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著名後印象主義畫家梵谷是一位癲癇患者,在他的傳世作品「星空」中,那巨大的、捲曲旋轉的星雲,一團團誇大了的星光,以及那一輪令人難以置信的橙黃色的明月,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曾經有一位神經外科專家在有關腦科學研究的學術講座中認為,通過他們的有關枕葉癲癇病人的研究,推斷梵谷也可能患有枕葉癲癇。那麼,什麼是枕葉癲癇?
枕葉癲癇是指致癇灶主要位於枕葉的癲癇或癲癇症候群,過去的研究認為枕葉癲癇並不常見,Gowers於1879年對一名頂枕葉腫瘤的患者首次進行描述,當時稱為「伴有視覺先兆的癲癇樣發作」;1927年Holmes將視覺先兆發作歸結於枕葉病變,其後Penfield和Erickson等通過對枕葉癲癇患者進行皮質刺激誘發出相同先兆發作,枕葉癲癇的特徵基本確定;1982年Gastaut提出了兒童良性枕葉癲癇的概念,對枕葉癲癇的概念進行了補充,其中兒童良性癲癇多見於4-8歲兒童,無器質性損害,發病率較高,但有自愈傾向。隨著診斷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外對枕葉癲癇的報導日益增多。
兒童枕葉癲癇
兒童枕葉癲癇可分為兩型,其中一型是早發性兒童良性癲癇,又稱Panayiotopoulos症候群,多發病於兒童早中期,主要臨床特徵是以嘔吐為主的自主神經症狀性發作及發作持續狀態,多數患兒腦電圖顯示枕區多灶性棘波放電,也可為其他腦區棘波發放;另一型為晚發性兒童枕葉癲癇,此型發病較早型晚,發病年齡3-16歲,主要臨床特徵是以視覺異常等枕葉癲癇發作為主,有時伴偏身或全身性抽搐發作,腦電圖有枕葉陣發性放電。一般認為兒童枕葉癲癇的發病與遺傳有關,預後較好。
枕葉癲癇的臨床表現
①視覺症狀 視覺症狀是枕葉癲癇的常見症狀,表現為視物模糊、黑朦、有色圖形、暗點及視物變形。有文獻報導,兒童枕葉癲癇40%出現發作性視覺異常。枕葉癲癇的臨床表現複雜多樣,初次就診常不易發現;但如能注意到這些症狀,聯繫到枕葉癲癇的臨床表現,再結合腦電圖,則能做出正確的診斷。視覺症狀是枕葉癲癇的常見症狀,但只佔部分,所以對於無視覺症狀的癲癇也不能完全排除枕葉癲癇的可能。
②運動症狀 大多表現為繼發性全面性發作,其中偏轉發作對於枕葉癲癇定側具有明確的意義,即病變多位於偏轉對側,有的患者偏轉發作在幻視之後,有的發作開始就表現為偏轉發作,部分患者偏轉發作之後繼發全身性泛化。枕葉癲癇偏轉發作的神經機制目前仍不清楚,可能是通過視通路擴散到額葉的凝視中樞所致。
③自動症 症狀持續幾十秒至幾分鐘,發作過程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表現為咂嘴、摸索動作、口-消化道症狀。
④不同程度的精神運動發育遲滯 如智力低下、痴呆等,當頭皮腦電圖無陽性結果時,易與精神運動性癲癇發作相混淆。
枕葉癲癇的腦電圖表現
枕葉癲癇的腦電圖(EEG)表現為一側或雙側枕葉高波幅棘波或棘慢綜合波及雙向尖波。額葉或顳葉癲癇患者中很少在枕葉出現棘波,故額葉或顳葉癲癇患者中如果出現枕葉棘波,考慮可能同時存在枕葉致癇灶。枕葉癲癇的患者有時首次臨床症狀非常典型,但EEG可表現正常,而隨診中EEG可以發現異常放電。發作間期EEG異常可出現在首次發作後很長一段時間,故EEG隨診很重要。對於有嚴重腦損傷病史的患者,發作間期EEG背景活動慢且癇性放電持續存在。
枕葉癲癇的診斷
發作間期EEG中在枕部導聯相應部位有癲癇樣放電,結合伴有枕葉癲癇的其他發作表現,則可診斷枕葉癲癇。若只有視覺症狀而無抽搐等發作,則需要與其他疾病鑑別診斷,特別是需要與偏頭痛發作時的幻視區別,以往認為二者相鑑別很難,但如把視覺內容的形狀、色彩、發展速度、持續時間及其他症狀結合起來,加以比較,則可以區別:①枕葉癲癇幻視形狀是點狀、多有色,偏頭痛的幻視多為無色的鋸齒狀曲線形;②枕葉癲癇視覺症狀開始於單側,很快向對側擴展,而偏頭痛開始於視野的中央並向受累視野周邊緩慢擴展;③枕葉癲癇視覺症狀持續時間非常短暫,偏頭痛的幻視持續時間較長,有時候可以持續20-25min。若兩者共存則鑑別困難更大,有時須結合臨床發作症狀及EEG等綜合判斷。
過去認為枕葉癲癇中,以兒童良性枕葉癲癇多見,隨著神經影像學及病理生理學的發展,原來認為是特發性枕葉癲癇的患者被診斷為症狀性癲癇。因此,單純從臨床症狀和EEG並不能區別良性枕葉癲癇和症狀性枕葉癲癇,如能繼續做其它檢查,可能還能找到一些其他原因。隨著神經影像和神經電生理的發展,枕葉症狀性癲癇更易被診斷。MRI、PET逐漸普及,影像學檢查不僅可以用於枕葉癲癇的診斷,同時可在術前評估中明確致癇灶與病變皮質的關係,對於擬行手術治療的患者顯得至關重要。
枕葉癲癇的治療
枕葉癲癇可按部分性癲癇進行治療,對於兒童良性枕葉癲癇患者,藥物治療效果較好,隨著年齡增長,患兒病情可自然緩解,但有部分患者伴有輕度認知或協調功能障礙、學習困難。除了常規的藥物抗癲癇之外,對具有外科治療適應症的枕葉癲癇患者,應積極手術,藥物治療無效的兒童枕葉癲癇患者儘早手術對於智力發育更有意義。枕葉癲癇最主要的手術適應證為致癇灶明確,其次為特發性及隱源性癲癇中診斷為難治性癲癇者。從長期隨訪結果看,手術治療可較好地控制枕葉癲癇發作。手術治療難治性枕葉癲癇,在儘可能切除病灶和致癇灶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對視力、視野等腦重要功能區的保護。手術切除病變和致癇灶時,要針對不同的致癇病因,採取不同的方法。對枕葉結構性異常導致的枕葉癲癇,經過嚴格評估,將病灶和致癇灶一併切除後,絕大多數患者可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
本文版權歸安徽省抗癲癇協會所有,轉載需經安徽省抗癲癇協會的授權,同意後方可轉載。
圖文編輯 | 梅小寶
往期精彩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