看,裡面都有很多佛家知識,從中我們也能體悟到更多有關生命的終極,在大千世界裡,在遊人的影子裡,在俗人的爭名奪利裡,在萬世千秋的匆匆過客裡,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多面與世事的無常,竟悲涼地覺得人生一世,紛爭不斷,不過彈指一揮間,末了,修行無功,累世度劫不成,魂無歸依,心無安住。
在賈平凹人生中的第17部長篇小說《暫坐》,也是他人生近70歲來的第二部純都市題材小說裡,我們看到了他對於生命裡更深切的感悟,看到了他對於人生更深刻的理解,有別於以往作品的差別。1993年,賈平凹41歲發表《廢都》,與這部《暫坐》時隔27年,從書中的莊子蝶到羿光,都是描寫的文人生活,卻有著巨大的反差,也同時是一個作家的心靈升華之路,27年的光陰,從中年到老年,足以讓一個男人完成他生命裡的蛻變。
時代在變,賈平凹的小說情節也在變,從以前的鄉村生活到都市的繁華迷離,從以前的溫飽到物質的富足,從追求外在刺激到尋求內心的安穩,這一切的變化都在說明作者內心世界的變化,從而藉以不同的小說人物將這個迷茫飄忽的過程展現出來。
《暫坐》中是描寫的一幫都市女子群像,她們多金又獨立,看似安於現狀又對現狀躁動不安,看似有信仰又缺失信仰,多情多義卻又為己為利,無數的矛盾都表現在她們身上,就好像生活在當下的我們每一個人,實際上都是一個矛盾體,既有又無地存在著。
一生的各個時期都在尋找,至於尋找什麼,自己也說不上個具體的,一直在尋找,卻又總是尋找不到,或許始終尋找不到十分契合的那一部分,於是永遠在尋找的路上。這就印證了書中羿光說的那句:「人啊,尋來尋去,其實都是尋自己」。無論你是在找志同道合的朋友,還是尋靈魂共鳴的戀人,其實都是在找尋世間的另一個想像中更加完美的自己。
《暫坐》裡的這群都市女子,她們其實也正是生活在各個城市裡的每一個人的影子,她們會為了照顧身患絕症的朋友盡心盡力,也會在面對涉及到自己利益的時候以自保為本能,退居其後;她們信仰金錢的力能,同時又放生,念佛、皈依;她們在一起尋求精神的寄託,私底下又各行其是,各為其利;她們仗義為友,卻又官商勾結,各謀其私;她們幫別人,也被別人算計;她們是都市裡最真實的存在,也是活得最矛盾的一群經濟獨立的女子,她們要愛、要義、要情、要利、要信仰、要世間更多的種種,卻又無法超凡脫俗,所以,只能矛盾地活著,活在自我設定的安全地帶,又無法擺脫生而為人的種種煩惱,其實,每一個生命又何嘗不是如此。來到人世間,便是在完成一場生命的渡劫。
性格不同,背景不同,境遇不同,職業不同,各不相同的女子因緣聚在了一起,有緣時便是朋友,無緣後便是路人。分分合合,聚散無常都是人生的永恆狀態,都是暫坐一場罷了。
小說裡的人物眾多,職業眾多,這讓我生出了一種看《老酒館》的狀態,就好像在叫「暫坐」的茶莊裡,南來北往的茶客,為利來,為利往。坐在茶莊裡,便能看盡所有人性,聽遍天下世事。一個茶莊,亦是一個濃縮的大千世界。
這些來茶莊的人,發生著他們的故事,在為世間講述著一個個悲歡離合的故事,情、利、愛、生、死、聚、散、成、敗、起、伏、直到生命的消亡,人群的離散。
少有故事能打動人心的最深處,看《老酒館》時,裡面的個個人物打動了我,看賈平凹的《暫坐》時,同樣因這些人物角色打動著我。只不過,《老酒館》裡是一群鐵骨錚錚的漢子,而《暫坐》則是一群都市女子。
對於《暫坐》的偏愛,我想或許是因為總有一些人,一些故事觸碰到了自己的心弦,讀來讓人感受頗深,回味十足,她們像極了現實中的你我他,在人世中奔忙,卻又感覺一場徒勞,人到臨終,問問自己,這一生到底為的是個什麼,恐怕世世代代延續下去,也沒有個答案。
讀罷第一遍《暫坐》,讓我沉思良久,再細翻第二遍,選取書中值得深思的片段細細品來,才覺賈平凹這把年紀,是真的看透了很多事,很多人,才足以將書中的眾多人物如此個性鮮明地寫出來,她們身上都帶著各自的標籤,是生活中的每一個我們都具備的。在書中,每個人可以用第三人的視角,也可謂是一種居高臨下上帝的視角,用更高維度的眼光去看低維度的生物般,將別人的人性缺點展現在了我們自己面前,從而才能更容易深度剖析出自身的問題所在,才明白別人的活法與自己活法的距離,現實中看不清的人性,在書中卻以俯視的眼光看得明明白白,這或許對於我們分析現實生活來說是有著相當大的作用的。
或許賈平凹的這部新書《暫坐》,能開啟你不一樣的人生視角,給你不一樣的全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