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正氣永流芳,鐵面無私骨且剛。 書院公祠天下頌,清廉故事萬年揚。」 ——《七絕·贊包公》
提起宋朝,大家勢必都會想到它經濟發達,文化興盛,科技進步的社會形態。雖然宋朝一直處於外族的欺凌之中,但是它的政治、經濟、文化卻一直處於高速發展。
眾所周知,宋朝時期的國策是「重文抑武」,因為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緣故,宋朝歷代都一如既往的壓制武將。這樣一來,宋朝武將黯然失色,而文臣卻大方光彩。
縱觀宋朝文臣,包拯則是最為特殊、最具傳奇色彩的一個。包拯大公無私、清正廉潔,為宋朝百姓做出諸多好事。除此之外,包拯破案也是一把好手。
其實,縱觀包拯一生,無非是清正廉潔、一心為民的一生。想要了解包拯,必須從包拯的生平事跡入手。
一、大義滅親,斬殺親侄
據說,包拯在家中排行老三,是他的大嫂把他撫養成人的。一直以來,包拯也稱自己的大嫂為嫂娘,嫂是名分,娘是情分,由此可見,包拯大嫂對其仁至義盡。
儘管如此,包拯還是毅然決然的斬殺大嫂唯一的兒子,也是他自己的親侄子,關於包拯殺侄這件事,史書上有著專門的記載。當時包拯時任開封府尹,樞密院副都史,也就是副丞相。包拯一路走來,從不徇私枉法,以「包青天」著稱。
但包拯不曾想到,自己的侄兒卻知法犯法。
正值包拯作為欽差出遊,在他侄兒包勉的小縣之中,此時,一個老婦人前來告狀,大聲痛斥包勉違法亂紀,草菅人命的事情。對此,包拯立刻展開調查,經過一番查證,包勉的確犯了滔天大罪。
隨後,包拯按照正常法律流程給包勉定罪,虎頭鍘侍候包勉。就在此時,包勉的母親也就是包拯的嫂娘前來求情。嫂娘懇求包拯放過自己的兒子包勉,但包拯拒絕了。最終,包拯當著嫂娘的面斬殺了與自己有兄弟之實的包勉,與此同時,民間也流傳起包拯大義滅親的英明。
不過話又說回來,包拯此番大義滅親是建立在斬殺侄兒、傷害嫂娘的基礎上。從那以後,包拯鐵面無私的形象逐漸建立起來。
二、不畏權貴,斬殺陳世美
陳世美作為一個窮苦出身的狀元郎,先是拋妻棄子,成為無情小人。此時,陳世美雖然遭到時任譴責,但沒有觸犯法律。隨後,陳世美成為大宋駙馬,並時不時的欺壓百姓,幹一些傷天害理的勾當。
隨後,包拯接到百姓舉報,陳述陳世美違法亂紀的所作所為。包拯根據陳世美觸犯大宋法律的程度,獎勵其一口龍頭鍘。當時的公主、太后前來求情,包拯也全部拒絕。隨著一句「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陳世美人頭落地,公主成了寡婦。
不得不說,包拯堪稱不畏權貴的代表,那怕是皇親國戚,只要犯法,包拯也都會將其繩之以法。與此同時,包拯使得宋朝的權貴為之膽寒,也逐漸成為人們心中的「包青天」。
除了不徇私枉法和不畏權貴之外,包拯還有一個極大的特點,那就是破案能手。無論什麼刁鑽的案情,包拯都能一一破解。
三、劍走偏鋒,偵破「牛舌案」
在包拯整個斷案的履歷中,牛舌案是最為特殊的存在,也是包拯聰明才智的完美體現。
當時,一個老農前來報案,說自己的牛被人割了舌頭。老農深情傷感,可謂是受盡了委屈。對此,包拯當即答應老農,一定會找出兇手,還他一個公道。
客觀的說,以當時牛舌案所提供的線索來說,的確算的上一個有難度的案件,以當時那個沒有監控、沒有電子眼的年代,實在是很難偵破這個案件。但是,包拯畢竟是包拯,他以自己獨特的思路,幫助老農找出真兇。
隨後,包拯讓老農回到家裡把牛殺了,然後上大街上賣肉。對此,老農表示非常不理解,人家的牛被割了舌頭,已經夠傷心了,現在,還要人家把牛殺了去賣。老農雖然不知道包拯什麼意思,但卻依舊照辦了。
第二天,老農帶著殺好的牛出來賣肉,沒想到生意還挺好的。街坊四鄰紛紛前來買肉,老農也從牛死的悲痛中漸漸走了出來。可就在老農興高採烈的賣肉時,一個鬼鬼祟祟的人到包拯那裡報案。
原來,宋朝時期不允許私人宰殺牛,如果沒有官府允許,私自殺牛是觸犯法律的。所以,這個人才前來揭發老農,希望官府可以將老農繩之以法。
然而,當此人沾沾自喜以為目的達到時,包拯卻下令將其拿下。包拯斥責到:「你就是殺害老農牛的兇手!」一時間,在場所有人全部驚呆了,前來報案的人也愣住了神,待在原地一動不動。
果不其然,此人就是罪魁禍首。經過一些審問後,這個人也招供說是自己故意割掉老農的牛舌,並陷害老農。原來,這個人跟老農有仇,無時無刻不在找機會陷害老農。他知曉宋朝殺牛犯法,所以才通過這個事情來達到陷害老農的目的。
當時,老農前來報案,包拯便知曉案情背後的目的。所以,包拯令老農回家殺牛,故意給此人留下證據,主要是為了引出這個人出來再次陷害老農。然而,與老農有仇的人果然不負眾望,最終選擇自投羅網。
客觀的說,如果牛舌案放到今天只能算的上一件小案件,但在包拯所處的年代,牛舌案稱得上驚天大案件。不管從案情的程度來說,還是從所提供的線索來看,牛舌案都是當時難以偵破的大案。
即便如此,包拯還是利用案件所提供的一些線索將其偵破。由此可見,包拯過人的斷案能力。所以說,「包青天」絕非浪得虛名。
結語:
包拯作為宋朝時期的著名文臣,在他的一生中,有著很多傳奇故事。包拯不畏權貴,大義滅親,英明破案,也成為包拯一生的標籤。只要提起包拯,世人便會想到包拯清正廉潔的形象。
即使到了今天,包拯的偉大形象依舊樹立在世人心中。不管到了何時,包拯都是世人心中的包青天。要知道,包拯的一世英名來之不易,為了造福百姓,讓恩重如山的嫂娘傷心,不惜斬殺自己的親侄子。
如此大義之舉,實乃世間少有,放眼古今中外,又有誰能夠像包拯一樣。
可想而知,身在古代社會中,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是多麼的不容易。想要做一個清正廉潔的高官,又是多麼的不容易。包拯以自己的一生,像世人詮釋了何為真正的為國為民。
為了國家和百姓,包拯不惜落得忘恩負義的罵名,或許包拯愧對嫂娘一家,但包拯從不愧對宋朝百姓。
參考資料:《宋史》 《三俠五義》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