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現在已經到了萬物復甦的季節,各地區都一派生機盎然。
然而春天也恰恰是氣溫最不穩定的階段,中午如夏天般炙熱,而早晚溫度又非常寒冷。
晝夜溫差變化較大,正是各種疾病出現的時期,特別是對免疫力較差的兒童來說,稍有不慎就會出現「發熱」症狀。
發熱本身並不能算是一種疾病,而是由疾病引發的身體表現,也是寶寶最常見的體徵。
體表溫度處於高熱狀態,孩子的小臉被燒得紅彤彤的,渾身滾燙。
此時,無論是在鎮定的家長也無法淡定下來,第一時間就想帶孩子就醫治療。
曾有數據顯示:因發燒去醫院就診的兒童,佔據了全部兒童門診量的10%~15%!
然而現正處於疫情期間,醫院也成了高風險感染地區,這個時候家長是否需要帶孩子去醫院呢?
但實際上,發熱只是免疫系統在和病毒抗爭時發出的信號,這一過程會影響孩子體溫調節中樞系統,導致發熱症狀出現。
而且,也並不是所有的發熱都需立刻就醫治療的!
如若寶寶屬於以下兩種情況,那才真的需要就醫:
1、高熱不退
一般由感冒誘發的發熱,體溫多維持在37.3-39℃之內。而當體溫超過了39℃,甚至更高時,就屬於高熱的範圍內。
當兒童腋下體溫超過38.5時,就需服用退燒藥物降溫處理,但在用藥後沒有緩解,又或者是體溫上升到了40℃,且一直高熱不退時就需立刻就醫。
另外,如果孩子月齡小於3個月,發熱時不能盲目用藥,需就醫檢查;
2、看症狀
若寶寶僅僅是出現了發熱症狀,但身體沒有其他異常表現,比如食欲不振、噁心嘔吐或睡不醒、持續哭鬧等,家長可採用物理降溫和藥物來進行緩解。
而相反的,若在發熱同時伴隨了其他症狀,就不應在家處理。
如果寶寶不符合以上兩個條件,家長就可以先進行物理降溫,以下三個小方式趕緊收藏起來:
1、補水
發熱是消耗體內水分的過程,臨床數據表明,體溫每升高1℃,體內水分就可蒸發10%左右。
這階段一定要給孩子補水,避免水分流失過多,同時多飲水還能加快排汗和排尿過程,利於患兒身體恢復;
2、少穿、少捂
寶寶發熱是末梢循環也會變差,所以會出現頭部軀幹滾燙、手腳冰涼等反應,但是家長不能錯誤的給寶寶添加衣物或蓋被子,這只會加重身體發熱症狀。
正確的做法是讓寶寶減少衣物穿著、注意室內通風,讓身體能更好的散熱;
寶寶發燒是經常會出現的症狀,家長可通過以上幾個方式來物理降溫。
但如果寶寶持續高熱不退,物理降溫和藥物都沒有發揮功效,甚至是出現了脫水症狀。
此時就不要猶豫,及時就醫檢查很有必要。
需提醒大家的一點是,現在正處於新冠肺炎收尾的階段,去往醫院就診時千萬要做好防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