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之導讀:現代社會的倫理要求》:
如果只是被動地容忍資本主義,在理念和實踐中都抱著認定它邪惡的態度,那就是無法真正超越它的惡。如果用國家代替一切私人企業,將國家當成公司來經營,再怎麼用意識形態來粉刷,也只是拿表面的精神亢奮來掩蓋真正的貧瘠和虛無,淪落為膚淺功利的幸福觀和私下的蠅營狗苟而已。這才是「資本主義」對「精神」的腐蝕,一味逃避和排斥是沒有出路的。真正的出路在於。能否用「精神」真正駕馭「資本主義」,令機械化的經營計算重受倫理的駕馭,服從人格的支配,令其重獲靈魂。
對救贖的渴望與預定論導致的命運不可知的焦慮,反倒驅使著人通過在此世服從神意來行動與生活,進而在自己的內心獲得恩典與救贖的證明。不是神的恩典和作為,而是人對所行之事的全身心投入,令人的行動產生成果。在這個過程中,虛空的焦慮被做事的充實克服,生命從寄託和期盼神的拯救,又回到了積極行動的人身上。當然,人依然需要更高的精神寄託和價值理想,需要宗教、世界觀和超越凡俗的信念來引人向上,促成行動。但在這個過程中,真正驅散焦慮、令人體會到行動與生活中的豐沛生命的不是神,而是人自己。……是人用踐行理想和價值的積極思考、生活和行動、用自己的雙手克服了虛無,拯救了自己。也正是這種在人世間懷著信念積極行動和生活的倫理和生活之道,令凡俗日常的經營計算受整體人格的統攝,在人的身上塑造出勤勉自律和實事求是的品質,讓庸俗的「資本主義」獲得了「精神」。
喜歡就掃碼關注「彈棉花的獨角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