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一女孩被診斷為中度抑鬱,卻十分高興。
她擁抱醫生說:「王奶奶,原來我不是他們說的矯情和懶,只是生病了......」
雖然不知道這個女孩經歷了什麼,但我看到這個視頻,真的很心酸。
在人們普遍的認知中,抑鬱症就是不開心、做作和懶惰。沒有經歷過的人,很難深切體會患者的痛苦與掙扎。
即使抑鬱症這個詞已經不再陌生,可對於抑鬱症患者,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01
患上抑鬱症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很多時候,我們都願意調侃自己:「我快要抑鬱了」,尤其是不開心的時候。
但其實,抑鬱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簡單。
網上廣為流傳的一句話,可以為抑鬱症正名:抑鬱症的反面不是「快樂」,而是「活力」。
持續的低落只是冰山一角,在你看不到的角落,抑鬱正在殺死許多人對生的欲望。
抑鬱症患者的真實世界是什麼樣的?剛開始,他們沒由來地感到沮喪,平日裡喜歡的食物、電影、音樂,都突然變得黯淡無光、索然寡味。
起初以為是沒睡好,又或者是每個月總有那麼幾天,就沒太在意。
後來,胸口好像有一塊大石頭壓著,會哭,卻不知道自己在哭什麼。
早上睜眼時,總會忍不住想:「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他們的行動變得緩慢,好不容易擠上公交地鐵,面對那麼多人卻覺得無所適從。
走在路上低頭看著腳尖,耳際傳來旁人愉悅的笑聲,就這麼一瞬間,突然喪失了所有的力氣,想馬上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更多的時候,他們會忘記上一秒想做的事,越想抓住越無能為力。
不安、焦慮、恐懼......把他們拖進一個無底洞,感覺自己在無止境地下墜,卻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是個頭。
再後來,心靈的不適表現在了身體上。他們會控制不住自己的肢體,拿個杯子也會摔壞。
夜裡翻來覆去、睡意全無,手腳發麻,喘不上氣。
對疼痛越來越敏感,暴躁的時候會忍不住拿頭撞牆。臉上越來越麻木,內心的痛苦卻始終哭吼著。
有人跟他們說:「哭出來吧,哭出來就會好些了。」他們不是沒有想過在家裡、在辦公室、在大街上或者任何地方,當著所有人的面,不管不顧地放聲大哭。
而事實是,他們不敢。成年人連崩潰都得打掩護。
更遺憾的是,抑鬱症患者拼盡全力自救,卻從沒有人稱讚他們,只會「安慰」你不要這麼脆弱。
所以放棄生命,也就成了他們唯一解脫的方法。
02
他們不怕生病,只怕不被理解
2020年9月,央視網發布消息:抑鬱症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病。
在中國,這個數字明面上是5000萬,但還有不少人患病而不自知,甚至試圖隱瞞自己的病情。
為什麼寧願痛苦,也不願意接受系統治療?
有網友匿名回答:因為害怕不被理解,害怕被歧視。
電視劇《滑魂》中的高三學生阿步,由於不適應一線城市的學習環境,患上了抑鬱症,變得思維遲緩、食慾減退,甚至還有自殘的行為。
然而,同學們都嘲笑他:「什麼抑鬱症啊,就是矯情唄,嘰嘰歪歪,真當自己是文藝青年了。」
父親也訓斥他:「小小年紀哪有什麼抑鬱?就是找藉口偷懶!只要你成績夠好,就沒有什麼想不開的事兒。」
峨眉山景區那個21歲的女孩,在眾人的聲聲勸阻中,背對懸崖說了句「謝謝」,隨後縱身一躍……
她去世後,人們在她的遺書裡看到了這句話:「我不是沒有去傾訴過,不是沒有嘗試過救自己,然而,要不就是被當成笑話,要不就是覺得我想不開。」
濟南一位年輕媽媽,因產後抑鬱,帶著剛出生4個月大的寶寶,從高樓一躍而下。
當大多人為她感到惋惜時,有些惡評讓人覺得可笑又可恨。「動不動就產後抑鬱。」「間歇性精神病患者。」「沒事兒找事兒,矯情!」
心理學家稱:「抑鬱是一場心靈上的感冒。」
得了感冒的人,大家會覺得再正常不過,而患上了抑鬱症的人,在太多的人眼裡,是矯情,是閒得發慌。
說得多了,連患者自己也這樣認為,因此覺得羞愧和恥辱。
於是他們不再掙扎,鬆開了手裡的最後一根稻草。
無知和恐懼,讓太多的人下意識忽視抑鬱症也只是一種病,跟所有的天災人禍一樣,總會有人不幸被選中。
而那些不幸的人,不需要承擔外界的惡意,也不需要別人的憐憫,只需要被正常看待,僅此而已。
03
有的人表面樂觀開朗,其實內心早已千瘡百孔
從在校認真讀書的學生,到從事高強度壓力工作的年輕人,再到剛生完孩子的母親,無一不在表明,並不是脆弱的人才會患上抑鬱症,也不是樂觀的人就可以向上。
有時候手握大權、呼風喚雨的人,內心也會跟普通人一樣,有許多苦惱、無奈與悲傷。
但為了維護成年人的體面,太多的人,假裝看不見它,病情因此越來越嚴重。
有時面帶微笑的一個人,你不知道他內心的傷口,已經潰爛到何種地步。
18年6月,英國發生了一起神秘案件。16歲女孩Maisie突然失聯,家人報警後,卻只尋回一具冰冷的屍體。
警察說,女孩是因抑鬱自殺。家人悲痛欲絕,不能接受。
在周圍人眼中,Maisie一直是個開朗活潑的女孩,成績優異、興趣廣泛。
出事前幾天,她還做了夏天旅遊的計劃,和家人一起上街買太陽鏡,上班出門前開心地說「再見」,只是那句「再見」,竟成為了永別。
後來姐姐在整理Maisie的遺物時,發現一張手寫紙條,上面寫著「I’m fine」。可當紙條不經意倒過來時,她發現的秘密,瞬間讓家人心理防線崩塌。
紙條上分明寫著,「help me」。
原來表面開朗活潑的Maisie,在學校一直過得很壓抑,為數不多的朋友,也與她出了嫌隙。
可惜她經歷的掙扎與苦痛,在她走後,才有人懂......
其實大多數抑鬱症患者,都把快樂留給了家人和朋友,把悲傷和痛苦留給了自己。
他們朋友圈發布的內容,大都和美食、旅遊、健身有關,照片上的笑容溫暖明媚。
他們敏感又脆弱,不願意把負面情緒帶給別人,就像一位抑鬱症患者說的:「我極度渴望擁抱,又在擁抱穿過崇山峻岭趕來的時候,臨陣脫逃。」
總有人覺得,抑鬱症是一種富貴病,只有吃穿不愁的人才有心情傷春悲秋。
但實際上,除了人類自帶的基因,工作、愛情帶來的影響,原生家庭導致抑鬱的人也不在少數。
我們每一個人, 在一生中的某一個階段,都有患上抑鬱症的可能。
我們為抑鬱症群體發聲,因為抑鬱症不應該被汙名化,因為沒有人應該被邊緣化,更因為保持對弱勢群體的溫度,是這個社會的底線。
04
我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善良的人,在時刻關注著抑鬱症患者。
為了幫助生病的他們,有人試圖給他們安排事情,有人試圖逗他們開心,有人不停地給他們灌輸正能量。
但很多時候,日常生活的繁雜瑣碎,正是抑鬱症患者的壓力來源,你的好心只會讓他們更加焦慮。
假裝開心來配合你的表演,這對他們來說也很累。
如果你真心想幫助他們,或許比起尋找解決途徑,他們更想要的,是一個溫暖的擁抱,和無時不刻的耐心聆聽:「不管發生什麼,我都陪著你。」
最後,提醒大家,如果懷疑自己有抑鬱傾向,需要留意一些危險信號。
如果以下症狀持續兩周以上,請及時就醫。
如果確診抑鬱症,請遵從醫囑好好吃藥,配合心理諮詢。
在尋求家人的理解之前,先學會理解他們。
很多時候,他們不是不愛你,只是不了解這一疾病。
向他們科普抑鬱症相關知識,有助於你更好地接納他們,而不會因為父母的態度,加重你情緒的負擔。
抑鬱症不是絕症,是可以治癒或者緩解的。勇敢堅強地活下去,未來你會感謝今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