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部讓行內人也冒冷汗的紀錄片,我終於知道孩子為什麼會掉進「手機陷阱」

2021-02-28 尖叫童年

本文來自毛媽Carol(公眾號:maomcarol)。她是英文繪本推廣人,親子閱讀踐行者。長期在公眾號撰寫原創文章,分享適合0-12歲孩子的親子閱讀方法和經驗。

先回答一個所有父母關心的問題,意志力強的孩子是不是不那麼容易手機上癮?Netfilx上個月推出了一部紀錄片《智能陷阱 The Social Dilemma》,目前豆瓣評分8.6分。看完讓我對「沉迷手機」這件事有了深一層的了解,明白到這不是孩子愛不愛學習或者靠意志力就能抵禦的事情。紀錄片採訪了眾多網際網路龍頭行業的前高管或者核心技術人員,有位受訪者為此和律師周旋了八個月。他們無一例外都對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的發展感到擔心和憂慮。幾乎我認識的所有父母都為孩子使用手機的問題頭疼過。可是除了說意志力不夠不能控制自己外,有沒有想過這種令人「上癮」的感覺從哪裡來?人道技術中心創始人Tristan Harris總結技術公司每天都在做這三件事:推薦足夠多的視頻和內容,保證用戶滑動屏幕,花在手機軟體裡的時間更久一點。策劃不同的活動,吸引新的用戶,同時讓老用戶邀請更多的朋友,實現用戶的增長。最後,有了足夠的數據,就可以在廣告上賺錢,大到開屏的廣告,小到每個用戶的精準廣告投放,還有自己的廣告。同時,紀錄片還提到了一門所有的矽谷人才都上過的課:勸服性技術,它就像是網際網路時代的魔術教程。讓用戶在還沒有意識到在做什麼的時候,他們已經能引誘用戶接下來的動作了。大多數手機軟體刷新方式是相似的,往下拉,最上面就是新的內容。再往下再刷新,又是新的,每次都是,這在心理學上稱為「正積極強化」。看起來出現什麼是偶然的,你過去按一下就會有東西出來,但你不知道會是什麼。

所有的受訪者也都表示自己作為一個設計人員和程式設計師,即使知道背後運作的所有原理,也還是會忍不住每20分鐘拿起手機看一看。

計算機的處理能力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增長了萬億倍,我們身邊沒有任何東西的創造翻新速率能夠與之相比。

我們的大腦,我們的生理機制也已經很久沒有進化了,人們會被手機深深吸引住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因為它就是奔著我們的注意力而來。你幾乎能在所有的手機軟體上看到社交的影子,無論這款手機軟體初始設計的功能是什麼,它最後都會添加上社交、交友、評論的功能。不可否認這是一個貼心的設計,讓我們可以交流心聲,聽到更多的聲音和意見。史丹福大學的Anna Lembke教授解釋道,和別人聯繫,直接影響著獎賞通路中的多巴胺釋放。這是我們幾百年來進化的機制,我們需要通過聯繫形成群居,建立關係。社交媒體的出現優化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這種聯繫不斷地刺激著我們去刺激我們的多巴胺釋放。同時,Anna教授也表示即便自己擁有再多的理論和經驗,也還是和我們普通父母一樣,每天在提醒孩子們愉悅和痛苦的平衡,多巴胺短缺的狀態和手機上癮的風險。這種無處可逃的社交媒體也讓大多數人變得更在意別人的看法。毫無疑問,我們是需要在意別人看法的,但是我們需要在意一萬個人怎麼看我們的嗎?需要每隔五分鐘就獲得一次社交認可嗎?社交媒體上的愛心、點讚、大拇指出現,最初是為了傳播愛設定的,但很多人因此變得把自己的生活建立在獲得完美感上。無法再公平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最終導致了心態的失衡。2011年2013年裡一個增長數據的出現,引起了所有研究人員注意。每10萬名少女中每年因為割腕或者自殘進醫院接受治療的數據,在2011年前都是處於平穩的狀態。年齡再大一點的女孩,增加了62%。進入青春期後的人數增加了189%幾乎是以前的三倍之多。0-14歲的女孩,最開始的比率非常低,現在增加了151%。15-19歲自殺的女孩與本世紀初相比增加了70%。這個增加點指向了社交媒體,那些第一代從初中就開始使用社交媒體的孩子們。除此以外,很多父母是不是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孩子花在手機上的時間越多越難溝通,是不是在網上學壞了?YouTube前工程師Guillaume Chaslot,視頻推薦算法的設計人員之一。他表示所有我們看到的相關視頻、感興趣的內容,靠的都是算法推薦,但這算法並不如我們想像得那麼友好。它是在幾個兔子洞當中,找到哪一個兔子洞最貼近你的興趣。然後,當你開始觀看其中一個視頻,它就會不停地給你推薦下一個。這個做法大大地增加了人們觀看視頻在線的時間,但與此同時也讓所有的觀點面臨前所未有的分化局面。推薦視頻的算法讓每個人都在重複看同一個觀點,在觀看的過程中不斷地強化自己的觀點,給人一種全世界都和自己一樣的感覺。但是當我們打開自己朋友,或者身邊人的抖音就會發現,各自的推薦內容差別是很大的。網際網路的出現讓大家陷入了自己的「兔子洞」當中,不同的聲音和意見越來越難聽得見,也更難有機會學著與不同的聲音相處。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需要把手機等的電子產品當成洪水猛獸,我們可以學著怎麼更好地使用它們。在我親身試驗了一下後發現,確實能很大程度的減少手機對我們的影響。在關閉了手機和iPad的視頻、遊戲、新聞、讀書、兒歌等軟體的消息提醒後,沒有了振動、聲音、亮屏打斷我的工作,我能很好地集中安排自己的時間,不讓注意力不斷分散。同時,也能讓手機回歸到工具上,我們有需要才拿起來使用。我是把所有的手機軟體進行了一個分類,每天都要用到的日常軟體放在主頁。其他不經常用到的手機軟體分功能集合起來,或者就不放出來主頁。這就保證我打開只會用到有用的軟體,減少無用信息的幹擾。讓孩子不要對手機上癮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擁有豐富的個人生活。孩子如果除了上課就是學習,除了手機沒有其他娛樂項目,那麼孩子會沉迷手機我一點都不意外。我們可以試著引導孩子有更多豐富的生活,比如看書、畫畫、下棋、玩具、外出走走。

父母以身作則不僅是我們要少也玩一些手機,還要多點和孩子一起互動,讓我們和孩子一起的時間儘量是讓以親子間的互動為主。第一在每晚的固定時間所有設備不能進入臥室,不管是什麼時間(比如,睡前半個小時所有設備需要拿出去)第二個原則,有專家認為應該在16歲之前禁止使用社交媒體我們家是微信qq聯繫工具可以有,其他的也是在高中前不允許。畢竟很多網際網路的大佬是連電子產品都不給孩子用的。第三個原則,和你孩子研究出一個時間預算,如果你和他們聊「你每天想在你的設備上花多少時間,你覺得合適的時長是多少。」大多數會說出一個合理的數字。一開始我並沒有打算推薦這部紀錄片,因為看過的朋友都知道,裡面提到的內容非常硬核。但是後來我發現不僅父母,很多孩子也會把喜歡玩手機歸咎在自己意志力不足上,讓他們覺得自己很差勁。其實這對我們減少沉迷手機毫無幫助,還增加孩子自暴自棄的可能。我們需要做的是不要掉進固定型思維當中,明白我們是有能力改變現狀的。然後,想要做出改變就要先了解背後的原理。就像治病,想要藥到病除就要先治本。明白這不是孩子有足夠意志力就能做到的事情,用新的角度和身份重新認識手機,或許會對我們改變和預防孩子的沉迷問題更有幫助。(如果有想要看這部紀錄片的,可以在後臺回復關鍵詞:【智能陷阱】)

-END-


推薦閱讀


最近公眾號改變了推送規則,

不再按時間推送排序,

如果你不想錯過我們的文章,

希望大家能按以下方法星標我們,

特別容易操作,3步就搞定

添加尖叫君的私人號(jianjiao020)哦~~

相關焦點

  • Netflix這部紀錄片告訴你:為何孩子會掉進沉迷手機的陷阱?
    流媒體播放平臺奈飛(Netflix)公司上個月推出了一部紀錄片《智能陷阱 The Social Dilemma》,播出即引發熱議,目前在國內豆瓣上的評分達到8.6分。看完讓我對「沉迷手機」這件事有了深一層的了解,明白到這不是孩子愛不愛學習或者靠意志力就能抵禦的事情。說回這部片子。
  • 看完這部紀錄片,我只想趕緊扔下手機逃跑
    但是網飛的新紀錄片《智能陷阱》(The Social Dilemma)要說的,並不是「社交網絡侵蝕了我們的現實生活」這種俗辣的觀點。相反,《智能陷阱》逼我們思考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為什麼這些社交 APP 都是免費的?為什麼用戶使用他們的產品卻不用付錢?
  • 生氣時 你是否會掉進情緒陷阱?
    為什麼我們有時候感覺如沐春風,有時候則會傷心低落,有時候更是流淚痛哭,更為甚者會歇斯底裡?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被自己的情緒左右,而每一個情緒產生的背後都有一個情緒鏈。我們可以順著下面的故事看看孩子媽媽的情緒是怎樣一步一步惡化的。
  • 心悸心慌冒冷汗 突然心悸心慌冒冷汗四肢發麻
    突然心悸心慌冒冷汗生活中我們身邊的大多數人都喜歡飲酒,酒甚至已經成為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東西,但是一些人在酒後往往是昏昏欲睡,多數人認為這是喝醉了。但是經過專家的調查顯示,酒後昏睡可能是與低血糖有關係,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吧。
  • 你為什麼瘦不下來?看完這部紀錄片就明白了
    實際上,而自以為「賺到了」的我們,卻掉進了一個新的無底洞裡。越來越多針對兒童的零食廣告打入市場,甚至給父母們灌輸了一個觀念——高熱量的零食能給孩子補充能量,不僅能作為一種合理的獎勵,甚至還能給孩子帶來營養。
  • 最後的棒棒:為什麼這部低成本的紀錄片,會被稱為有口皆碑的佳作
    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其實在其他的網站上有零散的看過這部紀錄片的片段,但是一直沒有完整地看完過。最近有時間,就找來這部紀錄片的完集,細細地看了一番。這部紀錄片的名字叫《最後的棒棒》,是一個退伍軍人拍得,他的名字叫何苦。
  • 為什麼旅遊總是你掉進陷阱?看了這裡你就明白了!(壹)
    金錢~金錢~金錢~(如果你告訴我你有錢沒時間,其實是你還不足夠有錢)標題很俗嗎?其實不俗!還有一句話更俗: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引申到旅遊這件事情上來說就是:物質基礎決定你的詩和遠方有多遠。合理地認清自己的經濟實力,並做好完整的規劃,挑選最適合自己的旅行方式是旅行最首要的問題,也是避免掉入陷阱的第一因素。
  • 這部四年BBC的紀錄片,看完之後,我知道他是中國製造的
    「無聊翻電視偶遇,還以為是BBC製作,片尾才發現是一部國產紀錄片!」「BBC既視感,厲害了我的國!」類似於的片面吹捧「雖然還只在小眾範圍,但還是足以讓看過的人自傲。我們確實等太久了。作為國內紀錄片門類中的短板,自然類的紀錄片向來被BBC和Discovery壟斷。
  • 那些不愛學習的孩子,都應該看看這部紀錄片!
    今年國慶前夕,我抽時間去了一趟四川旺蒼山區,給山裡的貧困孩子送繪本。領繪本時,一個女孩觸動了我。她伸出手,又遲疑地縮回。然後將衣角捋起,用力擦拭雙手,直到確認很乾淨,才小心翼翼捧起繪本。女孩眼裡閃著光,好像捧著的不是一本普通的書,而是一件稀世珍寶。我突然就想到了自家那些缺角少頁、很少被珍視的繪本。
  • 街頭上的夾娃娃機貓膩多,當心掉進成癮陷阱
    在年輕人眼裡,這是一個花錢不多,既好玩又浪漫的遊戲,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這個看似簡單的遊戲,裡面卻牽涉到了作弊和心理陷阱。而對於孩子來說,最好遠離。說到抓娃娃機,就不得不提到如今人人喊打的街頭賭博機——角子老虎機,因為在當年,它們就是師出同門的一對競爭對手。
  • 看完這部紀錄片,你對泰勒·斯威夫特的討厭會減少嗎?
    今年聖丹斯電影節首映的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紀錄片《美利堅小姐》(Taylor Swift: Miss Americana)似乎跑錯了地方。在這個崇尚不同聲音的地方,它以紀錄片之名,行了PR之實。一組快速剪輯的舞臺鏡頭是這部影片的最佳比喻:斯威夫特的華服被瞬間撕開,展示更加光彩奪目的內裡。
  • 歷時5年,6000小時水下拍攝,這部史詩級紀錄片讓人看完流淚
    小禾姐感覺BBC紀錄片已經自我進化、自我顛覆到了無人能模仿的地步。有太多有趣的故事可以講述,小禾姐先拋磚引玉。澳洲大堡礁,一隻呆萌的豬齒魚每天上午遊到淺海區,攝影師跟拍了它。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旁白逗趣的說:哈哈,你等一會兒就知道了。果然,一隻嘴巴外拱的齙牙小魚出現了。它翻開珊瑚石,找到了一隻小蛤蜊。
  • 看完這部紀錄片,才明白她為什麼是美國頂級流量
    2萬人打了5星,沒有煽情、也不宏大,卻讓看過的人見識到了少年成名的巨星的另一面——《美國甜心小姐》沒錯,這部紀錄片講得就是美國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的經歷。只看片名是不是很難將甜心「對號入座」到泰勒·斯威夫特身上。
  • 還在愁給孩子看什麼電影?陪孩子一起看紀錄片吧
    在觀看影片的同時,父母還可以陪著孩子一起看,選擇看一些富有教育意義的影片,不僅能增進親子感情,也能讓孩子和父母都從影片中受益,豐富自己的思想生活。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推薦幾部適合全家一起觀看的紀錄片供大家參考!1.
  • 這部紀錄片真敢講,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活在「楚門的世界」
    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如同木偶被操縱了,活在《楚門的世界》,這部紀錄片告訴你事實正是如此,它就是電影《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在紀錄片中闡述了目前因為人工智慧的出現,帶給人們的影響與問題,以及網際網路社交挖的陷阱。電影請來了不少矽谷內部人士,通過他們多年從業者的工作經驗為大家講述。
  • 一定要給孩子看!這十部專門拍給孩子紀錄片,又萌又有料!
    >看完文章,還有免費資源可以放心服用!在短時間內,讓孩子吸收好知識,激發他們對世界的思考和對一些領域的興趣與探索欲望,這是這些紀錄片的初衷。例如,介紹這件「鷹頂金冠飾」文物,標題是「你好,我的對手」——「它展現了戰國時期,北方民族貴金屬工藝的最高水平,代表著草原的榮光。」在介紹完基本信息後,嚴肅正經的文化紀錄片畫風一轉,變成了這樣——「我頭戴金冠,身披金甲,草原就是我的帝國。草原以南那群種糧食的人,看上去好瘦。我們草原的男人,吃肉,喝奶,都是戰士。」
  • 為什麼舊衣服不能燒?知道後嚇出一身冷汗,看完要當心了!
    為什麼舊衣服不能燒?知道後嚇出一身冷汗,看完要當心了!網羅天下趣事,縱觀世界奇聞。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斷舍離,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把過去不太使用的東西捨棄,那麼大家在生活中常常會有一些穿不下或者是過時了的舊衣服,又是如何處理的呢?
  • 一個橘子竟然會把孩子炸傷?!知道真相的我簡直一身冷汗……
    1 橘子碰氣球為什麼會爆炸? 我們更準確的來說,其實並不是橘子碰到氣球會爆炸,是橘皮! 橘皮中含有豐富的芳香烴類化合物,而我們市面上的氣球很大部分都是橡膠材質的。
  • 我想買,我要買,看完《無節制消費的元兇》後恍然大悟
    BBC高分紀錄片《無節制消費的元兇》值得大夥看看,豆瓣分高達8.7。在當下物慾膨脹的時代,消費無處不在地發生。這期節目帶領我們挖掘為什麼人不停地消費,人們的購買慾又如何被操作。可能你心裡早有答案,更多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買,但還是剁手了。
  • 工作不快樂,你可能掉進了這三種陷阱
    那麼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接受了不滿意的工作、巨大的壓力、長期存在的痛苦?為什麼不反抗?導致這種時代病的並非全是外部因素,也有我們自己的原因。許多人落入了「快樂陷阱」,受困於有害的心態和工作方式,感到痛苦,最終影響事業發展。而最普遍的「快樂陷阱」有三種:雄心壯志、應該做的事,以及工作過於勤奮。這三個因素看似有益,但走向極端時會產生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