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歷史上聲名顯赫的斷案高手屈指可數,其中一位名氣響亮的牛人,野史上斷案強到神界凡間通吃,幾個鍘刀一擺,就把天下壞人都嚇傻的斷案高手!
沒錯,說的就是包青天——包拯!
據1973年合肥肥東大興集發現的包拯墓中,專家們分析包拯個子只有1.65米左右,包拯的個子也不高。
關於是不是黑臉?宋代史書均沒有包公黑臉的片言隻語記載,說明包拯的臉面並不黑,是一個白面書生。後來包拯的臉面變黑,是元明以來戲劇化的文學藝術形象。
歷史上的包拯性格倒是一貫的剛正不阿。
在公堂上收拾皇親張堯佐,方法也更簡單粗暴,更是連當朝宋仁宗都被他碎碎念地噴了一臉唾沫。
包大人已經和閻王爺齊名了,鐵面無私,就是皇帝求情,該抓的還是抓,該鍘的必須得鍘。久而久之,鐵面無私也就成了他的符號。
包拯是一個實幹家,61歲的他就被任命為三司使,負責全國經濟工作,展現出了經濟改革的天賦。
比如改「科率」為「和市」,即朝廷按照公平價格購買農民要繳的上供物資;免除部分地區「折變」,即廢除農民將糧食變成現錢納稅的規定等措施。
開展經濟工作卓有成效,兩年後,包拯被提拔為樞密副使(副總理),至此,包拯才算正式進入了中央執政官的行列。
所以歐陽修讚嘆說「晚有直節,著在朝廷」,儼然完美名臣。
宋史記載,包拯做開封府尹之時,京城有個說法叫:「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其實包拯的職責主要是監察類,而開封知府履歷其實只有兩年,其中還鬧出了一個笑話。
故事是這樣的:有犯人要受杖責,耍心眼買通小吏,倆人故意在公堂上對罵,果然叫包拯上當,誤以為小吏欺負人犯,竟真把小吏打一頓,從寬發落了犯人。他哪知道小吏挨過打後齜牙咧嘴數錢,就耍他一人。
這個荒唐事還被沈括寫進了《夢溪筆談》。
包拯是北宋名臣,那麼問題來了,包拯的年收入到底有多少呢?
人們通常認為,北宋官員的俸祿非常優厚。
比如清代學者趙翼曾說「恩逮於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財取於萬民者不留其有餘」。
宋朝的俸祿制度非常複雜,大體可以分為本俸、添給兩類。所謂本俸,包括俸錢、衣賜和祿粟三部分。添給可以理解為「補貼」、「津貼」,種類繁多。
咱們先來看看包拯的年收入情況。
1061年,也就是在包拯去世前一年,他達到了仕途的巔峰,擔任朝廷的樞密副使。
按照《宋史·職官志》的記載,樞密副使每月的俸錢是300貫,一年也就是3600貫。雖然按照規定一貫為銅錢1000文,但宋朝的銅錢「短陌」,一貫是770文錢。不僅如此,作為樞密副使,包拯還能領取其他福利,比如說「春、冬各綾十匹,春絹十匹,冬二十匹,棉五十兩」。
此外包拯每月還能領取「祿粟」100石,50人的「元隨傔人衣糧」錢、「餐飲補助」25貫等。另外,朝廷每月還要供給包拯一定數量的茶、酒、廚料、薪、蒿、炭、鹽、紙張,甚至還有馬芻粟。
那麼折算成人民幣,包拯的年收入到底有多少呢?有的說年薪過千萬,也有人說是幾十萬。
根據史學家研究,北宋時期一個老百姓一年最低的生活費是20貫。如果從這個情況來看,包拯的年收入還是挺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