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經走行:第一頸神經後支。第一頸神經幹自脊髓分出後,行於寰椎後弓的椎動脈溝中,且位於椎動脈的下方,在寰椎後弓上方與椎動脈之間穿行寰枕後膜,並於椎動脈溝的外側分為頸神經前支和後支,後支即為枕下神經。其進入枕下三角。
2.易卡壓部位:寰枕關節,發生輕微移位或椎枕肌、頭半棘肌、斜方肌肌腱以及頸部筋膜發生炎症、局部軟組織滲出、水腫、粘連、痙攣等各種病理改變時,擠壓從中穿過的枕下神經。
3.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枕部、枕下部疼痛,壓痛,可伴有眩暈等。
①疼痛:以枕部、枕下部疼痛,即在枕外隆突下與兩側的上項線附近疼痛,疼痛亦可出現在枕下凹處,呈經常性,但可有緩解,時輕時重。
②感覺障礙:部分病人枕下部感覺過敏或有麻木感。伴有頭暈與頭腦不清。重者,眩暈明顯。
③枕下凹上緣處有壓痛,枕外隆凸及上項線處固定性壓痛,時輕時重,個別患者第二頸椎棘突處有壓痛。
1.神經走行:由第2頸神經前支通過頸淺叢分出,沿胸鎖乳突肌後緣上升,至頭部附近,穿出深筋膜,越過胸鎖乳突肌止點的後部,繼續上升,到頭的側面,分布於耳廓後面,支配耳廓後上部,乳突及枕部外側區域的皮膚。
2.易卡壓部位:上項線、胸鎖乳突肌乳突肌後緣上段(翳明穴)。
3.臨床症狀:以枕小神經痛為主要症狀。疼痛為陣發性,針刺樣或刀割樣,甚至可放射到額部及眼眶,頭部活動、咳嗽用力均可誘發疼痛。間歇期為鈍痛,頸肌痙攣,頭呈僵直位。
1.神經走行:第三頸神經後支從C2-3椎間孔處發自第三頸神經,向後繞C2-3關節下方的骨纖維管至橫突間肌後內側,然後向後上方走行至頭半棘肌,在樞椎棘突水平面穿過頭半棘肌或斜方肌,在頭半棘肌或斜方肌淺面豎直向上走行,並與枕大神經相交通,分布於枕部皮膚。
2.易卡壓部位:關節突關節,關節突關節炎症可以刺激枕神經而引起頭痛。C2-3關節突關節的關節囊由第三枕神經發出細支支配,其外側面存在枕大神經與第三枕神經的交通支,其下方骨纖維管固定第三頸神經後支,所以在關節突關節炎症時會刺激第三枕神經,引起第三枕神經痛。
3.臨床症狀:起自枕部並向頭頂放散至前額的單側頭痛,不向對側轉移,病程長,時輕時重,女性多見。
版權聲明
1、本文來源於網絡,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2、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刪除。聯繫(微信):18618427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