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俏:疫情下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邏輯與施力重點

2020-12-21 新浪財經

來源:新浪財經

意見領袖丨全球KOL聚焦金融大動蕩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機構 四十人論壇

作者:劉俏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

人們普遍將新冠疫情定性為對經濟的外生衝擊,正如伯南克所說,新冠疫情像一場自然災害,讓中國及全球經濟在短時間內陷入完全休克狀態,經濟活動及社交接觸基本凍結。

從1、2月份國內經濟社會運行數據可以看出,市場嚴重低估了疫情對實體經濟的衝擊。正因如此,美歐等國意識到社交疏離帶來的經濟活動停頓將對其實體經濟產生深遠影響,從而接連出臺了重量級的經濟刺激政策。

全球產業鏈中斷、外需變化以及疫情第二次爆發的可能性或給中國經濟帶來第二次衝擊。1、2月份社會經濟運行數據反映出我國已經遭受了一次衝擊。但目前中國與全球經濟體系、全球價值鏈都有深度關聯,意味著在歐美國家經濟活動停滯後,中國可能遭受經濟上的第二次傷害。

這不僅在於境外輸入病例可能導致國內疫情二次反彈,還在於全球疫情對供應鏈、外需環境變化的影響。第二次衝擊對中國經濟的實際影響可能會超出此前評估。一季度的GDP數據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察指標,可以反映出疫情衝擊的程度。此外,判斷疫情對全年經濟的影響,還需要結合美歐等國的疫情發展情況。

中國經濟核心邏輯正在發生變化,經濟運行本身面臨較大挑戰。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已從改革開放早期平均4%的年增速降到目前的2%以下,下滑明顯。在此情況下,在未來保持較高水平的經濟增速面臨很大挑戰。

換言之,總量意義上的GDP增速已經很難反映出中國經濟的真實情況,而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產業結構變遷、微觀經濟基礎活力、收入分配結構、居民生活質量、全球價值鏈參與度和定位、研發強度和創新能力、投資資本收益率(ROIC)等社會經濟結構層面的指標,更能夠反映中國經濟的真實情況。

疫情下宏觀政策應有其基本邏輯。面對疫情這樣的「自然災害」,宏觀政策的出發點在於應對災難帶來的損失,維持住災後經濟復甦的經濟基礎。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不再糾結總量增速目標,在擺脫原本是剛性的增長目標的約束後,政策意圖會更清晰、政策手段會更合理。

針對疫情給經濟社會帶來的損失,要明確宏觀政策的力度和施力側重,保障社會穩定和企業持續經營,夯實疫後經濟反彈的基礎。現在大家開始擔心本輪經濟全球化會戛然而止,中美可能徹底脫鉤等問題,要考慮到這些疫情可能產生的後果,以此為出發點,使政策舉措不至於進退失據。要確保宏觀政策不至於惡化我國現有的經濟社會結構性問題。

消費、中小微企業遭受直接衝擊

「新基建」只能作為次重點

消費、中小微企業和「新基建」應成為政策施力的側重領域。與過往危機不同,疫情對中國經濟直接衝擊最大的領域是消費和中小微企業,這兩個關鍵詞的背後是「就業」二字。而「新基建」只能作為次重點,其對於解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結構性問題有很大價值,但在應對短期實體經濟大幅下滑方面「量級」不夠。

首先,消費拉動經濟的重要性提升。2019年消費對我國GDP增長的貢獻佔57.8%,而在投資方面,在高速增長階段結束後,我國缺乏「量級」足夠大的基建投資項目。因此,目前消費對穩定我國經濟增長,甚至疫後經濟反彈的作用更大。

但疫情本身又給消費帶來了很大的直接衝擊,同時又通過中小微企業給消費造成了很大的間接衝擊,企業面臨困難,居民收入下降,消費意願和能力都會下降。

其次,中小微企業面臨困境,就業問題嚴峻。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盧海教授團隊最近使用智聯招聘大數據進行分析,從另一個角度更清晰地描述了當下的就業問題以及中小微企業面臨的困境。數據顯示,今年1-2月份新招聘的職位和人數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大約30%,就業問題非常嚴峻。

疫情對就業的影響程度和行業、企業規模、企業類型等因素密切相關。行業分布上,遭受疫情直接衝擊的文化、傳媒、娛樂、服務業,招聘職位下降程度最大。企業規模上,中小微企業招聘職位與去年相比下降比例超過40%。從復工情況來看,通過比較春節後三周與節前三周職位數的變化,可以看到去年春節一結束職位數增加約150%,各行業基本在100%以上;而今年春節之後,服務業的職位數比春節前還少,其餘行業增幅也不大,交通運輸及政府部門職位數增加最多,也僅不到40%。

最後,「新基建」重要,但很難解決短期經濟大幅下行問題。據估測,5G基礎設施投資至2026年約達到1.15萬億元,而在2020年新增投資額估計僅為2288億元。從該角度而言,「新基建」很重要,能有助於中國保持較高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實現再工業化(產業網際網路),再工業化對保持一個國家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速非常重要。

但是,「新基建」的投資量級不足以應對經濟遇到的短期重大衝擊。因此,需要重新判斷我國未來應對疫情、恢復經濟的政策著力點及對應的政策力度。

經濟復甦方案需要力度更大

應更加側重財政政策

我國需要一個力度更大的宏觀經濟政策組合。經濟刺激或經濟復甦方案需要力度更大,應更加側重財政政策,關注消費和中小微企業領域。貨幣政策則需保持高度靈活性,保證市場和企業層面流動性相對充裕。

針對消費,首先可考慮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徵點、降低稅率等方式刺激居民消費。在保持個稅稅率級距不變的情況下,將稅收起徵點由5000/月調高至6000元/月,降低36000元/年至144000元/年各稅檔預扣率1%,144000元/年至660000元/年各稅檔預扣率降低3%,超過660000元/年部分降低5%。此舉可增加2900多億元的個人可支配收入,對促進消費是有利的。

其次,可考慮採用消費券政策或現金發放政策,補貼低收入就業人群,促進內需回補。建議對受疫情影響較重的低收入就業人群發放消費券補貼,並向疫情嚴重地區湖北省傾斜,向湖北省就業人群全員發放消費券。由於低收入群體恩格爾係數較高,消費券會更有效地轉化成真實消費。

經測算,若以每人1000元的標準發放消費券,除湖北外低收入就業人群與湖北省就業人群合計將獲得2627.31億元的補貼,這對刺激消費、恢復市場活力具有重大意義。

另外一個可行的思路是針對我國所有成年人全民發放為期3個月、價值1000元的消費券,總額大約為9000億。根據文獻估計,大約25%會轉換為消費,實際成本為2250億元。

發行特別國債等方式可對激活市場經濟活動發揮較好的作用,財政應能承擔這部分成本。

針對中小微企業,首先,建議所有檔企業所得稅稅率在未來3個月下調20%,對應一般企業所得稅的稅率由25%降為20%。基於2019年3-5月全國企業所得稅總額合計12848億元,假定2020年3-5月全國企業所得稅的稅收額不變,則可以為企業節約稅金2570億元。如果力度可以更大,可以將所得稅下降延伸到整個2020年。

其次,建議由財政直接給小微企業提供貸款。由於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很難解決。建議發行1萬億元特別國債成立「中小微企業穩定基金」,通過商業銀行支持中小微企業,並由國家與商業銀行共同承擔信用風險。這樣既直接提供信貸給中小微企業,幫助其解決現金流問題,又可以避免商業銀行的道德風險,為疫後經濟復甦保留必要的微觀經濟基礎。

針對基建,建議基建側重於民生相關的領域,如老舊小區改造、租賃住房、中心城市和都市圈的基礎建設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這些領域的工程項目在投資量級與資本收益率方面具有優勢,對未來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能起到促進作用,不會變成無效投資,反而能形成有效需求。因此,應積極篩選、儲備民生領域的基建項目,擴大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空間。

本文系作者在3月29日的CF40雙周內部研討會「全球應對疫情: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角色與作用」上所做的主題演講。

相關焦點

  • 「後疫情時代」的政策退出——2021年宏觀政策展望
    考慮到2020年經濟在疫情影響下的特殊性,中央沒有推行大規模的消費刺激或科技投資計劃,而提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出民生導向,使提振消費與擴大投資有效結合、相互促進」。消費端,重點支持服務類消費和公共消費;投資端重點支持「兩新一重」建設。四是穩外貿穩外資。
  • 2019年我國宏觀經濟與財政政策分析報告:落實六穩政策促經濟平穩增長
    2019年,世界經濟在緩慢減速中度過了不平凡的一年。面對複雜的國際國內環境,我國經濟保持了平穩運行,「六穩」並進,「三大攻堅戰」取得超出預期的成果,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獲得了更好的發展環境。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和宏觀調控,要有序做好保供應、保穩定和保增長三個階段的工作。
  • 蔡昉:疫情衝擊下 關於經濟應對政策的五個特徵化事實
    這種衝動性在個體的經濟決策中必然顯示出非理性的特點,可以說既在邏輯之中又不符合邏輯本身。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認識經濟活動的這種特性,即經濟活動受到衝擊性幹擾的情形,既可以表現為期望均值的降低,也可以表現為該值的方差的增大。
  • 陳昌盛:2021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展望
    二是整個經濟的韌性,特別是在場的企業為代表體現了頑強的韌性,總的來說就是化危為機,逆勢而上。2020年12月19日-20日,2021中國鋼鐵市場展望暨「我的鋼鐵」年會於上海跨國採購會展中心隆重召開。19日主題大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陳昌盛發表了題為《2021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展望》的主題演講。
  • 一文讀懂2019經濟形勢與政策要點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到2020年的奮鬥目標,在此背景下,穩增長是2019年中國經濟首要任務。政策周期將步入「寬鬆」,許多政策已透露了信號,包括大規模的減稅計劃、貨幣政策去掉「中性」二字等。在政策驅動下,預計中國經濟將進入持續一到兩年的中期繁榮。顏色教授認為,政府並不會簡單通過加槓桿(即貨幣放水、大水漫灌)的方式確保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而是會訴諸於多種政策工具的組合。
  • 對話劉世錦:如何看待明年中國經濟走勢、宏觀政策和經濟潛能?
    國家統計局近期發布的宏觀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延續了穩定恢復的態勢。如何看待今年全年和明年中國經濟的走勢,以及明年宏觀政策的取向?新京報圍繞這些問題採訪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博智宏觀論壇學術委員會主席劉世錦。
  • 「圍剿」熱錢或仍是央行今年政策施力重點
    「圍剿」熱錢或仍是央行今年政策施力重點 加大外債和資本市場管理簡政放權,資本項下行政許可項目減少60%以上,初步建立了以登記管理為核心的管理框架。  「在今年央行確定的八大工作重點中,『深化外匯管理重點領域改革,切實防範跨境資金流動風險』位列第五,足見防範熱錢仍將是今年的主要工作之一。」上述國有商業銀行交易員稱,從今年1月份開始美聯儲就將縮減QE規模,這有可能導致熱錢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國內市場。
  • 【東北宏觀沈新鳳】政策的溫和退坡與重心調整——2020年中央經濟...
    我們認為這一表述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隨著經濟的恢復,疫情衝擊逐步消退,宏觀政策應當是回歸正常化的節奏,今年以來貨幣財政雙寬鬆的局面較難復現。二是,考慮到政策的連續性和可持續性,總量層面退出節奏預計相對緩和,收緊幅度相對可控。更多是審時度勢下的相機抉擇,邊走邊看的狀態。「精準有效」則意味著明年更多是結構性政策為主要抓手。
  • ...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擊戰 呼籲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防止世界...
    我建議發起二十國集團抗疫援助倡議,在世衛組織支持下加強信息溝通、政策協調、行動配合。中方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願同各國分享防控有益做法,開展藥物和疫苗聯合研發,並向出現疫情擴散的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第二,有效開展國際聯防聯控。中方已經建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網上知識中心,向所有國家開放。要集各國之力,共同合作加快藥物、疫苗、檢測等方面科研攻關。
  • 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
    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2021年宏觀政策的取向如何,備受關注。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明年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時度效。
  • 一季度經濟數據裡隱藏了哪些信息?聽宏觀分析第一名怎麼說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宏觀分析師總給人一種「距離感」。他們筆下的宏觀報告讀起來像是霧裡看花,但獲得本報最佳宏觀分析師第一名的廣發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郭磊,對數據的解讀總有獨到之處,2020年一季度經濟數據出爐,郭磊提出幾個投資者要注意的關鍵信息。
  • 經濟回歸潛在水平,政策轉向跨周期調節——2021年度宏觀經濟形勢與...
    一、2021年宏觀經濟形勢展望(一)經濟從「過高」增速逐步回到正常運行軌道2021年作為「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國疫情之後「宏圖再展」的新起點。2021年消費和製造業投資將成為需求側的主要推動力,中國將繼續擔當全球經濟恢復的「發動機」。預計2021年經濟增長在8.5-9.5%左右。
  • 2020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專欄 | ④我國宏觀政策有力支持...
    為有效應對疫情,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我國先後出臺了多項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措施。總體看,我國宏觀政策的力度是合適的,較好地支持了實體經濟增長,有效填補了疫情衝擊下的全球防疫物資等必需品和其他工業品的供給缺口,為國內外經濟復甦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應對疫情和支持經濟復甦的過程中,債務規模和槓桿率都必然出現階段性上升,之後經濟增長逐步恢復將為更好地長期保持合理的宏觀槓桿率水平創造條件。
  • 2021年宏觀經濟與政策分析:料峭春來
    中國經濟的拖累因素也集中在消費(特別是服務消費)領域,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 GDP 同比的拉動僅為 1.7個百分點,仍顯著低於疫情前水平,但資本形成和出口對 GDP 同比的拉動均回 到或高於疫情之前,對經濟復甦產生了有力的帶動(圖表 2)。中美由於疫情應對政策的重點不同,而形成了「美國消費、中國生產」的互補格局。
  • 朱光耀:要恢復世界經濟增長 各國宏觀經濟政策協調至關重要
    在朱光耀看來,要實現全球經濟的穩定、恢復和增長,全球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是至關重要的。「新冠疫情在2020年導致了一場嚴重的世界性的深度經濟衰退。在新的一年,我們如何應對這種挑戰?」朱光耀認為,當務之急要在三個領域加強國際的合作:一定要戰勝新冠病毒疫情,一定要恢復世界經濟,一定要重振在多邊主義原則基礎之上的國際經濟治理合作。
  •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從5大趨勢看中國經濟的未來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教授出席論壇並發表了主題演講。劉俏分析了當下中國經濟發展五大趨勢,並表示,這五大趨勢很大程度會決定中國經濟未來的需求情況,從而驅動產業格局的形成與變遷。「在工業化時期,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比較容易,但是工業化結束之後,在服務業、第三產業主導的背景下,保持比較高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就變得比較困難。這是中國目前面臨比較大的挑戰。」  全要素生產率最堅實的來源是什麼?劉俏表示,可從四大優勢發掘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的來源。一是中國有「再工業化」的可能性。
  • 劉俏:從5大趨勢看中國經濟的未來
    這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最大的不確定性。」 劉俏在演講中說,對全要素生產率未來增速的判斷,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對中、長期中國經濟的判斷。2035年的遠景目標,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經濟學角度來講,分析理解社會主義現代化對應什麼狀態時,很自然會從人均GDP的角度分析。2019年光華思想力研究團隊用人均GDP衡量、購買力平價等國際通用的可比較的指標來做了一些較為仔細的測算。從經濟總量意義上來講,大致到2035年經濟總量翻一番,人均GDP也翻一番。這給我們提供了思考理解未來5至15年發展的大致的數量基礎。
  • 財信證券:政策表述溫和 布局跨年行情
    2021年隨著海外供給恢復,出口訂單回流至海外本土導致出口增速放緩,疊加國內投資增速放緩,我國經濟增長仍然將承受較大的壓力。因此,在宏觀經濟政策方面,會議指出2021年的宏觀政策定調是「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轉急彎」「用好寶貴的時間窗口,集中精力推進改革創新」。
  • 2020全國兩會召開在即 疫情下重點議題會有哪些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之年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為此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對衝力度也將是史無前例。  「六穩」加「六保」背景下的經濟發展目標如何確定,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如何謀發展,短期和長期宏觀政策組合拳如何釋放內需潛力,疫情倒逼出哪些創新改革,以及「十四五」規劃如何啟動,都將成為今年兩會的重點議題。
  • 鈕文新:政策新詞兒、新深意——「系統性+藝術性」才是宏觀政策精髓
    畢竟,2020年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它使得2020年的所有宏觀經濟政策都帶有極強的特殊性,加之「極不平凡」並不會因為年度的跨越而自然消失,所以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政策不僅必然帶有特殊時期的歷史烙印,而且也必須為應對「極不平凡的延續」留足必要的手段和空間。站在這樣的角度再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告是否會有新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