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我們的內容是純乾貨的分享,
無添加,零噱頭,
也是朱國苗老師的課程內容整理,
建議觀看時長——3~4分鐘。
好了,下面我們正式開始。
先請出我們今天的主角——枕骨下肌群,
枕下肌群位於枕骨的下方,寰、樞椎的後方,頭半棘肌的深面,作用於寰枕及寰樞關節。
枕下肌群,一邊四塊,兩邊八塊,分別是:
頭上斜肌和頭下斜肌,
頭後大直肌和頭後小直肌,
頭上斜肌起自寰椎橫突,斜向內上方,止於枕骨下項線上方的骨面,一側收縮使頭轉向對側並向同側側屈,兩側收縮使頭後仰。
頭下斜肌起自樞椎棘突,斜向外上方,止於寰椎橫突。一側收縮使頭轉向同側並屈。
枕下肌群共同作用是使上頸椎後伸。
小課堂:
上頸椎是指枕骨、第一頸椎、第二頸椎,各椎體之間沒有椎間盤結構,活動方向異於下段頸椎。
寰樞關節的旋轉角度可以達到45~47度,基本承包了頸椎的旋轉活動度。
據此也可以推測,只有連接到此處的結構才會影響到頸椎的旋轉,不連接到此的肌肉是不會也能夠影響旋轉的。
其次,「位卑未敢忘憂國」;
枕下肌群雖然只佔據了很小的解剖位置,但是對於全身的意義非同小可。
這是因為枕下肌群組織中有大量的牽張感受器,當人們用眼睛和內耳水平地引導頭部方向時,會對枕下肌群產生一定的張力(其實任何眼睛轉動都會在這些枕骨下肌群產生張力的變化),而大腦則自其無數的牽張感受器中讀取之,接著反射性地指示其餘的脊背部肌肉,組織頸部以下的整個脊椎,因此枕下肌群又被認為是整個脊背部的功能中心。
最後,「牽一髮真的動全身」;
枕下肌群連接著從眼球動作到大腦到脊背部肌肉的信號傳入和輸出及動作協調性,可以說如何使用眼睛,特別是如何使用頸部,決定了背部肌肉的張力形式。
在臨床中很多時候松解枕下肌群往往成為解決肩胛、腰背甚至臀部頑固問題的關鍵。頸椎功能障礙和頭痛患者中,枕下肌群最容易出現緊張而導致上頸椎處於後伸位,觸診枕後軟組織可觸發頭頸痛,還可發現這些軟組織出現增厚、緊張和廣泛壓痛改變,嚴重者枕下肌群可發生明顯萎縮。
基於解剖基礎,
我們可以對枕下肌群進行觸診。
讓患者仰臥在治療床上,首先用手掌託住其枕骨,將食指置於寰椎橫突和樞椎棘突之間(大多數患者就是位於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之間),以拇指固定其顱骨,並讓患者頭部抵抗阻力轉動,即可觸到頭下斜肌。
繼續用手掌託住其枕骨不變,手指置於枕骨下並屈曲手指末節使指尖指向自己而非天花板,緩慢遊過斜方肌和半棘肌以到達這些深層的小肌肉,使自己的小指接觸床面,雙側無名指靠近枕骨中線,其他中指無名指和食指依次向外沿枕骨底部排列,並根據醫生的手和患者的頭的大小進行適當調整,以中指左右彈撥並與明顯突出的頭後大直肌相接觸,位於中指內側的無名指則與頭後小直肌接觸,位於中指外側的食指則剛好位於頭上斜肌上。
之後,可以對枕下肌群進行彈撥松解。
囑患者收下巴,頭往治療師的方向用力,可以更明顯的感到效果。
還可以對枕下肌群進行拉伸。10月11日山東新型膏藥、液體膏藥、三伏貼、膏方及中藥泥灸製作培訓班←點擊連結查看
收緊背部、腹部,保持直立,雙手自然放於枕後,下巴微收,然後頭部向後上方用力頂,雙手保持不動並與之對抗。
後記:
枕下肌群是肌肉小,作用不小的肌肉,
是解剖位置高,臨床地位也高的肌肉,
是脊背部肌肉的領導,
也應該為我們的臨床提出引導。
本文僅作學術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
- END -
需要辦理以下證書聯繫:13716017499(微信)
以下工種均可辦理,點擊圖片放大查看
附:近期培訓安排計劃(微信號:13716017499)
課程諮詢掃碼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