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耀:要恢復世界經濟增長 各國宏觀經濟政策協調至關重要

2020-12-26 和訊評論

12月9日,新浪財經2020年會暨第13屆金麒麟(603586,股吧)論壇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為:聚焦「十四五」——構建新格局 重塑新優勢。論壇上,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發表了主旨演講。在朱光耀看來,要實現全球經濟的穩定、恢復和增長,全球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是至關重要的。

「新冠疫情在2020年導致了一場嚴重的世界性的深度經濟衰退。在新的一年,我們如何應對這種挑戰?」朱光耀認為,當務之急要在三個領域加強國際的合作:一定要戰勝新冠病毒疫情,一定要恢復世界經濟,一定要重振在多邊主義原則基礎之上的國際經濟治理合作。

在恢復全球經濟增長方面,朱光耀認為必須加強世界各國,特別是G20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協調。

「新冠病毒疫情暴發以來,迄今為止世界各國在財政資源的動員方面高達12萬億美金。同時,要造成的經濟損失還要另外6萬億美金。所以,現在為止,在過去的一年中,疫情已經導致了全球各國為此付出了18萬億美元的高額的經濟成本。」朱光耀說。

朱光耀指出,在這12萬億美元的財政資金支出方面,可以猜測其中的一半,也就是6萬億美金左右,是用於增加公共支出來應對疫情、穩定就業、支持市場的運轉;而另一半主要是用於對流動性的支持,包括擔保、貸款等等。

「在經濟損失方面,全球GDP的萎縮和貿易投資急劇的下降,就導致了我們看到現在總計高達18萬億美金的經濟損失,我們怎麼看這個比重?」朱光耀稱,2019年全球GDP的經濟總額是87.75萬億美元,而2020年一年新冠病毒的肆虐就造成了高達18萬億美金的損失,或者說是經濟成本。

「我們現在必須要回到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大家同心協力,在應對住疫情、遏制住疫情蔓延的前提下,來恢復全球的經濟增長,恢復全球的貿易增長,也恢復全球直接投資的增長,這關係到所有國家的利益。」朱光耀表示。

朱光耀指出,在過去的一年,由於民粹主義、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的破壞,全球宏觀經濟協調失序,新冠病毒疫情蔓延,對人類健康生命造成重大危害的同時,全球的經濟急劇萎縮,全球各國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18萬億美元的巨大數字提醒著我們,一定要回到多邊主義和合作的軌道,一定要堅持同舟共濟應對挑戰的原則。」朱光耀說。

與此同時,朱光耀認為要考慮到新型業態的發展,特別是在疫情之下,數字經濟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但是數字經濟的發展需要規劃和規則的指導,在數據的流動、數據隱私的保護、數據安全的保護這個方面,還沒有形成國際共同認同和遵守的規則。

「所以,現在當務之急是,對這些影響著世界經濟未來發展的重要領域的關鍵政策的協調,G20需要發揮關鍵的作用。」朱光耀說。

朱光耀表示,這其中主要經濟體的中國、美國、歐盟、日本等等,都應該參與到這個進程之中來,用同舟共濟的精神,也就是用在2008年和2009年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時候行之有效的做法,通過溝通、協調,增進理解和信任,來共同應對危機。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責任編輯:李顯傑 )

相關焦點

  • ...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擊戰 呼籲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防止世界...
    經過艱苦努力,付出巨大犧牲,目前中國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但我們仍然絲毫不能放鬆警惕。當前,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國際社會最需要的是堅定信心、齊心協力、團結應對,攜手贏得這場人類同重大傳染性疾病的鬥爭。中方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願向其他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為世界經濟穩定作出貢獻。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王滬寧陪同出席。
  • 2019年我國宏觀經濟與財政政策分析報告:落實六穩政策促經濟平穩增長
    2019年,世界經濟在緩慢減速中度過了不平凡的一年。面對複雜的國際國內環境,我國經濟保持了平穩運行,「六穩」並進,「三大攻堅戰」取得超出預期的成果,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獲得了更好的發展環境。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和宏觀調控,要有序做好保供應、保穩定和保增長三個階段的工作。
  • 對話劉世錦:如何看待明年中國經濟走勢、宏觀政策和經濟潛能?
    國家統計局近期發布的宏觀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延續了穩定恢復的態勢。如何看待今年全年和明年中國經濟的走勢,以及明年宏觀政策的取向?新京報圍繞這些問題採訪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博智宏觀論壇學術委員會主席劉世錦。
  • 經濟回歸潛在水平,政策轉向跨周期調節——2021年度宏觀經濟形勢與...
    2021年消費和製造業投資將成為需求側的主要推動力,中國將繼續擔當全球經濟恢復的「發動機」。預計2021年經濟增長在8.5-9.5%左右。分季度看,由於2020年低基數因素,2021年前兩季度會出現「過高」增速,特別是一季度,增速可能高達20%左右。隨著低基數效應退去,三、四季度經濟增速將回到正常運行軌道。
  • 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
    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2021年宏觀政策的取向如何,備受關注。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明年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時度效。
  • 連平:2021年宏觀經濟九大展望
    世界經濟能否走向較為穩定的復甦?有哪些深層因素會推動中國經濟繼續恢復?中國經濟增長能否回歸趨勢性運行軌道?金融運行能回歸常態嗎?宏觀政策會轉彎嗎?針對上述一系列問題,本文提出2021年宏觀經濟九大展望。
  • 全國政協舉行2019年第四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座談會
    原標題:全國政協舉行2019年第四季度 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座談會   本報訊(記者 包松婭)全國政協2019年第四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座談會1月17日上午在京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辜勝阻出席會議並講話,全國政協副主席高雲龍出席會議。
  • IMF等專家碰撞:如何調整,保證2021年世界經濟增長8%
    在海外主要表現為國際條約,「要國際條約真正有效,還取決於各國的決心,需要各國政府的投入。」 擴張性政策與負債:債務的可控和恢復經濟哪個更迫切? 對於世界經濟基本面出現長期停滯,Pozen認為在2005年左右已經有此傾向。
  • 英國專家說G20應加強政策協調以穩定世界經濟
    來源:中國證券網新華社倫敦4月9日電 英國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副主席道格拉斯·麥克威廉士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郵件採訪時表示,面對新冠疫情影響,二十國集團(G20)應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以穩定世界經濟,他期待中國在此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 陳昌盛:2021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展望
    二是整個經濟的韌性,特別是在場的企業為代表體現了頑強的韌性,總的來說就是化危為機,逆勢而上。2020年12月19日-20日,2021中國鋼鐵市場展望暨「我的鋼鐵」年會於上海跨國採購會展中心隆重召開。19日主題大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陳昌盛發表了題為《2021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展望》的主題演講。
  • 2021中國宏觀經濟形勢預測:2021年1季度GDP增速將達到11.4%
    在黨和政府正確的領導下,中國成功取得了新冠疫情阻擊戰和經濟保衛戰的雙重勝利,再次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和中國經濟的彈性韌性。經過嚴格的疫情管控、行政性復工復產、出臺適度的一攬子規模化宏觀刺激政策等舉措,中國經濟在世界範圍內率先實現V型反轉,開始走向穩定復甦的軌道,為全球經濟復甦提供了樣板。
  • 劉俏:疫情下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邏輯與施力重點
    面對疫情這樣的「自然災害」,宏觀政策的出發點在於應對災難帶來的損失,維持住災後經濟復甦的經濟基礎。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不再糾結總量增速目標,在擺脫原本是剛性的增長目標的約束後,政策意圖會更清晰、政策手段會更合理。針對疫情給經濟社會帶來的損失,要明確宏觀政策的力度和施力側重,保障社會穩定和企業持續經營,夯實疫後經濟反彈的基礎。
  • 夏斌:要全面認識金融風險 長期看風險出清越快經濟增長越有效
    如果連續計算去年和今年兩年的平均增長,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也就是5%左右。2021年以及以後的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能否長期穩定在5%的增長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和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多數機構對2021年的預測是基於目前的經濟變量數據,簡略或者忽視了還沒有發生的或者意料不到的新問題,以及在可能的新環境中各國政府政策博弈的多種可能性。
  • 2021年宏觀經濟與政策分析:料峭春來
    此外,中國的生產修復已經非常充分,對企業的政策扶持面臨退坡。 需要注意的是,2020年中國的宏觀政策本身還是比較克制的,不管是廣義財政預算的安排,還是新 一輪信用擴張,幅度都要弱於此前幾輪周期(圖表 13)。在此情況下,如果貨幣、財政政策正常化 來得太快,經濟走弱可能也會來得較快,這是 2021年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所在。
  • 世界經濟論壇報告呼籲各國為經濟復甦和轉型做好準備
    中新社柏林12月16日電 (記者 彭大偉)世界經濟論壇16日公布的特別版《全球競爭力報告》表示,那些數字經濟發達、社會保障健全和醫療體系有效的國家更有效地應對了新冠疫情的影響。報告呼籲各國打造更高效、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的經濟體,以實現後疫情時期復甦。
  • 創傷與修復——世界經濟之路困難重重
    聯合國貿發會議資深經濟事務官員梁國勇認為,即使在疫情結束後,部分在疫情衝擊下關閉的企業和消失的就業崗位也難以恢復。與此同時,發達國家空前規模的量化寬鬆和財政刺激難免帶來後遺症,特別是飆升的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壓縮了未來政策空間,或將在中長期抑制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
  • 2020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專欄 | ④我國宏觀政策有力支持...
    為有效應對疫情,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我國先後出臺了多項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措施。總體看,我國宏觀政策的力度是合適的,較好地支持了實體經濟增長,有效填補了疫情衝擊下的全球防疫物資等必需品和其他工業品的供給缺口,為國內外經濟復甦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應對疫情和支持經濟復甦的過程中,債務規模和槓桿率都必然出現階段性上升,之後經濟增長逐步恢復將為更好地長期保持合理的宏觀槓桿率水平創造條件。
  • 【預見2021】祝寶良:2021年中國經濟會出現補償性增長
    隨著經濟率先恢復正增長,中國及時出臺了房地產企業融資三條紅線,未雨綢繆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但中國的金融風險仍不能小覷。四是世界經濟出現弱恢復。在全球經濟處於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高債務、高泡沫、高收入差距的背景下,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了世界經濟,各國寬鬆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易放難收,世界經濟恢復勢頭不強。世界經濟變化和財政貨幣政策擴張,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較大的不確定性。
  • 【東北宏觀沈新鳳】政策的溫和退坡與重心調整——2020年中央經濟...
    我們認為這一表述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隨著經濟的恢復,疫情衝擊逐步消退,宏觀政策應當是回歸正常化的節奏,今年以來貨幣財政雙寬鬆的局面較難復現。二是,考慮到政策的連續性和可持續性,總量層面退出節奏預計相對緩和,收緊幅度相對可控。更多是審時度勢下的相機抉擇,邊走邊看的狀態。「精準有效」則意味著明年更多是結構性政策為主要抓手。
  • 為全球經濟復甦貢獻中國力量
    經合組織的報告認為,全球經濟復甦的表現將不均衡,並可能造成世界經濟的持久變化。中國比其他國家更早開始復甦,預計2021年中國經濟將強勁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超過三分之一,而歐洲和北美地區的貢獻率仍將低於它們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到明年年底,世界經濟有望恢復到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